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書法歷史

    秦始皇收天下之兵,鑄金人十二,秦始皇焚書坑儒。根據史書上的描述,已經影視作品中的描述,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秦始皇嬴政,都是一個暴虐的君主。

    沒有雄才大略,能成為秦始皇嗎?不能,沒有強硬手段,能一統六國嗎?也不能,對於歷史而言,秦始皇是歷史的開創者,是負責開創的人,都說秦始皇暴虐無道,百姓民不聊生,不過是因為大秦時期,天下大勢正在改寫,改變是一個困難的過程,想要平平靜靜的改革,就算是終其一生,都無法做到,秦始皇用生命短暫的幾十年,將郡縣制度推行到了全國的大街小巷,其中需要承受的壓力,不可謂不大。

    天下就這麼大,六國貴族也都是天下權益大蛋糕的分享者,秦始皇統一全國的時候,是打一座城,就屠一座城的嗎?並不是,除了某些特殊情況,秦始皇嬴政對於六國貴族其實還是比較寬容的,並沒有斬草除根。

    六國為何要揭竿而反?因為六國後裔看到了復興的希望。

    陳勝吳廣起義,一時間大秦還奈何不了他們,大秦已經衰落到了這般地步?六國貴族後裔爭相露頭。

    像是劉邦這種的,也是趁著那段歷史崛起的,但當時反秦的主要力量,還是六國後裔,像劉邦等人,只能跟在項羽等人背後打打助攻。

    六國的貴族後裔看到了復興的希望,但凡是有點實力的都已經跳出來了,等到後來的楚漢戰爭,六國後裔更是死傷慘重,這時候,六國貴族後裔有實力的基本上也都沒了。

    換句話說,大漢的天下與大秦的天下不同,大秦的天下還遺留了眾多的六國貴族後裔在民間,甚至在某些官位上,而大漢的天下,天下已經很少見到曾經強盛的六國貴族後裔,挑起戰亂的主要力量幾乎已被湮滅殆盡。

    都說大秦的歷法嚴苛,導致民不聊生,確實如此嗎?

    其實並非是大秦的立法嚴苛,而是大秦之前,沒有詳細法律的時候,百姓習慣了自由散漫的生活,突然進入到了編制體系,一時間自然難以接受,特別是後世之人,更是對秦朝暴政誇大其詞,這也就導致了無論是秦朝時的百姓,抑或是秦朝以後的百姓,盡皆認為始皇帝暴虐無道。

    實際上,漢朝採用的是郡縣制與分封制並存的制度,沿用秦時舊法,只不過加以改進,這時候的百姓已經能夠接受法律,不再像過去那般,無法接受。

    但凡是歷史的開創者,改革時總是要困難重重的,在後世人看來,改革帶來的好處時顯而易見的,但改革卻是依舊困難重重,為何,正是因為讓所有人接受新東西,總是需要漫長時間的。

    大秦之所以被推翻,無非是因為法令嚴苛,六國貴族實力強盛。而劉邦卻是很少有這兩點的困擾,其實劉邦也曾經率兵征伐諸侯國,勝利之後,天下更是無人能夠阻擋大漢一統江山的步伐,不是沒人造反,而是漢朝時期造反的人,實力已經不足以推翻大漢王朝。

  • 2 # 司馬小絹

    因為秦始皇統一後,六國的貴族們一開始無力反抗,老百姓們被打仗害苦了,只要不打仗誰當皇帝和他們無關,只要能過上天平日子,反正都要交稅,交給誰不是交呢?

    問題是秦始皇沒有給這些老百姓過太平日子的希望啊!仗是不用打了,可是秦始皇的基礎建設太浩瀚無垠了!

    修長城、修馳道、蓋豪華宮殿、給自己修陵墓等等這些建設所需要的人力和物力把整過秦朝的老百姓給害慘了!秦始皇在的時候還是有很大威震性的,沒有人敢站出來造反。

    秦始皇一死,好像給天下傳遞了一個訊號似的,機會來了!

    首先站出來的是陳勝和吳廣,隨後這些六國貴族後裔們群起響應;他們壓制了多年高高在上的榮譽,現在感覺終於有機會實現了,只不過打到最後反而讓劉邦這樣的平民身份贏到了最後。

    為什麼到了漢朝秦朝那些後裔們就沒有出來造反了呢?

    原來啊!經過秦朝末年的諸侯大戰,死了一大批有影響力的秦朝六國後裔們。

    等劉邦統一國家的時候,這些六國後裔們的勢力被大大的削弱了,剩下的也成不了氣候了。

    這時劉邦採納了張良的"休養生息"建議!再說了秦朝的六國貴族後裔們,現在剩下的也沒有號召力了,老百姓只要日子過的去誰還願意去打仗啊!兵源這條路也被自然而然的給堵死了。

    要說漢朝沒有人造反也太言過了,先是異姓王造反,後是自家兄弟造反,只不過都沒有成功。

  • 3 # 拉美喬居者

    根本上講,大一統在秦朝,是史無前例的事,能夠借鑑的前人經驗不多。憑著始皇帝一廂情願,六國數量龐大的老貴族都存活了下來。

    大澤鄉起義一聲炮響(當時沒炮的),天下人都看到原來遊戲還能這麼玩?老貴族更沒理由守株待兔了,於是蜂擁而起,秦二世而亡。

    秦亡後,楚漢爭霸連帶著滅掉了六國老貴族,再一個江山一統的大漢誕生了。

    漢初仍有些零星的割據或者軍事勢力,比如韓信,英布,也都在劉邦有生之年被一一剪滅,非劉氏不得為王亦深入人心,天下已經追求和平生養。

    始皇帝作為第一個中央集權皇帝,必定面臨很多挑戰,天下懼之不敢反但不代表不敢反他兒子。始皇帝不清除六國老貴族,就是留下了滅亡的種子。導致秦朝滅亡的種子實際上在秦末戰爭中才被實際消滅,所以漢一統後沒有了其他六國的反對勢力了。

    後世王朝其實還有這樣的問題,就是隋朝。隋朝滅亡實際上也是因為沒有清除關隴集團,關隴集團扶持李淵改朝換代,不過到武則天時期才真正打倒關隴集團。

  • 4 # 漫談哥小宇

    漢朝統一之後為什麼其他國家沒有像反秦一樣反漢。對於這個問題來說,就要結合秦朝和漢朝時期所處的環境來分析。如果要對政權造反,最主要的必須要是民心所向才可以,那秦漢時期所處的環境是怎樣的呢?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制度,廢除郡縣制,所有權利都集中在自己手裡,“書同文 ,車同軌”,為了加強思想控制,造成了駭人聽聞的“焚書坑儒”歷史事件,頒佈嚴苛的法律。他獨裁專制,橫徵暴斂,動用大量工匠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秦二世時更加的變本加厲,秦二世任用寵臣趙高,頒佈嚴苛的法治法令,讓趙高掌握大權,趙高排除異己陷害忠臣,致使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紛紛揭竿而起,所以秦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五年便亡國。

    然而漢朝則與之相反,漢高祖劉邦建國之後,採取孫叔通的建議,恢復三公九卿制度,施行“與民休息、清靜無為、休養生息”的政策,由於經過多年的動亂,國力較弱,因為攻打匈奴反被困在白登城,所以便採取和親政策,用財寶和婚姻換取和平,因而漢初並沒有什麼戰亂,百姓得以休養生息。

    劉邦死後,漢惠帝劉盈即位,呂后專政,呂后遵循劉邦遺囑,沿用劉邦的黃老政策,達到了“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的效果”。其後的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採取黃老無為而治的手段,輕徭薄賦、休養生息,恩威並施,恢復了多年戰爭帶來的傷害,使人民減輕了負擔。及至漢武帝時期,採取一系列措施改革,銳意進取。政治上施行“推恩令”,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文化上廢除“黃老學說”,採用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軍事上積極對付匈奴,任用衛青霍去病等天才將領,終於打敗了匈奴,收復南越國和北韓,征服大宛國,使漢朝成為亞洲霸主,世界第一大帝國。外交上派遣張騫出使西域,建立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使漢朝走向強盛,確立了漢的地位,華夏族也因此被稱為漢族。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漢朝時期百姓安居樂業,民心所向。秦朝之所以十五年亡國,而漢朝卻沒有被反,或許就是這個原因吧!

  • 5 # 旭徽

    楚漢相爭就是一次對貴族的洗禮,之前的回答我有說過,秦的政治文化是以法為基礎的極端法治文化,商鞅在推行法治的時候,最大的阻力是秦國的老貴族,主要是因為之前沿襲的周朝等級制度被商鞅打破了。

    秦始皇統一後,政治文化上依然採用法治,所要面對的就是六國遺老,這就與貴族階級站到了對立面。其次秦國時常性的徵民勞作,這就會導致土地荒了,農村沒人種地了,但農民是不會反的,能忍著就忍著。直到陳勝吳廣豎起了第一道起義旗,人們才開始隨大流。

    楚漢相爭,是劉邦所代表的平民階級和項羽所代表的貴族階級的戰爭,人民並不在乎統治者是誰,只要你能安穩的讓他們過日子,他們就不會反,畢竟,命只有一條。

    項羽在戰爭中火燒咸陽,濫殺無辜是源於他對秦人的恨深之入骨。而劉邦約法三章,築臺拜將,跟項羽一對比,自然而然的就得到了民心。

    我看來,秦朝的效率太快了,沒有很好的給六國的民眾一個過渡期,所以民眾都很不適應,商鞅給秦國製法時還是分段用了十年多時間。而漢朝建國初期,採用道法結合的治國理念,以黃老思想作為政治文化的主導,很好的給了人民一個緩衝期,那麼民眾們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為啥要反哪?

  • 6 # 風正輕搖雨自飄

    鹽鐵的官營,極大的削弱了有權有勢的貴族、地主、商人與普通百姓之間的矛盾,保證了農業主導型經濟得以繼續發展。

    獨尊儒術是在思想上將民眾約束起來,使得民眾遵循儒家學說的規範,這樣有利的為漢朝的穩定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合以上,無論政治上的寬和,經濟上保障了大批民眾的基本生活,思想上逐漸統一為儒家學說,這幾點使得漢統一後沒有像秦國那樣遭到強烈的反叛。

  • 7 # 歷史大解迷

    縱觀中國歷史,你會發現每一次的農民起義,每一次的反政府,都是老百姓的被逼無奈之舉,每一次的反抗都是因為政府暴政、吏治敗壞、壓榨剝削底層人民、魚肉百姓。

    陳勝吳廣看不慣秦朝暴政,所以揭竿而起反了!

    趙匡胤看不慣割據藩鎮,所以奪去後周政權黃袍加身反了!

    朱元璋看不慣元朝統治黑暗,所以反了!

    李自成看不慣明朝吏治敗壞,所以反了!

    孫中山先生看不慣清王朝腐敗懦弱,所以鬧革命反了!

    老百姓要的不多,能吃飽穿暖就行了。誰沒有沒有做到這一點,百姓就要反他。

    得民心者得天下

    漢朝統一後,劉邦減輕賦稅徭役,與民休息。老百姓能吃得飽穿得暖了,至少能活的下去了,所以沒有反!

    秦朝都讓人活不下去了,不反還能怎麼樣?留著過年嗎?

    反漢朝幹啥,是種地不香嗎?

  • 8 # 雅閣居士閒逸雅居

    漢朝後為什麼沒有造反的列國了,因在劉幫反秦吋,各被秦平了的各國反政府武裝,都加入劉的反政府武裝,劉成立了大公司,他們也都就是小股東了,大家都有了利益,為什麼要反對董事長,在說各小股東也不是都想恢復他們自己的國家,因他們知道沒實力與董事長較量,知道劉心狠手辣,知道造反的後果,所以沒有人原出來當出頭鳥,也就沒有人出來造反了。

  • 9 # 明月清風閣

    這個問題應該從劉邦平定異性王之亂後來解讀,不然就文不對題。

    漢一統到西漢滅亡,反叛者層出不窮,所以並不是沒有人反漢。從漢初的異姓王之亂,景帝時期高層階級鬥爭的七王之亂,以及底層的綠林起義和赤眉起義。這些起義中嚴重的已經徹底動搖的西漢王朝的統治根基,但的確沒有一次像秦末一樣“天下競相亡秦”。楚漢相爭後期,劉邦為快速問鼎天下便利用封王的許諾籠絡諸侯。當劉邦擊敗項羽夯實大漢基業後便著手對付之前封的八位異姓王,分別是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趙王張耳、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燕王臧荼反叛劉邦被平定後由盧綰擔任燕王。其中最出名的當屬國士無雙的楚王韓信。這八位異姓王除了安分守己的長沙灣吳芮之外無一善終。在亡秦的道路上,那些之前沒有被始皇帝嬴政趕盡殺絕的六國貴族們爭先恐後的登場。劉邦平定天下後深知這其中的厲害關係,所以對待異姓王不能放任,更不會真的給予他們土地和軍隊的實權,之前的許諾只不過是過渡,在劉邦心底裡最可靠的還是自己的至親“劉氏子孫”,而不是異姓王這些“社會上的朋友”。

    影響深遠的“白馬之盟”

    繼臥薪嚐膽的勾踐之後狡兔死走狗烹的劇情再次上演。之後便有了歷史上十分戲劇的一幕“斬白馬盟誓”。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史記》

    以現在的角度來看劉邦的白馬之盟固然滑稽可笑,但在當時的人卻十分在意。對此劉邦心裡十分清楚,不然也不會出現赤帝之子斬殺白帝之子這樣的低階宣傳手法。

    所以白馬之盟後,劉邦從根本上杜絕了“天下競相亡秦”的局面。上至官宦下至百姓都認定了只能是劉姓子孫才能奉天承運繼承皇帝大位。即使王莽篡漢後廢除了所謂的白馬之盟,但近二百年的影響已經根深蒂固。漢光武帝劉秀開創東漢後舊事重提,重新明確了白馬之盟的價值,不然東漢末年也不會出現“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一幕。後來經過東漢末年的軍閥諸侯混戰以及三國終究歸晉,天下人才明白,並不是必須是劉姓皇族才能稱帝,而是能者居之!西漢初期的百姓和官宦沒有這種覺悟。結合當時人現實中的考慮,西漢建立之前中間還有一個西楚霸王項羽廣封十八諸侯王。對於這次歷史事件的定論就是項羽大開歷史倒車,恢復諸侯割據的局面。項羽此舉並不是一種無腦行為,他也想統一天下,但秦朝剛剛滅亡後雖然項羽佔據了各諸侯的領導地位,但項羽並沒有迅速殲滅這些諸侯的實力。秦朝統一天下後,雖然書同文車同軌等有進步意義的舉措得到實施,但當時的百姓並沒有嚐到大一統帶來的甜頭。反而是始皇帝嬴政利用中央集權的高度執行力壓榨百姓,強調壯丁。從大澤鄉起義中便可以看出,當時人並不能接受這種局面,項羽分封十八王后,諸王之間又開始了秦統一之前的局面,互相攻伐。這種局面也不是百姓願意看到的,所以西漢之初的無為而治,休民養息的政策正好滿足了百姓的需求,既沒有了諸侯之間的混戰,又沒有了皇帝利用中央集權的高度執行力採取暴政,魚和熊掌兼得。即使又少數人起義天下人也不會冒著殺頭的風險附和。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的文景之治後期,雖然中間有七王之亂的插曲,但並不能動搖民心,甚至加強了百姓依附中央皇帝的決心。如果想利用中央集權的高度執行力來調集天下力量還不損傷根基,就要統一思想,這是漢武帝劉徹的傑作,當時這是後話。白馬之盟中除了非劉氏不王還有一條重要的內容,就是“國以永存,施及苗裔”,這一條算是對官宦貴族的承諾,只要漢朝存在一天,漢朝的官宦以及他們的後代就永遠是上層階級。因為當時社會的主體和話語權恰恰掌握在這群人手中。

    西漢統治者的軟硬兼施

    西漢建立初期,有了白馬之盟天下人沒有了聯合起來反對統治者的藉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覺悟已經被劉邦掐滅,白馬之盟就是告訴天下人,劉氏皇族就是天生的貴族種子。漢初的政策又輔助白馬之盟發揮作用,讓漢初時期天下人沒有了反對漢朝統治者的必要。久而久之這種思想根深蒂固,“天下競相亡秦”的局面在漢初統治者軟硬兼施下杜絕。

  • 10 # 全村就我漏著腚

    同樣是大一統,秦漢間隔時間這麼近,為何秦被六國舊勢力反撲,而劉邦的漢朝卻沒有呢?這是因為:在秦末紛亂之中,六國的殘餘勢力到了漢初基本在大爭之中被消耗得差不多了,諸如項羽之流的舊貴族死的死服的服。一個國家,到了漢朝,連皇帝劉邦都是從草根爬上來的,你就可見秦末紛亂已經對國家和社會的洗牌程度是多麼深。漢朝大一統以後,一開始奉行的是休養生息政策,開國之初,統治者多奉行黃老之說,統治方式是很溫和的。經過秦末紛亂,民心思定,漢朝統治者的政策迎合了天下臣民的期望,這些都與秦統一國家以後大興土木勞民傷財等高壓政策形成了鮮明對比,這就使得動亂沒了溫床,誰腦子抽風了放著好好的太平日子不過去造反。正所謂冤有頭債有主,滅六國者,乃秦,秦滅之後,大傢伙該撒的氣也撒完了,而漢又以誅暴秦的身份自居,反漢這就從情感和道理上都說不過去。漢在吞併天下的過程中,已經將六國舊勢力逐步融合到了自己身上,作為新帝國的一份子,六國舊勢力沒有造反必要。不造反,還有原因是因為漢帝國本來就一直把他們視為潛在的定時炸彈,針對其進行了大動作。開國者劉邦,早就看到了六國舊貴族舊勢力的潛在威脅,《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就記載了就這麼一段:劉敬對劉邦說:“今陛下雖都關中,實少人。北近胡寇,東有六國之族,宗彊,一日有變,陛下亦未得高枕而臥也。臣願陛下徙齊諸田,楚昭、屈、景,燕、趙、韓、魏後,及豪桀名家居關中。無事,可以備胡;諸侯有變,亦足率以東伐。此彊本弱末之術也。”上曰:“善”。乃使劉敬徙所言關中十餘萬口。

    這就以遷移手段,將帝國的潛在動亂分子弄在中央的直接控制和監視之下,六國舊勢力,想亂也不敢動彈,一堆異姓王尚且都得在劉邦手裡一個個撲街,舊貴族想造反?情勢已經不比秦末了。

    這些,就是秦漢兩朝,為何六國舊勢力不在漢時造反的原因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那些離了婚就不要兒子的女人到底是怎麼考慮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