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錦超

    1.馬路上那來來往往、大大小小的車子,發動時那轟轟的引擎聲,剎車時那刺耳的摩擦聲,還有那不停響的喇叭聲……使大街邊沿上的馬路熱鬧非凡。 2.今天是大年初一,我們吃完午飯,就去東南花都逛廟會。到了東南花都,一看真是熱鬧非凡、人山人海。那

  • 2 # 蒙D25777

    過幾日便是中秋了。今晚,月光如銀,我獨坐於陽臺牽牛花花架下,一盞清茗,一冊薄詞。清輝似水,在我的衣衫上靜靜流瀉……

    不由想起家鄉來了。

    家鄉的中秋是熱鬧的、恬適的。家家都要量一笸籮的新糯米,做“麻餈”。糯米蒸熟了,倒進竹簍裡,當家的早歇了農活,在河塘邊洗乾淨了泥腳,掮著糯米飯簍過來了。

    舂糯米糰一般在曬穀場上進行。白天,白熾燈就拉起在屋簷下了,黃瓜架兒、晾衣杆兒,能架起的地方都拉上。蹲在角落睡大覺的石臼被搬出來了,木頭楔子搗得香噴噴的糯米糰,又滑又嫩。那搗楔子的都是身強力壯的男人,也有身杆精瘦、面色紅潤得象蝦子一樣的老頭。蹲在邊上,手往石臼裡捋著的是女人。

    女人的手臂上卷著袖子,不白,夏忙曬了一季,黑得油亮。油亮的手在白花花的糯米糰上翻騰,象泥鰍一樣潤滑。男人的背脊光著,汗似水一般的淌,滑亮亮,清光光的一片。他們側身一個馬步,雙手輪起楔子,前腿膝蓋一伸一曲,腳板“哼哧哼哧”地踩著節奏,簡直是翩然起舞。

    優美的“哼哧”聲招徠許多看客。看客們三五成群,坐著、蹲著、靠著四周的矮牆垛。女人們拉家常,比誰的衣服料子鮮;男人們話莊稼,比誰家的稻子收成好;孩子們不錯過這個好機會,放著膽子追逐嬉戲。一家舂完了,早有下一家等在邊上了。人們讚美男人的好筋骨,讚美女人糯米煮得香,讚美這家的黃瓜杈攀得高,讚美那家田裡的晚穀苗兒下得早下得青……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華人民是文明、智慧的人民,中國文化是博大精深的文化,尤其是許多傳統的節日文化,都沉澱著厚重的民族文化的精華: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喜慶團圓節日,人們辛勤忙碌了一年,在新的一年開始的時候,走親訪友,互致祝福,回顧過去,展望未來,老老少少,團團圓圓,全家幸福,和諧美滿,該是多麼愉快的節日呀!清明節,我們可以踏青、掃墓,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寄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哀思。

    端午節,是專為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這一天,我們可以划龍舟、吃粽子……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中秋節是繼春節之後的又一舉家團圓的節日,我們可以再一次全家團圓在花前月下,賞桂花,吃月餅,品美酒,話別離,孝敬長輩,關愛晚輩,其樂融融……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些節日文化,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重要的是它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猛機智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

    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人類精神遺產!

    節日像一個巨大的聚焦鏡,把平日的歡樂濃縮了起來,把人們的心態凸現了出來。

    --題記

    “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身為高三學生,而且還是位住讀的,所做所為往往配得上這兩句。

    所以說,節日對我而言不僅僅是休息,還帶著些獲取社會資訊的意味。

    於是我便睜大了眼睛,用一個稚氣未脫,充滿幻想的青年的心去觀察這個社會。

    吃中午飯時開啟收音機,聽到一個“大家談國慶”的節目。幾位中年人好激動,說話都結巴了。這時我才有點明白父輩的心情。

    他們都說,好感動好興奮,祖國如此富強如此奮進,令人揚眉吐氣。

    他們也談到了過去,五六十年代是以突出政治為主,大遊行大閱兵、是從國強來體現民心的;而現如今,從某種意義上講。更注重突出大眾群體的樣和歡樂,是從民富來體現國強的。

    說者有意聽者有心,我連連點頭。

    亞運會正好開幕,中國舉重女將“力拔山兮氣蓋世”,勇挫群芳。

    中國隊一天連奪8金,破7項世界紀錄。

    我為中國感到驕傲,這赤子之情,這金牌,都是兒女獻給她生日的禮物。

    清晨起床,便陪著爸爸媽媽上街買菜。

    去菜場要過一條河,現在橋拆了,只好從邊上的簡易鋼索橋過去。人真多,橋上擠得滿滿的。走到橋中間,哇,晃動得好厲害。

    低頭一瞥更是心驚肉跳,從木板縫中竟然可以看見波濤滾滾的急流。我走著,步履不穩,像喝醉了的老頭。我不滿地嘟嚕著:“什麼年代了,還要過‘瀘定橋"!”爸爸卻極興奮:“等新橋造好了,我們的交通就更暢通了,吃這麼點苦算什麼!”

    菜場人更多。蛋禽菜魚肉的品種不必細敘,我特別注意價格。

    這是因為學校食堂的菜價漲得很猛,而且中國上半年的物價指數也居高不下。一葉知秋,關心時事,我作個小小調查。情況比我想象得好,菜場工作得力,每種食品都明碼標價,價格基本與平時持平。

    國慶晚會可真是大快人心鼓舞人心。火樹銀花不夜天,各族人民共歡慶。

    十萬人高唱國歌,那氣勢那威力,“雄雞一唱天下白”。

    老爸比我還激動。平時連看電視都會睡著的他,今天興奮到夜裡3點,真稀奇。

    踏上歸途。眼簾中忽然映入一幅標語:“團結拼搏,努力進取。自加壓力,敢於爭先”。我想,這不正代表了中國的國風,中華民族的民風嗎?

    我被自己的所見所聞感動著,纏繞著。

    我心中充溢著一種莫名的激動,我懷著謳歌和讚美的心情,望著一幢幢高聳林立、如積木般整齊的樓房,望著一塊塊長勢良好、散發著收穫的氣息的良田,望著寬闊的街道中川流不息的車輛,望著身形矯健充滿自信和歡愉的人民……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

    清明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他大約始於周代,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

    清明節最開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所以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地,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所以,清明節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寫的就是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它是在每年陽曆的4月5日,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並開展打馬球、盪鞦韆、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的習俗。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鍊身體。

    因此,這個節日既有祭掃祖墳生別死離的悲傷,又有踏青遊玩的歡樂,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我們炎黃子孫知道自己的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歷史是什麼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需要我們傳承和宏揚的內容,告訴我們歷史長河是沒有盡頭的,更不能斷流。

    聖誕節 元旦相繼在商店的擁擠,電視裡的喧鬧,人們的祝福中過去了。

    假期會朋友話長短,把平日的牢騷和恩怨,沾上酒精和姜蒜與朋友進行交換,無論來自天南還是海北。

    可是,我總感覺這些節日不是我們的,只有農曆正月處一才是我們的日子。還記得不?那時你還是流口水的年齡,聽大人說,初一這天給誰磕頭誰就給壓歲錢,於是你就不論大人小孩認識的不認識的見人就叩,就連那身一年才有一次的新衣服也在所不惜;有時能得到一毛兩角,但更多的只是博得滿場的歡笑,但那笑是溫馨的,充滿了喜悅和祝願。

    還記得不?為了一聽到鞭炮聲就能立即衝出去撿地上的落炮而久久不肯脫衣睡覺,為了和弟弟爭搶初一早上放鞭炮

    的權利,你答應把一半壓歲錢分給弟弟。那震人心魄的炮聲是你一年的期盼,剛過完這一天你就開始問大人,來年的這一天還有多遠?

    大紅的對聯和噼噼叭叭的鞭炮聲是一年中的溫馨,壓歲錢是一年中的期盼;現在的你再也不會為壓歲錢而興奮,也不會為撿落炮而徹夜不眠,然而這都成了你永遠的財富和最美好的回憶。

    今年在我們的節日裡,在異國他鄉,讓我們在夢裡點燃一串鞭炮,在心中貼上一副對聯。

    中華文化在歷史上影響了整個東亞,中國的傳統節日曾經也如今天的“聖誕節”一樣,在異國生根發芽。而東亞一些國家一直很珍惜從中國舶來的節日,他們不但熱熱鬧鬧過端午、中秋,就是我們幾乎忘記的“乞巧節”、“中元節(盂蘭盆節)”在東亞一些國家還古風猶存。

    =========================================================

    今天是“五一”節,雖然上午下了場雷雨,但下午還是挺晴朗的。下午,我去人民公園,看到了一些事。

    我來到公園,因為剛下過雨所以樹木散發著一股原始森林的氣息。

    我到了遊樂場,本想去盪鞦韆可是剛進去我就看見旁邊圍著一群人,於是我變過去湊熱鬧。不看不知道,一看原來是在捏泥人啊!我好奇的看著:一個個做好的泥人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那孫悟空高舉金箍棒,穿著虎皮裙,金雞獨立。那一對鸚鵡,背上有五彩斑斕翅膀,還有一條五光十色的尾巴。

    再看那半成品,在那位師傅的巧手下逐漸有了生命。我看得入神,看了十多分鐘,基本掌握了泥為什麼會五彩繽紛了!想知道嗎?想的話就告訴你吧!

    看著著位師傅做的挺慢,我不由自主的問:“您做一個泥人要多少時間?”

    “沒幾分鐘。

    ” 那位師傅爽快地回答道。

    “不用十分鐘?”

    “十分鐘?”那位師傅笑了笑說,“做十分鐘就要賣五塊了!”

    我心裡的問題結開了。

    我們是否要感謝他們呢?在“五一”節裡,讓我們對他們說一聲“你們辛苦了!”。

    =========================================================

    你聽,鑼鼓聲聲,鞭炮齊嗚,嗩吶響了起來,大街上一撥兒秧歌開始打圓場了。

    領頭的是“沙公子”,他頭戴小生帽,身穿鶴氅,手持大摺扇。後面緊跟的是喬裝打扮的大姑娘和小夥子。“七咚鏘,七咚鏘,七八弄咚鏘……”隨著這鏗鏘的鑼鼓,秧歌隊在“沙公子”的指揮下踏丁字,邁十字,綵綢飛舞,虎步生風,自然排成兩行,穿花打場。看秧歌的人們見到這雄渾的氣勢自然卻步。

    走場兩圈後,只見“沙公子”躍步跳入場心,雙手抱拳做個“羅圈揖”,唱個賀年的大喏,熱鬧的小戲便開始了。這時嗩吶換調,鑼鼓的韻律,也變得更加昂揚,一隊隊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槳”的老漢在前面像醉翁一樣扭來舞去,那水靈靈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態。

    正扭到高潮處,後面卻衝出幾個“刁老婆”。她們手拿棒椎,身穿青色布衫,耳朵上還掛著一紅一綠的大辣椒,頭上梳著“濃籬把”,臉上還有一個黃豆大的“黑痣”,黃臉朱唇,氣勢洶洶,大有“樟打鴛鴦”之勢,三躥兩跳來到了旱船眼前,與“老漢”開始周旋。“棒”“槳”相撞,乒乒乓乓,醜臉相對互不相讓,他們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

    正在難解難分之時,高蹺隊衝了上來,這才衝散了這對醜冤家……

    這一撥兒秧歌剛過,那一撥又接了上來。耍龍燈、舞獅子、天女散花;豐收鑼鼓……滿街的人目不暇接價震耳欲聾。人們沸騰了,擁著秧歌隊說呀笑呀,指指點點地議論著。孩子騎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隊叫,兒女們攙著跟著秧歌隊跑。

    人們忘記了寒冷。被這催人奮進的鑼鼓帶進一潮湧動的世界。

    朋友,百聞不如一見,還是請你親自來看看我們家鄉的大秧歌吧!親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場面,親耳聽一聽那昂揚的韻律……

    參考資料:正月十五秧歌會

    樓主參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主要玩遊戲,是買小米9和榮耀v20好還是買一個華為Mate20X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