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鐵鍋是華人烹飪食物的傳統廚具,一般不含化學物質,不會氧化。在炒菜、烹煮食物的過程中,鐵鍋很少有溶出物,即使有鐵物質溶出,對人體也有好處。英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研究指出,治療貧血最常用的方法是補充鐵劑,但使用鐵鍋也許是個更簡單、有效的方法。研究結果顯示,同鋁鍋等其他烹飪工具相比,用鐵鍋煮菜能夠讓孩子的發育較好,而且血液的血紅素也較充足。

    鐵鍋補鐵也要看炒啥菜,而且與炒菜的方式大有關係。烹炒酸性食物最補鐵。要讓鐵鍋溶出鐵質,必須要在鍋中加入酸性物質,這樣會使活性鐵的吸收量增加十倍。實驗證實,用鐵鍋煮洋蔥,煮5分鐘後洋蔥含鐵量可增加2倍。而加入番茄醬或食醋煮,含鐵量可增15倍。因此,用鐵鍋烹飪食物時,番茄醬、醋和檸檬都是最好的調味料。兩類食物不宜用。應提醒的是,用鐵鍋煮楊梅、山楂等酸性水果是不適合的。因為這些水果中含有果酸,遇到鐵後會起化學反應,人吃後會感覺不舒服。此外,煮綠豆也忌用鐵鍋,因為豆皮遇鐵後會生成單寧鐵,並使綠豆的湯汁變為黑色。

    下面將生活中各種材質的鍋進行一下比較:

    1. 鐵鍋

    材質特性:傳統的鐵鍋在材質上不含有其他特殊的化學物質,抗氧化能力比較強,因此在烹飪的過程中不會產生不宜於食用的溶出物,即使有鐵離子溶入到食物中,人在食用後也可以吸收鐵元素,鐵元素可用於合成血紅蛋白,因此用鐵鍋炒菜做飯可防止缺鐵性貧血。同時鐵鍋十分的堅固耐用、受熱均勻,在加熱方面效果出眾。

    一般市面上的鐵鍋產品還會細分為生鐵鍋和精鐵鍋,兩者在特性上存在一些區別:

    生鐵鍋適合慢炒,鐵質非常純淨,可以健康的補鐵,通產情況下的設計是底厚壁薄,重量較沉。精鐵鍋適合猛火爆炒,是用黑鐵皮鍛壓或手工錘打製成,其表面通常經過了多重處理,鍋體更加輕薄,且可將火焰的溫度直接透過鍋傳遞給食物。

    缺點:普通的鐵鍋極易生鏽,而鐵鏽若不小心被人體攝入會對肝臟產生損害。重量較沉,表面粗糙。

    2. 不鏽鋼鍋

    材質特性:相比鐵質炒鍋,不鏽鋼鍋的重量會輕盈一些,而且堅固程度卻不會打絲毫折扣,可以說很好的達到了熱量、重量與質量三者的平衡。除此之外,不鏽鋼鍋不宜生鏽,而且不會藏汙納垢,在清洗的時候能夠大大降低工作量。

    缺點:保溫效果較差,冬季使用不鏽鋼鍋盛放的食物若不立即食用的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變成殘羹冷炙。價格較高,相比傳統的鐵鍋,不鏽鋼炒鍋的價格往往會高出30%以上。

    3. 合金鍋

    材質特性:合金材質的炒鍋多數為鋁合金製品,還有少數的鈦合金產品。由於合金技術的發展,時下市面上的合金鍋產品在材質上均對鍋體表面進行了充分的氧化,因此在安全指標上是完全經得起考驗的。相反,合金鍋由於帶有許多附加技術,能夠很好的避免不鏽鋼製品和鐵製品鍋的一些缺點,使其在效能上處於兩者均衡的地位,既不會有明顯的優勢但同時也不存在一些惱人的缺陷,當然,我們不建議選用那些品牌不靠譜、價格低廉的合金炒鍋產品。

    4. 其他材質的炒鍋

    麥飯石炒鍋:使用純天然的麥飯石材質製成,由於這種材質富含多種元素,因此在進行燉熟的時候,能夠溶出鉀、鐵、鎂、錳、鉛、矽、碘等微量元素和礦物質,長期使用可以促進人體生理代謝功能,有益於人的身體健康。同時這種材質可以吸走菜餚中不純正的異味,可以長時間的保鮮,並且還具有輕盈,油煙少,不粘效能突出的特點。不過這種鍋不適宜用金屬炒勺操作,更加偏重燉煮加工,操作起來存在限制,尚未形成市場主流。

    銅質炒鍋:銅質炒鍋是名符其實的高帥富,鑑於銅分子的化學結構,這種炒鍋有著絕佳的導熱功效,炒菜時受熱均勻而且快速,可以保證在上部的食材也能受到接近鍋底那樣的溫度,很好控制火候並且在一定程度上減少翻炒動作。但是銅質炒鍋價格昂貴、重量較沉,除非對加熱有特殊要求的使用者,通常使用者不建議採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假設給定了觀測資料,做一元線性迴歸的f檢驗需要哪些主要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