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霖論歷史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於1941年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中旬進攻長沙的作戰(即第三次長沙會戰)和1943年11月至12月進攻常德的作戰(即常德會戰)就堪稱戰爭史上的弱智操作。

    縱觀整個抗日戰爭(也包括太平洋戰爭)不難發現,日本人始終把軍事戰略作為國家戰略,這樣做的後果就是,軍隊以強大的戰鬥力攻城掠地,看似所向無敵。然而國家資源的總量卻無法滿足日益擴大的佔領區,換句話說就是沒法形成以戰養戰的正迴圈,反而是變成了有投入、沒產出或少產出的負迴圈。這歸根結底,還是孱弱的日本政府無法左右飛揚跋扈的軍方,軍方的各軍種、各戰略區甚至是各部隊之間彼此互不配合,一心只為自己爭功,完全不顧國家戰略的統一性。

    第三次長沙會戰和常德會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的。

    第三次長沙會戰的時間點距離太平洋戰爭爆發,當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統一戰線完全形成,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的目標業已確立,有限的戰爭資源開始從陸軍向海軍傾斜。按照日軍大本營的戰略,準備在中國戰場採取守勢,也就是陸軍以防禦為主,不再進行大規模的攻勢作戰。對此,大本營在此之前從華中戰場的第11軍中調走了兩個師團用於進攻香港。這讓時任第11軍司令官的阿南惟幾十分不滿,他認為這是大本營把太平洋戰場當做主要戰場把中國戰場當做次要戰場的做法。同時對海軍在太平洋取得的一系列戰績心生妒忌。於是,發動一場大規模戰役以改變大本營的看法,就在阿南惟幾腦子裡不停的運轉。

    阿南惟幾把目光瞄向了湖南省會—長沙!在此之前,第11軍已經攻擊過長沙兩次,第一次因為戰力耗盡,只是隔著撈刀河看了一眼便退了回去。第二次是他親自指揮,一度攻入了長沙市區,對手薛嶽的30萬大軍愣是拿他的10萬精兵沒轍,最精銳的第10軍和第74軍也被打得大敗虧輸。如果不是中國軍隊第六戰區突襲宜昌,他的第11軍軍部也許這會兒就已經設在長沙了。

    現在趁著薛嶽沒來得及休整補充,再發動一場攻勢,拿下長沙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第二次長沙會戰,阿南惟幾應該想必很清楚,在進攻之前大本營就曾反覆提醒他當心後路被抄。特別是經過苦戰打下的宜昌,這是作為將來進攻重慶的重要前進基地,第11軍主力都走了只留下一個第13師團,如何擋得住中國第五、六戰區的幾十萬大軍?後來不幸言中,面對第13師團的呼救,阿南惟幾被迫撤出長沙回師救援。

    由此可見,阿南惟幾發動第三次進攻長沙的作戰是一場地地道道的賭氣戰,置國家戰略於不顧,拿幾萬官兵的性命去和大本營賭氣!戰爭史上這樣的操作,不得不令人窒息!

    這次他的對手薛嶽沒再給他像上次一樣的機會,當第11軍的8萬人馬跌跌撞撞的越過新牆河、涉過汨羅江、闖過瀏陽河抵達長沙城下時,幾十萬中國軍隊突然從四面八方殺到,將疲憊不堪的日軍團團包圍在長沙城下。一場激戰過後,第11軍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折兵數萬人。從此之後兩年內,再也不敢正眼看一下長沙。

    再說說1943年11月初至12月下旬的常德會戰,日軍的操作同樣令人窒息。

    太平洋戰爭僅僅過了一年,原本氣吞萬里如虎的日軍馬上被同盟國軍隊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沒有還手之力。而同盟國方面隨著開羅會議的召開,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更加緊密。手忙腳亂的日本軍部突發奇想,妄圖在中國戰場上發動一場攻勢,打破同盟國的合作。常德會戰便在這樣的背景下開始了。

    當然,日軍也很清楚自己的實力,經過12年的作戰,中國戰場上的日軍面對擁有500多萬正規軍、上千萬地方武裝同時擁有南北正面和敵後多個戰場的中國軍隊,他們已經沒有精力再去擴大佔領區,能保住目前的地盤不丟或少丟就很不錯了。於是,日軍企圖找一個地方,打一仗就走。

    既然是打了就走,自然得速戰速決,規模也不宜太大。要知道,僅僅第11軍四周的中國軍隊就有三個戰區、兵力多達100個師。而日本人想要透過一場規模不大的作戰就想改變同盟國的格局,這種操作太讓人窒息。

    日軍選擇了從第六、九戰區結合部的湘西突擊,企圖拿下湘西重鎮常德,然後從南面威脅陪都重慶。

    一開始,中國軍隊並沒有搞清楚日軍的真實意圖,被日軍輕而易舉的突進到了常德城下。而日軍滿以為可以一舉攻下這座孤城,卻沒想到駐守常德的中國軍隊第57師死守常德8天之久。中國軍隊方面也摸清了日軍的意圖,開始調動大軍從四面八方向第11軍撲來。時任第11軍司令官的阿南惟幾眼看會面臨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後果,無奈之下只好放棄已經拿下的常德城和上萬官兵的屍體,退回出發地。

    縱觀這兩場戰役,對於日軍來說純粹是毫無戰略意義的行動,完全是指揮官不顧客觀事實的一意孤行,拿士兵的性命和國家戰略去創造個人的功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車聽音樂到底好不好適合開車時聽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