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帶頭套的胡樓娃

    李白 他是歷史上的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一句天生我才必有用 千金散盡還復來。讓我深刻的認識到了這位詩人的豪邁與胸襟。我認為他才是我們值得學習的物件,他代表了古代的浪漫主義代表者。

  • 2 # 黃睿

    首選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善於寫實,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北宋黃庭堅詩承杜甫,與陳師道、陳與義形成“一祖三宗”,開創了著名的“江西詩派”。

    江西詩派的詩歌理論強調“奪胎換骨”、“點鐵成金”,即或師承前人之辭,或師承前人之意;崇尚瘦硬奇拗的詩風;追求字字有出處。在創作實踐中,詩派“以故為新”,重要作家的詩作風格迥異,自成一體,成為宋代最有影響的詩歌流派。它的影響遍及整個南宋詩壇,餘波一直延及近代的同光體詩人。

    由此可見,杜甫詩歌創作和理論對後市影響深遠!

  • 3 # 火耀焱

    活了75歲的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一生共創作了三千多首詩。他的詩通俗淺顯,直白流暢,易於理解和摹仿,不像李杜的詩曲高和寡,一般老百姓看不懂。據說白居易詩寫好後,常常先送給老翁、老嫗讀,如果他們讀不懂,他繼續修改。比如,人們最熟悉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只要是識字的人,讀這首詩都不會有什麼困難,讀給其他人聽,也無須多加解釋。也正是因了這一點,白居易才很受日本人的推崇,白居易在日本名氣遠大於李杜等大詩人。 據說,在河南洛陽白居易的墓碑上,用中日兩種文字刻著如下的話:“偉大的詩人白居易先生:您是日本文化的恩人,您是日本舉國敬仰的文學家,您對日本之貢獻恩重如山,萬古流芳,吾輩永誌不忘,僅呈碑頌之。日本中國文化顯彰會 一九八八年戊辰七月吉日”。這是日本學者刻的,它足以說明白居易在日本人心中的地位。 白居易的名字在日本家喻戶曉,他的詩是由遣唐使帶到日本的。從公元七世紀初至九世紀末,約兩個半世紀裡,日本為了學習中國文化,先後向中國派出十幾次遣唐使團,這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盛舉。在遣唐使帶回日本的大量中國文化作品中,就有白居易的《白氏長慶集》和《白氏文集》。白居易的詩一經傳入日本,由於通俗淺顯,很快流傳開來,深受當時日本文人的喜愛。平安文士大江維時編輯的《千載佳句》,共收中日詩人詩歌1110首,其中白居易一人的作品即達535首;藤原公任編纂的詩集《和漢朗詠集》,共收錄588首詩,其中白居易的詩達139首之多。 眾多的遣唐使留居長安,他們學習中國文化,也與中國的文化人士交往。比如,遣唐使阿倍仲麻呂(漢名晁衡),擅長詩文,在唐歷任光祿大夫、秘書監等職,與著名詩人李白、王維等人有著深厚的友情,常作詩相酬贈。他沒少帶回李白、王維等人的詩歌,可是日本人對李白、王維作品的喜愛,遠不如白居易。沒有別的原因,就是因為白居易的詩日本人容易懂。 從白居易在日本受歡迎一事,我們應該想到,作品是寫給人看的,如果人們都看不懂,那作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作者也就不可能受到人們的喜歡。

  • 4 # 聽覺有道周村驗配中心

    最喜歡李白 其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養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詩多信筆揮撒,自然天成

  • 5 # 紫夜靜遠

    我首推唐代詩人張若虛,流傳於世的作品雖然只有兩篇,詩篇包羅永珍,意境深遠,讓人回味無窮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裡,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裡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閒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搖情滿江樹。

  • 6 # 大熊烤乳豬

    我們先來看一張圖。

    這個路線圖是一個人一生所到過的地方,足跡幾乎遍佈中國的所有名山大川。人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單是這樣的足跡,我想也是我等普通人一輩子也無法企及的。而更厲害的是,走出這個足跡的人,不但行了萬里路,可能還真的讀過萬卷書。不但讀過萬卷書,還留下了無數傳頌千古的不朽詩篇。

    “天上白玉京,十二樓五城。仙人撫我頂,結髮受長生”

    “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越人語天姥,雲霞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

    “黃河西來決崑崙,咆哮萬里觸龍門”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小時不識月,呼做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碧雲端”

    “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相鉤連”

    “將進酒,杯莫停,呼兒將出換美酒”

    “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秦地雷”

    “趙客縵胡纓,吳鉤霜雪明。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

    就這些詩句,讀下去都是撲面而來的豪邁氣象。我們不得不承認,真的是有些人,生來就是會寫詩。有些詩,我們一輩子也寫不來。

    臺灣詩人余光中贊他:“酒入豪腸,七分釀成了月光。餘下的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半個盛唐”

    他就是李白。

    我不寫為什麼喜歡他,我覺得根本不用寫為什麼喜歡他。我想,讀過他的詩的人,都會愛上他。

  • 7 # 景陽鍾

    古代你最喜歡的詩人是誰?

    最喜歡古代詩人蘇軾。他的詩、詞、散文裡所表現的豪邁氣象、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獨特的藝術風格,代表了北宋文學最高成就。

    蘇軾(1037一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著有《東坡全集》。蘇軾晚年形容自己寫作詩、賦、雜文時的情況是“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他是中國文學史上傑出的作家。

    蘇軾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蘇軾擅長詩,詞,賦,散文,又善書法和繪畫,寫行書、楷書,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為“宋四家”,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其散文與歐陽修並稱歐蘇,詩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與辛棄疾並稱蘇辛,成就均極高。

    蘇軾的詩裡數量最多對後人影響最大的是許多抒發個人情感和歌詠自然景物的詩篇。如《遊金山寺》,詩人從天寒的沙痕想起江潮的澎湃,從長江到海不回,暗襯自己的宦海沉浮,給讀者一種深沉而豪邁的感覺。他崇尚李白詩氣的清新飄逸,也表現出對王維詩境的神往“味王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蘇軾的詩有時能結合生活中所接觸的情現,他對事物的新穎見解,而不失詩的趣味,如《題西林壁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歷來快炙人口。

    東坡詩裡部分鑑賞評論文藝的作品,如《王維吳道子畫》,表現了作者對藝術的可貴見解,即重視意象的雄放,又要求於象外得事物之妙。他“以文為詩”,“才思橫溢,觸處生春”,富於才氣,以學問為詩,以議論為詩的特殊作風,寫詩善於議論, 將議論與敘事緊密融為一體,將散文的筆觸和深妙的哲理議論融會在詩歌裡。這種風格同時標誌北宋時期社會文化所達到新的高度。

    蘇軾的詩各體皆工,七言各體尤其擅長,更顯得明快,動盪起伏。

    我喜歡蘇軾的詩,還因為他“以詩為詞”, 他的詞、他的散文、他的畫、他的書法,都有意識地以詩的意境、詩的創作方法去宣染意境氛圍。

    蘇軾以詩入詞,突破音樂對詞體的束縛,把依賴於音樂傳播的歌辭變為一種獨立的抒情詩體,促成了詞體的解放,將詞的題材從豔情的藩籬中引向更 加廣闊的天地,凡可入詩的題材皆可 入詞。蘇軾對詞體的全面革新,提高了詞體的地位,使宋詞能與唐詩並列而無愧色,以至被人們視為有宋一代文學的代表,這是他對宋代文學發 展的大貢獻。

    蘇軾的辭賦散文充滿詩意。他強調文章要以“體用為本”,提倡“行雲流水”。 他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散文方面的成就和對前人的超越。他的辭賦繼承了韓愈和歐陽修的傳統,但更多地融入了古文的疏宕蕭散之氣,吸收了詩歌的抒情意味,自覺追求散文的文學色採,這是他對古文理論的重大發展,從而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的歷史人物論文獨闢蹊徑,見解新奇,他的遊記散文大氣磅礴,空靈幽遠,自然融入對歷史、對宇宙、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尤其是他的隨筆小品文,以小見大,探幽發微,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是中國散文發展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是明代標舉獨抒性靈的公安派散文的藝術淵源,直到清代袁枚、鄭燮的散文中仍可時見蘇文的影響。

    蘇軾的繪畫,就是詩的風景。他是“宋尚意” 書潮的主要倡導者。他擅長畫墨竹,且繪畫重視神似,主張畫外有情,畫要有寄託,反對形似,反對程式的束縛,其書法特點是“如綿裹鐵”。他提倡“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 他評價表兄文同畫竹“胸有成竹” 更進一步將畫家對客體世界的認識把握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還明確地提出了“士人畫”的概念,對以後“文人畫”的發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蘇軾教授弟子,也都是詩氣書生居多。他繼承了歐陽修的精神,十分重視發現和培養文學人才,鼓勵弟子和後學按照各自的文學風格自由發展。當時就有許多青年作家眾星拱月似的圍繞在他周圍,其中成就較大的有黃庭堅、張耒、晁補之、秦觀四人,合稱“蘇門四學士”。都是當時著名的詩人。

    蘇軾的文學造詣代表了北宋文學的最高成就,承傳唐詩的清新秀美之風。他將宋代人獨特的審美情趣融入對唐代山水清音的效法和學習之中,使宋詩呈現出漸入佳境的平淡美。雖然他在詩、詞、散文、小品文單個領域的成就不一定是最好的,但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像他如此全面地涉獵文學的諸多領域,同時達到各領域大師級水平的,真的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據後代文人巨匠評價,蘇東坡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

    因此,我把蘇軾確認為我最喜歡的古代詩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多年來,美國一直是到處制裁別國,為什麼就沒有聽說別國能主動制裁美國?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