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田蘭地博

    據說,粵語是從秦漢時期開始一直流傳至今!

    一、粵語及其分佈

    廣府民系的母語為粵語,英文叫Cantonese,俗稱白話,是漢語七大方言中較為複雜、保留古音特點、古詞語較多、內部分歧較小的一個方言。分佈在廣東大部分和廣西東南部地區,以廣州話為代表。

    可以說,粵語中儲存著中國最早的“普通話”,使用範圍遍佈海內外眾多地方。粵語含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了古漢語特徵,擁有完善的文字系統,可以完全使用粵語字表達。

    粵語以珠江三角洲為分佈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東南亞以及北美、歐洲和澳洲、紐西蘭、聖誕島等華人區廣泛使用。

    在中國,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口上億。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半數以上本地人使用粵語。

    粵語是港澳官方語言,美國、加拿大第三大語言,澳洲第四大語言。

    二、關於粵語的起源

    其實,粵語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中原語言與當地語言結合的產物!

    粵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的聲調語言,發源於北方的中原雅言——漢族母語,而於秦漢時期傳播至兩廣地區,並與當地古越語相融合產生的一種方言。眾所周知,廣東在秦代之前屬於“百越之地”。

    秦漢以來,大量的中原移民順瀟水——賀水古道路交通線來到嶺南,在西江中游一帶定居、繁衍,並保留著所來處的中原古漢語。今天的封川話仍較完整地儲存了古漢語濁塞音聲母系統。

    大約從漢至南朝時期,中原漢語已經傳入封川,並逐漸偏離中原漢語發展的軌跡,而形成為一種方言。所以說封川是粵語的發源地。

    粵語確實儲存著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雅言”。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可以說是中國最早的“普通話”。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

    秦朝征服“百越”之地,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只是出現了少數面積很小的“雅言島”。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

    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部下設定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

    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鑑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

    中原傳入的雅言透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裡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

    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同時,古百越語言中一些因素,也為漢族移民的語言所吸收,從而逐漸形成為漢語的一支方言——粵語。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遊牧民族入主中原,對中原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沖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消失。而在這—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粵語一直保持著原來的音系。

    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蕩然無存,它的大量因素卻保存於今天的粵語!

    封川話濁塞音:早期粵語的活化石!

    粵語儲存著古代雅言的大量因素,可以透過粵語與中國最早一部著作《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成書於隋朝初年,記錄了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

    三、粵語的發展歷史

    粵語自秦朝至今,約有2200多年的歷史!

    1、秦漢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多個原始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泛稱為南蠻。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南蠻族人則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當時的華夏族語言開始傳入嶺南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時期。

    2、魏晉南北朝

    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不斷對本土語言衝擊,當時古漢語與以前形成的古粵語混合,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3、唐宋

    在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接觸的原住民已被漢化。而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本土原住民則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仍受古漢語影響,成為一種既能對應古漢語發音但有獨立詞彙文法的語言。

    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

    宋朝時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時期。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古漢語發音。

    4、元明清初

    在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燕京(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中原漢語與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不斷變大:當時的中原漢語已急劇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

    5、清朝中末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的口岸,很多外華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華人經商議事也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6、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用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趨勢,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沒有多大限制,一度還有把粵語定為全國普通話的提議。但建國之後,在全民推廣北方語言作為普通話的運動中,粵語受到普通話的衝擊和影響越來越大。粵語為母語的人們便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不但粵語,中國各地的方言都受到普通話的很大沖擊和影響!為了保護中華語言及文化的多樣性。在政府的支援下,有關學者已經開始了對這些語言的保護性研究工作。

  • 2 # 嚴家慶

    據廣東著名史學家曾昭旋先生《嶺南史地與民俗》一書考證:粵語源於戰國時期,是楚人和越人民族融合的載體。

    嶺南最古老的城市是番禺。但番禺來歷有兩種說法:一是春秋時由吳越國先後佔領並築有“南武城”。一是楚國“收揚越”後,勢力已到達嶺南,先後幫助越人建立番禺楚庭(南武城)和廣州(五羊城)。晉顧微《廣州記》說:“六國時廣州屬楚”。唐代馬總《通曆》說:“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62年),楚子熊伐揚越。自是南海事楚,有楚庭。”根據史料計算,楚人在嶺南統治長達640年。

    但是,一些學者為了鼓吹秦始皇,竟睜眼說瞎話,說楚國勢力沒有過南嶺。嶺南開發是秦50萬大軍征伐實現的。廣東史學家很嘲笑這些學者,說他們不是史學家,而是政治家。因為偉人毛澤東曾說過“我看秦始皇比孔子好”玩笑話。曾昭旋先生還指出,沈懷遠的《南越志》曾記錄:“任器,尉佗之時,因楚時有羊五色以為瑞,因圖於府廳矣。”這一記錄說明秦50萬大軍兩位統帥都在欣賞學習楚人文化藝術,將五色羊繪畫臨摹到自已的辦公場合客廳牆壁上弦耀。說明楚人在前,秦人在後。

    經過幾百年的融合,楚人帶來的古漢語雅言在嶺南生根開花結果,成為嶺南通用的“白話”。去年11月,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在封開縣組織召開“粵語源流考座談會。入會學者專家以翔實資料和隋代《切韻》對照,表明封開話中完整儲存古漢語雅濁塞音。封開,是楚設定的“蒼梧郡”治所。秦改為南海郡,遷廣州。漢恢復蒼梧郡,但將封開地名改為廣信。後來,廣信有段時間設府。所以,白話亦稱廣府話。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教師的職稱分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