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傲翔鷹

    謝謝邀請,這是蘇聯科學家,號稱“航天之父”的齊奧爾科夫斯基於二十世紀初在他的科幻小說和科學論著中設想的一種空間站,就是巨大的輪狀結構,以一定速度繞軸心自轉,在輪緣處的離心力就可以製造人工重力。後來的阿瑟克拉克、阿西莫夫、電影《2001太空漫遊》、大劉的《三體》等很多科幻小說及電影都借鑑並致敬這一構想。最近的《流浪地球》中領航者空間站的外形也是致敬《2001太空漫遊》中的飛船及這一奧氏科學構想。

  • 2 # 秦風vlog

    謝謝邀請!這個是在電影裡是有解釋的。 空間站在自轉,利用自轉產生的離心力來模擬重力的效果。 如果題主是高中生,認為“離心力”是不存在的概念,可以翻開任何一本大學物理或者理論力學課本。小說中分為地球派和飛船派,飛船派認為人類應該做一艘飛船離開。文中有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小生態瓶的描述,說的是有人做了一個小小的生態瓶,裡面有一隻小蝦、水草、水、微生物等等,精密的計算了他們的迴圈關係。但是最後這個生態瓶死了,因為太小了。其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說明,為什麼要帶著地球走?因為只有地球這樣氣勢磅礴的生態系統才能支援宇宙旅行。

  • 3 # 人人視界

    028答:

    因為人造重力!等效

    在地球上受到重力,大小約為9.8N/KG,方向指向地心。

    因為在太空中沒有方向概念,我們在空間站裡面選一個方向作為下方,然後再人造一個名為“X”的力,這個力的大小約等於重力,方向指向我們選的那個下方,然後就會產生類似地球的效果:“吳京他們在裡面走路都很正常,跟在地球上一樣”。

    X的製造

    “X”的名字叫:——離心力。這是一種虛擬力(不真實!),是一種慣性力,它雖然本質上不是一種力,但它有一種功能:使旋轉的物體遠離它的旋轉中心。【為了方便人民理解,我們將他稱為力,實際上是慣性】

    所以吳京他們生活的空間站在旋轉的最外側,我們將最外側看作“下方”,這樣就和地球上的效果一樣了。

    2019你將更富有!

  • 4 # 詭月疏影
    理論

    《流浪地球》中吳京之所以能夠像在地球一樣行走,是因為建立在空間站環形設計的基礎上。

    將空間站設計成環形有其科學道理,因為環形空間站自轉產生的離心力可以模擬重力,解決太空生存中的失重問題。而這種設計也應用在很多電影中,如《極樂空間》、《星際空間》。

    早在1883年,人類航天事業的先驅、26歲的來自前蘇聯的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Konstantin Tsiolkovsky)就率先提出了人造重力這一概念;他在1935年去世,其手稿《自由空間》(Free Space)在1956年得以出版,描繪了一種帶有推進器、陀螺儀和二級火箭的航天器雛形,並且論證了透過旋轉產生人造重力的可能性。

    現實

    之後這一設想又得以發展,並描繪出更真實的概念圖,但可惜的是目前還沒有真正地實現,所以我們現實中見到的空間站還是這種簡陋的樣子。

  • 5 # 孫駿151080833

    吳京他們在《流浪地球》空間站裡面走路都很正常,跟在地球上一樣,是因為空間站裡還有對人體的引力,即模擬重力。

    人類生活在地球表面,對每時每刻都存在的重力早就習以為常了。進入太空後,沒有了地球的吸引力,人體在失重的情況之下,會產生很多不適應的症狀。如:移動、姿勢幻覺以及頭昏眼花,噁心、嘔吐,甚至於大汗淋漓,醫學上稱這一系列症狀為空間適應性綜合症。宇航員進入太空,必須要克服這種空間適應綜合徵。

    所以模擬重力成為太空探索中需要解決的重大問題,早在1883年,航天事業的先驅、前蘇聯的康斯坦丁·齊奧爾科夫斯基就率先提出了人造重力這一概念;而且論證了旋轉可以產生人造重力的可能性。

    由此製造一個環形空間站,然後讓它旋轉起來,讓產生的離心力代替地球重力的方法,就成為了科幻題材作品的首選。於是環狀空間站不斷地出現在科幻小說和電影中,引起了人們無限的遐想。

    但現實中,設計與製造環形空間站非常困難,需要高熔度、高韌性、高強度的優質宇航材料。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一科學難題會得到解決。

  • 6 # 小天影

    1:

    中國科幻片之前沒有印象看過,帶著地球去流浪,避免被太陽毀滅,後來又差點被木星吸引進去,全世界一起努力,引爆了太空站,犧牲了吳京,最後拯救了地球。

    2:楊利偉最有發言權,因為他上過太空,而吳京們都憑想像。畢竟,藝術高於生活,高於實踐。楊利偉辨證地看問題,為《流浪地球》站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寫倡議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