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神秘人
-
2 # 小路118
兩個人地位不同,性格不同,在共同的利益面前,能夠同心同德,但是一旦有矛盾,就是不可緩解的。
慈安太后心地善良,老實厚到。但是沒有文化,缺少聰明智慧,沒有魄力,儘管是皇后,但是在咸豐死後,顧命八大臣專橫跋扈一攬政權的時候,束手無策,只能依賴慈禧。
慈禧聰明,善於學習。在咸豐活著的時候,就學習處理朝政。因此當肅順等人的所作所為已經影響到兒子(同治)的權利的時候,她果斷出手,和恭親王裡應外合,一舉拿下八位顧命大臣。後來又藉故削弱恭親王的權利,獨攬大權。
剛開始掌權的時候,鑑於權利不穩,並且畢竟還顧忌地位和恭親王等弟兄們,慈禧有事還和慈安商量一下,但是慈禧非常清楚慈安的懦弱無能,在恭親王和慈安以及同治聯手,收拾了太監安德海之後,慈禧就借理由削弱恭親王的權利,這時,慈安病故。
很多當時的人們都想當然的以為,慈安是被慈禧所害,但是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這個定論沒有人敢下。
但是慈禧的心狠手辣,是真實的。
-
3 # Excel皮先生
首先非常感謝對這個問題的邀請。提到清王朝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大家可能只對慈禧太后瞭解多一點,對慈安太后不是非常的瞭解。我們瞭解的慈禧一開始她只是咸豐皇帝的一個普通的妃子,並沒有多大的影響力。而慈安太后呢,是咸豐皇帝的原配妻子,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正牌的皇后。這一個是妃子,一個是皇后,自然她們各自在皇宮的地位是不一樣的。按照皇家禮節來說,慈禧見到慈安是要行跪拜之禮的。畢竟一個是正室,一個是側室。
咸豐皇帝死後,就由他唯一的兒子載淳即位,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而同治皇帝呢他是慈禧的親生兒子,因為慈安沒有為咸豐皇帝生下一個兒子,如果慈安為咸豐皇帝生了一個兒子的話,那繼承皇位的自然也不是載淳了。同治皇帝即位後,慈安儘管不是同治皇帝的生母,但她任然是最正統的皇太后。而當時的慈禧呢,她就以當朝皇帝的生母的身份,勉強列入到了皇太后的位置上。但雖然她們兩人都為當朝的皇太后,但慈安太后的地位還是略高於慈禧太后,畢竟慈安太后才是正統的皇太后。
“辛酉政變”後,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兩人一起實行垂簾聽政,這時候的關係還是是比較融洽,只是平常小事慈安都讓慈禧拿主意,但真正大的決定的時候,慈禧還是要和慈安請示才能一同做決定的,史書上都有明確記載,二人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垂簾訓政,慈禧一直是比較恭順的。並沒有水深火熱的地步。
在現在很多的電視劇中,對於慈安太后,塑造都是一個天真良善的角色,相反慈禧則胸有城府。但實際上,真實歷史上的慈安太后絕不是什麼都不懂的女人,她是一個大智若愚,擅長掌控大局的女人。不過現在許多的傳聞中,說的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的關係雖然表面上很好,但實際上慈禧太后一直暗暗想要除掉慈安太后。但因為慈安太后手上捏有咸豐帝遺命,所以並不敢妄動,後面好不容易找到機會,便瞬間將慈安除掉了。光緒七年,身體一向康健的慈安太后在鍾粹宮去世。因為離世的突然,在當時及現在都留下了很大的疑問。對於她的死亡,後人作了許多的猜測。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便是慈安太后是被慈禧太后設計害死的。慈禧之所以要殺死慈安的原因,也多種多樣。不過這都只是些民間的傳聞,並沒有找到明確的史書記載。當然這也的事情慈禧太后她是不允許被記錄下來的,畢竟對於她來說也是件不體面的事情。
-
4 # 墨梅逸清寒
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都是咸豐帝的妻子,兩人同年進宮,慈安太后一開始就被封為貞嬪,同年五月晉封貴妃,十月就被封為皇后,當時才16歲,而慈禧剛進宮是一名宮女,有了兒子以後才母憑子貴封為妃子。可見慈安太后在地位上是強於慈禧太后的。
後來咸豐帝死了,因為慈安沒有子嗣,不放心傳位給不太看好的慈禧所生的唯一一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並傳遺詔八位親王議政共同輔佐幼帝。於是慈安作為正牌皇后成了母后皇太后,即東太后,權欲極強的慈禧作為同治的生母做了西太后。後來慈禧攛掇慈安聯合恭親王奕欣發動了辛酉政變,誅除八位顧命大臣,從此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把持朝政。慈安雖然不太關心政治,但是對大事還是有殺伐決斷的,尤其誅殺慈禧太監安德海、同治帝遠親這件事上都讓慈禧心有不快。《清宮遺聞》記載“東宮優於德,而大誅賞大舉措實主之,西宮優於才,而判閱奏章,及召對時諮訪利弊”。意思是慈安太后用德行治理天下大事,而慈禧太后更多用才智做些批閱奏摺的小事。長此以往,嫡庶之分成為慈禧權欲膨脹的障礙。
1881年4月8日,一向身體安康的慈安太后不明緣由的暴斃於鍾粹宮。從此搖搖欲墜的大清朝在慈禧太后的政治手腕下一步步走向滅亡!
-
5 # 清風明月逍遙客
在晚清歷史上,有一個一直受到忽視的角色,她就是和慈禧共同垂簾聽政的東太后慈安。
在人們的印象中,慈安的身影似乎可有可無,她的存在彷彿就是一個錯誤,她的垂簾更像慈禧的一個道具,至多也就是個令人同情和可憐的角色。其實,這是個致命的誤讀,慈安是一個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物。
總理後宮,榮寵不衰
慈安,鈕祜祿氏,滿洲鑲黃旗人。16歲入宮即被封為嬪,之後在4個多月的時間內,就以火箭一般的速度,登上皇后的寶座,這種情況在整個清代都是十分罕見的。這也從一個側面證明慈安無論在姿色、氣質,還是修養、人品上,都是出類拔萃的。從此,慈安就開始了總理後宮、母儀天下的生涯。
咸豐帝倜儻不羈,風流多情,後宮聚集了眾多上品女人,要管理這一群體,讓皇帝的這些女人“安居樂業”,談何容易? 這要求皇后具有超強的管理水平和卓有成效的處理與眾妃嬪、與夫君皇帝複雜關係的能力。光有這些還不夠,她還要成為整個後宮和天下女人的榜樣。慈安顯然是優秀的,史上說她:“素性貞嫻”。 “貞”,為“正”、為“定”,即意志堅定,固守正道,忠誠不二,勁節凌霜;“嫻”為文雅、美好、寧靜,是說慈安沒有半點野心,看不出一點妒忌,只做自己該做的,不越雷池半步。因此,她一直受到廣泛的尊敬,包括皇帝本人。
為了躲避英法侵略軍,咸豐帝亡命熱河避暑山莊,憂慮煩悶無法排遣,經常拿太監、宮女等身邊人出氣。慈安一方面揪心於丈夫的內心煎熬,以似水柔情不時地安慰寬解;另一方面對這些無辜的奴僕,想方設法地好言嘉慰。咸豐帝眼見大好河山慘遭塗炭,而又無力改變分毫,無奈之下就以自虐式的自娛得過且過。他親筆寫下“且樂道人”四個字,讓人懸掛在寢殿內。大臣和妃嬪們都知不可如此,但也只是急在心裡,無一人敢去勸諫。唯獨慈安聞知此事後力勸不可,並命人將字取下,皇后的勸諫使皇帝慢慢冷靜了下來。
大象無形,長纓在手
總管太監安德海是慈禧的親信,聰明伶俐,機巧過人。慈禧非常寵信他,安德海可說是志得意滿、勢焰熏天。同治七年冬天,他竟然張燈結綵,大擺酒宴,正式納娶徽班美人馬賽花為妻。對於這些,慈安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從未有過半點表示。然而,安德海卻錯看了慈安太后的忍耐力和決斷力。
慈安本是個嫻靜的人,對權力和政治沒有什麼興趣,但險峻和急迫的現實卻迫使她必須選邊站,因為她正位中宮多年所具有的法統地位,是任何人難以撼動的,她所擁有的巨大影響也是任何人無法比擬的。她是個重量級砝碼,加入哪一方,哪一方就會取得絕對優勢。結果她選擇了皇帝,也選擇了慈禧、奕訴。很快,以載垣、端華、肅順為首的顧命大臣灰飛煙滅,從此兩宮太后的垂簾聽政拉開了序幕。
慈安比較超脫,不喜政務,就放手讓慈禧去做,也樂得輕鬆自在。不過,這並不意味著慈禧可以任意而為,凡是朝政大事還是要慈安說了算,因為雖然同是太后,但慈安為長,禮制所束,慈禧並不敢逾越。因此,在兩宮共同垂簾時期,政策還是比較英明的。
咸豐皇帝死後,既有的政治格局被打破,他生前設計的用兩宮太后和小皇帝的政治地位來與顧命八大臣相互平衡制約的政局,沒能實現。這首先是由於八大臣的專擅和傲慢,政令根本不與兩宮太后商量,認為婦人干政有違祖制;更有甚者,他們竟敢對年幼的皇上大聲呵斥。這些無疑引起兩宮太后特別是慈禧的極度不滿,兩個尖銳對立的政治集團很快形成了。
同治八年八月,安德海借到江南置辦龍衣的機會,足足地招搖了一把。一路上,他大張龍旗,浩浩蕩蕩,大肆索要給養,甚至召訓地方官。自恃有慈禧這個強硬的靠山,置滿朝文武於不顧,特別是將“太監不得出宮”的鐵律忘得一乾二淨。結果山東巡撫丁寶楨一上奏,雖然慈禧有意袒護,但慈安“立命誅之”。朝野上下無不拍手稱快。慈禧再心疼,也不敢公然對抗理直氣壯的大當家,更不敢對抗煌煌之祖訓。小事不在乎,原則絕不讓,這就是慈安。
慈安聯手慈禧,朝內倚重奕訢、文祥、倭仁等大臣,封疆啟用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優秀的漢將,內外相維,朝政清明,使得同治年間出現了“中興之象”。
大智若愚,深謀遠慮
按照朝廷的規矩,當皇后沒有子嗣時,其他被選為太子的嬪妃之子,要過繼給皇后,成為皇后之子才算符合條件。此皇子要由皇后親領親帶親撫親養,而生母卻無權養護,甚至隨便看一眼都不行。
可是兩個女人垂簾,皇帝年幼,正處於一個比較特殊的時期,再按以往的老規矩辦就會有弊端產生。慈安是這樣做的:她下令關閉其餘各宮門,請生母慈禧與她這個嫡母同居養心殿,共同撫養6歲的同治皇帝。這樣固然破壞了宮中規矩,自己的專一撫養之權也被分出,與皇帝的感情培養也增加了難度係數和不確定性,這對她顯然是不利的,但是對大局有利。難道就不怕親生母子朝夕相處合起來架空自己嗎?看看慈安是怎麼說的吧!
“吾兩寡婦人撫一孤子,設不幸奸人乘機造作語言,居間播弄,則天下大事去矣。今寢處一所,朝夕相見,各坦懷相示,讒何由興?”於此一端,可見慈安的眼光、胸懷、氣度和大局意識。
慈安謙讓慈禧,但並不是甩手推掉撫育同治幼帝的責任,而是像親生母親一樣,關懷、呵護、疼愛無微不至,比生母慈禧更盡心,更親切。同治也因而對皇太后慈安更尊敬,更親近,他們更像一對母子。在為同治帝選後這個重大問題上,慈安、慈禧產生了分歧。慈安看中了淑靜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綺之女阿魯特氏,而慈禧則看中了年輕俏麗、姿性敏慧的鳳秀之女富察氏。慈安沒有無原則地隨聲附和,但也沒有武斷行使她的否決權和拍板權,而是將權力交給同治帝自己選。皇后地位重要,對整個朝政形象、得失、興衰關係極大,歷朝歷代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多多。慈安之所以爭,正在於此。而慈禧也正是看中了這一點,所以也沒有妥協。慈安將選擇權交給了皇帝自己,一方面可以避免兩宮分裂,二也體現公正無私,讓慈禧和內外臣工心服。結果,慈禧認輸。這件事情再一次證明了慈安在同治帝心中的崇高地位及其對朝廷大政方針罕有其匹的影響力。
慈安的猝死,對清王朝的影響是致命的。慈禧從此大權獨攬,唯我獨尊,敗亡覆滅只是早一天晚一天的事了。有歷史學者認為,如果慈安沒有早亡,清王朝的歷史恐怕要重寫。
-
6 # 歷史課課代表
歷史上的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都是透過選秀入宮的秀女,在咸豐二年的那場選秀活動中,15歲的慈安太后被封為貞嬪,17歲的慈禧太后被封為蘭貴人。從咸豐二年(公元1851年)至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的三十年間,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在宮中共同生活居住三十年,這期間,隨著二人的地位不斷的變化,其關係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兩個人的關係經歷了二個明顯不同的階段。
一、咸豐年間,地位懸殊:咸豐二年,鈕祜祿氏與葉赫那拉氏一同入宮,咸豐帝原配的妻子薩克達氏在咸豐帝登記之前便已經去世,所以,這批秀女入宮的時候,實際上是沒有皇后的,入宮後,出身滿洲鑲黃旗的鈕祜祿氏被咸豐帝封為貞嬪,同批入宮的秀女中,只有鈕祜祿氏被封為一宮主位,其受封的位份是最高的,而出身滿洲鑲藍旗的葉赫那拉氏僅被封為了蘭貴人,值得一提的是,咸豐朝赫赫有名的麗妃他他喇氏也是這批選秀入宮的秀女,她和慈禧太后一樣,被封為了貴人之位,封號為“麗”。此時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的為分只相差了一級,,並不懸殊,但是,慈安太后隨之而來的火速晉升卻讓整個後宮女人驚掉了下巴:鈕祜祿氏於咸豐二年四月被封為貞嬪,同年五月便越過妃位升為貴妃,六月又越過皇貴妃一級被直接晉為皇后,咸豐二年十月,舉行封后大典,鈕祜祿氏在四個月之內就完成了三級跳,從咸豐帝的一位嬪火速上升為皇后。而此時的葉赫那拉氏仍然是咸豐帝的蘭貴人,與慈安相差五級,後來葉赫那拉氏因為生子和受寵等原因而得到晉升,但是仍然無法撼動皇后鈕祜祿氏的地位,無兒無女的皇后鈕祜祿氏身上始終有種東西吸引著咸豐皇帝,咸豐帝也頗為敬重慈安,更對其十分寵愛。慈禧雖然生下了咸豐帝唯一活下來的兒子,並因此升為貴妃,但是礙於嫡庶之別,仍然執禮恭謙,不敢稍有放肆。
二、同光年間,共同垂簾:咸豐帝死後,兩宮太后聯合恭親王發動辛酉政變,政變後,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開始了長達二十年的共同垂簾聽政的政治生涯,在共同聽政的時期,慈安太后“優於德”,而慈禧太后“優於才”。實際上慈安太后對於朝政事務和權力並沒有太大興趣,當初聯合慈禧與恭親王發動政變也是以同治皇帝的利益為出發點,而並不是為了自己掌權,所以在同光年間的朝政事務的處理上,基本上慈安太后是放手讓慈禧太后去做的,但是這並不是說慈安太后對於朝政事物完全放手,因為在這期間,但凡是涉及朝政舉措的大事,慈禧明知道慈安沒有異議,依然也先要請示,慈禧懾於嫡庶之分,所以在重大事情的裁決上必須徵得慈安太后的同意,因為也只有得到了慈安太后的首肯,事情才變得合法,共同垂簾聽政的二十年間,慈安太后始終對於朝政事務的處理有著最終的決定權。實際上兩宮皇太后在長達二十年間的垂簾聽政期間,一直保持比較和諧、穩定的關係,未曾見得兩人有重大分歧和爭執的記載。這是歷朝歷代後宮生活中所罕見的。
-
7 # 任馳贏天下
二虎相爭必有一傷,何況還是兩隻母老虎。
慈禧和慈安都是咸豐帝的妃嬪,咸豐帝在位的時候,她們倆的地位就相差懸殊。慈安雖然沒有子嗣,但是在咸豐帝的寵愛下地位一路飆升,據說幾個月就升到了皇后的位置。
表面上看二人很和睦,可是暗地裡慈禧能不心動嗎,慈安受寵,慈禧作為咸豐帝的妃嬪心裡自然不得勁。據說慈禧為了爭寵與慈安沒少較勁。好歹後來慈禧的肚子還算爭氣,給咸豐生下來一個皇子,就是後來的同治皇帝。慈禧從此母以子貴,身份和地位也一下子上來了。也有了和慈安爭鬥的籌碼。
有了名利和地位,慈禧更加的專橫跋扈,本來就與慈安明爭暗鬥的慈禧愈加的囂張。有了載淳這個皇子做資本,慈禧的腰板也挺直了。後來咸豐帝駕崩之後,慈禧的兒子載淳繼位,慈禧被尊稱為“聖母皇太后”與慈安太后兩宮輔政,史上稱之為“垂簾聽政”。
雖然慈禧的親兒子同治做了皇帝,可是慈安作為咸豐帝的妃嬪,貴為皇太后,手裡面握著咸豐帝的遺詔,所以那時候慈安依然控制著大清權利,也就是說一些朝綱大事還是慈安說了算。直到後來慈禧逐漸翅膀硬了起來,並且大肆的拉攏輔政大臣們為她所用。最後弄的慈安孤掌難鳴,畢竟人家兒子是皇帝,自己怎麼說也是個外人。所以晚清後來的統治者實際上就算慈禧,是慈禧一手遮天,掌控著大清江山。
慈禧太后這個人陰險狡詐,而且心狠手辣,別說慈安太后,就算她的親兒子和親外甥,同治帝,光緒帝她都一樣不放在眼裡,只要做了違反她意願的事,不管你是什麼地位,皇帝也好,皇后,貴妃,軍機大臣也罷,該收拾照樣收拾你。光緒帝怎麼樣,顧命八大臣怎麼樣,該 囚禁的囚禁,該殺的殺,該陷害的陷害,慈禧是絕不手軟。
男人可以為了權利不擇手段,這女人為了名利和地位發起威來一樣狠毒。最毒不過婦人心,大概說的就算慈禧太后這種人吧!
你想想這樣的一個專橫跋扈的老妖精,她怎麼可能與慈安搞好關係呢?絕不會,所以說慈禧和慈安的關係,那就是冰火兩重天。慈安太后四十幾歲就死了,估計跟慈禧太后有一定的關係。慈安太后究竟是病死還是被陷害致死這都不好說。
當然了,慈安太后曾經也不是善茬子,有咸豐帝寵著也不好對付,只不過慈安太后沒有慈禧太后那麼陰險毒辣罷了。曾經慈安也沒少刁難慈禧,總之是一個巴掌拍不響,都是在皇宮混的,誰不想一手遮天,對吧!所以說這兩個母老虎誰也別說誰,為了自己的權利爾虞我詐,爭得你死我活也無可厚非。畢竟都是站在權利的巔峰,誰在向前邁一步,誰就是主宰者,統治者。所以說清朝這兩宮皇太后都不是什麼省油的燈。
但是,最終的贏家還是慈禧這個老佛爺。她掌控了大清江山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直到最後閉上眼睛,慈禧才正真醒悟過來,雖然自己成了無冕之王,成了最後的贏家。但是她依然感覺到江山交給一個婦人手裡是多麼的失敗。晚清的毀滅不得不說與慈禧有著直接的關係。
-
8 # 史遇春之塵境心影錄
我有一篇文章《慈禧太后奪權軼聞:清文宗咸豐密諭》對這一問題有所回答,可做參考:
關於慈禧太后,可以評說的事情太多。作為歷史人物,功罪自有論斷。
評說慈禧太后的目的,不是為了謾罵,不是為了洩憤,不是為了引發不必要的仇恨,不是為了聳動普通人的耳目……歷史已經成為陳跡,一切都已經過去。
讀歷史、學歷史,研究歷史,不是為了引起任何不必要的負面情緒。
不論你對清廷懷了怎樣複雜的情感,清朝的歷史,它都是中國歷史的一個組成部分,沒有人可以否定,沒有人可以抹殺。既然清史是國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麼,我們還是要平心靜氣地去細讀、去明習、去深究。
如果,我們對於清朝的歷史、甚是是中國的一切歷史,都不能認真學習和研究,不能嚴肅嚴謹對待,不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不能鑑古而察今,不能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規劃和展望未來,那麼,歷史迴圈論可能就成為歷史的真實。
很多人一看到慈禧太后這幾個字,不看相關內容,便開始謾罵、詛咒……
想想都有些可笑。
反過來假設,要不是因為滿清出了一個慈禧太后,按照一些人的結論,滿清大概就不會傾覆滅亡。如果滿清沒有傾覆滅亡,很多人不是還要活在所謂“萬惡的封建社會”?很多人的生活,還不是要繼續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對於民族優先論者,很多人還不是要處在異族的統治之下?對於大家而言,還不是要在帝制的陰影裡繼續掙扎?
可惜,歷史是不容假設的!
因為以前寫相關話題時,碰到一些反應激烈的人,今天,要繼續寫同類的話題,所以,先講講道理!
關於慈禧太后奪權一事,記得最早在電影裡看過。那時候,也沒有在意,以為是為了劇情、為了刻意醜化,才製造出來的情節。
後來讀清人筆記,發現,關於慈禧太后奪權一事,清人的筆記中也有記述。那麼,今天就跟大家說一說。
本文出自清代梁溪坐觀老人的筆記《清代野記》捲上《文宗密諭》一節。
清文宗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春,英法兩國再次組成侵華聯軍,大舉入侵併進逼京城。咸豐帝以“木蘭秋獮”為名,自圓明園倉皇逃往熱河(今河北承德市)。
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咸豐帝在熱河行宮病重,七月十七日清晨,病逝,享年31歲。
病逝之前,咸豐帝對朝廷的事情,已經做了安排,遺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等盡心輔弼現皇太子——皇長子載淳,贊襄一切政務。由此,也就有了所謂的“顧命八大臣”或“贊襄政務八大臣”。
據說,朝廷大事之外,咸豐帝對後宮的事宜也做了處置。
病重臨終之前,咸豐帝密授給慈安太后一份硃諭【清制,凡有異常重大處分,於內外奏章或特降聖旨,由皇帝以硃筆批示、書寫,以示鄭重,稱硃批諭旨,簡稱硃諭。】
硃諭之中,明確寫到,大體是說:如果有人憑藉著自己的兒子是皇帝,就驕縱放肆,違制越度,有不法的行為,你可以按照祖宗的家法,對其進行處置。
當然,咸豐帝非常明白,皇后(慈安)雖然是六宮之首,但是,皇后沒有育成皇子,一旦自己駕崩,新皇帝的母親懿貴妃(慈禧)肯定會在地位上威脅到皇后;這既是人之常情,也是權力的通性。另外,皇太子年幼,自己駕崩之後,朝廷外面雖已安排了顧命大臣,但是,宮廷內部卻有些複雜:一邊是年幼的新皇帝,一邊是內宮權力之首的皇太后(自己的皇后),一邊是地位低於皇太后的新皇帝生身之母(自己的懿貴妃)。基於對慈安的信任、對慈禧的嫌猜,咸豐帝以正式檔案——硃諭的方式,對後宮做了萬全的安排。
雖然,清文宗咸豐只活了31歲,但是,從他對後事的安排、從他對死後朝廷和後宮的佈局看,他在政治上的歷練還是可圈可點的。
計劃安排是一回事,執行操作又是另外一回事。
清文宗咸豐帝駕崩之後,慈安太后曾經把咸豐帝的硃諭出示給慈禧太后。這樣做的目的,大概是要警示:我這裡可有先皇的遺旨,你可要小心著點!
對於慈安太后手中握著的這道先皇遺旨,慈禧太后心中還是很害怕的,她也感到了危險和恐懼。因為這,所以,在慈安太后面前,慈禧太后總是揣摩她的心思,想辦法曲意逢迎。
慈禧太后對慈安太后的照顧與順承,幾乎到了無微不至的程度。她這樣做,也不是隻在一朝一夕之間,而是持續了很多年。
這樣看來,一則,慈禧太后很有心機,很會琢磨人的心思;二則,在處於相對弱勢時,她對權力有危懼,對制度有遵從;三則,她有耐心,可以在相對弱勢時,耐心行事、耐心等待。
就是因為慈禧太后種種順從的表現、種種未曾逾越的舉動,而且,還是長時間地不露痕跡,這一切,讓慈安太后大大放心、大大安心。慈安太后以為,慈禧太后是沒有什麼非分之心的。
有一次,慈安太后生了一點小病,幾天都沒有好起來。太醫診斷之後,進呈的藥方,吃了之後也不怎麼見效。因為是小病,慈安太后後來也就不服藥了,誰知,她的病竟然就好起來了。
這個時候,慈安太后忽然發現,慈禧太后的左臂上纏著紗布,她很是驚異,問慈禧太后是怎麼回事。
慈禧太后回答說:
“前天的參湯,是用我左臂上的一片肉與人參一起煎熬而成的,我也是看太后生病,心中著急,聊盡心意罷了!”
那時候的人,也是奇怪。
如果是在今天,有人說,自己割了身上的一片肉給別人燉了藥湯喝,我想,喝了藥湯的人,得知此事後,大多數情況下,他不嘔吐半天才怪呢!
中國歷史中,關於割肉療疾的記載太多,大多都是為了宣揚孝道。孝道是需要提倡的,愚昧無知的割肉是需要批判和杜絕的。孝道中的割肉,是出於親情。慈禧太后的割肉,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對權力的諂媚和表忠。很多人都在笑話慈禧太后,可是,他們卻從來不笑話自己對權力吮癰舐痔的醜惡嘴臉、卑鄙行徑。
慈安太后聽說慈禧太后為自己的小病而割臂和藥之後,很是感動,也非常傷懷,她哭著對慈禧太后說:
“我真的沒有想到,你竟然是這麼好的人。我不知道,先皇為什麼還要懷疑你、防範你呢?”
慈安太后這一感動,她馬上命人取來咸豐帝臨終前遺留的硃諭,當著慈禧太后的面,讓人燒掉了。
慈安太后焚燒咸豐帝硃諭的想法,大概也就是你對我真心,我也要對你誠意吧。
不想,硃諭焚燒之後,情勢就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自此以後,慈禧太后逐漸變了另外一個人:她開始行為放肆,她開始語言不遜,她開始事事專權。遇到重大事項,慈禧太后也不會像以前一樣,必須和慈安太后商量一番,她都是自己一個人就決定了。
看到慈禧太后的變化,慈安太后追悔莫及。可是,再後悔,又有什麼用呢?
清德宗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筆記作者誤作光緒二年)春夏之間,京城之中忽然盛傳,說是慈禧太后生了大病。傳聞出來之後,沒有過幾天,就說是慈安太后死了,而慈禧太后的病也痊癒了。
之後,就有人傳說,道是慈安生病之後,慈禧太后命令太醫院用不對症的藥方治療慈安太后,最後,把慈安太后治死了。
慈安太后的喪葬儀式也非常簡單草率。二十七天之後,一律除去孝服。
慈安太后死後,慈禧太后竟然沒有服喪守孝。另外,大臣進入內廷面聖奏事者,也穿著常服。
筆記作者驚歎,說是:國母之喪,這樣辦理,是自古以來少見的事情。這個時候,筆記的作者正在京師,他在光侍御(不詳)家中做主事,所以,這些情況他都知道。
文末,需要指出的是:
從咸豐帝公元1861年死,到慈安太后公元1881年亡,首尾共計21年,其間,慈安太后與慈禧太后共處了21年。這21年之中,兩宮皇太后之間,是如何地合作與鬥爭,是如何地支撐滿清的江山社稷,都不是簡單的一兩件小事就可以講清楚、說明白的。21年,不是個短時間。就年齡來說,慈安太后還比慈禧太后小了兩歲。如果說,慈禧太后是個狠角色,那麼,慈安太后也絕對不是平庸之輩。
回覆列表
慈禧和慈安是有著一定的姐妹情感的,她們兩個人之間還是情感多於矛盾吧!
慈安和慈禧一齊進的宮,慈安比慈禧年輕兩歲,因為慈安是滿族鈕鈷祿氏的後人,鈕鈷祿氏是滿族的大族也是貴族,出過很多的皇后。因此在一年多的時間裡,慈安從一個妃子晉升到了皇后的地位。慈安生性仁慈,大度寬容,遵守女人的三從四德,慈禧因為生了皇子,因此地位僅次於慈安,慈禧年歲大過慈安,不過因為慈安是東宮皇后,所以慈禧見慈安姐姐。
在咸豐皇帝死後,清朝就進入了兩宮太后垂簾聽政的時期,兩個只有二十多歲的少婦和一個幾歲的皇帝,可想而知那段日子的艱難啊!面對著以蕭順為首的八大輔政大臣,她們孤兒寡母,同病相憐,休慼與共一起度過了後宮的深秋歲月,這期間她們是有姐妹般的情感的。慈安從容大度,慈禧精明能幹,她們互相配合,終於把咄咄逼人的輔政大臣幹倒了,讓清朝進入了同治時代。
同治中興這個時期,慈安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正因為慈安的存在,讓慈禧的權利慾望得到限制,朝局才能不至於出現大的錯誤。慈安對於慈禧曾經出軌的行為也大度的原諒了,畢竟大家都是寡婦都知道活在深宮中的不容易啊!按照慣例,同治皇帝是由東宮皇后慈安來撫養的,慈安卻不是這樣做,她讓慈禧她們三個人一起住在養心殿共同撫養同治皇帝,這種恩情讓慈禧是感激慈安的。至於慈安殺了慈禧身邊的太監安德海,那是因為安德海恃寵而驕,任意妄為,慈安殺了他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慈禧太后的權威,這點上慈禧能明白,也沒有怨恨慈安。
慈禧心裡一直有個遺憾,就是沒有當過正宮的皇后。只是在大度的慈安面前隱忍了下來,只是在自己死後的陵墓裝飾上要比慈安的陵墓要華麗,在形式上要壓慈安一頭,這也算是尋找心理上的優越感慰藉罷了!
慈安在四十多歲的時候終於離世了,是否是慈禧下的手,誰也不清楚了。慈安死後該享受的葬禮,慈禧都給了,慈禧在慈安的牌位站立了長久時間,她也許是為失去曾經患難與共的姐妹而傷心吧!沒有慈安的限制,慈禧的權利慾望終於全部爆發,正所謂絕對的權利讓人絕對的腐化,慈禧無邊的權利野心帶領著清朝這艘破船更快地走向深淵!
歷史早已遠去了,曾經的兩個女人也化為了黃土,權利富貴如過眼雲煙,她們一起在深宮裡患難與共的姐妹之情才值得她們留念,只有真情才能永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