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海之魂BL
-
2 # 我的小悟
古代人以十二個時辰記錄時間。
◎按現代說法每兩個小時為一個時辰。
∥古代人以十個天干配十二個地支記年,六十年一個輪迴,叫一個“甲子”。
→十個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二個地支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戍,亥。
∥十二地支既代表十二個月,又代表十二個時辰。
◎這些是古人根據北極星與黃道分經緯度,地球與太陽轉動演變,隨後總結出來的。
∥現在解釋零點零零分。按現代說,就是夜裡十二點整。
∥古代人把這個時間按十二地支化分到子時中,所以叫子時。子時是從晚上十一點至一點整為子時。
∥按現代說法屬於後半夜。而古代人把晚上十一點半前叫子時上區時刻,十一點半後叫子時下區時刻。
∥子時按古代人說,已屬於第二天。這點可翻閱《周易》、《易經》中有闡明釋點。生辰八字中常講。
民間有打更之事。更,守時報安。又分一更(19點――21點)、二更(21點――23點)、三更(23點――1點)、四更(1點――3點)、五更(3點――5點)。
這種說法常在上幾代老人談起,三更天咋麼?五更天干啥?這就是更的由來。
◎子時也叫三更。
∥上學時有一課文中提到“周扒皮開始五更學雞打鳴,後變成三更打鳴。”語句。可見,在民間打更這種做法很普遍。
∥從子時,丑時,至亥時。在皇宮中以香柱來表達,專門有守夜值班人。
子時情況理前後,概括如此為止。
-
3 # 賽博菌
在中國古代,透過“日晷”對時間進行測量,這種透過觀察日影來測量時間的方法涉及到數學進位制和空間幾何的問題。古人依據經驗,即對天象、(農耕)節氣及地理位置的規律總結,用“天干”與“地支”的搭配用以表示具體的時間。
“十二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末、酉、戌、亥”“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在日晷上,
內圈 :“天干”中圈:“地支” , 表示 “時”外圈:“初”、“正”,日影在一個時辰(兩小時)的偏差,可以視為每一格為一小時在地支的概念中,一天為12進位制,配合以 天干的 10進位制,所形成的60進位制,作為一種計數方式。採用這種進位制應該於球面幾何原理有關,而“天干”是否對應現代意義的分鐘,這一點無法考證。
因此,基於已有的知識,零點零分,即日晷上的投影在子時,正-初 中線的位置,因此,古時的說法是:“子時正”
回覆列表
在古代,一天分十二個時辰,每個時辰兩個小時,以地支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來區分,23:00-1:00為子時,1:00-3:00為丑時,以此類推、順延。零時在子時的正中間,稱為“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