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J24tuitui
-
2 # yanshuangfei
fitbit不僅是一家智慧穿戴裝置生產商,還是一家移動電子醫療公司,致力於研發和推廣健康樂活產品,從而幫助人們改變生活方式。2015年6月19日,fitbit上市,成為紐交所可穿戴裝置的第一股。2015年8月6日,Fitbit釋出了上市後的首份財報,財報顯示,Fitbit營收同比增長兩倍以上,公司市值約為106億美元。2016年度“全球50家最具創新力公司”,fitbit排名第37。2016年5月,收購矽谷初創公司Coinn的可穿戴支付技術資產。 當然這是過去的輝煌。
fitbit股價暴漲11.72%。作為一家國際性智慧可穿戴產品生產公司,fitbit上市後,股價一度突破50美元。但隨著蘋果,華為等巨頭入局,Fitbit股價一路下跌,從過去的50美元跌落至3美元左右,這次股價上漲,主要是因為fitbit可能會出售公司,而谷歌母公司Alphabet有可能會接盤,如果成功接盤股價會回升,智慧穿戴市場競爭太激烈,相互廝殺攻佔市場,fitbit已經沒有競爭優勢!只有放棄這個市場,尋求新的領域,隨著健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fitbit與醫療設施的合作或許會為他在智慧可穿戴領域建立一定的優勢。但這並沒有直接解決fitbit面臨的問題,其股價想要憑藉自身的實力回升依然困難。
谷歌母公司假如接盤fitbit,扭轉下滑趨勢略微挽回投資者信心,對它的股價有積極影響,產生增益,提升了投資者的信心。不過被收購產生的投機行為才是根本。
(1)谷歌或接盤入局智慧可穿戴,fitbit股價或存在較大利潤空間,據媒體報道,Qatalyst一直在說服Fitbit來探討其面臨的選擇,認為如果是變賣公司,它可能會吸引谷歌母公司Alphabet和其他私募股權公司的收購興趣。一旦被收購,fitbit的投資人可能將獲得高額收入,獲得較大的投資利益。
目前來看,谷歌入手fitbit的可能性較大。一直以來谷歌都在試圖擴大智慧可穿戴裝置市場份額,但效果並不明顯,谷歌推出“谷歌眼睛”時 被稱作“智慧可穿戴裝置元 年”,但谷歌自身在市場的表現並不算好,與蘋果等相比差距越來越大。重壓之下的谷歌,有可能借助fitbit重回智慧可穿戴市場,畢竟老對手蘋果在這一市場上表現優越,市場份額不斷擴大,或許會藉此威脅到谷歌其他業務。
而且目前fitbit的股價特別低,可能存在較大的盈利空間。與高峰期50美元相比,截止到發稿為止,股價僅為4.1美元,入手成本較低。一旦谷歌發出收購要約,fitbit的股價勢必將會上漲。
(2)fitbit略微挽回投資者信心,扭轉下滑趨勢銷量上漲
除了外部的因素以外,fitbit自身的表現也引起了投資者的注意。財報顯示,fitbit第一季度銷量同比增長36%至290萬臺,銷售的智慧手錶裝置同比增長117%,佔總收入的42%。追蹤器銷售額同比增長17%,扭轉了多年的下滑趨勢,佔收入的58%。隨著銷量的上漲,fitbit的財務狀況或許將有所改善,而財務狀況是股價的基礎之一,股價可能因此發生改變。
但是,投資者對於銷量回升也並不是十分滿意。蘋果華為等巨頭入局智慧可穿戴,虧損嚴重盈利或遙遙無期
縱觀今年fitbit的股價表現,其從今年2月末的6.87美元一路下跌至最低的2.94美元,因為可能被收購才暴漲約12%。由此可見投資人對於fitbit的態度和信心,fitbit上市之後,股價曾一度上漲至50美元。但由於蘋果,小米,華為等廠商紛紛入局導致市場份額不斷縮小。而且其虧損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甚至在短期內還會加劇,這使得股價難以憑藉自身的實力上漲。
(1)蘋果等巨頭入局智慧可穿戴,fitbit市場比例依然不斷減少,中國小米公司依靠590萬個的銷量,獲得了17.3%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小米的銷量同比增長了四成。蘋果公司排名第二,獲得大約15%的市場份額,中國的華為公司排名第三,市場份額約為14%,其中華為穿戴裝置銷量同比大幅增長了176%。Fitbit僅排名第四,根據Strategy Analytics的資料顯示,今年第二季度Fitbit則從15.2%大幅下滑至9.8%。因此,可以說巨頭的入場搶走了fitbit的市場份額,這使得股價一路下跌。
不僅如此,fitbit很難與蘋果等廠商競爭。蘋果,華為,小米,三星等廠商的基本業務是手機,透過手機在國際市場上獲得了較大的知名度。而且透過手機繫結已經搭建了較為完善的生態系統,特別是小米,目前正在逐漸完善整個智慧家居系統。Fitbit侷限於智慧可穿戴產品,難以形成完整的生態鏈,因此在競爭力上稍弱。
(2)fitbit虧損問題難以解決,財務狀況不斷惡化
Fitbit自身也存在較大的問題。雖然我們看到其虧損有所減少,但問題仍然沒有解決,而且還在逐漸惡化。為保持銷量,Fitbit一直在降價,導致其毛利率從39.8%降至34.5%,平均銷售價格同比下降19%至每臺裝置91美元。但降低價格後,fitbit依然沒有能夠擺脫虧損的糾纏。財報顯示,Fitbit二季度淨虧損6850萬美元。前面提到fitbit的銷量有所上升,但背後卻付出了利潤的代價,這或許將形成惡性迴圈,不利於fitbit的長期發展。
不僅如此,fitbit的財務狀況短期內難以改善。Fibit預計三季度收入同比將下滑10%至15%,預計該季度調整後每股虧損是9美分至11美分。而且隨著巨頭的入局,fitbit的降價策略也難以掩蓋競爭力低的事實,這次蘋果釋出會上蘋果釋出Apple Watch series 5對他來說就是一大威脅。智慧可穿戴市場高速發展,加強醫療合作構建護城河,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看到fitbit表現不佳,這次股價上漲全靠可能被谷歌收購的訊息。但是fitbit作為曾經的智慧可穿戴“雙雄”之一,依然有捲土重來的機會。隨著智慧可穿戴市場的擴大,fitbit的銷量可能有所改善。另外,fitbit與醫療企業的合作是最大的籌碼或許會為他贏得一線生機。但這一切都不容易,fitbit的未來依然堪憂。
(1)智慧可穿戴市場擴大,但競爭壓力仍未削弱
Fitbit面臨的機遇之一就是智慧可穿戴市場的擴大。如果fitbit能夠抓住機遇,其股價或許將會反彈。2019年可穿戴裝置市場有2.3億市場如果按照7.9%的複合年增長率來計算的話,在2023年市場規模將增加至3.023億臺。以當前市場上幾大巨頭的表現來看,這麼大的市場難以一口吃下,這就使得fitbit有了擴大銷量的機會。
不過,其他公司也在發力智慧可穿戴市場,國際資料公司2019年至2023年的可穿戴裝置追蹤器顯示,蘋果到2023年智慧手錶將佔據45.6%的時長份額。來自華為,小米等公司的競爭壓力依然很大。Fitbit如果無法建立屬於自己的競爭優勢,依然難以與這些巨頭競爭。
(2)醫療健康意識逐漸深入人心,fitbit或面臨較大機遇
隨著國內外對於健康意識的看重,未來智慧可穿戴裝置與醫療的合作或許會更加普遍。而fitbit或許可能憑藉自己在醫療上面的優勢建立自己的護城河。Fitbit一直與健康保險公司合作,並一直在醫療保健裝置市場進行收購。Fitbit已經與新加坡政府簽署了一項合同,在一項健康計劃中提供運動手環裝置和相關的服務,據稱該計劃可以覆蓋多達100萬用戶。可見fitbit對於健康研發的重視,未來人們購買智慧可穿戴裝置時,更加看重對於健康的管理,這或許會成為fitbit逆襲的機會。
但是,醫療研究從來都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意味著fitbit還將付出鉅額的研究資金,雖然該公司正在尋找醫療行業的合作需求,Fitbit是否具備這個領域獲得實質性牽引力所需的資金、人員和時間也是未知數。在蘋果等巨頭也在加速研發醫療與智慧可穿戴之間的關係,fitbit依然舉步艱難。
綜上所述,fitbit這次股價上漲主要是因為谷歌可能的收購,與自身的表現關係不大,其中存在較大的投機機會以及較大的風險。一旦谷歌放棄收購,fitbit股價可能將會下跌,甚至涼涼!畢竟fitbit自身的實力並不算好,難以與蘋果,華為,小米等巨頭競爭,而且財務狀況也難以改善。不過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fitbit在醫療上面的研究加深,也充滿了機遇,總之就是機遇與挑戰並存,是生存還是死亡,關鍵還是是否把握機會,增加自身競爭優勢!
-
3 # 6431065246235
跌150%叫暴跌,漲12%不叫暴漲。谷歌有利,也許會接盤。我覺得谷歌不可能對抗蘋果。蘋果的系統晶片都是自己的,想對抗蘋果談何容易?都是美國的高科技產業,谷歌不可能接盤一個暴跌了150%的產業,去對抗蘋果,這樣毫無意義。中國太多企業只知道對抗,不知道團結。
-
4 # 夜靈貓的雜貨屋
可能性不大。原因很簡單,Google並不需要透過fitbit來對抗蘋果。Google需要的是透過推廣Androidwear裝置來在智慧手錶領域對抗蘋果,而不是運動手環。
上圖是fitbit目前的產品目錄,可以看到,除了versa系列有機會對applewatch構成威脅(實際上沒有)並幫助推廣androidwear,fitbit並沒有什麼產品可以對抗apple。而同時,包括Amazfit和華為公司在內的科技公司也釋出了一系列AndroidWear裝置,對於Google來說,與其接盤fitbit,倒不如與上述公司一起推廣Androidwear,對於谷歌來說,這比接盤fitbit勝算更大,也更經濟。
另外,當年微軟也有運動手環,現在已經涼涼了,我估計谷歌不會想重蹈微軟覆轍的。
回覆列表
說實話,智慧穿戴裝置時代已經不同了。Fitbit的強項智慧手環已經日漸不受大眾關注,因為技術的進步,智慧手機和智慧眼鏡等功能越來越強大,價Grand SantaFe來越低,手環市場在不斷縮小,在這個不斷縮小的市場,還有小米等低端手環只需幾十元,怎麼玩?Fitbit智慧手錶顏值功能比不過蘋果,專業比不過佳明頌拓,基本上已經沒有發展了。google收購一個技術品牌都過氣的品牌,很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