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隨雨飄渺
-
2 # 問歷史
甲午戰爭中,數十萬清軍為何只消滅了僅僅一千日軍?原因有以下幾點!
1894年,日本發動了甲午戰爭,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想要向外擴張,而此時政府腐敗、生活困苦,外強中乾的清政府成為了他們的首選。日本發動這場戰爭已經策劃許久,而清政府對此毫無準備,匆忙應戰,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軍力,清朝63萬軍隊,加上其他兵力,總兵力超過了一百萬,日本投入大概40萬軍隊,按理說清朝獲勝把握很大,但結果卻是慘敗。
據資料顯示,甲午戰爭之後,清軍傷亡的人數為4萬,陣亡人數已經過半,而日本傷亡人數一萬到,陣亡人數僅僅一千多人。也就是說數十萬的清軍消滅的日軍僅僅為一千多名,這個數字是讓讓人瞠目結舌。為何數十萬的清軍僅僅消滅了一千多的日軍呢?這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
因為日本屬於島國,因此甲午戰爭總的來說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海上戰鬥,還有一部分就是陸地。北洋海軍一直都有亞洲第一海軍之稱,但是在甲午戰爭的時候,這早已是過去式,1888年的北洋海軍的確轟動一時,但十年了,不管是裝置還是人員,都已經落伍了,日本的海軍日新月異,海軍素質也較高,此時腐敗的清軍根本就不是他們的對手,輸得一敗塗地。
在看看陸地上,清軍雖然有近百萬的軍隊,但是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打醬油的,更何況大部分人都受到了鴉片的影響,清朝政治腐敗之下,大多人都是整天吃喝嫖賭,戰鬥力當然急速下降。所以說雖然清軍的兵力看起來很強大,但實際遠遠比不上日本。
北洋海軍已經不如當年,陸軍也萎靡不振,不管是在戰場上,還是後勤,清軍可以說都遠遠的落後於日本。日軍的陣亡人數少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醫療有保障,很多士兵受傷都得到了有效的治療,清軍就不一樣了,大部分的醫療設施都跟擺設一樣,這大大的增加了清軍的陣亡人數。
甲午戰爭的結果讓很多人意外,此戰對中國乃至整個世界都有著巨大的影響,日本政府因為戰勝,成為了亞洲最大的暴發戶。日本將北韓和臺灣佔領後,在戰略上對東北和華東構成直接威脅,成為進攻中國大陸的跳板,此戰讓日本第一次嚐到了侵略的好處,這也極大的刺激了其侵略的慾望。
在甲午戰爭之後僅僅十七年,清朝也就滅亡了。
-
3 # Buskybozar
首先,雖然你賬面上有數十萬清軍,但是真正在戰鬥的清軍估計萬把人都不到。當時清軍大量冗員,很多士兵掛個名字卻從來不參加訓練,加上鴉片流行,很多士兵本身也沒有戰鬥力。這些士兵看到敵人就會掉頭逃跑,這種狀況人再多也沒用啊。甲午戰爭唯一有點戰鬥力的也就是李鴻章的北洋水師。而陸軍的戰鬥力極差,威海衛的防禦工事實際修的很好,但是日軍在側面登陸,守衛其他地方的陸軍直接掉頭逃跑,基地再好的大炮也被日軍用來轟擊咱們自己的艦隊了。
-
4 # 春秋雕龍
這個~真不知道問題的資料是怎麼統計的?是從維基上日本人統計來的的資料吧?那個資料太水了吧,戰斃一千多,病死一萬多?都是得了毛病死的嘛?
再簡單說說為甲午之時雙方直接交戰軍力情況。只以陸軍為例。
甲午之時清軍全國軍隊號稱百萬,其實質就不說了,除了因鎮壓太平軍而興起的練勇外,其它八旗之類的純粹是廢物。當時全國練勇據統計約三十五萬(還有資料說是四十五萬人左右),這都是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實際投入戰鬥基本是環渤海沿線(北洋部分)和吉林的駐軍,有資料顯示實際參戰的就那麼五六萬人,且裝備參差不齊,既有先進的外國貨,也有老式的火槍,人員主要是淮軍以及少量的奉軍和直隸練勇(其實日本參謀本部的情報資料也和這個差不多),當時李鴻章還有個報告,裡面的資料更是可憐,預估可用之兵約五萬多,且多為要塞駐守之兵,不能隨意調動,可用機動之兵僅約兩萬餘,後來開仗後不得已抽調要塞之戰兵,以新兵補充之,結果敵軍臨近要塞,完全不能抵禦。大多數時候清軍兵力根本不佔優勢。
再來看看日本陸軍,當時日軍已經全面推行義務兵制,普及軍事院校教育,建立了完善的參謀部制度,全面實現軍事的近代化轉型。在兵力上除去守衛本土要塞炮兵等部隊外,日本陸軍機動兵力編為7個野戰師團,每師團兵力萬餘人,各種火炮、槍械齊全,戰爭中幾乎全部投入中國戰場作戰。
同時在軍隊的作戰能力上清軍相比起日軍,差距更大。包括投入戰爭中的精銳淮軍,有資料顯示當時清軍部隊仍沿用的是明代戚家軍規制,最大的建制單位僅為營,至於近代化戰爭中的司令部指揮系統、後勤供應、醫療衛生,基本上都是零。人員方面,且指揮階層大都沒有近代指揮、作戰教育背景,基本上還是透過軍功累升,其指揮能力全是依靠以往內戰中的自學摸索,少量的言傳身教而得來。至於士兵階層,更是如此,多是僅學習了一些佇列和操法的皮毛。
1895年佔領牛莊(營口)的鬼子兵
1895年在牛莊的清軍某部
以多打少,且是標準的近代化部隊打不倫不類的半近代化部隊,再加上軍心士氣,焉有不勝之理?
不過即使面對日軍如此優勢,清軍中仍不乏忠勇愛國將士拼死抵禦,以身舍國,中華民族始終沒有滅亡也正是因為愛國的脊樑始終沒有斷過!
這僅僅是雙方軍力的直接對比,至於其它的政治、經濟、國內矛盾等等因素就更是太多了,有太多的書籍資料了,這裡就不細談了。
-
5 # 歷史救生圈
在甲午戰爭三大戰場,高麗,遼東和山東戰場,其實都是清軍以少打多。
在高麗戰場,清軍包括正紅旗步兵、正藍旗步隊、盛字左翼馬隊、盛字右翼馬隊、吉字左翼馬隊、吉字右翼馬隊。四大軍共32營,合計人數為13526人。日軍則有19600人。清軍處於人數劣勢。
在遼東戰場,清軍集結了幾乎所有精銳部隊,依克唐阿的13個營,恆額的6個營,聶士成的6營,盛字軍的18個營,宋慶,馬玉昆的毅軍9個營,淮軍12個營,豐升阿13個營…一共集結了80多個營,28000士兵。
日軍則投入了2個師團3萬大軍,在兵力上還是多於日軍。到了山東,日軍出動了35000人,也是2個完整野戰師團。清軍在山東的所有兵力就是45個營,22000人。而在威海衛直接與日軍作戰的其實就是,北洋護軍等16個營7000人。
清軍地面部隊參戰,再加上協防的,先後加起來,最多十萬多人。傷亡超過35000人,日軍其實也死亡13000人,其中1400人戰死。但是,這個比較存疑,如果日本腳氣病致死率那麼高,為啥日軍在國內,就極少有士兵因為腳氣病死亡?
這一點,我們從抗戰日軍記錄也可以看出來,一場大戰下來,戰死幾十個,病死幾百個。按道理,中國軍隊也是天南海北來的,距離更遠,也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醫療保障更是低於日本,病死率同樣很高。
如果只看,最後結果,甲午戰爭,清軍10萬對日本20萬,最後損失3.5萬比1.3萬。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難看,畢竟在甲午戰場上的清軍是全國最精銳部隊,裝備也比較精良。
-
6 # 小譚譚說車
首先,日軍與清軍的訓練水平之間存在極大的差距,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極為重視軍人素質的培養,因此日軍雖然人少,但都是一等一的沙場老手。反觀清軍,絕大多數兵勇都是臨時徵召的,面對用更為先進的制式武器和戰術的日軍自然無能為力。
其次,被國勢影響計程車氣對戰局也有極大的影響,當時日本處於國力的上升期,相對死氣沉沉的清庭有著極大的優勢。
最後,兩軍的作戰意志也存在極大的差距。
日軍由武士道武裝起來的作戰意志講究絕對服從和誓死效忠,而清軍的作戰意志極為薄弱,他們大多被利益所驅動,與用宗教所聯絡的日軍相差太遠。
綜上,出現上述的巨大傷亡比是有可能的。
-
7 # 鐵面魔神談論史
凡滿清帝國統治時期,尤其是近代以來,面對遭受的外來入侵似乎清朝都沒有打大仗的想法。中日甲午戰爭,正如李鴻章所說,完全是日本以舉國之力與李鴻章淮軍之間的一場戰爭,根本談不上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
“在海上,雖然中國誇耀他有一支較大的艦隊,但是並非所有艦船都被動員作戰。和日方作戰的只有李鴻章的北洋艦隊;南洋艦隊以及駐在廣東和福建的兩支地方海軍中隊則守‘中立’以圖自保。”(《劍橋中國晚清史》,美國費正清、劉廣京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儘管中日兩支海軍艦隊實力相差不大(軍事專家們研究認為,雙方各有所長,中方在艦艇噸位、裝甲防護力、艦炮口徑上略佔優勢,日方則在艦炮射速和軍艦航速上稍占上風),但是,因為沒有作戰的打算,北洋艦隊出海時連彈藥也沒有足額配備,以致在遭遇日軍艦隊偷襲(日本鬼子的一貫伎倆,日俄戰爭、太平洋戰爭,小日本都是如此)時,交火沒多久,北洋艦隊的所有艦艇就沒了彈藥,只有捱打的份了。海戰中的北洋艦艇,全部是在炮彈打完後,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被擊沉的。
更為荒唐的是,陸戰,也基本是李鴻章淮軍一家孤軍作戰,在日軍重點進攻的山東、遼寧兩地,軍港之外的非淮系清軍,因未得到上級任何指令,多是作壁上觀,不出一兵一卒。
當日軍佔領旅順威海等港口,清廷便求和認輸了。倘若抗日戰爭時,日本佔領武漢,中國是不是應該徹底投降?
綜上所述,從本質上分析,就兩個字:腐敗。
慈禧太后等一幫權貴根本就毫無鬥志和進取精神可言,他們壓根就不想打,也害怕遭遇更多的戰爭讓消滅太平天國後本來穩定的局勢打碎,並擔心漢族軍事力量重新崛起。所以,慈禧出於自己和妹妹兒子地位的穩固的考慮,她對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恭親王奕的權勢日隆十分擔心和敵視,對李鴻章等靠戰功起家、位高權重的洋務派漢大臣也是百般戒備。
她有意造成全國派系林立的局面,一邊鼓勵、縱容號稱“清流”的頑固派(如後來跟隨了李鴻章的張佩綸)處處予以掣肘,對頑固分子們阻撓破壞洋務的行為視而不見,一邊設法制造洋務派官員之間的矛盾,使得李鴻章、左宗棠互不買賬,戶部尚書翁同龢不斷拆李鴻章的臺,讓全國的“洋務”總是屬於各自為戰的地方性工作,無法在朝廷中形成一股勢力。慈禧個人的權欲,致使全國的工商業力量始終不能整合轉變為國家的綜合實力,而是處於自生自滅的狀態。
在慈禧的苦心經營下,甚至連國家花費鉅額資金組建起來的海軍,也始終處於“軍閥割據”狀態。直到中法戰爭之後,方才在中央成立一個海軍衙門,以光緒皇帝的生父醇親王作為總理大臣,來統轄全國的海軍事務。海軍衙門設立後,似乎有了一個全國性的“海軍司令部”。由於慈禧對醇親王打壓,以及醇親王的心不在焉,各支水師的建設與發展,依然是各地區的督撫自己的事。海軍衙門成立10年,直到甲午海戰前,全國海軍也沒能整合成一個整體。
就這樣,甲午戰爭前,國家雖有綜合實力強大的海軍、陸軍和軍事工業,但是,卻分別掌握在各個地方督撫手中,既無真正的海軍指揮機構,也無專門的陸軍和軍事工業管理部門,全國的軍事資源,只有慈禧一個人能指揮得動,而她卻既不懂軍事,也無心於軍事。
李鴻章深知,一旦打起來,這場戰爭就完全成了他和他的淮軍的內部事務了,其他重臣不在旁邊使畔子,就謝天謝地了。因此李鴻章也寄希望於列強的調停。戰爭爆發後,儘管海戰十分悲壯,而陸戰基本處於一盤散沙狀態。大戰將至,君無戰心,將無鬥志,戰士焉肯用命!如此,豈有不敗之理!稍有小敗便認輸求和,又豈有不任人宰割之理!
如果說日本向中國開戰是理性思考之後的行動,那麼,是它深知中國君昏臣庸的內幕,進而得出結論:中國決不會舉全國之力投入戰爭,所以日本即便首戰失利,也決不輕易言和,最終的勝利一定屬於日本。
甲午戰爭前的日本,儘管憑藉明治維新得到一定的發展,但依然是勒緊褲腰帶過活的經濟小國,其軍艦先程序度遠比不上北洋艦隊購買的大噸位軍艦。就是這樣一個翅膀還不硬的小國,卻能在甲午海戰中取得完勝。原來,在日本發動戰爭之前,有一位日本人早已洞察一切,那就是清朝過於腐敗,而這個人就是宗方小太郎。
宗方小太郎
宗方小太郎是清末民初最著名的日本間諜,其在甲午戰爭中冒死潛入威海衛軍港偵察,並在暴露行蹤後成功脫逃,立功甚偉,為此得到過天皇的破格接見。他協助另一著名間諜荒尾東方齋在上海開辦日清貿易研究所,培養間諜人才,學成學員多達130多名,分散到中國各地,在甲午之戰及以後發揮了重要作用。
宗方小太郎自幼喜讀歷史,1884年中法戰爭時來上海學習中文,並打扮成華人歷遊北方九省,加之刻苦攻讀,很快成為日本著名的中國通。他對中國民情政風有深刻了解,在其發回日本的大量情報中,有一些相當精深的大勢分析,成為日本高層瞭解中國的主要參考。
當時東西方有不少人認為,中國豐富物產,如能積極變革,則“成為世界最大強國,雄視東西洋,風靡四鄰,當非至難之也。”但宗方小太郎對此不以為然,認為這是“見其形而下未見其形而上者”,觀察一個國家也和觀察人一樣,應當先“洞察其心腹”,然後再“及其形體”。他眼中的中國雖然表面上在不斷改革和進步,但“猶如老屋廢廈加以粉飾”,經不起大風地震之災。
宗方小太郎認為,中國之所以無法像日本那樣透過維新運動崛起,根源在於清政府全域性性的腐敗。全民喪失信仰,社會風氣江河日下,從中央到地方,庸官俗吏獻媚當道,清廉高潔之士多不容於時流,官場一片漆黑,“朝野滔滔,相習成風”。他深刻地指出:“人人所切齒者,貌似痛恨貪腐,實乃痛恨自己無緣貪腐、痛恨自己貪腐太少也。”宗方所認為的全民腐敗,被同時期的另一日本大間諜向野堅一的經歷所證實。向野堅一曾被懷疑為日諜而於東北被捕,他堅稱自己是福建人,後終於以一小塊銀子賄賂了押解人,而得以在中途脫逃。
所以,腐敗、內鬥以及非人民掌權的政治制度才是清朝打不過日本的真正要素。
-
8 # 小白T
甲午戰爭是1894年在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的一場全面戰爭。在這場戰爭中,兩國傾全國之力進行了巔峰對決,清政府投入了63萬軍隊,加上民團等輔助兵力,總兵力超過100萬,日本方面也幾乎傾巢出動,投入24萬軍隊和15.4萬隨軍人員。兩國在北韓、黃海、遼東、山東等多個戰場進行了激烈的交鋒。一場戰爭打下來,清軍傷亡接近4萬,陣亡過半,日軍傷亡1.3萬人,但陣亡人數僅僅1400多人,大部分傷亡來自霍亂、腳氣等疾病。也就是說,數十萬清軍打了一年僅僅消滅了一千多名日軍,不禁讓人大跌眼鏡。那麼為何數十萬清軍僅僅消滅了一千多名日軍?下面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甲午戰爭分為兩個戰場,一個是陸上戰場,一個是海上戰場。先說海上戰場,在海上,北洋艦隊和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展開了激戰。北洋海軍雖然號稱亞洲第一海軍,但所謂的亞洲第一早已是過去式。1888年北洋海軍成軍時確實是亞洲第一,但成軍後,十年沒有添一艦,都是十年前的老艦,早已經落伍,而且年久失修,只靠著兩艘鐵甲艦撐場面。而日本海軍日新月異,拼命購買艦隻,軍艦新、航速快、火力猛,日本海軍戰鬥素養也高,所以腐朽的清軍根本不是日本海軍的對手,北洋海軍被打的一敗塗地。整個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僅僅擊沉了日本區區一艘魚雷艇,所以日本海軍幾乎沒有什麼太大的人員傷亡。 陸戰方面,清軍雖然投入了上百萬兵力,但大部分是打醬油的,吃喝嫖賭在行,但打仗就不行了。日本間諜小川又次在呈報給天皇的《征討清國策案》中指出:“清廷陸軍雖有百萬之眾,唯防勇、練軍四十萬人可用”。這四十萬軍隊要防守遼東、直隸、山東等面積遼闊的區域,而清軍的交通條件非常差,打起仗來很難彼此互相支援,所以野戰機動部隊並不多。可以調動、有戰鬥力的機動部隊僅僅李鴻章領導的淮軍、劉坤一率領的湘軍等幾支部隊,甲午戰爭中,清軍線作戰部隊不超17萬。所以雖然在紙面數字上,清軍兵力似乎佔有壓倒性優勢,但在實際兵力上,清軍其實是處於劣勢的,因為大部分都是打醬油混飯和維持秩序的。此外,湘淮兩軍雖然號稱大清精銳,但戰鬥力其實很一般。儘管湘淮兩軍換裝了西方先進武器,但本質上仍然是一支封建軍隊,這是清軍戰敗的一個主要原因。比如東南的湘軍,當時有人評價他們:蠅營狗苟,士兵偷懶,軍官斂財,已不復有昔日的戰力。所以在遼東戰場,劉坤一率領的東南湘軍在牛莊一戰即潰。整個甲午戰爭中,清軍打的不是一般的爛,往往是放完槍就跑,跑的比兔子都快,一場陣地戰很快就演變為一場追擊戰。如果說海軍還能扼腕嘆息,那麼陸軍連被罵的資格都沒,因為他們在甲午戰爭中打的太爛了。 清軍海軍不如日本,陸軍不如日本,後勤保障和戰地醫療同樣比不上日本。由於日本擁有完善的後勤保障和戰地醫療體系,所以日軍的傷亡數量雖然大,但陣亡人數不多,大部分都得到了有效救治。清軍就不一樣了,隨軍軍醫和擺設差不多,很多士兵負了傷就直接減員。由於得不到有效的救治,很多士兵直接喪失了戰鬥力,甚至死亡。在戰爭中,反倒是西方紅十字給了清軍一定的幫助。如果不是他們幫助,清軍傷亡也許更高。在甲午戰爭中,數十萬清軍竟然僅僅消滅了一千多名日軍。只能用一句話形容,清軍太無能了。
-
9 # 小二貨哦
長達倆千多年的封建體制造就了大清王朝天朝上國的思想,再加上清朝後期管理混亂,軍隊中大批軍士吸食鴉片,軍隊戰鬥力不堪一擊,相比當時的英國,已經是資本主義頭號國家,已經不是一個時代的較量!
-
10 # 不沉的經遠
首先要說一下,甲午戰爭期間清軍實際投入的兵力並不比日軍多多少,而且在各方面都和日軍相差甚遠,自然難以取得戰果。
甲午戰爭前,清朝如果把各種名義上的軍隊都加起來,確實有百萬之眾。不過此時的八旗軍早已糜爛不堪,除了關外八旗依克唐阿等部還有一定戰鬥力外,關內的幾十萬八旗軍早就成了擺設。而清軍另一隻主力部隊綠營也好不到哪去,只能用於維持地方治安,充當類似警察的作用。
甲午戰爭時期,清軍真正還有一定戰鬥力的,主要是各地的練軍和勇營。其總兵力大約有349700人。相比下,日軍在甲午戰爭期間動員人數為240616人,清軍確實數量略多一些。但是清軍的練軍和勇營分散在全國各地,加上清朝當時缺乏鐵路,因此調動困難,實際上投入一線的部隊,即使加上臨時招募的新兵也不到20萬,和日軍投入的17萬人相比並沒有太大優勢。
更重要的是此時的清軍還只是一支裝備了一些近代武器的老式軍隊而已,其編制、指揮、後勤都和早年清軍沒有太大區別,戰鬥方式也是參照國內圍剿農民軍的戰術。以反攻海城的幾次戰鬥為例,清軍都是在日軍陣地正面1公里外列陣,然後緩緩向前推進,走幾步打一陣排槍,然後繼續前進,這種戰術又怎麼可能擊敗日軍。
而且清軍的勇營制度是兵為將有,各軍之間缺乏有效的統屬。以平壤戰役為例,駐平壤的左寶貴、馬玉崑、豐升阿、衛汝貴四路大軍都是各管個,後勤都不通用。葉志超出任總指揮官以後,遇到事情還要召集各將進行商議才能決斷。這種情況下本來就有限的戰鬥力又打了幾分折扣。
在前期像平壤戰役、鴨綠江戰役等戰鬥中,原來遼東、華北的練軍大量損失以後,清軍又不得不臨時招募大量新兵補充部隊。這些新兵缺乏訓練,連步槍都不大會用,遇到戰鬥一觸即潰,在戰場上幾乎沒發揮任何作用。
相比之下,日軍則已經基本完成了西式改革,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近代軍隊。雙方在訓練、指揮、戰鬥意志等各方面都差距巨大,清軍戰果不佳也就正常了。
-
11 # 北洋水兵
甲午戰爭的意義就是宣告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徹底破產,因為當時的中日兩國的差距,一言蔽之就是中世紀國家和近代化國家的差距。一個近代化國家打你一箇中世紀國家是非常輕鬆平常的,也不會存在懸念。洋務運動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積極引進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以圖求富求強的自強運動,但是洋務運動存在著致命的缺陷,就是隻是引進西方工業文明的成果,而不是進行近代化改革。用洋務派自己的話說,就是中體西用。這個口號並不新鮮,因為清朝從入關前就是這一套模式。清朝在鴉片戰爭前,就大量引進西方火器技術以及產品、算學、天文學、航海造船技術、測繪學、工程學等方面的西學內容,為清朝的康乾盛世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經過洋務運動的中國,實際上並沒有成為一個工業國家,只不過是一個享受著近代工業文明的中世紀帝國,還是一個落後的東亞農業國。所以,洋務運動其實並沒有幫助中國實現近代化,也不可能實現洋務派求富求強的目標。這主要是因為華人自高自大慣了,其實也是歷史的慣性,總覺得自己才是老大把別人都當成兩腳牲口,所以對近代化嗤之以鼻,還想維持傳統社會那一套不合時宜的垃圾。只不過,這種低劣下賤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大行其道,因為早就滲透到華人骨子裡去了。
而日本也不同,因為日本沒有那麼沉重的文明包袱,再者日本一直奉行學習強者的態度,所以日本明治維新是一筆徹底的近代化改革,你也可以理解為文明開化。所以,日本在明治維新之後日新月異,其國力以及動員能力遠超依然處於中世紀的中國。舉個例子,日本因為有大量的船塢,短時間內就可以修復大量的戰艦;而中國只有一座旅順大塢,而且由於戰爭爆發工人都跑光了,連一艘船都沒修完,就不得不退往劉公島。
就甲午戰爭而言,由於中日兩國的代表,日本在社會動員、軍隊訓練以及戰術等方面遠強於中國,因為日本已經完成了近代化改造。而就清軍來說,除了海軍之外,陸軍不過是一群拿著近代武器的中世紀武裝,所以日本想要戰勝中國那簡直是輕鬆加愉快。雖然清軍依然不乏敢死之士,但是又有什麼用呢?尤其是在那個叢林法則盛行的時代,弱者不會有任何被同情的機會,只能默默地吞下失敗這顆苦果。
全文完
回覆列表
根本沒有統一對策,沒有戰爭參謀規化,戰勝,戰平,戰敗的策略性對策,戰爭勝利後該怎麼做,戰平手該獲得什麼,戰爭失敗後該放棄什麼,沒人敢講真話,沒人敢講實話,一味強調最高統治者的訓令,沾不沾就比人數,就比軍事裝備,沒有現代陸軍海軍總策劃預案,也沒有按照計劃組織演習訓練,國家朝野根本就沒有很好的動員,與訓練預備有生力量。
軍事沒有預案,沒有動員,沒有後方設防禦線方案,軍事上任命主官均為親信將領,派去的軍隊也沒有防禦縱深防衛要求。又不敢主動挑起戰爭,不敢放第一槍,只防不進攻,焉能不敗之理。
戰爭中表現出來,軍紀渙散,軍隊條例荒廢,軍事主官吃喝嫖賭,士兵也上行下效,當日軍二個旅打七個旅爆發時,大清七個軍事主官一個沒有在指揮,戰爭一接觸就想著逃跑,由於突然爆發,大清沒有設立幾道防禦線,也沒有人願意堅持不懈抗擊到最後,大家丟掉重型武器裝備,只管逃跑,雖然多於對方几倍兵力,仍然奉行不抵抗的逃跑策略,鴨綠江防線日軍先頭部隊一到,立馬逃跑,本來日軍是不打算馬上渡江作戰,結果一看無人防守,跨越鴨綠江來追擊,最終丟了整個遼東。
山東也是如此,海岸防衛早逃跑了。日軍登陸幾天才完成,上岸追擊,最後威海衛的岸防全丟了,海軍被關著門打擊下。歷史給我們呈現了,體制僵化,官僚腐敗,是最終使洋務運動成果化為灰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