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秘密

    首先,關於如何立太子,是每代皇帝都面臨的難題。

    太子的選擇不僅關乎著自己的家庭內部爭鬥,更是關乎著國家日後的命運。

    因此立太子向來是皇帝末年,最為慎重的事情。

    而當時,如果武則天讓武承嗣等武姓人氏繼承皇位,那麼就意味著周王朝的延續。

    但如果將王位傳給李顯等人,那麼就意味著重新將政治權利還給李氏的大唐。

    兒子改朝換代,還是侄子繼承家產?不得不說,確實是個艱難的決定。

    而就在武則天猶豫兩難的時候,她的寵臣狄仁傑首先發起衝擊。

    他直接對武則天說:“立子,則千秋萬歲後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附姑於廟者也。”

    意思是如果侄子武三思即位,那麼肯定不會將姑姑武則天的靈位放在太廟裡,自古以來就沒有這樣的事情。

    但如果武則天的兒子上位,根據古代以孝治國的策略,武則天去世後肯定還是煙火鼎盛,無人敢輕辱。

    隨後狄仁傑接著問道:“侄子親於陛下,還是兒子親於陛下?”

    這個問題都不用思考,肯定是母子關係更牢靠些。

    於是這便成了武則天,傳位李顯的第一個誘因。

    隨後是武則天瞭解到,自晉朝以後,每個時代的更迭就有一個不成文的規定。

    就是將亡國的皇室成員,全都屠戮殆盡。

    而武則天雖然有親手掐死女兒安定思公主,毒死了大兒子李弘的嫌疑。

    但那是爭奪權利所付出的代價,自古成王敗寇,如果她不這麼做,可能連自己都保全不了。

    而當她擁有足夠的權利後,考慮的就是“虎毒不食子”。

    因此讓武三思上位是肯定不行的,這樣等於她親手葬送了自己兒孫的生機。

    於是,武則天心中的天平開始慢慢向李顯傾斜。

    然後就是,關於立太子的問題上,朝中大臣分成了涇渭鮮明的兩派。一派力保李顯,一派立諫武承嗣。

    而其中李派,佔了朝臣的大多數,他們主張立李顯或者李旦為太子。將國號重新改為大唐,皇帝李姓。

    而武派則恰恰相反,他們以武承嗣為首,認為既然國號已經修改就不應該反覆的改變。

    況且現在是武氏天下,就應該立武家後裔為帝。

    但在兩派爭奪中,李派籠絡了眾多的官員,人數佔優勢。

    而後他們集體上奏要求將李顯從廬陵召回,並且多次死諫,拋頭灑血也在所不惜。

    這使武則天明白,如果自己立武三思為帝,那麼李氏朝臣肯定會掀起內亂。

    她一手建立的盛世,可能因戰亂便頃刻間就化為烏有。

    因此一番思索後,武則天開始放寬對李顯的控制,決定立李顯為帝。

    但沒等武則天自己做出這個決定,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時。

    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範、袁恕己等,便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

    趁著武則天病篤,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之際,率軍發動了兵變。

    他們連同禁軍浩浩蕩蕩五百餘人,一路衝入宮中。

    然後直接在武則天面前殺死張易之、張昌宗。

    隨即包圍了武則天的寢宮,要求武則天退位。

    武則天被迫無奈,只能禪讓帝位給太子李顯,隨後徙居上陽宮。

    其實縱觀武則天末年時的舉動,便可以看出,當時她已經明悟了皇位肯定要歸還李家。

    這是人心所向,也是女權在男權社會下的無奈。

    只是她心中的謀劃還沒來得及施展,就因為身體虛弱被李派大臣搶了先機。

    因此只能黯然落下罵名,晚年鬱鬱而終。

  • 2 # 鄭好199312

    我認為武則天也有想過武氏繼續統治江山,那麼一個權勢心重的人自然想過不僅是自己,甚至後代皇帝一直是武家,從她改國號為周,遷都洛陽就可以看出來,她的野心不僅僅是停留在她這一代。武則天之所以把江山還給李家最重要的原因是當時兩侄兒武承嗣與武三思無能力統領江山,即使把江山給了其一,也會讓百姓水深火熱怨聲載道,作為一個成功的帝王也不想看到因為她的權利之爭弄得百姓生活不堪。第二個原因是當時大丞絕大都站在李氏一邊支援李家坐江山。

  • 3 # 安定郡小書生

    其實我們細讀新舊《唐書》中《則天皇后本紀》就可以看出來。

    那麼,武則天到底想不想將江山還給李家呢?首先,我們一步一步捋捋武則天稱帝的步伐。

    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唐高宗李治去世,皇太子李顯即皇帝位,尊天后武則天為皇太后;然後由武則天親自登朝代理國政。

    嗣聖元年(684年)春正月,改易年號。二月,廢皇帝為廬陵王,立豫王李旦為皇帝,廢皇太子李重照為庶人,皇太后武則天仍然臨朝代行皇帝事;大赦天下,改年號為文明。九月,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光宅;旗幟改從金色,以紫色裝飾,以雜色文采圖畫;改東都為神都,又改尚書省及各司官名,設定右肅政御史臺官員。同年,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武后殺內史裴炎;削去徐敬業父親、祖父的官職爵位,恢復他的本姓徐氏;殺左威衛大將軍程務挺。

    垂拱元年(685年),徐敬業叛亂被平定,大赦天下,改年號。遷徙廬陵王李哲到房州,內史騫味道降職為青州刺史,納言王德真流放充軍到象州,啟用秋官尚書裴居道為內史,冬官尚書蘇良嗣為納言。

    垂拱二年(686年),武則天下詔把政事歸還給皇帝李旦,在雙方推辭一番後,武則天依舊臨朝代行皇帝事,大赦天下。鳳閣侍郎劉禕之被賜死於家。

    此時,武則天僅是將反對自己的朝臣進行打壓,安排自己勢力進入廟堂,而對李氏宗族採用安撫措施。

    垂拱四年(688年),武則天加尊號曰聖母神皇。同年八月,博州刺史、琅邪王李衝及其父豫州刺史、越王李貞先後於博州、豫州舉兵造反,反對武則天;叛亂很快被平定,李貞、李衝等人被斬首,首級被掛在洛陽示眾,並改姓為虺氏。韓王李元嘉、魯王李靈夔、霍王李元軌、黃國公李譔(李元嘉之子)、范陽王李藹(李靈夔之子)、江都王李緒(李元軌之子)、東莞公李融(故虢王李元鳳之子)以同謀論罪,元嘉、靈夔自殺,元軌充軍流放到黔州,譔等被殺,改姓虺氏。從此,宗室諸王相繼被殺,年幼者被流放充軍到嶺外。

    永昌元年(689年),神皇武則天親自祭獻明堂,大赦天下,改年號。蔣王李惲、道王李元慶、徐王李元禮、曹王李明等被殺,將家屬遷移轀州;紀王李慎被流放到巴州,改姓為虺氏;殺內史張光輔,賜死納言魏玄同。

    此時,武則天已經開始對李氏宗族進行大肆清理。在高宗李治剛去世後,武則天為了安撫李氏宗族,加官澤州刺史、韓王李元嘉為太尉,豫州刺史、滕王李元嬰為開府儀同三司的,相州刺史、越王李貞為太子太傅,安州都督、紀王李慎為太子太保。透過加給空銜虛位,以安定他們之心。而此時,撕破面皮,不是殺就是流放,被讓李氏宗族改姓虺氏。

    載初元年(690),神皇武則天親自祭獻明堂,大赦天下。殺豫章王李亶,遷其父舒王李元名於和州;殺隨州刺史澤王上金、舒州刺史許王素節並其兒子數十人。九月,改國號為周,改年號為天授,大赦天下;加尊號曰聖神皇帝,把皇帝李旦降為皇帝繼承人,賜姓武氏;在神都洛陽建立武氏七廟,追尊其父武士彠為孝明皇帝,兄之子武承嗣為魏王、武三思為梁王,堂侄武懿宗等十二人為郡王。

    天授二年(691年),武則天改唐太廟為享德廟。

    長壽二年(693年),武則天殺皇嗣李旦之妃劉氏、竇氏。改封皇孫李成器為壽春郡王,恆王李成義為衡陽郡王,楚王李隆基為臨淄郡王,衛王李隆範為巴陵郡王,趙王李隆業為彭城郡王。

    此時,武則天已經改唐為周,甚至將自己的兒子賜姓為武,意為同李唐直接區分開來。將自己李氏子孫都有親王降爵為郡王,而對武氏子孫進行大肆賜爵。由此看來,武則天是要直接取代李唐王朝,要將江山直接改換姓氏,怎麼可能還給李氏宗族呢。

    那麼,到底武則天最後為啥要改變主意呢?其次,我們來我們一步一步捋捋武則天稱帝后的歷程。

    長壽三年(694年),皇上武則天加尊號為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為延載。

    證聖元年(695年),皇上武則天加尊號曰慈氏越古金輪聖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萬歲登封。

    萬歲登封元年(696年),皇上在嵩嶽登山封禪祭天,大赦天下,改元天冊萬歲。

    萬歲通天二年(697年),平定契丹李盡滅叛亂,大赦天下,改元為神功。

    聖曆元年(698年),皇上武則天親自祭祀明堂,大赦天下,改元。這年,突厥默啜上書與唐朝宗室和親,武則天讓淮陽王武延秀迎娶默啜的女兒為妃;結果,突厥默啜因為淮陽王武延秀不是唐宗室諸王,將武延秀囚禁在別處,率領部眾與閻知微入侵媯、檀等州。

    武則天在不停的改元,就是為了讓人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遺忘李唐的歲月;然而,在少數民族心目中,李唐依然存在,武則天以武氏宗族代替李氏宗族和親時確得不到承認。

    聖曆元年(698年年),武承嗣、武三思謀求為太子,幾次使人對武則天說:“自古天子沒有以異姓當做繼承人的。”就在武則天猶豫未決,宰相狄仁傑勸說:“姑侄之於母子,哪個比較親近?陛下立兒子,那麼千秋萬歲後,會在太廟中作為祖先祭拜;立侄子,那麼從未聽說侄子當了天子,把姑姑供奉在太廟。”

    聖歷二年(699年),武則天迎回廬陵王李顯,皇嗣李旦亦請求遜位於李顯;李顯成為皇嗣,李旦被封為相王。

    此前,武則天一系列改元,打壓李氏宗族,改皇嗣姓武,都是為了將來皇帝繼續姓武,也是在為武承嗣、武三思成為皇位繼承人掃清道路;然而,天下並沒有忘記李唐,依然認為皇帝姓李,現在皇帝武則天不過是李家的女人而已。最終,立李顯為皇太子,也是武則天對天下、對千年封建禮教的妥協,並非心甘情願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生物學家還會相信上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