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舊城南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由於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大地草木枯萎,只有高聳的昭君墓上草色青青,人們把昭君墓稱作"青冢"。"青冢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古往今來,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人,慕名前來觀光遊覽,憑弔千古傳頌的為民族團結做出巨大貢獻的漢明妃王昭君。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係。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讚。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關於昭君出塞,《後漢書·南匈奴傳》有一段生動的記載,王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呼韓邪單于為能得到這樣一位美麗的妻子,十分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漢元帝為紀念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和平安寧。呼韓邪單于把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即胡漢友好皇后。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當時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漢城和包頭市附近的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單于天降"等瓦當和"單于和親"4字磚,以及"單于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12字磚說明長城沿線各族人民對和親和昭君出塞的熱情頌揚。昭君出塞和親,播下了漢匈和平睦鄰的種子,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以後漢族與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友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昭君墓,坐落在呼和浩特市舊城南9公里處的大黑河畔,由於每年"涼秋九月,塞外草衰",大地草木枯萎,只有高聳的昭君墓上草色青青,人們把昭君墓稱作"青冢"。"青冢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古往今來,吸引了眾多的中外遊人,慕名前來觀光遊覽,憑弔千古傳頌的為民族團結做出巨大貢獻的漢明妃王昭君。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晉時,為避司馬昭之諱,改稱"明君"。西漢晚期生於南郡興山縣(今湖北省秭歸縣)。因聰慧麗質,漢元帝時入宮為"待詔"。西漢晚期,漢王朝和匈奴停息了長期的戰亂,恢復了"和親"關係。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答應匈奴呼韓邪單于的要求,同意王昭君出塞和親。從此出現了漢匈和好、民族和睦相處的局面,受到歷代人民的稱讚。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關於昭君出塞,《後漢書·南匈奴傳》有一段生動的記載,王昭君"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呼韓邪單于為能得到這樣一位美麗的妻子,十分歡喜。"上書願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休天子人民"。昭君出塞和親,是當時漢匈雙方政治上的一件大事。漢元帝為紀念這次和親,改元為"竟寧",意為和平安寧。呼韓邪單于把昭君封為寧胡閼氏,即胡漢友好皇后。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也反映了當時各族勞動人民的共同願望和要求。在呼和浩特市附近的漢城和包頭市附近的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單于天降"等瓦當和"單于和親"4字磚,以及"單于和親"、"千秋萬歲"、"安樂未央"12字磚說明長城沿線各族人民對和親和昭君出塞的熱情頌揚。昭君出塞和親,播下了漢匈和平睦鄰的種子,這顆種子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以後漢族與北方各兄弟民族的團結友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