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思專
-
2 # 簡兮萱
喜歡定義別人的人大抵有兩個特質:
一是過於自信,總覺得自己特牛×,別人都不如他,自己可以給事情下結論,而且自己的結論肯定無比正確。
二是過於無知,不知道他在給別人下定義的時候,別人是多麼厭惡他,更不知道自己的問題出在哪裡。
自信不可怕,無知也不可怕,極度無知+極度自信最可怕!
這樣人你還真不能搭理他,否則惹你一身騷,還是遠離的好。
-
3 # 飛天之舞
這個定義別人說的不是很明確,我理解是將一個人看做是哪一類的人,會做出什麼,定義別人是某些人對別人的一種猜測,以確定自己的立場,或者是故意定義別人,以起到打擊和收利之效。
-
4 # 停停_走走
誰人背後無人說,誰人背後不說人。人性生來如此,不可以在道德的高點要求別人。自己做的好一點,每個人都做的好一點,這樣的人就會越來越少
-
5 # 老農民246800k
想給別人定義,首先給自己先定好位,否則就是胡亂評定他人,還有許多人喜歡給別人定義,也是一種彰顯自己的方式,被定義的人不如自己。(師不必賢於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師……)尺有所長,寸有所短。胡亂評定他人,或許他人有你所不及之長處。
在下無知,若有冒犯之處望師友海涵。
-
6 # 比宇宙更遙遠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喜歡定義別人。
因為我們都有一套自己的規則,以自己為中心、從自己的視角去看別人。並且,人性都是自私的,趨利避害是本能。所以,看待別人或事情時,會本能地從有利於自己的角度來下定義、作決定。
別跟我說:“我不是這樣的人,我這個人很公平。”除了聖人或證悟者,普通人都被“定義”所困——我們既定義別人,也定義自己。
-
7 # 令夏
定義別人,其實是用主觀的臆測,來判定別人的行為或未來。
比如,單位有個新近女員工工作上做得風生水起,很快得到領導的賞識,得到提拔。這時,有人就會在背後酸溜溜地說:“爬那麼快,肯定用了什麼不見不得的手段!”語氣中自帶一種對別人墮落的藐視,和與壞人劃清界限的清高。但說這話的人,往往都是自己混得不怎樣的人。
有句話大家都聽過,叫貶低別人,抬高自己。
從心理學上來說,習慣性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人屬於補償型(compensation)的心理防禦機制。阿德勒認為每個人天生都有一些自卑感(inferiority)(小時候,總覺別人比自己高大強壯而自卑),於是產生“追求卓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需要,個體透過“補償”方式來克服個人的缺陷,滿足“卓越需要”——即以“補償”來克服“自卑感”,構成獨特的人格型別。因此阿德勒主張,欲瞭解人類的行為,根本上必須掌握兩個基本的觀念一一自卑感和補償。
當個體因本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致使目的不能達成時,改以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些缺陷,以減輕其焦慮,建立其自尊心,稱為補償。
透過挑別人的毛病,來抬高自己,是彌補自身的自卑感最快最好用的手段。這些人心裡,其實隱藏著深深的恐懼。但在行為上,又不願意承人,所以,才用這種方式來彌補。
-
8 # 善學
“他這個人太內向,成不了大事”;
“這個孩子不寫作業,將來考不上大學”;
“他昨天上班遲到,工作不上進,不認真”;
“他朋友昨天向他借錢被拒絕,真不仗義”……
類似的話語時常在耳邊響起,為什麼有人喜歡定義別人?
個人認為喜歡定義別人的人主要有3種人:
一種是過於自信的人。認為自己人情世故,為人處世做的遊刃有餘,有資格定義別人,自以為是,敢於發表觀點(簡稱閒的沒事幹)
其實,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人都有獨立的美,所以不要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定義別人,也不要去定義別人的生活。
二種是不自信妒忌別人的人。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喜歡用自己的方式定義別人,都往往是沒有過好自己的生活。
最後一種是從小被家長和老師定義的人,習慣被人定義和定義他人。
總之就是想告訴大家,每個人的價值和優點不是一句話能說全的,所以不要去定義別人,也不要被定義,做好自己。
-
9 # 茂林竹書
這是自大與自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與習慣,沒有誰可以對誰定義標籤,說誰誰就是個什麼什麼,只能幹嘛幹嘛。這類人往往只是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
10 # 風中的白鴿
一般好給人定義的人都比較自信,比如:
1、領導:習慣以自己為中心,自己的話就是聖旨,當然他定義你也無可厚非;2、老師:老師站在講臺上的任務就是給知識下定義的,給人下定義也好像很有道理;3、自認為是圈兒裡的老大: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活圈子,在這個圈子裡總有一些人好說長道短定義別人,不然不顯自己存在的價值。
回覆列表
在人的內心裡會潛移默化的把人分為多種不同型別,對不同的型別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相處對待,否則容易出問題,這是一種處世之道,喜歡定義別人的人只是把這種內心的分類表達了出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