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澗水
-
2 # 陶靜平愉
水的沸點在100度,在高海拔地區由於氣壓低,水在七八十度就到沸點,所以燒不開。冰的溶點在0度,為什麼可以用數字來表述,因為這是真理。
而《佛經》的觀點只是某個人的觀念,是人就是有限的,釋迦和他的弟子們同樣是有限的。我們老祖宗有句話叫:青出於藍勝於藍。其涵義不難理解,客觀上,學生是站在老師成功的基礎上去更上一層樓的。
用這邏輯去看佛家的經典,每一本經書都必須用“如是我聞”開頭,也就是說,除了釋迦的個人思想,沒有一人是對的。而釋迦也是人一個,只是多了一個很小很小的小國的王子身份而已。
從初期的創教歷程上看,釋迦的思想也參雜了很多婆羅門教的教義,如“輪迴”觀。為了反對婆羅門教的種性制度的“輪迴”,自創了一套人人偕有佛性的“六道輪迴”的新觀念。這套理論只是想象中的而非真的有“輪迴”的機制。在這種基礎上再發展出來的其他以教化他人脫離苦難的方法,也就是《佛經》上的經文,用這種在打座冥想下所想出來的各種思想也就如沙丘上的海市蜃樓般的虛幻的理想。
因此,為了一個虛擬的“涅槃”,只能在每各人的腦中成為千奇百怪的不能統一的想法。你一套,他一套地產生出“八萬四千”種各不一樣的門路。
《佛經》把很簡單的事物搞成超複雜,就是使用了很多佛系中的詞彙。這些文字只能用印度人的語言去理解,若用華人的語言翻譯後再理解就會走了樣。
總之,只要以虛擬的脫離“六道輪迴”為目的的“法”,不管用什麼語言去理解,都不是真理,因為真理是可言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唯一的。
《佛經》是個人的思想,當然就無法統一,傳入中國後,被所修之人神化了這《經》的功效。
-
3 # 愛心慧眼
佛法經典萬萬不可指望與看小說一樣,一看就懂,這是不可能的。因為佛是見性之人,看到了宇宙的本質,實相無相,無形無相的東西,用語言是很難向凡夫俗子說明白的,所以佛用了大量的比喻,來指示世人,即使是這樣,一般悟性的人還是理解不了,需要反覆看,多讀熟讀,用心參悟,才能多懂得一些佛理。另一個原因,佛是古印度人,在語言上同我們存在一些差異,需要翻譯成中文,有的無法翻譯,所以在理解上更增加了難度。
只有佛說的才叫“經”。六祖惠能就是佛,而且是華人,所以六祖《壇經》相比其他佛經,要易懂的多,不存在語言障礙,不需要翻譯,讀起來更容易些,但也不是一般人認為的那麼“通俗易懂”。初讀《壇經》,你可能覺得很明白了,一看就懂,其實不然,你理解的可能不是六祖的本意,這叫誦經不解義,不用心讀幾十遍,很難說“懂”。
-
4 # 七重羅網
有啊,不過需要修練出來,那是往生西方淨土極樂,在西方道場那裡聽佛說的,需要修練的只是被人看不起被人輕賤而已!
-
5 # 象行生
統一的佛法經義典籍。提出這個問題,可能你並沒有真正的研究過佛法。佛經,是什麼,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言,與弟子的對話。在釋迦摩尼佛在世的時候,這些對話並沒有記錄下來。而是在釋迦摩尼涅槃後,由弟子們回憶並記載下來。經文,的內涵其實都是講述如何修行,如何開悟,如何為人處世。
釋迦摩尼傳法四十九年,根據大眾的接受程度隨機教化,教學方法因人而異。每一部經講述的都是特定的方法。“經”通“徑",本意就是路徑,方法的意思。
而且,有些經書是在特定的環境下,根據特定的受眾而述說的。釋迦摩尼傳法的過程也是經過了由淺入深的過程。之後,佛法經過南傳、北傳,在中國大範圍的普及,並形成了漢傳和藏傳佛教。禪宗、淨土、密宗等流派,都是根據人的特點而創立,因為人的接受能力不同,典籍的解釋翻譯也不同,所以沒有形成統一的典籍。
但是,這並不影響佛法的學習和傳播,更不會影響開悟證道。禪宗六祖不識字,但是並不影響傳法。佛法重在實修實證,文字是載體,重要的人的踐行。
-
6 # 半份天空
胡適搞的白話文運動,使得現代人讀古文吃力。
目前楊新宇博士推動大眾閱藏活動。本人也在邊讀經,邊將佛經用現代白話表述。目前有一批人默默的在做這個事情。搜白話佛經,就能找到好多佛經的白話版。
-
7 # 成都佛系高階導遊員
佛經已經非常通俗易懂了。只要你多讀上幾十,上百遍,某部佛經要講的佛法佛理你自然能夠明白。其他的佛經都不用看,只看三部,心經,金剛經,地藏經就足夠了。所有的佛經,最重要的是經文的第一章,第一句話。後面的章節文字,都是對第一句話的解釋與邏輯推理。心經第一句話,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後面的都是在解釋這句話。心經講的是由人修行到佛應該走過的修行次序,從心理準備到身體準備。色受想行識都是由空子組合演變而來,宇宙的最小粒子叫空子。修行者透過六度,由佈施開始到般若,能觀想證悟到空子,可以用生物電場去控制,組合空子形成物質,便能得到大神通。如果將修行者的智慧,記憶,感受,基因編組等資訊附著於一個空子場裡,就可以剎那間傳行宇宙,而宇宙的任何角落復活。對於生命來講,打破了空間與哀老的限制,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於是度過了所有的苦厄。金剛經最重要的是第一章,其後的文字都是解釋第一章。金剛經講的是修佛的心態要空。金剛經的空與心經的空不是一回事。心經的空是物理,物質的,叫空子。金剛經的空是應該抱有什麼樣的態度來修行。要抱著不應該得到什麼成就,要有什麼成果,要有回報的態度去修行。比如你把飯菜給流浪貓流浪狗,流浪的人吃,如果你想要流浪貓流浪狗回報你,報恩你,你就是著相了。你這輩子修佛能修到什麼程度,能不能成佛,不重要,你只要繼續修行就好。該結婚結婚,該生子生子,該賺錢賺錢的,喜歡做什麼就去做什麼,不要讓修行成為你的負擔。但是,又不能離了六度。不能停止了修行。紅塵煉心比出家練行更重要。地藏經最重要的是第一句話,佛在忉利天為母說法。後面是解釋這句話。經書揭示了地球就是地獄,人鬼雜處的生存環境。地獄並不遙遠,就在身邊,他人即是地獄。
-
8 # 清心曉語
怎麼沒有就是佛最後講的 也就是總講的法華經!細說有楞嚴經完成 只不過後人全範先入為主的毛病 再就是機緣先後 或遇到或緣淺 而已
-
9 # 無鋒老劍
怎麼可能統一,只能是越來越複雜,分歧越來越大。
任何一個學說、宗教原始的教義都非常“簡單”,後人覺著“不過癮”,拓展了理論、編撰了傳說、增加了儀式,花樣層出不窮,發展到現在,沒有一個不是讓人眼暈的。
一分道理、兩分傳說、七分儀式,人們越來越醉心於神乎其神的傳說和莊嚴肅穆的儀式,而對那一分道理卻沒有幾個人關心了。
-
10 # 真如妙用
八萬四千法門,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所以證果的道路也不一樣。所謂條條大路通長安。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眾生,每門佛法佛經都是一條道路。
-
11 # 十二重樓2
謝邀,這個問題要追溯到佛陀入滅後的幾次大集會以及佛教發展地區印度的文化差異性,首先是印度的文化傳統,就不是一個習慣用紙筆記錄歷史的文化,更多的是口耳相傳,這就導致了佛陀生前還可以去統一理論,統一思想,而其入滅以後,第一,佛陀所說的話,由於沒有確切的紙筆記錄,而導致各執一詞,第二,由於每個人對於話語重點的把握不同,自己理解的不同,造成後期的大集會逐漸成了了辯論會,然後逐漸分成了上坐部與大眾部,而離佛陀在世的時間越遠,這樣的分歧就越大,而在佛教中由於定性了佛陀在佛教中無可超越的地位,以致更加難以出現某個可以融合這個分歧的中興者。後來人只能縫補,而不存在可以革命理論的統一,發展到今天就成了所謂的八萬四千法門,總結一句,就是反正只要能邏輯自恰,你說怎樣能成佛,那就怎樣能成佛!
-
12 # 梵海一葦
佛所說法是為不同人訂製的方便法門,所以才出現了很多不同的佛經。從佛教的根本義出發,《壇經》就是一部比較全面的經書,而且通俗易懂,可以奉為學習佛法的入門書。
回覆列表
一,佛經義是要層次漸進的修行,才能體會到其中含義,不然,懂的永遠只是文字。
二,原始佛經,本來就通俗易懂,只是到了大乘經這裡,就變成了玄學。比如《楞嚴經》。
三,現在人對原始佛經成見大深,將原始佛經貶為小乘。而自詡自己為智慧無上的大乘人,整天幻想著“一頓悟”直了成佛。卻不知佛的十大第一的弟子,佛的五百阿羅漢都是聲聞乘。《增一阿含經》然今如來有四大聲聞。堪任遊化。智慧無盡。眾德具足。云何為四。所謂大迦葉比丘.君屠缽漢比丘.賓頭盧比丘.羅雲比丘。汝等四大聲聞要不般涅槃。須吾法沒盡。然後乃當般涅槃。大迦葉亦不應般涅槃。要須彌勒出現世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