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夢裡飛翔
-
2 # sunboot
如果從秦國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的話,做出殺降的決定是比較符合當時的情況的。
從政治方面考慮,這40萬軍隊對於當時趙國來說是一股不可忽視的有生力量。把這股有生力量消滅掉,對於趙國來講,壓力大到幾乎可以說是,完全摧毀了趙國抵抗秦國的勇氣和信心。對於之後秦國攻打趙國,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從經濟方面考慮。秦國當時實行的是全民皆兵的這麼一個狀態,那麼以秦國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供應自己的軍隊都有一定的壓力,更不要說再去供應這40萬降卒。那樣做對於秦國的經濟都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
從軍事方面考慮。40萬的降卒肯定是不能放回去的,關押起來不但要浪費大量的供給,還要佔用大量的人手,所以秦國不可能選擇這個方案。而且當時的軍隊最怕的就是譁變,40萬的降卒,如果發生譁變,再多一倍的軍隊也沒有辦法鎮壓。甚至連秦國的軍隊也可能受到影響,跟著一起譁變。這種潛在的危害秦國不可能讓它發生。
綜上所述,從秦國的角度出發,白起殺降是最佳選擇。
-
3 # 浪裡白條不再白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要說這歷史中的名將都有誰,這秦國的白起肯定是有這一席之地的。同時,白起也是整個戰國時期和李牧,廉頗,王翦齊名的四大名將之一。
而縱觀白起一生的戰績,當屬秦趙雙方的長平之戰最為耀眼。這一戰白起坑殺趙軍40萬降軍,成就了他殺神屠夫的美名。同時,也是讓六國對其聞風喪膽,難以生出抵抗之心。而這白起殺降並不僅僅是因為他自己的嗜殺。而是審時度勢不得不下的決定。這些趙軍不得不殺。
為了秦國的霸業長平之戰發生的時期,正好是秦國開始鋒芒畢露,讓六國膽顫的時期。而這個時候,秦國要面對的不僅僅是其中一兩個國家的敵視。而是得同時防範六國的聯合伐秦。這種時候,穩定的大後方和強大的軍事實力那是缺一不可的。而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精銳盡出。最終,秦軍透過反間計迫使趙軍撤換廉頗,換上趙括之後才在正面戰場上有了質的飛躍。
秦軍勝利之後,還成功的俘虜了45萬的趙軍。對於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都是下了血本的。秦軍最後雖是勝利了,40萬大軍也是損失了一半,只剩下二十萬。而此時的趙軍俘虜就有45萬。相當於一個秦國士兵需要看管兩到三名的趙國降卒。這個時候如何處理這些趙國士兵就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其一,若是放趙軍回國,這些有生力量馬上就會成為秦國稱霸道路上堅硬的絆腳石。其二,若將降兵帶回秦國,這45萬趙軍無異於是在秦國的大後方埋下了一顆不定時的炸彈。此時,秦國正處在頻繁對外用兵的時期。一旦前方戰事起,而後方軍力空缺,這些趙軍就是懸在秦國脖頸上的利刃。秦王也斷不會讓此事發生。所以,最終就只能坑殺這些趙軍。只有這樣做才是對秦國有利的。
為了秦軍的安危長平之戰,雙方對峙長達三年。這三年,不僅僅是前線軍士的拼搏,同樣是對雙方國力的拼搏。在古代的時候,行軍打戰,糧草消耗尤為巨大。我們簡單的算一下,秦國對這場戰爭的投入人力總的算下來得有50萬(士兵和民工)。而在《睡虎地秦墓竹簡·倉律》記載從事站崗等活動的軍士一天配給糧食早晚飯各三分之一斗。從事作戰計程車兵,早飯二分之一斗,晚飯三分之一斗(秦時一斗約1.5公斤)。算下來秦軍一天的糧草消耗量就達到250噸。三年下來也是消耗了120萬噸。這個數字相當於秦國十年的糧草儲備。
所以,在趙軍投降的時候,秦軍也是屬於強弩之末,撐不了幾天了。而這種時候,前線糧草短缺。秦軍連自己的糧草都成問題,又拿什麼來養這麼多的趙國降軍呢。可是如果不供應糧草給趙軍,這45萬人一旦餓瘋了想反抗。剩下的二十萬秦軍又有多少能活著回到秦國。所以,最終白起為了剩下的秦軍士兵的安危,也只能殺了這些降軍。
總結這白起殺降,首先,並不是他個人的嗜殺,而是為了整個秦國的前途著想。自這次殺45萬趙軍之後,趙國就再也沒有有效的實力來抵抗秦軍。也是為秦軍統一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
4 # 老太太走高速
白起殺降時,在位的是秦昭王。其次,不是坑殺40萬,是戰爭和坑殺總計40萬
長平之戰最終趙軍陣亡近20萬人,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秦軍俘虜趙軍近20萬人,己方“傷亡過半”。白起假許諾把降兵身體強健的帶回秦,而年老幼小的放歸趙。又以酒肉安撫,後令秦兵白布裹頭說“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四十萬趙軍,一夜俱盡”,“流血成川,沸聲若雷”“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唯240名年幼趙兵被放歸趙散佈恐慌,震懾六國。
這麼做原因有三
1出於對現實的考量。20萬男壯丁日常可是筆不小的開支,但現實是秦沒有那麼多的糧食;餵飽他們,趙一旦佔優又難以處理。主將白起為了儲存勝利果實,又看到了一戰而定趙的可能性,殘忍選擇“詐而盡坑之”
2一戰而定趙國的原目標:白起的屠殺令趙元氣大傷,確立了對趙的絕對戰略優勢。事實上,如果不是應侯範睢妒忌白起功勞,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讓趙割讓六城請和,趙國也確實極大可能要亡國(結果還被趙國賴賬了,這也是才華出眾的範睢在歷史評價上總是譭譽參半的原因之一。)
3白起的戰術風格導致的:白起是中國冷兵器史上戰績最強者。他的強大是建立在其前期工作的鋪墊上的:他在打仗前,比起軍人更像政治家和謀士,他不斷的在民間,朝堂上施加壓力,傳播恐懼,甚至利用政治手段影響敵將的生存處境(比如利用政治手段和謠言搞得趙括換下廉頗)然後抓住虛弱的敵人,打一個兇狠惡毒的殲滅戰,力求一擊將敵人主力打殘,然後不斷的追殺,進一步傳播恐懼...形成可怕的迴圈。連殺帶坑40萬不僅導致趙聞白起喪膽,更使得他以後所有的敵人光是和他對壘,就帶有軍心不穩的隱患。
白起也確實是中國古代極其特殊的將領,他有五大特點:
1重視戰爭前期準備和預測,他對戰爭前期的準備非常多,尤其是對敵人的民心,軍心,情報,政治施以壓力和造成混亂,
2重視殲滅戰,力求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說白了就是喜歡多殺人,他認為,只要敵國軍力衰敗,摘取城池就是果熟蒂落的事情,勝利就唾手可得。所以他不喜攻城,力求“出血”——只要你“出血”過多國力自然衰敗,我就怎麼打都行了。這種冷酷的以殺人降低敵人國力的軍事思路光是紙面上看到,就令人不寒而慄。
3重視追殺,打仗經常留阻礙敵人逃走的伏兵,並比起一般的武將怕埋伏“窮寇莫追”他更願意仗著自己出色的前期情報工作繼續追,目的還是”出血“
4重視野戰築壘工事,白起在野戰時,經常先誘敵軍脫離自己的地利,然後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造大量的土木工程阻敵包圍,這種戰術思路非常先進,白起的“土木工程軍事化常規化”是全球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首創,算是世界紀錄了。(但說實話也只有秦國這種窮兵黷武的國家才能糧道都築幾十裡的土牆保護,比如鉅鹿之戰的章邯等...後世朝代人口增加工具升級都沒敢這麼用民力,可見秦民眾勞役之苦。)
5擅長急行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總能一擊致命。不同於一般的將軍繞後亡命廝殺的賭博性,他的急行軍則因他的出色的政治預判,情報能力而變成高度合理。
比起其他古代名將們,他不僅有著他們的指揮強,善於鼓舞士氣,敢於打硬仗等優點。更有著傳播恐懼,看透民心,政治施壓,重視情報,注重敵國和第三方國家之間的造成的政治壓力等戰略家,政治家的視野,比起古代將領,白起更接近現代將領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一思路,卻沒有現代將領受道德束縛的侷限。史料裡他親自發動的戰爭中直接死亡的人數就不下一百萬,幾乎佔戰國時期史料記載的一半。(當然史記和春秋戰國的死亡數記載一直飽受質疑,覺得和當時的生產力對不上)
所以他做出坑殺趙人,和被秦昭王找藉口賜死就在情理之中了。
-
5 # 西山講歷史
白起殺降是秦國的一種戰略,如果秦國想要統一全國,必須進行大規模殺戮,這是當時秦國的既定國策。
白起的著名戰例長平之戰殺降40萬,只是白起殺降規模最大的一次,伊闕之戰白起殺降24萬,白起是不折不扣的殺人王。秦昭王時代,魏趙聯軍被殺十五萬,秦昭襄王殺南韓軍隊五萬,這份殺戮名單還可以更長。這份名單反映了秦國統一的血腥過程。
為什麼秦國統一會這麼血腥?
秦國統一的過程就是一個將中原六華人口資源消耗殆盡,使六國無力反抗的秦國過程。這樣殘暴的統一過程,歷史上只有蒙古人西征和滿清征服準格爾盆地可以相提並論。
秦國如此殘暴,是因為秦國統一的時候,當時的華人根本沒有國家統一這種概念,秦國也是歷史上第一次統一中國,完全沒有先例可以借鑑。
戰國時代的各個國家老百姓對於他們的國家認同感非常強,即使被俘虜,國家暫時被滅掉,也深刻牢記自己是楚華人或趙華人。這樣的老百姓一旦遇到反抗機會,就會起身反抗秦國,所以面對這樣的狀況,秦國只能選擇殺戮,把青壯年殺光,讓各國的老百姓心生恐懼,不敢反抗。
等後來國家大一統觀念深入人心以後,老百姓不會對故國有依戀,要做的就是歸順勝利者,所以後來的改朝換代就很少出現大規模殺降了。
-
6 # 憶苦思田
自古以來殺降事件多的去了,白起,長平之戰坑殺20萬趙兵,項羽,楚霸王,坑殺秦軍20萬,拓跋珪,北魏皇帝,曾經坑殺5萬投降燕軍,薛仁貴,歷史上口碑最好的屠夫,為除後患,將投降的13萬鐵勒人就地坑殺,蒙古國當時攻城略地時,直接是屠城,蒙古人滅亡南宋時,凡主動開城投降的,城破之後,身高超過車輪的男子一律斬殺,對敢於抵抗的城市,城破之後,男女老幼一個不留。殺降白起估計也不是第一人,但數量那麼多,影響那麼大,確實讓他在歷史上兇名在外。當然,我認為殺降是不仁義的,但在當時的環境來說也並不是錯誤的,就當時的各國情況與歷史大環境來講,這個選擇對於秦國來說,也是比較理想的一種選擇。
大家想想,幾十萬的降卒,第一:自己的糧草都不夠,怎麼養他們,第二,把他們編入隊伍,讓他們去打仗,也不可能,他們都是趙華人,家人都在趙國,怎麼可能拿起刀槍打自己的國家,哪怕讓他們去攻別的國家,說不定一給他們武器,立馬反過來攻打他們呢,第三:讓他們回家,更不現實,好不容易把仗打贏,又放虎歸山,那不是又得重新打一次嗎,勞民傷財不說,自己這一方又得付了多少士兵的性命來贏這一場戰爭。第四:他是將軍,他的使命就是贏得這場戰爭,這秦國統一天下開路,掃清障礙,那20萬降兵在他眼裡,只是障礙。並且這一招也讓其他六國聞風喪膽,極大程度的威懾到了六國。
-
7 # 王小坤k24
跟投名狀裡殺降一樣,放回去,這些人拿起武器就是兵,不殺就得養。秦立志統一六國,消滅敵有生力量也是戰略的一部分。
-
8 # 你提HK你HK
據《戰國策.中山策》的記載,白起殺趙降卒的一大目的在於“趁其振懼而滅之”,換言之,在這位“武安君”作決策時,他想要的就是盡最大可能消滅趙國的有生力量,形成“趙卒死於長平者已十七八,其國虛弱”的結果,從而一鼓作氣襲滅趙國——這純是一種恐怖戰術,白起因之揹負千古罵名,理所應當。
除了恐怖戰術的考慮之外,白起殺降還有另外兩大原因,一為恐懼,一為復仇。這兩者皆源自於趙軍的勇猛卓絕的戰鬥表現。在今人的腦海中,趙括指揮的這場戰爭似乎是窩囊的,趙國的戰士似乎都是羔羊般任人宰割的,其實不然——在糧盡援絕46日之後,趙括仍“出銳卒自搏戰”,使得秦軍遭受此戰中最大的損失,以至於“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等到趙括被射殺,趙卒投降後,白起和秦軍便陷入了恐懼與憎恨交織的心態中:他們無法保證這些降卒從此甘心為虜,更無法釋懷在突圍戰中大量死亡的袍澤——人類並不總是理智的動物,地獄中鏖戰的軍人更不是,因此,白起最終作出了“挾詐而坑殺之”的決定,他計程車兵們也聽命舉起屠刀殺降,並不是特別出人意料的事情。(史書上一直說趙卒是被“坑殺”,實際的情況可能比這更加慘烈,今人在95年發掘長平之戰遺址的將軍嶺一號坑時,發現集中埋葬的百具遺骸中,帶有斬斫痕跡、箭簇,甚至是無頭的白骨比比皆是,足證並非活埋,乃是刀劈箭射的大屠殺。)
回問題中,“面對四十萬趙降卒,白起有沒有比坑殺更好的辦法?”若從戰後白起的角度來看,答案的確是“舍此無他”——但這並不是可以就此輕飄飄放下、“冷靜地”停止思考的答案,雖然時間不能倒流,歷史無法假設,我仍幻想有“不殺”的辦法,畢竟那些只是餓了46日的毫無反抗力的降卒(能戰的“銳卒”已經在突圍戰中死盡了)——實際上,白起從此以後也備受著內心的煎熬,他在杜郵自殺前,曾經問天自己何罪當死,而後悔悟道:“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這可看作是白起本人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吧。
ps:長平之戰確實大量消滅了趙國的抵抗力量,可白起的恐怖戰術並沒能順利起到效果。噩耗傳到趙國後,趙人“泣涕相哀,戮力同憂,耕田疾作以生其財”、“耕稼以益蓄積,養孤長幼以益其眾,繕治兵甲以益其強,增城浚池以益其固;主折節以下其臣,臣推體以下死士。至於平原君之屬,皆令妻妾補縫於行伍之間。臣人一心,上下同力,猶勾踐困於會稽之時也”,當秦再次意欲滅趙時,白起料到趙人“守備亦以十倍”,不肯打這艱苦之戰,結果秦人果然“失利,亡五校”,遭遇重大挫折——往更遠看,秦國即便憑著虎狼之師掃平了六國,卻也埋下了憎恨復仇的種子,到頭來子嬰素車白馬出降,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可謂報應不爽。明代呂純如有《長平弔古》一詩,頷聯為:“豎子無謀終覆趙,將軍有勇亦亡秦。”誠為至論。)
-
9 # K3-詭刺
首先這特麼前後是40萬,其次,秦以舉國之力發起對趙作戰,物資根本就不夠俘虜吃的,再者,這些人放回去,那麼就顯得作戰毫無意義,這是白起不能接受的,秦王也不能接受,也許有的人可以說,讓趙國來贖人,可是趙國也是全力以赴,哪裡能拿得出贖回40萬人的物資???就算拿出來了,物資接受之時,也是趙國亡國之時,綜合來看,這些俘虜,只有殺了合適,雙方都不為難。
-
10 # 吳九傾談世界
首先說白起的老婆是趙華人,出去私心,他是不肯殺降的,但是也是沒有辦法,因為秦趙對弈三年。
第一,殺降可以重創趙國,瓦解東方六國士氣;
第二,養不起(就算養得起對秦國也是個負擔);
第三,放不得,把40萬大軍放回無疑放虎歸山,長平之戰等於白打;
第四,趙國有廉頗,把40萬大軍放回後,趙國國力還強,趙王肯定不會在上當,而廉頗一定是據守不出,到時想要在贏可就難了 ;
第五,這是秦王的命令;(雖然史書沒記載,但這麼大事白起不大可能再沒有秦王下令的情況下自作主張,而秦王在長平之戰之後也沒過問殺降這件事也說明了這一點)第六趙軍變卦的可能很高;(白起曾說"趙人最是反覆無常",而且趙軍被圍困那麼久,只是因為缺糧以及趙括戰死沒了主心骨才投降,)
回覆列表
首先白起殺降時,在位的是秦昭王。其次,不是坑殺40萬,是戰爭和坑殺總計40萬
長平之戰最終趙軍陣亡近20萬人,趙軍傷病餓殍無法再戰,只得全體投降。秦軍俘虜趙軍近20萬人,己方“傷亡過半”。白起假許諾把降兵身體強健的帶回秦,而年老幼小的放歸趙。又以酒肉安撫,後令秦兵白布裹頭說“凡首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四十萬趙軍,一夜俱盡”,“流血成川,沸聲若雷”“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唯240名年幼趙兵被放歸趙散佈恐慌,震懾六國。
這麼做原因有三
1出於對現實的考量。20萬男壯丁日常可是筆不小的開支,但現實是秦沒有那麼多的糧食;餵飽他們,趙一旦佔優又難以處理。主將白起為了儲存勝利果實,又看到了一戰而定趙的可能性,殘忍選擇“詐而盡坑之”
2一戰而定趙國的原目標:白起的屠殺令趙元氣大傷,確立了對趙的絕對戰略優勢。事實上,如果不是應侯範睢妒忌白起功勞,以秦軍疲勞應休整為由,讓趙割讓六城請和,趙國也確實極大可能要亡國(結果還被趙國賴賬了,這也是才華出眾的範睢在歷史評價上總是譭譽參半的原因之一。)
3白起的戰術風格導致的:白起是中國冷兵器史上戰績最強者。他的強大是建立在其前期工作的鋪墊上的:他在打仗前,比起軍人更像政治家和謀士,他不斷的在民間,朝堂上施加壓力,傳播恐懼,甚至利用政治手段影響敵將的生存處境(比如利用政治手段和謠言搞得趙括換下廉頗)然後抓住虛弱的敵人,打一個兇狠惡毒的殲滅戰,力求一擊將敵人主力打殘,然後不斷的追殺,進一步傳播恐懼...形成可怕的迴圈。連殺帶坑40萬不僅導致趙聞白起喪膽,更使得他以後所有的敵人光是和他對壘,就帶有軍心不穩的隱患。
白起也確實是中國古代極其特殊的將領,他有五大特點:
1重視戰爭前期準備和預測,他對戰爭前期的準備非常多,尤其是對敵人的民心,軍心,情報,政治施以壓力和造成混亂,
2重視殲滅戰,力求殲滅敵人有生力量。說白了就是喜歡多殺人,他認為,只要敵國軍力衰敗,摘取城池就是果熟蒂落的事情,勝利就唾手可得。所以他不喜攻城,力求“出血”——只要你“出血”過多國力自然衰敗,我就怎麼打都行了。這種冷酷的以殺人降低敵人國力的軍事思路光是紙面上看到,就令人不寒而慄。
3重視追殺,打仗經常留阻礙敵人逃走的伏兵,並比起一般的武將怕埋伏“窮寇莫追”他更願意仗著自己出色的前期情報工作繼續追,目的還是”出血“
4重視野戰築壘工事,白起在野戰時,經常先誘敵軍脫離自己的地利,然後再在預期殲敵地區築造大量的土木工程阻敵包圍,這種戰術思路非常先進,白起的“土木工程軍事化常規化”是全球人類歷史上有記載的首創,算是世界紀錄了。(但說實話也只有秦國這種窮兵黷武的國家才能糧道都築幾十裡的土牆保護,比如鉅鹿之戰的章邯等...後世朝代人口增加工具升級都沒敢這麼用民力,可見秦民眾勞役之苦。)
5擅長急行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總能一擊致命。不同於一般的將軍繞後亡命廝殺的賭博性,他的急行軍則因他的出色的政治預判,情報能力而變成高度合理。
比起其他古代名將們,他不僅有著他們的指揮強,善於鼓舞士氣,敢於打硬仗等優點。更有著傳播恐懼,看透民心,政治施壓,重視情報,注重敵國和第三方國家之間的造成的政治壓力等戰略家,政治家的視野,比起古代將領,白起更接近現代將領的“戰爭是政治的延續”這一思路,卻沒有現代將領受道德束縛的侷限。史料裡他親自發動的戰爭中直接死亡的人數就不下一百萬,幾乎佔戰國時期史料記載的一半。(當然史記和春秋戰國的死亡數記載一直飽受質疑,覺得和當時的生產力對不上)
所以他做出坑殺趙人,和被秦昭王找藉口賜死就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