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燎原學書
-
2 # 執筆序蘭亭
墨分五色是國畫的技法的名稱,指的是焦、濃、重、淡、清。
書法上講究的是墨與紙的匹配,融合,在明朝之前墨色的變化是不大的,墨色的濃、淡、幹、溼的變化是在明朝之後,書法開始借鑑繪畫裡的墨色的變化,我們比較熟悉的是王鐸的作品,墨色的變化非常的明顯,裡面漲墨的運用更是大膽。在書法審美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墨色的變化讓書法創作的表現力更強了,給我們的視覺衝擊也更為強烈了。
孫過庭的《書譜》說:“帶燥方潤,將濃遂枯。”姜夔《續書譜》說:“燥潤相間,以潤取妍,以燥取險。”古人講墨色的變化重點在陰陽對比,濃墨激動熱烈,淡墨安靜嫻雅,各有各的抒情表現。現在看來,墨色的變化不僅有利於抒情,還可以營造深度空間。這種深度空間的營造有三種價值:
一、可以加強疏密虛實的變化。重墨濃墨給人的感覺是密和實,淡墨給人的感覺是虛和疏的,這樣空間就有了對比和變化。
二、墨色的梯度變化反映了連續書寫的過程,從濃到淡,從溼到幹,可以強化書寫的節奏感。
三、作品中,所有的濃墨在一個空間層次上,所有的淡墨也在一個空間層次上,根據類似組合法,各自成為一種圖形,墨色濃淡的組合就是圖形與圖形的組合,可以豐富作品的內涵,提高書法藝術的表現力。
-
3 # 歷史帶鹽人
中國的書法藝術是中國最重要的文化寶藏之一。所謂的墨有五色——濃、淡、幹、溼、焦。這些變化形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從而產生了一種藝術效果,使書法藝術語言的表達更加的豐富。
而書法中的“墨分五色”觀念,是在五行哲學的啟發下產生的。中國古代哲人,根據陰陽五行哲學,將色彩歸為五種基本元素,即青、赤、黃、白、黑五色。五色就是五行的表現。追溯歷史,書畫同源,宋代時期,兩者相互借鑑,書法墨色的創作上有了深層次的變化。墨色的變化,使書法的色彩更加的渾厚。
在強調墨色的現代,在書法創作中墨色的表現手法大致有兩種:一種叫自然濃淡法,即墨竭後不急於蘸墨繼續書寫。另一種叫安排濃淡法。即濃淡的字數有基本的講究,比如三個濃墨之後,兩個淡墨,左右行之間,濃墨及相映襯又不重疊。後者重要的代表人物為當代書法家林散之先生。
書法是藝術創作,要應遵從內心。如果一味追崇技法,拿“墨法”這一個的維度作為評判書法好壞的標準顯然已經有失偏頗了。
-
4 # 鳳舞玄林
書法是表現生命節奏和韻律的藝術,水墨調合得當,才能“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筆墨技巧的運用有幾點體會,望方家指正。
1。用筆是動態的概念,靜態的筆法沒有意義。空中的起勢,紙上的側轉正,正轉側及八面出鋒的熟練運用,以及強烈的節奏感和變化意識,是構成"幹、溼、濃、淡、焦或者“濃、淡、潤、渴、白”的前提。可謂有筆方有墨,見墨方見筆。
2。磨墨或者宿墨,水,墨,膠關係遊離,揮運之時,五色變化更容易更生動一點。
3。現代墨汁可以先用筆點水再點墨,或者先墨後點水,墨色濃淡深淺變化更容易生髮,不要在墨汁里加入水。
4。可以適度借鑑國畫中的點線面打亂時間與空間順序的技巧,增加線條點畫的衝突效應。
5。靈活運腕。康有為說的,"眼中有神,腕下有鬼"!
6。立鋒著紙,弓筆戰行。包世臣《藝舟雙揖》中指出:“蓋墨到處皆有筆,筆墨相稱,筆鋒著紙,水即下注,而筆力足以攝墨,不使旁溢,故墨精皆在紙內。”
-
5 # 墨雲龍
墨分五色,最初指的是中國畫的一種技法。意思是畫家在作畫的時候,在墨中加入適量的水,根據水的多少,並透過用筆上的快慢、輕重、澀滑、提按,在畫面上表現出墨色多層次的濃、淡、幹、溼、甚至飛白等效果變化。語出唐代張彥遠《歷代名畫記》:“運墨而五色具。”這是一種比喻的說法,並不是說墨真的能分出五種顏色。“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
宋元明清之後的書法家,特別是當代的書法家們,借鑑國畫用墨技法,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墨色的變化多端。所以說書法用墨,也能體現出濃、淡、幹、溼、飛白等效果。書法家在創作書法作品時,在墨中加入份量不一的清水,再加上書寫的時候,運用快慢、提按、輕重、澀滑、甚至停頓等豐富多樣的筆法,(還有一種技法,就是蘸墨一次,儘量一次把筆毫中的墨用完,再蘸墨),這樣就會在一幅書法作品中,表現出墨色的濃、淡、幹、溼、飛白等變化,極大地增加了書法作品的藝術表現力,讓欣賞者得到多樣化的審美愉悅。
本文選擇宋代黃庭堅、當代林散之、以及本人部分書法作品中墨色有較大變化的區域性圖片,用以說明墨分五色的技法運用。
-
6 # 張曉東vi
清人沈宗賽:"五色源於五行,謂之正色。"
“墨分五色”,指書法的墨色變化,毛筆能表現力量和節奏,但筆力是含於內的,如金剛杵,錐畫沙,屋漏痕都是形容筆力。墨分五色,即可形容單個字型,亦可形容通篇佈局,氤氳變換。
-
7 # 書風
書法家寫字很重視調墨,調墨離不還水和墨,水是無,墨是有,水至清而無色,墨至純而大黑,書法就是要在水和墨這“兩端”的交融變化中,來展現那墨氣的流動聚散,展現那些水墨淋漓和墨氣氤氳的效果。
墨法在書法創作中特為重要。傳統繪畫中就有“墨分五色的說法”,傳統書論更有“墨分五彩之說”。“五彩”就是“濃、淡、潤、渴、白”。具體說:濃欲其活,淡欲其華,潤可取妍,渴能取險,白知守墨。
濃:濃墨行筆凝重而沉穩,墨不浮,能入紙。“下筆用力,肌膚之麗”。現代書家林散之也說“用墨要能深透,用力深厚,拙從工整出”。 “古人作書,未有不濃墨者。晨起即磨墨汁升許,供一日之用也。取墨華而棄其渣滓,所以精彩煥發,經數百年而墨光如漆。”清代笪重光《評書帖》說:“礬紙書小字墨宜濃,濃則彩生;生紙書大字墨稍淡,淡則筆利。”
淡:淡墨清雅淡遠之致,與濃墨一樣各具風韻。筆畫寫在這些紙上,墨色清疏淡遠。筆畫中顯出筆毫轉折平行絲絲可數。那真是一種"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然而歷代書家,更多的是注重用墨的濃淡相兼。濃墨色深而沉實,淡墨色淺而輕逸,各呈其藝術特色,關鍵在於和諧與協調。
潤:潤則有肉,燥則有骨。運用潤筆、潤墨,必須做到筆酣墨飽,墨溫華滋。如何做到?清代周星蓮《臨池管見》說得很具體:“……"濡染大筆何淋漓’。"淋漓’二字,正有講究。濡染亦自有法。作書時須通開其筆,點入硯池,如篙之點水,使墨從筆尖入,則筆酣墨飽,揮灑之下,使墨從筆尖出,則墨淚而筆凝。”
渴:亦為”燥筆”。清代梁同書《頻羅庵論書》中將“渴”定位得很準,說:“燥鋒,即渴筆。畫家雙管有枯筆二字,判然不同。渴則不潤,枯則死矣。”渴筆用墨較少,澀筆力行,蒼健雄勁,寫出點劃中落出的道道白絲。
白:有色達到無色。是藝術的最高境界。書法用筆用墨,皆重一“虛”字。知白守黑,計白當黑,以虛觀實,虛實相生,無筆墨處不求墨。
-
8 # 千年蘭亭
所謂墨分五色,是指紙上的墨由深到淺漸變的顏色,五色是個概數,並不是只有五種。
要做到“墨分五色”,有兩個外部條件:
一、紙張必須是宣紙,尤其是生宣,書畫紙的洇墨效果差,不易表現墨色的變化。
二、對墨有要求,也就是說,其中要加入適量的水。
當這兩個條件滿足後,筆落紙上,因為宣紙具有溼染性,水在紙上洇化快,墨洇化快,於是墨色就出現變化了。
其實,在這一過程中,人是最關鍵的因素,水墨的變化,可以透過筆墨投法來控制。
比如,書寫時,先蘸墨後蘸水,或者先蘸水後蘸墨,在書寫過程中會出現墨色的變化。
歷史上,用墨高手非王鐸莫屬,他的漲墨法就是很好地利用了墨在宣紙上的溼染性。
-
9 # 石農之家
書法中的“墨分五色”觀念,是在五行哲學的啟發下產生的。中國古代哲人,根據陰陽五行哲學原則,將色彩歸為五種基本元素,即青、赤、黃、白、黑五色。五色就是五行的表現,五色於五行之間存在著對應的關係:水為黑,火為赤,木為青,金為白,土為黃,以這五種色彩分別象徵自然界和社會人類的各個方面,並組織成某種密不可分的關聯結構,五色對應五行、五色象徵五方、五色顯示五德等等。受五行哲學的影響,華人認為天有東、西、南、北、中五方,音有宮、商、角、徵、羽五音,物有金、木、水、火、土五行,顏色也不出於紅、黃、藍、白、黑五色。華人長期將五色視為基本的色彩,所以清人沈宗賽說:“五色源於五行,謂之正色,而五行相錯雜以成者謂之間色,皆天地自然之文章。”
-
10 # 墨海遊釣
謝謝邀請!墨分五色,在國畫中表現的較多。在書法中不常見,但若縱觀各朝代的大書家的作品,可以發現每個時代、每個人,他的用墨習慣不一樣。古代多用墨條,就是固體的墨加水磨製,水與墨的搭配。幹,溼,濃,淡,焦五色。目前很多書法愛好者,多用的是一得閣這種瓶裝的墨汁,多以濃墨為主。資深的書家,在追求作品虛實、留白、乾澀與流暢呼應的效果,會創作出含有五色效果的作品!
-
11 # 壹庸寫字培訓
運墨分五色
該說法最早是出現在繪畫當中,是一種繪畫技術,就是用墨色的濃淡渲染畫面不同的層次。
關於“五色”說法不一,或指焦、濃、重、淡、清;或指濃、淡、幹、溼、黑;也有加“白”,合稱“六彩”的。說法不同,道理相同,現在,墨分五色也成了書法中墨法中使用的一個說法。
古時候用墨,都是自己研製,自然每一次研製的墨色也就有所不同,而現在一般都是用墨汁,有時候需要兌水使用,相對而言對墨法的比較單一。當然了,繪畫就不同了,他需要水和墨隨意配置使用,彰顯墨的濃淡,表達自己的情感。
不管怎麼說,五色墨也就一個說法,說明墨色的使用範圍比較寬廣,並且不同的墨色有不同的表現力,意在讓大家使用墨的時候也要強化練習,創造墨法豐富的作品。
-
12 # 林聰雲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用一句“運墨而五色具”點出了墨在運用上的豐富變化。無論是濃墨還是淡墨,正是有了墨和筆、紙、硯的互相配合,書家的善用,才成就了中國書法藝術的千年傳奇。
-
13 # 上官1898
書法如何墨分五色?古人留下來的墨跡中未見有明顯墨分五色的作品,從點畫輕重形成的效果看,墨分二色也可說得過去,有意識的在書法中分墨色濃淡乾溼焦應是近現代的事。縣體做法可以林散之先生的用墨為例,即將墨汁原汁倒進碗中備用,再盛一碗清水放在一旁,捉筆書寫前將筆蘸墨,然後快速一搭清水,即落筆書寫這樣寫出的墨色由潤漸幹,第二次蘸墨若筆先蘸水則由淡漸濃。此說用墨之大意也。此種墨色變化既是自然異,也包含了故作異,當然在故意分墨色的做法上,可以在書寫到內容要點處把墨色寫濃其他從輕淡。也可以參考圍棋佈局、全域性來安排墨色之變化。最後歸結到一點,墨色的變化若沒有精到的用筆是不可能做到的,即筆法足墨法的基礎。
回覆列表
所謂的“墨分五色”是指中國水墨畫墨水的墨淡度。加上白就是“六色”,也可以引用到書法裡。下面就簡單探討一下墨分五色。
所謂“濃”即是重墨,也可以理解成墨和水的比例墨比較重,這樣寫出來的字比較厚重,色像上可能會差一點。
所謂“淡”正好和重墨相反,墨水的比例水比較多,寫出來的字可能就沒有那麼重墨那麼厚,但是色相會亮一點,一般水墨畫裡用來畫反光的地方,顯得比較亮。
所謂“幹”這裡的幹,不是指曬乾的意思,是指墨和水的比例墨更大了,看上去像是沒有水的滋潤一樣,不容易進紙,顯的寫出來的字比較“乾枯”水墨畫裡用來畫陰影地方,看起來比較暗。
所謂“溼”和幹正好相反,墨水裡的水比較多,更容易吃透紙,一般水墨畫裡用的比較多,直接渲染。
所謂“黑”是指本色。
“白”一般是指留白,一張紙不可能都畫上黑色,留白是顯的有成次感。
書法書法裡用“墨分五色”比較少,一般情況把握好墨水比例,書寫就可以了,正常情況書寫墨水的比例,墨水滴在宣紙上洇而不散就可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