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使之翼22143
-
2 # 滄桑短笛
以哲學為標準,我們不妨從百度百科的截圖來說起。雖然不經典,但往往表示通俗意義上的共識。當然,哲學是一個西方概念,拿到5000年文明的中國來說有點低階、有點不靠譜。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詞彙更靠譜點----思辯性。
一、何為思辯性
最代表中華傳統文化思辯性的,無疑首推老子的“治大國如烹小鮮”。雖然是2000多年前的文化,但今天的華人少有不知道這句話的。不過,極具思辯性的老子文章,往往有需要極高的文化修養、極高的智慧才能讀懂。這句“治大國如烹小鮮”既是華人皆知,又極少有人能準確白話翻譯。
“道家之學,實為諸家之綱領。諸家皆於明一節之用,道家則總攬其全,諸家皆其用,而道家則其體”。在老子道家基礎上生髮出來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很多學派繼承了老子思想的思辯性。進入教科書、華人基本都學習過的,比如荀子的這篇《勸學》。萬仞之山是由一粒粒小土積累起來的,大江大河是由一滴滴小水珠彙集起來的。甚至,快速成功的秘訣,專心的、日積月累的做好微小的瑣事(荀子,積微者速成)。這其中蘊含的思辯性、或者叫哲學性,義務教育課堂上,詳細講解過的,我就不贅述了。
這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辯性,或者叫西方的哲學性。兩個特徵:一是極具智慧,二是需要認真思考、甚至反覆推敲才能領會作者要表達的觀點。
二、望文生義是典型的反哲學
在《商君書》中有一句話叫“以奸馭善”。一些淺薄的智力平庸者(最典型的就是儒家),往往望文生義的把“以奸馭善”理解為用壞人管理(駕馭)好人,進而將商鞅評判為酷吏。 實際上,《商君書》對這句“以奸馭善”有白紙黑字的推論。
這段話,實際上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邏輯推導過程。從“章善”到“過匿”是一層,從“過匿”到“民勝法”是一層,從“民勝法”到“國亂”是一層;最終推論出“以良民治、必亂至削”的結果。而“邏輯推導”就是典型的思辯、或者叫哲學性。
由此可知,哲學是智慧、邏輯、思辯。而望文生義,往往是反哲學的、是迎合低俗的。
三、孔子、儒家
孔子、儒家推崇親親之愛,叫忠孝悌廉,而且,這個忠孝悌廉是有嚴格的順序的。愛君王重於愛父親(古代女性地位低,孔子之愛沒有母親什麼事,這不是孔子的錯。而是“歷史的侷限性”),愛父親重於愛兄弟。孔子的、或者叫儒家的這種“理論”有兩個特徵。
1、通俗或者說幾近白話。只要能識文斷字,都能輕易讀懂。請注意:中文的幾近白話不等於通俗易懂。這一點需要贅述兩句。現代歷史學家研究認為,中華文明有一個明顯區別於其他文明的優秀特徵:文言文是獨立於文字和語言之外,又和文字語言相互聯絡的特殊系統。即便在古代,文字與文言文也是兩個體裁、兩個相互聯絡又相對獨立的系統。通俗的說,人們日常的說話、文字是明顯不同於文言文的,而文言文又能被人們日常生活所接受。中華文明5000年傳承不斷,自然是有其獨特的優越性。只不過,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百花凋零,儒家對中華文化的研究很蒼白、很膚淺,才導致我們對傳統文化所知有限。
2、沒有邏輯性。為啥愛君王重於愛父親?沒有推論。於是,忠君、還是孝順父母,就成了幾千年一直的糾結。後世發明的諸如“以孝作忠”、“精忠報國”等等是一類,強調的是忠君的重要性。還有一類是“丁憂”,則是為父母守喪重於當官為國盡忠。
3、忠君有利益驅使,愛父是天性使然。忠孝並不是孔子或者儒家的創造,而是對社會上客觀存在現象的“經驗總結”。比如孟子曰“舜不告而娶。。。。”一段,就是論證舜是孝順的。可見,在孔子、儒家之前,孝順本來就存在。更有甚者,血緣親情在動物世界都是客觀存在。“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就是例證。總不能說,鴉、羊是學習了儒家文化,才懂得孝順吧?
所以,孔子、儒家的學說不是哲學。這不是聽黑格爾的,而是事實上如此。
四、綜上
中華傳統文化的思辯性、或者叫哲學性,普遍存在。承前,在例子中列舉了老子、荀子、商鞅思想的思辯性。在傳統文化中,莊子(聖人不死、大盜不止),楊朱(古之人,損一毫利天下不與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韓非子(強國之道無奇術,荒誕之謀不濟邦)等等,都是中華傳統文化極具思辯性(哲學性)的鐵的證據。
不過,同位中華傳統文化之一的孔子、儒家,還真的沒有思辯性,或者說哲學性。
-
3 # 詩驀詩書畫
哲學的本質是認識和思考我們所處的世界,其屬性是對世界萬物以意識和物質、思維和存在、主觀和客觀的概念學術。哲學也是一門非常古老的學問,歷史久遠。那麼問題來了,老子和孔子的學說到底是不是哲學?今天小編帶大家一起來揭開謎底。一,老子。老子是道家派創始人。老子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那時周朝各諸侯為了爭權霸位,戰爭不斷,老子目睹了民間的疾苦,他認為殘酷的戰爭禍國殃民,實屬慘不人道。因此,他從“道”字拆開悟出了,“道”是天地萬物之始之母,有陰陽對立與統一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所以,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就論述了“道”並非一般的“道”,他用無與有表述了天地混沌未開之際的狀態和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也引申加述了“道”是非常玄秒 、深奧和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秒的總門。由此就可以看出老子之“道”是屬於哲學學說。二,孔子。孔子是儒家派創始人。孔子出生於春秋未期,沒落奴隸主貴族家庭,那時正是奴隸社會逐漸衰亡,新興封建制度正要興起的歷史過渡時期,因長期生活在下層人物中,所以他深有體會百姓的困苦,同時他又與當權者交往多,所以他即忠君又愛民,他說:他畢生的方向就是要“使天下歸仁”。也因此,孔子以仁、行、忠、信做為道德範疇。但孔子不迷信於天命鬼神,他說:“命”基本上是人事所為,他主張身體力行而不是宿命論理。所以,在史冊也沒有孔子如何探索發現“道”和運用“道”的記載。由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學說不是哲學,而是倫理道德。總結:老子和孔子都是世界文化名人,“道”非常“道”;“仁”非常“仁”。無人能及。
-
4 # 陳廣逵
當然是。
哲,從折從口。兩相對立,相互驗證而相衡。
《說文》:義哲,知也。《爾雅》:哲,智也。《書·皋陶謨》:知人則哲,能官人。聰明智慧、見識超常的人叫哲士,賢達的人叫哲子,明達的老人叫哲艾,賢明的母親叫哲母,明達而富有才能的大臣叫哲匠,賢明的宰相、輔臣叫哲明,足智多謀的人叫哲夫,精深敏捷的思慮是哲思,多謀慮的婦人叫哲婦,才德超群的人是哲聖。哲學是中國自古就有的東西,只不過我們沒這麼稱呼罷了。隨著西學東漸,中國的哲學地位逐步顯露。其實中國是盛產哲學家的國度,五千年也好,三千年也罷,哲學家層出不窮。
什麼是哲學?《辭海》: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人們對整個世界(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根本觀點的體系。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哲學的基本問題是思維和存在、精神和物質的關係問題。
哲學是關於世界觀方法論的學問。凡是自己能提出一定的思想學說,並能把它闡釋明白的人都是哲學家。哲學沒那麼神秘,沒那麼高深,只是一個泛概念。哲學家都是思想家,思想家也都是哲學家,思想家與哲學家只是換個說法而已。
哲學是對基本和普遍之問題的研究。哲學是有嚴密邏輯系統的宇宙觀,它研究宇宙的性質、宇宙內萬事萬物演化的總規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問題。老子闡釋的道,孔子提出的仁,哪個沒有邏輯性思辯性,那個不充滿智慧,哪個不是思想學說,哪個不是處世的哲學?任何思想學說都屬於哲學範疇,先秦諸子百家都是思想,都是哲學,其創立者都是思想家,當然也都是哲學家。
中華民族是善於思考善於創造的民族,是哲學家輩出的國度,不要被所謂西方的狹隘標準限制了。當年諸子百家的時代只是一個點,每個時代都盛產哲學家,只不過禁錮以及資訊不對稱,更多的哲學家被湮滅在歷史的長河中罷了。
-
5 # 丹陽子
先弄清處“哲學”是什麼?“哲”是有智慧,所以哲學簡單點說就是讓人產生智慧的學問。概念性的來說“哲學”是關於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充滿了理性和智慧,紮根於中華大地,傳播達五湖四海。他們的學說當然屬於哲學。
孔子的主要思想: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做到“仁”必須“克己復禮”,即約束自己,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納入周禮的規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要統治者實行德政,政治上要重教化,寬刑罰。“道之以德,曉之以理”要做到“仁”,還必須“正名”,明正言順,“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在世界觀上,孔子繼承了原始宗教的天命觀,認為人的命天註定。認為應該順應天命而積極努力。
在認識論上,孔子強調學而知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在教育上,他主張“有教無類”,“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要求學生,首先要有老老實實的學習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學習方法上,他主張把學與思結合起來,“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時注重複習鞏固,“學而時習之”“溫故而知新”。在教學上他主張因材施教,根據不同的物件安排不同的教育內容,並注重啟發,應勢利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還要求教育者要注重身教,“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老子的主要思想:
對立統一規律,萬事萬物分“無”和“有”兩個方面。“無為而無不為”的無為而治;“和光同塵”;萬物平等,人人平等;“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上善若水”;“功遂身退天之道”;“心身合一”;“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歸根覆命”;“曲則全,枉則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物壯則老”“知止而不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柔弱勝剛強”“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大方無隅,大器晚成”“不言之教”“道生德養”“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報怨以德”“天人合一”“處下才能為上”等。《道德經》五千言可謂字字珠璣。
-
6 # 一路走過一路感悟
道生一切學!
任何學不能憑空而立!任何學不是本來就有!任何學都是建立在那個創始人心性的開發智慧上!
哲學也不例外!
但是唯有道也僅僅唯一的是道是本來就有!不依靠任何學存在且能生任何學,包括哲學!
前提:你的心性必須合了道性!要合道性你必須首先悟了道性!要悟道性你必須內求內尋!因為作為人的人性來講,必不合道性!只要是人性就不合道性,而人性通常又是向外尋各種道理技術的!少有內尋究本來的!
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唯有一本道德經可以提供內尋幫助!可惜世人多以外尋讀之研之,始終不得大道之性!人性轉不了道性!不但轉不了,還因自己執於自己自認識而斥道性為玄空虛!
我可以負責任的講,道性不排斥人性,因為人性只是道性眾多性質表現中的一種!道性生一切性,包括人性!
但人未明道性前,定排斥道性!這是高度不同而不能理解決定的!
道德經若想弄通,你必須內尋與外求都通透!而且內尋是根本!
只通了個外尋,只是半部經!而且不是根本!不是老子的心性!
如道心性可以生一切哲學且高於一切哲學!
不如道的心性當然可以生哲學,但他的心性等同於哲學,不高於哲學!這是不得道的體現!
-
7 # 樂活光陰
孔子與老子,都是世界一流哲學家思想家的“教師Ye”!他們的學說是近現代哲學思想的源頭!
對於所謂古希臘哲學,隨著認知邊界的擴充套件,其可信度我覺得要“打四五折”才成。
我們的學者以傳統古君子之風,有“信史”的傳統,以君子之心度小人之腹,鬧了不少笑話,比如按歐美主子的意思把歷史中的“大禹王”考證成了一條“蟲”,就這水平!這個教訓要吸取,不妨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西方標榜的所謂希臘哲學,一個蠻夷撮爾島國我不信!我長期弄不明白,終於從眾多史籍的縫隙,我看出了大概是剽竊阿拉伯學者學術的結果。是一幫高階忽悠大師神學家、詩人的傑作。對西方殖民文化,不敢再信,至少要“打引號”,“懸擱”起來!
人類文明真正的“人文之元”,得從華夏文明去尋找才靠譜。中華文化歷史,不是像西方人的歷史,儲存在一本神話故事書裡,而是刻在龜甲獸骨上、竹簡冊頁上、煌煌二十四史上,是厚重的就在那兒,所以以“信史”著稱的“先秦諸子”就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而先秦諸子的總源頭除了《易經》就是老子的《道德經》。
除了孔子這位最有名的弟子外,列子、莊子、孫子、管子、鬼谷子、韓非子等都可以說傳承於老子學說,漢代立國初幾乎是把“黃老之學”作為“國教”,孕育出的哲人那是群星璀璨、車載斗量。
隔代再傳海外弟子裡,黑格爾最有名,他曾在巴黎培訓期間,對那些從中國回來的神父的《道德經》講義,做了詳盡的筆記,這個有史料記載。他的哲學就是用神學術語重新解讀《道德經》而已。西方人覺得稀奇,但仍有明眼人比如羅素就指出了這些。另外一個重量級哲學大咖就是海德格爾,一直研讀老莊哲學。
孔子的影響力也不次於老子。
在中國,如果說孔子影響中國兩千五百年,該不會有人提出異議。他繼承了周公禮樂教化系統,興起“六經”之學,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界。說他是哲學家,有些“門縫裡看人,把人看扁了”的意思。某種哲學流派,在一個巨大的文化系統面前,充其量就是個“小兒科”。
西方啟蒙運動中,孔夫子的思想就是伏爾泰、盧梭那些精英的導師、保護神,就是說給他們壯膽,因為提起西方的教庭神權,歷史上連好幾位國王都發抖屈服呢!更何況普通人。也就是說,沒有孔子,沒有孔子的“人間天堂”的思想,歐洲人不會產生擺脫基督教的想法,西方也就不會有人文主義復興運動!
當今美國文化裡面所謂的人本主義思想,處處都有孔子思想的影子!
西方意義上的“哲學”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能算是“次一級”的智慧,與中國的魏晉玄學在一個檔次上。
法國解構主義哲學大師德里達,九十年代訪問中國時,曾說中國沒有哲學,必須澄清一下。他的意思不像黑格爾是“抹黑”孔子,他是在“褒義”角度讚揚古中國,沒有西方人的“形而上學”教條,是肯定中國智慧,是一種尊重生命的智慧,以老莊為代表。儒學就是生活世界裡的生命倫理。德里達看來不懂中國國情,的確不善“恭維”,自討沒趣。
總之,不要再迷信西方哲學,更不可糊塗的矮化智慧的中國聖哲!
樂活一家之言,一起學習,分享!
-
8 # 朱八戒CC
孔子的學說講的是倫理道德,其核心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雖說他算不上是一個哲學家,但是他的學說卻充滿著哲學的內涵。那麼我們就孔子“仁”的思想,去看看他有著怎樣的哲學思維。
孔子對待“仁”的認識,有著極為豐富的哲理:“仁”是一種內在的情感行為,內心的價值觀首先明確對“仁”的認識,任何人都無法替代。《論語》中的“仁”,就是一門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關係的學問,是關注人的自身修養和發展的趨勢。“仁”的精神價值體現在“己立立人,已達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以博大寬厚的胸懷來愛護他人,是“仁”的一種表現方式。這是“仁”的一種昇華,也是自我精神狀況的內在反映。用“仁”的境界來考察自己的思想,是達到真善美的最佳方式。孔子認為“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為著崇高“仁”的境界,決不做違背道德的事。在民族利益的面前,不惜犧牲自己,完成使命,不成功,則成仁。至於“殺身成仁”,則成為後世英雄報國捐軀豪邁氣節。
孔子由一個“仁”字,引伸出這麼多的人生哲理,以其辨證的思想,提倡仁者愛人,仁愛精神。以達到大同社會,天下為公的和平盛世。
老子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他是道家的創始人。老子以其獨特的視角,探索著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並且提出“道”、“自然”、“無為”等著名的哲學名詞和概念。
老子以“道”的學說作為理論基礎,以“道”的思想說明宇宙萬物的本質和變化。認為天道無為,萬物自然生化,否認上帝鬼神主宰一切。萬事萬物的存在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的,對立而又統一的。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天人合一。提倡休養生息,清靜無為,無為而治,以柔克剛。
老子的哲學思想是以“道”為基礎,全部的研究都在“自然”二字上,道即是自然。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思想哲學都是以自然為宗旨,他的宇宙觀念也就是“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學也就是自然哲學,自然而然是“道”的精神所在。
老子的哲學思想是出世有些虛空,只看到事物的運動和變化,而沒有看到事物的發展。這與當時生產力的低下和時代的侷限有關,同時任何思想學派都不可能做到完美。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回覆列表
我主要談談孔子。
什麼是哲學?百度的定義為:哲學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它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也是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簡單地說,哲學是關於世界觀的學說,是一種觀察問題看待問題的方法。從這一點講,孔子學說體現了一種哲學思想。
禮崩樂壞是個大事件,對這一事件孔子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不僅如此,他還提出了拯救社會的方法:“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他要把社會倒退到周朝時期。“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意思是說,“周朝的禮儀制度,是在借鑑於夏、商二代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建立起來的,那是多麼豐富而完備啊。我遵從周朝的制度。”在他看來,周朝的制度是最完美的。
因此,體現在孔子學說中一以貫之的哲學思想是,靜止不變,將社會永恆地定格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個社會模式中。他的所謂的仁義禮智信都是建立在這樣一個基礎之上的。他的仁義禮智信設計的非常完美,但只有在社會處於靜止不變的狀態下才能實現。
也正因為它的學說是要把社會永恆地定格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個社會模式中,如果社會永遠地定格於這樣一種狀態,那麼統治者的江山就會世世代代存在下去。這是多麼大誘惑啊,這也是孔子成為聖人的原因。
然而無論是孔子是大成至聖文宣王也好,還是萬世師表也好,歷朝歷代的存在,時間有長有短,但最終都難逃滅亡的命運,孔子學說挽救不了最終滅亡的命運。
縱觀社會發展,我們看到孔子的地位愈往後愈高,那麼理應當出現的情況是,愈往後社會愈和諧,但是實際的情況是,愈往後社會矛盾愈尖銳,農民起義的規模愈大。因此,我們可以說,孔子成為聖人的背後,是社會矛盾的尖銳。就是說社會矛盾愈尖銳,統治癒感到孔子學說是法寶,就愈加推崇孔子為聖人。面對尖銳激烈的社會矛盾,統治者們總是嘆惜:人心不古,世風日下,都要按孔聖人的話去做,焉能如此乎?
不錯,孔子學說對社會發展起到了—定的作用。但這個作用不是無限性的,它僅僅只是在一定的範圍內起作用。範圍論告訴我們,任何結論都僅僅只是在一定範圍內是正確的,超出範圍,它將走向它的反面成為錯誤的東西。如果把一個結論超出範圍應用,不但起不了作用,反而會適得其反,產生壞的作用。
孔子學說也是如此,在一個朝代剛剛建立的時候,孔子學說起到了一定的良好的作用,但到後來就不起作用了。社會矛盾的尖銳導致農民起義的發生就是很好的說明。孔子學說是教化人的,但那從表面看似乎是人的問題,而實質上是無法化解矛盾的制度問題。制度是一個範圍,範圍具有強制性,官員腐敗也好,農民起義也好,在更多的方面是範圍強制的結果。
因此,孔子學說,適用於過去,不適用於現在,更不適用於將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