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推薦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的詩——《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作於開元年間,王昌齡當時任職江寧(今天的南京市),辛漸是他的好朋友,路過此地,他依依不捨的從江寧送到潤州(今天的江蘇鎮江),辛漸將由此渡江,北上洛陽。分手的頭天晚上,王昌齡在芙蓉樓為好友踐行,這首詩寫的是第二天清晨在江邊送別的情景。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說的是:寒涼的煙雨籠罩著吳地的江天,像無邊無際的離愁瀰漫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看著好友即將登船北歸,孤寂感油然而生,詩人覺得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零零的悽然立在江邊,空望著流水悠悠逝去,獨留離情別緒,綿綿不絕。詩人給我們描畫出一幅水天相接,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高遠開闊的意境展現了詩人闊朗的胸懷。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說:友人臨行前,詩人還不忘囑託他給遠在洛陽的親朋好友帶去問候,並向他們轉達——我的品性依然是光明磊落、堅持操守的,我的心依然是晶瑩剔透、冰清玉潔的,我已經把這顆心存放在澄澈無暇的玉壺裡,請親友們放心!詩人用誠摯的語言不僅表達了對洛陽親友的深情厚誼,也展現了他堅韌的性格。 詩人是貧苦出身,但極重友情,一生交遊很廣,和許多文人、官吏、隱士、僧道都有交往,與孟浩然、李白、王維、辛漸、岑參都是好朋友。他一生寫了40多首送別詩,每一首都寫出了對知心朋友深沉真摯的友情,這只是其中的一首。 他以七絕成名,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在七絕方面與李白齊名。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閨怨詩第二,送別詩第三。 他的詩含蓄深沉、情景交融、感情真摯、清新明朗、舒緩自然而且簡潔明快,耐人尋味。 他很重視詩的境界,他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對意與境分離:“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 他很重視情與境的結合,認為:“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 就是王昌齡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使他的詩達到了情景妙和,意與境渾然的藝術境界,讓人感受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令人回味無窮。
我推薦盛唐著名詩人王昌齡的詩——《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這首詩作於開元年間,王昌齡當時任職江寧(今天的南京市),辛漸是他的好朋友,路過此地,他依依不捨的從江寧送到潤州(今天的江蘇鎮江),辛漸將由此渡江,北上洛陽。分手的頭天晚上,王昌齡在芙蓉樓為好友踐行,這首詩寫的是第二天清晨在江邊送別的情景。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說的是:寒涼的煙雨籠罩著吳地的江天,像無邊無際的離愁瀰漫在兩個離人的心頭,看著好友即將登船北歸,孤寂感油然而生,詩人覺得自己就像楚山一樣孤零零的悽然立在江邊,空望著流水悠悠逝去,獨留離情別緒,綿綿不絕。詩人給我們描畫出一幅水天相接,浩渺迷茫的吳江夜雨圖,高遠開闊的意境展現了詩人闊朗的胸懷。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是說:友人臨行前,詩人還不忘囑託他給遠在洛陽的親朋好友帶去問候,並向他們轉達——我的品性依然是光明磊落、堅持操守的,我的心依然是晶瑩剔透、冰清玉潔的,我已經把這顆心存放在澄澈無暇的玉壺裡,請親友們放心!詩人用誠摯的語言不僅表達了對洛陽親友的深情厚誼,也展現了他堅韌的性格。 詩人是貧苦出身,但極重友情,一生交遊很廣,和許多文人、官吏、隱士、僧道都有交往,與孟浩然、李白、王維、辛漸、岑參都是好朋友。他一生寫了40多首送別詩,每一首都寫出了對知心朋友深沉真摯的友情,這只是其中的一首。 他以七絕成名,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在七絕方面與李白齊名。尤以邊塞詩最為著名,閨怨詩第二,送別詩第三。 他的詩含蓄深沉、情景交融、感情真摯、清新明朗、舒緩自然而且簡潔明快,耐人尋味。 他很重視詩的境界,他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他反對意與境分離:“若一向言意,詩中不妙及無味。景語若多,與意相兼不緊,雖理通亦無味。” 他很重視情與境的結合,認為:“凡詩,物色兼意下為好。若有物色,無意興,雖巧亦無處用之。” 就是王昌齡這種精益求精的態度,使他的詩達到了情景妙和,意與境渾然的藝術境界,讓人感受到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