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會程式設計的貓
-
2 # 朝聖者——周子云
說“寫作不是文學,寫作是心理學”。我認為有一定的道理,但又不盡然。應該說“寫作既是文學,又是心理學”。但這還是有一點牽強附會!
寫作是什麼?也早有定論,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元號反映客觀事物、表達思想感情、傳遞知識資訊的創造性腦力勞動過程。是以人類的寫作活動為特定物件,研究寫作範疇的種種想象,探討寫作規律的一門學問。
那麼,文學是什麼?文學是一種語言的藝術,是話語蘊藉中的審美意識形態。文學的重要表現形式如: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寓言、童話等不同體裁,文學以不同的形式(體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域的社會生活。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學即是人的心理活動作用於社會生活實踐的一種表現形式。
心理學又是什麼呢?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及其影響下的精神功能和行為活動的學科,兼顧突出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即心理學重在研究人類的心理活動現象,而最終要解決人類的心理問題,指導人類的社會生活實踐。
文學與心理學,二者既有聯絡,又有很大的區別。心理學的研究雖也要藉助文學的表現形式,而心理學是一種科學研究,它的寫作形式可以幽默風趣,然而它必須客觀、嚴謹,富有推理性;而文學的寫作,它雖也可以嚴謹,富有推理,但卻更注重藝術性。所以,二者還是具有各自的學科特點,而不可混為一談的。
大家記住:雖然很多學科之間都有交叉點,但,一門學問獨立出來,自成體系,必有其區別於其他學問的特點與研究物件,也必有該學問體系所肩負的使命價值。
尤其是“寫作”作為一門專門的學問產生的時候,好像還根本沒有“心理學”一詞,又怎麼會“寫作是心理學”呢?
-
3 # 芸臺書言
文章根據不同體裁,被劃入不同的文學類別中,所以寫作被認為是在文學體系中的。但是不論表現形式怎樣,都是要表現內心情感,再現社會生活的。仔細想想,寫作也是一門讀心術。
首先,作者無論講一個故事或者發表一些議論,都是把內心的想法付諸筆端。
而且寫作時的孤獨、焦慮這些心理波動也會經常出現,寫作是要耐得住寂寞的,對寫作者來說這是很大的心理考驗。
其次,很多文章不是日記,是要面向讀者的,所以需要分析讀者心理。寫作其實就是用筆來說話,怎麼說別人才會聽?寫作要有目標,要考慮受眾。
讀者愛讀是因為觸動內心,透過文章自我療愈、補給能量或增加知識儲備。
另外,當講一個故事時,其中的人物都會有自己的心理動態,他們在故事中都是獨立的個體。不同的環境描寫也會體現不一樣的情感色彩。
作者需要仔細揣摩這些細微的感情變化才能寫得真。
所以說寫作也和心理學有聯絡,要讀懂自己,讀懂他人,才能讓自己筆下的文字妙筆生花。
-
4 # 陌上書香
對此,我持不同的看法,寫作是文學活動的一種勞動過程,作家透過文字語言表現出自己對於生活的現象的透視。
寫作的內容包羅永珍,文學作品中的心理學描寫只是一個方面。因此,不能偏面的認為寫作不是文學,而是心理學。
寫作者透過自然風貌、山川河流、萬事永珍、人物風情、四季變幻、歲月的流淌、人世的滄桑、生活的苦難、生存的坎坷、掙錢的不易、情感的痛苦、意志的堅強,不屈不撓的和不幸戰鬥的高貴品質等方方面面的描繪,傳達出人類的吶喊,揭露人間的醜惡和荒誕,激發人們對於真善美的嚮往和追求。
寫作研究的是人學,人的相貌、心理、語言、動作、神態等的發展史。心理學研究是寫作的一個重要範疇。但絕不是寫作的全部內容。因為寫作不僅僅表現的是人的心理。
心理學研究只是文學的一個領域。像當代作家餘華的小說《活著》字裡行間就有著很多心理描寫,主人公“富貴”的心理就是由無知、無恥、茫然、混日子到漸漸的覺醒,生活的苦難和親人的不離不棄,讓他的心理慢慢變得健康,也讓他的精神慢慢變得堅韌和強大。
《活著》更多展現的是“殘忍”的生活背景,富貴沉湎賭博,他用腳踢著抱他腿求他離開的妻子家珍,最終讓剝開妻子緊緊抱著他的手,讓人把妻子連拖帶拽扔到大街上。
富貴被抓去“當兵”,目睹了戰爭的殘酷,哀鴻遍野,血流成河。妻子、兒子、女兒及女婿相繼慘死的場景和事故演奏出小說最傷感的旋律。
綜上所述,寫作不僅僅是心理學,更是人學——透過人的語言、動作、感情表現人類的發展史,生存的困惑迷茫,歡笑和淚水,感情和生活,夢想和生離死別……
-
5 # 青年日記
2017年,閻連科老師曾在《博爾赫斯文字細讀講稿》中提到這樣一個概念,他把我們今天的文學稱作“苦咖啡文學”。
何為苦咖啡文學?這種文學的風格是這樣的:溫暖中有一點寒冷,甜美中有一點傷痛。
現在的暢銷書,無論是新作家還是老作家也好,他們的作品都是這樣的風格。他們的作品裡也有苦難,但他們與雨果、巴爾扎克、魯迅、老舍等人作品裡的苦難又不一樣。
他們書裡有苦澀,但是到了結局肯定是溫暖且有人性的,這些苦難、困境不像《駱駝祥子》裡那種金錢異化下扭曲的人性,看完壓抑的讓人喘不過氣來,他們書裡的苦難、困境都是可以約到咖啡館裡 去談論的東西,這是一種談資跟消遣。
咖啡裡的苦澀,故事裡的苦難,其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人成癮。
文學有著對社會“對映”的作用,五四時期,文學一直承擔著標槍、投矛乃至開啟民智的作用,但是到了今天,雖然我們不願意承認,但它實際上變成了一種跟音樂、電影一樣的消遣物。
它是一種商品,其所有的內容便都是為了受眾所服務的,就像我們為何會說好的推銷員都懂心理學一樣,文學也變成了需要做推銷的東西。
我們以近些年來暢銷書的作家之一《大冰》來做例子,其實我們可以發現,他書裡的故事,書裡的苦難跟感動,說到底都是為了迎合讀者而存在的。當然我們不是說他的書不好,我只是概括這樣一種情況。
乃至到現在的自媒體時代,寫作的本質已經不是“對映”“表達”某種東西,而是變成了“傾聽”,傾聽讀者的需求,研究讀者的心裡,瞭解如何才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
小到爆款標題,大到衝突給矛盾的設定,去洞悉滿足讀者的需求,抓住讀者的好奇心,將文章作為一個產品來對待,如何實現產品的傳播效果,觀察市場對產品的反映,這不是心理學這是什麼。
當然,這並不是說所有的作家都喪失了文學的良心,這是由這個時代來決定的,我也不能評判它好還是不好。
-
6 # 寂語堂齋
我認為寫作即不是文學,也不是心裡學。
寫作是一種勞動,是一種腦力勞動,把現實一切物質世界和現象,用文字表達出來,統稱為寫作。寫作含蓋了文字表達的一切形式,比如一首詩,一副對聯,一首歌,一封書信,一篇小說,一篇雜文,一篇散文,一篇說明文,一篇遊記,一篇總結,一道數學題等等,只要用文字表達自己感情和看法的一切書寫形式,都叫寫作。
文學有三個含義,一個是文學作品,文學作品是成品,不包括勞動,即不包括寫作過程。第二個是閱讀文學作品,看書閱讀也屬於腦力勞動,但是未能進行書寫勞動,只是腦力勞動的一部分。第三個是文學寫作,文學寫作只是寫作的一種形式,不能代表寫作的全部概念和內涵,所以寫作不是文學。
心裡學是一門學科,是一個系統,是以書的形式存在,不是勞動過程。勞動過程雖然也是心裡活動過程,但心裡活動並不全是透過勞動表達出來的,心裡活動具有獨立的特證。寫作過程是自然心裡活動過程,不是心裡學所研究的內容,心裡學所研究的內容,是心裡獨立活動的特證,不是心裡自然活動的特證。比如人本能的要吃飯,這是自然心裡活動,但想吃什麼,確是獨立的心裡活動。所以寫作不是心裡學。
寫作就是寫作,是一項艱苦的腦力勞動,不是什麼學說。
-
7 # 心情線上6月
我更願意解釋為:寫作是基於文學基礎的心理學活動範疇!
寫作不是文學!
瞎扯淡!
沒有文學功底和素養的寫作,就是用文字侮辱紙張!舉個例子:有人罵你,你要還口,應該怎麼還?一,你說“放屁!”這是最直白的還口,爽了吧!等於沒罵,因為兩個字暴露了你的文學素養,人家一聽,哦,原來是個粗人!二,你說“你是在用你睿智的大腦羞辱你低調的屁股嗎?”怎麼樣,你回嘴了,罵得對方雲裡霧裡,你卻沒有一個髒字,這,就是文學的底蘊!
怎麼才能有深厚的文學底蘊呢?上學、讀書。
有了文學底蘊,就能完成習作嗎?當然不是!
巨人都是踩著別人的肩膀再加自己的智慧向上攀登的。別人的肩膀就是寫作的文學基礎,而自己的智慧就是心理活動。
舉個例子,王小波,其著作《一隻特立獨行的豬》、《沉默的大多數》,初看文詞中不泛放蕩,再看卻嬉笑怒罵成文章,揭示現象,抨擊要害,且深入骨髓。為什麼?因為他生平不凡,解放初期的大學生,後又成留美碩士,當過工人、下過鄉,在中國最一流的北京大學任教。不凡的生平就是他的文學基礎,有了這些日常生活中的積澱,才成就了他對文字很精準的把握度,加上自己的心理活動,讓其著作讀來解饞。
總結一下,要想談寫作,先去讀書吧!之後學會思考,這是成為作家的首要條件,其他的,歸於悟性或閱歷吧!
-
8 # 本體自在
寫作既是文學,也是心理學
有人說:“寫作不是文學,寫作是心理學”。本人認為:寫作既是文學,也是心理學。
寫作是文學形式寫作是一種文字語言的表達,是一種文學形式,透過優美的文字,將讀者代入作者的世界,一起暢遊或夢幻、或現實的情境。可抒發情感,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理清思路,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思維模式。
寫作是思想的昇華寫作是一種思想的昇華,作者將自己的知識體系整合,輸出為文字,是對原有知識的整理、加工,濃縮了自身思想的精華,用輸出倒逼輸入。因此是思想的昇華、提煉。
讀者可以進入作者的思維體系,與作者進行深度溝通、交流,從而更加理解文字後面的深意,與作者同頻共震。
寫作也是心理學心理學中有一種“寫作療法”,是一種用文學方法達到心理治療的目的。主要是透過寫日記、散文、小說幫助人們解決一系列心理困擾和問題,是一種心理保健、治療的良方。
如日記可分為:覺察日記、成功日記、感恩日記等。我們透過寫各種日記,達到洞察、認識自己,從而達到自我療愈、自我成長的目的。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寫作可以讓人獲得快樂,而且還能幫助自己滿足未被滿足的願望。
他把作家進行的文學創作比喻成孩子們的遊戲,作家從創作中獲得的快樂,就如同孩子從遊戲中得到的快樂。這是基於一種心理上的“快樂原理”,追求快樂是人的本能。
作者的作品是自己內心的投射,內在真實的表達。可將自己潛意識的認知,傳遞給讀者,從而實現共鳴,達到雙方精神、靈魂的契合。
因此,寫作既是文學,也是心理學。很多知識都是相通的,可融會貫通。既可以獨立存在,又可以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獨立又統一。
總之,寫作是一種工具,一個載體,只有為我們所用,才能發揮它的功能。
希望你我都能從寫作中尋找真實的自我,用文字書寫自己的人生,“我手寫我心”,活得更加通透、綻放,實現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
9 # 狒狒和貓
寫作是一種基於內心表達訴求的外在表現形式。
它可以包含心理學,但也不僅限於心理學。
寫作是一種自我揭示。作家雷·佈雷德伯裡在《寫作的禪機》中這樣形容自己“每天早晨我跳下床,踩在地雷上,這地雷就是我自己。爆炸之後,我每天都忙著把碎片重新拼湊”,重新將碎片拼湊就是自我揭示。
在我們生活的軌跡中,有幸福、有快樂、有憤怒、有憂傷,還有很多存在於我們潛意識裡不為人知的情緒和秘密,這些甚至連你自己都不曾發覺。它們或許動人,或許恐懼,在某一個時間節點,你會有一種慾望衝出胸膛,將它們記錄下來,匯於筆尖,這就是寫作。寫出來的可以是你的見聞,可以是你基於現實的創作,也可以是你對事件的分析,它們都或多或少地折射出你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也許更為聰明的人會對你的作品進行分析,解讀出童年陰影之類的東西,利用了心理學的理論,並不就是心理學。
寫作可以囊括很多領域,情感、心理、文學、社會、勵志、科學等等,單看文學這一支,也可以分為小說、詩歌、散文、傳記、報告文學等。單單把寫作歸為文學或者心理學,未免過於武斷。
其實無論我們喜歡的是哪一種寫作型別,只要它能夠滿足你的需要,或者能夠為你提供幫助,那麼它本身就是值得肯定的。我手寫我心,只要我們自己不拘泥於形式,能夠在寫作中釋放情感,有所收穫,那麼就繼續下去吧,它可以是你生活中的一劑良藥。
-
10 # 榴花照
如何看到“寫作不是文學,寫作是心理學”?
我的理解:寫作過程是一種心理活動的文字型現,而寫作的形式則是文學的範疇。
不能粗暴地把寫作歸類於文學或者是心理學。
1、寫作的前提是心理建設的過程。
當我們準備寫作的時候,首先是自己內心對某個現象有所觸動,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也就是所謂的所看所想。
如果沒有這些或疑惑帶來的思考,或反感帶來的斥責,或認同帶來的讚美……這類的心理情感,哪裡有寫作靈感的觸發?
2、寫作的過程是心理建設完善的過程。
當對一個事物或一個現象有了想要用文字去傾訴的想法之後,對文字的運用、對案列的選擇、對情緒的把控,都是內心心理的一個活動表現。
在運用文字對事件進行抽絲剝繭的處理中,在對情感進行共鳴的描述中,心理就是這一項工作的最根本保障:心理影響了文筆的流暢和情感的走向。
3、寫作的完成是文學的一種表現形式。
無論什麼樣的寫作,只要在最後的完筆狀態,都屬於文學作品的行列。
看書店文學作品的分類就知道,哪怕是心理學的書籍,也是文學作品的一份子。
而在編輯成書的之前的素材準備、案例選取、文字選擇無不依據心理建設做選擇。
所以我們不能粗暴地認為“寫作就是心理學”,或者“寫作就是文學”。就像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冬蟲夏草”歸於動物還是植物一樣。
回覆列表
我對這個問題看法是這樣的。因為你寫作,你要創作一個世界,裡面有許許多多人物,每個人都有特色,性格各不相同。
如果要把每個角色寫好,需要心理學,把握每種型別人的心理,從而準確的寫出他的行為,他的符合自己身份自己特點行為,讓讀者看的毫無違和感。
你還需要揣測讀者心理,知道怎麼寫才可以讓讀者喜歡,讀者被你故事所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