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王小船Z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

    我是來自農村,家庭條件也一般,但是父母不管怎樣都要供我讀書。所以對這個問題也算是體會頗深。

    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都希望孩子能夠過得好。

    現在是一個現實的社會,是一個關係社會,金錢社會,寒門出貴子成為了一件越來越難的事情。唯一的出路只有學習,沒有學歷怎麼跟那些出身富貴的人的距離縮短。

    能遇上貴人的人生少之又少,因為王寶強比劉強東成功的機率小,所以很多人拼了命供孩子讀書,改變生活。

    現在生活拮据的人,大多數是吃了沒文化的苦,我爸爸就總跟我說,不求你有多大出息,好好讀書有個好工作,離開農村就好。

    很多家長,受教育程度低,但人並不愚昧,讓自己的孩子好好讀書,學歷越高越好。不想再讓自己的孩子沒有文化,過著苦日子,他們認為讀書能讓孩子出頭。

    這種情況很多人是無法體會的,他們沒有體會過農村,打工風吹日曬的生活,所以不會理解。

    在生活拮据的家庭,對孩子教育方面的開銷越大,越體現了他們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

    望採納。

  • 2 # 釋耀傑

    我感覺這都是命運的問題,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有些父母付出的再多,如果孩子不知道努力或者本來就不是上學的那塊料兒也不行!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頭腦和意向來確定是不是應該學到高學歷!有的孩子文化課成績不是很好,但特長方面反而很出色,行行出狀元,希望家長父母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現狀來考慮學習的高低標準,不要盲目的追求一些不現實的東西,既浪費錢財又讓自己累心,孩子也會心裡壓力重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和缺點,發展長處捨棄短處是最好的選擇,孩子也會學習的非常開心,做父母的也會省心

    祝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心想事成!福祿成雙!

  • 3 # 肥臉村姑

    自己越是沒有的東西,越希望孩子能得到滿足,這大概就是所有家長的通病。

    而知識是近代家長們最願意為之付出代價的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家長們知道,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因為他們知道,知識能給生活帶來多大的改變,在他們的年代,有知識有學歷的人,總是能找到更好的工作,更讓人尊敬。哪怕是村裡最能種地的農戶,也是渴望能養出一個秀才的,哪怕他的孩子連菜苗和野草都分不出來區別。

    但我認為在這個問題上還是有必要做出區分的。

    知識能夠改變命運,但是呢,知識不一定等同於高學歷。

    大學是一條不錯的分界線,雖然現在的大學生已經越來越不值錢了。

    但是在近代很多教育電影裡面,農村娃考上大學,挨家挨戶借錢歡送孩子依然是個很常見的題材。

    拮据的父母為了孩子未來能有更多的選擇,不至於因為一紙文憑受限,砸鍋賣鐵送孩子上大學,這其實無可厚非。

    雖然說,爹媽不欠孩子的,不是非得讓孩子念大學。但是,決定要一個孩子之前,難道不應該做一些準備麼?難道是餵飽就行麼?九年義務教育結束就丟出去自己找生路麼?

    當然生活中更常見的是,父母砸鍋賣鐵,供孩子讀研讀博甚至出國留學。

    被生活的疲憊所折磨的他們節約著每一個銅板,省出錢來,為了讓孩子有更高的學歷以後能有更強的競爭力。

    很多時候,一味在追求高學歷,在道德教育或者社會知識匱乏的時候,養出來的孩子就算擁有高學歷,卻不足以在社會立足,透過知識來改變命運。

    當然,這個問題見仁見智。

    我認為讓孩子學習知識來改變命運無可厚非,但是呢,是不是一定要高學歷呢?我這裡打了個問號。

  • 4 # 熊丙奇看教育

    中國社會是一個崇尚學歷的學歷社會,因此,大多家長都以學歷高低來評價人才,只要子女能讀更高的學歷,家長都會支援,哪怕“砸鍋賣鐵”。社會輿論也基於“學歷情結”,大多支援父母這樣的選擇,並以追求名校學歷成功作為家庭教育成功的標誌。但,這樣的人才觀,很可能將部分家庭陷入家庭拮据,子女學無所成的困境之中,應該調整了。

    家長應該理性看待學歷,而已經成人的學生,如果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學歷,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而不是一味靠家庭資助。

    不可否認,到目前為止,中國很多家庭、學生是以追求學歷來規劃學業生涯的。以為獲得高學歷就是高階人才。而沒有考慮自己的個性、能力,提高學歷之後幹什麼。這帶來的問題是,有不少碩士、博士畢業者,卻缺乏就業競爭力。這一問題隨著中國研究生教育規模擴大,會變得更嚴峻,在很多學生、家長心目中,以為讀研、讀博後,就會更好就業,但事實上,研究生學歷已經嚴重貶值,面向市場競爭的用人單位會更重視人才的能力。

    隨著高等教育普及化,中國社會遲早會從學歷社會走向能力社會,規劃學業發展,不能把提升學歷作為目的,而要提高能力。選擇高等教育,要算經濟賬和教育賬,所謂經濟賬是算教育投入與教育回報,所謂教育賬,是分析求學對個體的完善。這兩者都應該基於能力,而非一紙文憑。

    另外,在發達國家,學生選擇高等教育,有很大部分是靠申請國家助學貸款上大學(國家助學貸款面向所有學生),以及獲得獎學金讀研究生、博士,而非靠父母資助一路到底(父母也沒有這樣的責任與義務)。這會讓學生更理性選擇讀大學、讀研,而不像中國,父母無條件支援,有不少學生考上大學、研究生並不珍惜機會,逃課、打遊戲、無所事事。根據中國的傳統觀念,尚難做到像國外那樣,但是,每個家庭應該理性的進行適合孩子發展的個性規劃,比如,中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為學生提供了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更多選擇,工作之後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力量,結合工作實際需要考研,而不是依靠父母出錢,這是更值得鼓勵的。

  • 5 # 春風HR

    每一個當父母的人,都是願意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大能力幫助孩子實現夢想的。

    拮据的父母如此,有錢有權的父母亦如此,父母對孩子的愛是不分貧富貴賤的。

    所以,父母對孩子付出很多這只是人之常情,換做是誰,都會是這樣做的。但是我們還是要探討一下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一、子女的高學歷,是不是父母的一廂情願。

    在父母輩的眼裡,知識只能透過讀書拿到學歷來獲取,認為只有高學歷才能讓子女在未來有一席之地,高學歷意味著高收入,未來的好出息。

    但在現在這樣一個多元的世界裡,學歷依然重要,但已經不是唯一,而父母如果只是一廂情願的要子女用學歷來填充自己,按照自己想象的方式希望孩子成長,甚至以自我無私奉獻來裹挾子女不得不以學歷來發展自己,那這樣換來的或許是子女的極度厭煩不樂意和自己的無限辛苦甚至痛苦。

    讓子女按照自己想發展的路徑來發展,作為父母給予自己能力範圍內的最大限度,也讓子女能承擔自我選擇的結果,才應該是父母對彼此最好的尊重。

    二、子女是否能理解作為父母的不容易,挑戰父母的底線。

    當然,生活中有些時候不是父母一廂情願,而是一些子女只顧著自己的及時享樂,自己在學校過著揮霍的生活,用高學歷作為擋箭牌,以此不斷的向本就拮据的父母索取,這就是在挑戰父母。

    碰到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就一定要有所保留,不要一味的苦了自己,成全了子女,這樣的成全對孩子是一種放棄,久而久之,一定會成為家庭的悲傷。

    對子女最好的愛,應該是尊重他們的發展,給予他們自己樂意的夢想上的支援。

    而對父母最好的愛,就是體會他們的愛,而不是用他們的愛來成全自己。

  • 6 # 高校人才真經

    如果經濟並不寬裕的父母願意盡全力幫助子女拿到高學歷,這說明這對父母是非常負責的父母,也是非常理性,值得鼓勵的。

    試想一下,一個連中國的高等教育供養起來都困難的父母,一定是處於社會中下層,他們首先不會有太多的資源,不可能為孩子鋪就光明大道,託著孩子前進。其次,他們經歷條件不行,上碩士博士的錢都拿不出來,還能要求他們供孩子買房子嗎?最後,他們的觀念和學識恐怕不會太高,不太可能為孩子做特別好的人生規劃和職業規劃,在孩子全面發展當面也力不從心。所以,供孩子上學,讓孩子做一個學霸、一路唸到博士,這是他們最明智最理想的選擇。要知道,對很多普通家庭孩子來說,本科畢業可能什麼都不是,而博士畢業,或許住房、收入、家庭都隨之解決了。

    不可否認,一些家長因為自己文化水平低,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有時過於急功近利了,對孩子的幫助適得其反,這也是這類家庭在教育時底氣不足的一種表現:重視教育,卻不知道應該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只好把孩子往學習上培養。

    所以,如果你是出自這樣家庭的孩子,請務必理解父母的苦心。如果你對自己的人生有所把握了,你也可以告訴父母你自己的選擇,父母總是為你好的。

    另外,補充說明一下,目前國家加大了對研究生的資助力度,再加上有些導師會發一些補助、研究生自己兼職打工,很多研究生已經實現了經濟獨立,並不需要父母那麼辛苦供養了。

  • 7 # 曾敏敏老師

    這個問題涉及到兩方面的話題。

    第一,孩子的學歷一定是越高越好嗎?

    第二,父母應該為了孩子而竭盡全力地付出嗎,這是孩子真的好嗎?

    第一個問題,學歷。

    我們的家長和社會向來崇尚高學歷,一般認為學歷的高低決定了孩子的人生髮展,而且我們的國情如此,人口眾多,學生眾多,培養人才的一套體系正在建立之中,所以目前來看,還是透過考試和學歷來決定人才的優劣,而不是每個學生個性化的東西。

    有些理工科的本科畢業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除了普通的銷售崗位,其他技術類的崗位,都要求研究生以上的文憑,這樣他們為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就必須要去讀研究生,才能在未來發展得更加長遠。當然這個過程,會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科研能力,讓學生們成為更加綜合的人才,但是對於某些孩子來說,如果未來從事的工作,與研究生經歷所帶來的東西無關的話,那花費3年的時間去換一個學歷,是否值得,的確值得商榷。反過來說,如果學生未來的職業規劃需要這樣的科研經歷和訓練過程,那麼是有必要考個研究生深造的。

    所以,為了找工作考高學歷沒有錯,但是結合自己的未來職業規劃,則可以減少迷茫和不必要的精力付出。

    第二個問題,父母的付出。

    父母為孩子操心到孩子畢業,甚至為了更高的學歷,有些本身就不富裕的父母,還要為了孩子繼續打拼,這樣的例子也非常多。

    首先,還是要認識到上面的第一個問題,高學歷並不是唯一的發展基礎。

    其次,父母為孩子付出本是父母對孩子的一份關心和愛,但是如果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甚至犧牲自己的時間和寶貴身體健康,為孩子打拼,那就值得商榷了。

    孩子大學畢業後成了一個獨立的人,需要獨自面對社會和生活,也要學會自己為自己謀生,打算,父母如果一味地做孩子的後盾,或許會讓孩子不能提前面對現實,學會謀生的能力,應對生活的壓力,學會獨立地生活。

    畢竟父母不能一輩子都陪在孩子身邊,孩子也有獨自面對的一天,所以,在為孩子付出的同時,也要考慮到,自己的付出是否有點超出限度,讓孩子失去了“獨立自主”的能力。

  • 8 # 春風下的楊柳

    不得不說,就目前而言,上學可以說是普通家庭孩子“鹹魚”翻身的唯一途徑,作為一名農村出身的孩子,我深有感觸。

    在農村,我們沒錢、沒背景,要想告別“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狀態,唯一可行的途徑就是讀書,使勁讀書,用父母的話說就是“只要孩子想學,砸鍋賣鐵也會供你讀書”,當然,父母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在現實中,很多父母為了孩子讀書,省吃儉用,當孩子看到家裡的拮据情況想放棄讀書時,父母很自信的說一句“你只管讀書,錢的事不用你操心”,而這句話的背後,卻是父母多少個日夜的含辛茹苦。

    那麼學歷真的有那麼重要嗎?“因學致貧”到底值不值?我覺得還是很值的,最起碼在目前看來是值的。隨著大學生的擴招,大學生似乎並不像以前那樣稀缺,但隨之帶來的問題就是大學生就業難。我相信任何一個把所有家當都壓在孩子身上的父母,都不會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雖然已經取得了學歷,但又找不到工作的情況吧,所以只要孩子想讀書,即使再苦再累,也會繼續支援孩子,只求孩子畢業的時候能找一個體面的工作。

    當然,這也許只是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面子。華人好面子,眾所周知,這個現象在經濟條件一般的家庭尤為嚴重。舉個例子,假如一個農民因為拆遷而得到了一筆拆遷費,那麼他會恨不得讓全世界都知道自自己有錢了,所以豪車、好房都會買上,就為了體面。既然自己的孩子拿到了大學學歷,如果還有機會繼續讀的話,自然還會繼續支援,為了在別人面前有面子,為了能在別人面前驕傲的說出“自己的孩子是研究生或者博士”,為了光宗耀祖。

    正是因為上面兩個原因,才讓家長不斷的鼓勵自己的孩子讀書,這也是再窮,也不能窮教育的原因。

  • 9 # 小語教育

    知識改變命運,這樣的父母首先是愛自己孩子的,所以他們傾盡全力助孩子拿到高學歷,是寄希望與知識改變命運。華人崇尚學歷,理所當然地覺得學歷高了就業就好薪資也就很高,這也是寒門想要改變自身命運的一種投資。

    但學歷高一定能提高自己的含金量?一定能改變命運嗎?也不盡然。

    很欣賞這句話“學歷只代表你的經歷,並不代表你做事的能力。”

    真正讓我們脫穎而出的是我們的能力。前幾天看到一則報道:中職學校學生就業率達98%。一方面是中職學生的供不應求,而另一方面是大學生就業率低下。雖然也有大學生較挑剔的原由在內,但主要還是知識與能力的問題。中職學生雖然沒有華麗的學歷,但他有對口的知識,也有專業的能力,知識變現能力較強。我想這拮据的父母助孩子拿高學歷更應該從提高孩子能力的情況著眼,給孩子華麗的翅膀,不如給孩子騰飛的能力。

    再說這個孩子,看著父母拮据,依然朝著高學歷的路上奔跑,是否可取?“學業致貧”並不是孤例,我身邊就有一些家長,家境一般,卻花費數十萬將孩子送出國。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自己,造福人類。連自己的父母尚且造福不了,你談何讓他造福人類?一味地唯分論,以追求高學歷為目標都是狹隘的,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王道!你認為呢?

  • 10 # 快樂庭院

    我現在是 人到中年,對很多事物的看法已經迥異於以前的觀念。就如題目 :為幫助子女拿到高學歷本就拮据的父母付出很多,這個問題 有如以前所說: 為了砸鍋賣鐵 我也要供孩子上大學!

    以前對如此 決心決意供給孩子上大學的父母,我的心裡是充滿了感動 ,感動於父母之愛的偉大!不知從何時始,這種感覺在逐漸的 消減。

    現在再思考這個問題,我就不再是感動,而變成了感慨:

    感慨之一,時代已經變遷,現在已經由包分配時代 而逐漸變為自主擇業的 能力時代,而 很多父母家長的觀念還沒有隨之變化。

    感慨之二,很多父母家長的認識實際上還停留在過去 包分配時代:只要孩子上了大學取得很高的學歷就能換到 以後的幸福生活!以前只是大學,現在研究生已經很普遍,很多原本拮据的父母支援孩子 有更高的標準研究生、博士生。

    感慨之三,知識的渴求無可厚非,對子女的 無私奉獻 也可歌可泣,可在這中間 ,我們似乎淡忘了我們所處的時代,忘了中國幾千年來一直推崇的中庸之道,過猶不及呀!

    感慨之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依然適用於現在。幸福的生活 不取決於高學歷,除了知識,還有心態 和能力,知識、心態、能力三者很好的結合才能讓一個人的人生達到非常幸福的狀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要200字的適合朗誦的心理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