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家庭育兒導師

    看你的描述,孩子是最近如此表現,也就是說之前這個孩子並未表現出如此叛逆。那麼我們就要去了解,這個孩子經歷了什麼?

    如果我是本班老師,首先,我會和家長交流孩子的在園表現,請家長分析下導致孩子行為變化的家庭原因,家園配合,共同努力幫助幼兒正確控制情緒。

    其次,這段時間我會多關注他,多多觀察他的一日生活,探究孩子行為背後的內心感受,挖掘到孩子變化的真正原因再對症下藥。

    再次,每天都和孩子進行一次真誠的談話活動。及時肯定他做的棒的地方,進行正面鼓勵。多和孩子進行眼神的交流,給孩子營造一種安全溫馨的集體氛圍。

    最後,我想說,提問者是非常優秀的師者。喜歡思考,鑽研兒童的行為,一定會成為更懂幼兒的老師,是孩子的福氣。

  • 2 # 是你8000

    巧了,我也喜歡跟他們對著幹,反正他們犟,我更犟,第一次提醒原諒,第二次再給你一次機會,第三次,你給我自己想清楚再來道歉。

    同理,我做錯了事情,我就會馬上道歉,然後還會跟小朋友一起分享我的錯誤,讓他們不要學我。

    孩子跟你對著幹,莫過於想得到更多的關注,你平時多鼓勵他,在大小事上嘉獎他,做錯的地方,該批評就批評!找點他力所能及的事情給他做,讓他有事做,又覺得自己得到了關注。

    去廁所洗頭這事吧,我做過一次比較衝動的,但是呢,我並不覺得我做法完全錯誤,我的情況不同,是有一個小朋友很多次把水用杯子倒到別人身上,然後我正面碰到了一次(以前都是聽說,然後讓他道歉,幫他善後),這次我就不跟他講了,直接搶了他的杯子,給他潑了一臉水(旁邊的小朋友都驚呆了),然後問他,舒服嗎?好玩嗎?他可能嚇到了,慢慢的搖了搖頭,我說,那你知道為什麼這樣嗎,他說知道,我說,還有下次嗎?他說沒有了,然後我秉承著打一巴掌給個甜棗的道理,幫他吹乾了被滴溼的衣服(我潑的時候還是注意了避開衣物的),給他道歉(這是為了告訴他,我的做法也不對,不然下次他就會用在別的地方),然後柔聲給他說了我的看法,和我的理由,然後對他表示了我對他的信任,相信他不會再這麼做了,他自己也清楚這事不對(你家娃娃心裡肯定也知道),後來再在班上說了這件事(有點殺雞儆猴的意思吧,雖然我潑的時候沒想那麼多),以後就再也沒有出現這種問題了。

    我的事例可能不太能讓人接受,甚至說我太過激了(嗯,好吧,我也覺得有點~),但是!有時候對總是跟你對著幹的小朋友,你給了那麼多“甜棗”都沒用,那你就來個“巴掌”,讓他明白了,再給他喝碗“糖水”,可能就事半功倍了,當然,你也得表現出你對他還是有信心的!孩子嘛,多哄著點,再稍微嚇著點,就好啦。

  • 3 # 小范居家美食

    這個時候你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環境,思考一下是什麼導致了才上中班就開始有叛逆的現象。

    你可以找個合適的機會把自己的姿態放低,當一次孩子的朋友和他聊聊心裡話,探討一下看他心裡是怎麼想的,找到問題的根源從實際出發解決問題,不能只是一味得訓斥孩子,這樣會適得其反。

    在平時我們要多關注孩子和同齡小朋友的相處模式。

    有時候孩子故意和老師對著幹還可能是故意要引起老師的注意,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平時我們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成長,這個時候我們要及時彌補,不要拖到最後後果會更嚴重。

    總之,我們要多聽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不要太武斷。

  • 4 # 資深寶媽嘚吧嘚

    10

    99嘻嘻哈哈熱熱鬧鬧

    首先無論哪個年齡階段的孩子,有叛逆、什麼事情都喜歡和你對著幹的行為,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原因是孩子的關係人對他(她)的關注度和關心度不夠或者欠缺,學齡前兒童就更甚了,不管是家庭成員還是孩子的老師,只要是孩子認為的關係人,孩子都會希望從他們身上得到足夠的關心和愛護,因為這樣他(她)才會有安全感。所以,孩子的學校行為,老師可以結合孩子最近的表現,和同學甚至老師之間的相處來具體分析是不是近期對孩子稍微有些忽視,如果這塊沒有問題,老師可以多和家長溝通交流,也可適當做下家訪,以便更清楚的瞭解孩子的情況,給予針對性教育..(題外話)園丁辛苦啦!

  • 5 # 守護寶貝天使

    孩子的這一舉動,表明他離開父母缺乏安全感,希望透過對老師的排斥行為能回到父母身邊。但是孩子總要上學堂的,為了彌補缺失,放學後家長要多陪伴安撫,多與孩子討論幼兒園的趣聞,讓他覺得學校也很有趣。我一親戚的兒子入托時,每天晚上都特意空出時間陪伴他,不吝嗇讚揚他在學校的表現,結合老師反饋的資訊,充分肯定他已經是一名優秀學生了,讓他儘早進入學生角色。經過用心溝通,孩子安心上學,心態很Sunny。

  • 6 # 教育秀秀看

    很顯然,這個問題是一位幼兒園老師提出來的,我們家長也能夠明白,有些孩子在家庭當中和在幼兒園裡表現的會是兩個樣。

    孩子在幼兒園裡頭,他的這個情緒控制,行為控制能力很差,而我們的家長卻不知不知道。但我們這個問題呢,就可以幫助大家更清楚地瞭解孩子,在園裡面和在家裡面兩種行為的一種狀態,究竟是什麼。老師說的話和做的事兒呢,這個孩子經常會對著幹,那如果在不傷害小朋友的情況下,老師是願意讓他去做的,那很顯然,這個孩子的行為是得不到控制,經常會傷害到其他的小朋友。那我們的老師用的方法呢,就是跟他講道理,結果越講道理越麻煩,他還會情緒激動地去打老師,我見到太多這樣的孩子。在幼兒園當中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就是他可能存在著情緒障礙,情緒交往障礙,當他進入到一個集體當中與小朋友一起互動,或者是有聲音大一些,一起唱的歌一起玩兒的時候,他就會控制不住自己,情緒會激動,行為就會不受控制,就會突然的傷害到他,並不是主觀意識想傷害,而是他大腦根本控制不了他的行為,傷害到了其他小朋友或者是老師。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在家庭當中,這個孩子被嚴重的溺愛,尤其家庭當中出現的是有老人參與教育,和有家長參與教育嚴重不一致的情況下。那總而言之,是溺愛的成分多,替代的成分多,也就是一家很多人都以這個孩子為中心,稍有不滿意,這個孩子就會在家庭中大吵大鬧,或者是激動,因為會打家裡的人,他自然到幼兒園裡也就會不分場合,不分情境的去打老師了。

    好,那我們針對兩種情況,我們怎麼去做?一種是大腦不受控制的行為和情緒,我們需要與家長去溝通,讓家長看到孩子在幼兒園裡的表現,我們可以幫他錄下來,傳給家長。告知家長孩子近期情況怎麼樣,或者是一直以來孩子的情況就是這樣,我們建議家長要去做專門的心理諮詢,也可以去做感覺統合的一個測評,我們看一下孩子的感覺統合方面有哪裡有失調的,那最好要專業的心理指導師給她做一些情緒方面滴測評,他可能存在著情緒障礙,然後在專業的心理指導師的這個指導下,配合幼兒園老師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幫助孩子慢慢的緩解他的情緒。第二種就是,這個孩子是受控制的大腦是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但是由於家庭環境過於溺愛,過於以自我為中心,導致這個孩子用情緒和老師進行敵對,這個時候我們同樣要讓家長能夠明白,孩子在家庭中的行為已經蔓延到了幼兒園當中,希望家長得以重視。在家庭當中要達成一致性的溝通,也就是不要再次去溺愛這個孩子,因為他已經中班了。如何不再去溺愛呢?就是,把屬於孩子自己的事情,讓他自己做,我們用任何的方式都可以鼓勵和支援他自己做,一旦自己做的好,我們就給他點贊,我們就擁抱她,我們就給他獎勵。這樣,孩子好的行為就會越來越多,當他在家庭當中得到表揚,好的情況越來越多,現在幼兒園同樣老師的各種激勵方法的配合,那麼我們要把孩子正確的好的行為誇大,好的行為放大化,強化他,這樣孩子一些不好的行為就慢慢的退縮掉。當然家庭環境和家庭氛圍非常重要,父母關係與親子關係如果和諧,這個孩子慢慢會感受到和諧的氛圍,她的情緒就會穩定下來。如果家庭中就是不和諧的事,憤怒的壓抑的或者是,家庭成員之間是不一致的爭吵打鬧的,或者是出現打架的這種狀態,那孩子自然而然就出現模仿行為,就在幼兒園裡全部的重放一遍,那個叫情景回放。

    好啦,無論是孩子的大腦是否控制了自己的情緒,導致的一種情緒障礙,還是由於家庭環境溺愛導致的情緒的回放,這兩種情況都需要家長跟我們老師進行緊密的配合。這樣我們的孩子的行為才能夠慢慢在我們正向的積極的引導下才能夠更好,否則這個孩子的情緒可能會更加的惡劣,將來會影響到他的上學。

    剛才呢,我是講,我們作為老師首先要讓家長知道的,或者是要知道兩種模式。但作為老師,如果這個孩子已經正在跟我發生衝突,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她抱緊,要把他與其他孩子隔離開,也就是單獨的把他放在一個區域裡,可以抱抱她,然後讓他的情緒緩下來,如果這個孩子情緒過於激動,會抽搐,打、踹,我們的老師只能在站著稍微遠一點,避免被傷害到,讓孩子的情緒儘量的去發洩,當他發洩出去之後,站起來,我們蹲下來再跟他慢慢溝通,溝通的前提是,問問她“發生什麼了,你怎麼了,你心裡哪一點不舒服,可以跟老師講一講嘛,老師是你的好朋友,你可以握握老師的手,可以抱抱老師,你打人的行為是不正確的,你要跟老師說,sorry,要說對不起,這樣老師還是愛你的,你一定要抱抱老師,親親老師,老師是愛你的“。這樣才能夠讓他的情緒發洩完之後,我們再進行有效的黃金八步法的溝通,才能對孩子的情緒得到有效的一個調控和引導,再加上我們和家長的一個配合,相信孩子在不久後呢,就可以把自己的情緒控制得更好了。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

  • 7 # 緣來就愛

    如果真如題主所言,那你們可要好好反思自己教學教育行為是否合適這個小男孩?

    曾作為一個在幼兒園呆了十幾年的幼兒老師,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訴你,你怎麼對孩子,孩子就會怎麼對你。

    那麼發現有這類男孩時怎麼辦?其實這是人生第二個叛逆期,稱為“兒童叛逆期

    首先,對孩子要有親和力,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他做的事情,再讓他說出這樣做的理由,你最後解釋這件事的對錯,這樣才會讓孩子明基本事理。

    其次,對孩子要有耐心,同時,也可以用“陽性強化療法”,就是強調對的,你多正面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對於做得不夠好的,提出適當的提建議,這裡要注意不要提太多!

    再次,你要查詢原因是不是在家長身上。比如:太順著孩子,慣著他,無條件地滿足他的所有要求,等等。

    最後,每次教學教育活動結束後,多多思考什麼方式是才是適合你們孩子的,他忤逆你們老師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不要一概而論,要自己去觀察孩子,得出與孩子現狀相匹配的最佳方案來。

  • 8 # 每日正面教育

    孩子還小,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咱們要有方法去了解還得需求要有耐心去溝通和傾聽。下面咱們就一起探討一下,這個所謂的“叛逆”。

    所謂的“叛逆期”似乎成了老師和家長的噩夢,這個時期孩子的一些語言或行為會讓我們驚詫於他為何突然判若兩人,不聽話,不服管,跟老師或家長較勁……孩子的這些表現有時會讓長輩不知所措。

    叛逆期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過渡期,是孩子自我意識、自我力量的破繭而生,孩子在此階段獨立意識逐漸成形,希望建立自我認同,希望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表現出自己的獨立和與眾不同。

    身體和意識,沒有哪一次出生是不痛苦的,所以,叛逆期屬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正常步驟,不正常的是孩子和家長或老師出現對立,甚至矛盾上的激化,影響老師、長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對孩子的成長產生負面影響。所以,老師和家長要避免或解除和叛逆期孩子的對立,就需要注重方式方法。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怎樣跟叛逆期的孩子正確相處。

    怎樣跟叛逆期的孩子相處?

    常聽家長抱怨,孩子小時候特別懂事聽話,讓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來不頂嘴也不整事。現在長大了,凡事都想有自己的主張。做錯事了,家長批評兩句,孩子要麼悶頭不語,要麼氣急頂撞,甚至以離家出走要挾。真心納悶,當年那個懂事乖巧的孩子哪去了?

    班主任朋友也常頭疼,總有那麼幾個學生,叛逆心特強,凡事愛跟老師對著幹。你說往東,他偏向西。學校不允許學生燙頭染髮,他非燙一撮染一縷。老師家長反對中學生戀愛,結果校園戀情越“猖獗”……

    總之,他們處處跟你對著幹,還總願意給家長、老師挑毛病。有的時候明顯是在強詞奪理,但就是不聽人勸。真可謂哪裡有“壓迫”,哪裡便有反抗。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們為什麼要跟大人對著幹?為什麼成人越是禁止的事情,他們卻越是想去嘗試突圍?作為家長、作為老師的我們,到底該如何應對這些自以為是刀槍不入的樣子令人頭疼的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一、“叛逆”的心理解析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年輕人的叛逆有其令人欣喜之處,這亦可能是一個人成熟的必經之路。因為,一個人的成長,最關鍵的是能夠獨立去認識和應對這個世界。孩子進入青春期,生理發育漸趨成熟,他們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張。

    他們渴望獨立,喜歡標新立異,期待理解和尊重,渴望演繹自己的人生指令碼。這是可喜可賀的。為了表明自己的這種“獨立性的需要”,一些青春期的孩子,故意表現出和成人世界的不同,故意違逆成人的意志和主張,有的時候就成了“叛逆”了。如果我們以積極的方式來看待青春期孩子追求新事物和追求獨立的過程,那麼孩子們力求新奇體驗的努力便是一種創造性的力量,如果引導到位,它會給每個人帶來益處。

    從心理學上來說,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源自於自我獨立意識的發展。

    二、叛逆的應對策略

    首先,理解和尊重。要充分認識叛逆心理是青春期孩子一個正常的心理特徵。不要認為孩子平時的一些叛逆行為是有意跟老師過不去,甚至認為是思想品德問題,而任意責備和批評。誇獎、鼓勵永遠比批評和責備的效果好。

    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也許我並不贊同你的做法,但我願意理解和尊重你的感受,我要首先恭喜你在長大。你跟我對著幹,我不接你這一招。你故意出新搞怪,我偏偏不為所動,不因此生氣,相反,我理解你、認可你、尊重你的這些與成人世界格格不入的言行,因為長大需要過程,因為我也曾年輕過。

    其次,瞭解行為背後的正向動機。神經語言程式學認為,行為背後總存在正面動機,是趨利?還是避害?很是值得探討。一個在課堂上總是趴桌睡覺或是接話搗亂違反紀律的孩子,一個總喜歡在衣著服飾或行為方式上標新立異的孩子,他們叛逆行為背後的心理訴求是什麼?

    老師要透過積極思維找出學生的正面動機,然後因勢利導,而不是簡單地批評否定。因為當學生行為背後的正面動機被肯定、被接受之後,他會有一種被看到、被理解、被尊重的感覺。

    如果老師只是看到學生的錯誤行為,忽視或否定了背後的正面動機,甚至給錯誤的行為貼上負面的人格標籤,那麼就會激發學生的抗拒心理,造成越溝通矛盾越深、越處理問題越多的局面。

    最後,與孩子交談切忌簡單說教、強硬粗暴。青春期的孩子最討厭的是單純的說教。老師不僅要站在與學生平等的地位交談,而且要注意時間場合。另外,由於學生處在青春發育期,情緒起伏比較大,所以談話一定要注意技巧,學會察言觀色,抓住有利時機。有時正話反說效果會更好。

    心理學上有一個“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即當出現干擾戀愛雙方愛情關係的外在力量時,戀愛雙方的情感反而會加強,戀愛關係也因此更加牢固。對青少年而言,他們的許多叛逆表現,恰恰和“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相關。其實不僅青少年,不僅愛情這樣,人性本身就如此,越是禁忌的東西,我們便越發地想嘗試一下。

    對於那些叛逆的青少年來說,他們之所以去做某些事,本來並不一定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有人禁止他們去做。反之,如果一個叛逆的學生覺得自己的想法、做法沒有引起成人的更多關注和反對,人們表現出理解和認可,那麼做起來也就沒有什麼意思了,叛逆的問題可能也因此而解決了。

  • 9 # 賴頌強講孩子抑鬱休學

    家長期望孩子說了就聽,其實是希望孩子服從自己。

    聽話應該有兩個含義:你聽我的,我聽你的。

    往往彼此傾聽得出的結果執行力更好。

    “我以前兇吧,態度不好,他不聽我理解,可是現在我好好說了,他還是不聽。”這是家長困惑的地方。

    常常家長會走進一個誤區,是什麼呢?

    如果我放下身段,跟你好好說,那麼一定能到達我的目的:“讓你好好聽我的話。”

    家長的目的就是要:你聽我的。

    這個想法有個根本性的問題:沒有把孩子放在平等的地位上。

    想想看配偶間如果這麼要求對方:你要聽我的,顯然會有矛盾,那麼放在孩子身上也一定遲早會出現矛盾,且隨著孩子年齡增長,矛盾會增大或激化。

    孩子不聽話的原因有哪些?我們一起來看看

    (1)孩子的想法和大人的期望不一致

    那麼孩子的想法呢?我還沒玩夠呢,等我玩夠了再說啊

    所以家長的期望和現實就存在差距了,所以矛盾就出來了。

    大人的感受就是,我的孩子不聽話

    (2)孩子的好奇心讓他一而再而三地嘗試

    比如說,商場裡面亮晶晶的商品,可能昂貴,也可能是易碎的;但是孩子對商品的價格和材質沒有概念,他對自己的能力認知不足,他也沒有辦法以預判形式是什麼樣。他沒有我們大人的社會概念,比如說碰壞了要賠,賠還要不少錢,而且這個錢賠出去沒有回報,是冤枉錢,這些孩子統統沒有概念;即使家長跟他說:“不要碰哦,壞了媽媽要陪的”這樣的話,他也只是聽,對他來說,不能理解是什麼意思。但是商品呈現出來的漂亮的樣子或者功能在實際地吸引他,讓他去一探究竟,所以他沒法聽大人的“離得遠遠的”

    給大人的感受就是,這孩子越說越做,不聽話

    (3)這是孩子一個個性化過程,對說“不”的產生的力量很享受

    有的時候孩子說“不”或者反抗家長的時候,家長的激烈反應,讓孩子體會到“不”這個詞真的很有力量,那麼大的孩子很享受這樣的力量感。

    比如說今天是規定的穿校服上學的日子,孩子說“我不想穿校服”。家長就著急了,“今天是規定要穿校服的,你不穿校服,你穿什麼?其他小朋友都穿,你不穿?”家長就噠噠噠,一頓講道理,目的是要說服孩子,給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大人控制了,也感覺到我只要說“不”,就能把大人搞得雞飛狗跳,這個很有意思,所以他會常常來刺探一下大人

    給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怎麼就說不聽呢,真不聽話

    (4)孩子對“不要”的理解和大人不一樣

    比如說,過馬路,大人認為過馬路就是快步走,謹慎前行,注意前後左右的行人啊,拐彎的車輛啊,總而言之要小心地儘快走到安全的地方

    孩子聽到大人說過馬路不要跑,他拉著你的手,一蹦一跳,因為紅燈變綠了,大傢伙一快往前走的人流很讓人興奮啊,我是其中一個很讓人開心啊,剛才停著等,現在齊步走,這個很讓人激動啊,所以他的動作完全表現出他的感受和心情,他沒法理解那些個危險和緊張。

    那麼大人的感受是:這孩子真是越是危險,他就越做危險動作,真是不會聽話的熊孩子

    (5)大人不傾聽孩子

    有沒有過這樣的情形,孩子說:“媽媽,快快,快看我”,他可能把你的大衣服披在身上了覺得很好玩,他可能把枕頭、玩具或者水桶頂上頭上了,他想要跟你分享他的創意,通常家長們沒有感受到危險,或者正在忙著的時候,都是很敷衍地看一眼,“哦,看到了”或者很不耐煩“唉呀,正忙著呢,沒看到嗎”於是這樣的反應也給孩子做了個榜樣,他也學到了,下一次,他也會這樣對待大人叫他比如吃飯啦,睡覺啦

    這個時候家長忘記了自己曾經做過的示範,他只感受到當下孩子的行為:怎麼叫都不聽,真是不聽話哦。

    那麼解決方案是什麼呢?

    (1)審視自己的行為

    每次孩子來找我們的時候,你覺察一下自己的行為,你有沒有在認真地聽孩子說話,你有沒有敷衍孩子,有沒有給孩子做“不聽話”的榜樣?

    這個可以觀察一下自己或者你的配偶或者家人,當孩子叫你們或者跟你們說什麼事的時候,你的迴應方式是什麼,記錄下來

    然後從現在開始,可以很認真地迴應孩子的每一次呼叫,即使你手裡正忙,正在炒菜,也可以把火先關掉,然後蹲下來,看看孩子是什麼事情,如果是需要花很長時間的,可以跟孩子說:“我聽到你叫我啦,我現在正在炒菜,吃完飯我們一起玩,好嗎?”或者你們可以約個時間,每天一個固定的時間一起交流的,讓孩子把要跟你做的事放到那個時間去,這個固定時間稱之為特殊時光。

    (2)給孩子權力和選擇

    比如孩子今天要穿一條紗裙子上學,可是天很冷;可以讓孩子先穿上衫裙子在門口試一試,讓她自己決定要不要穿;可以這麼說:“今天天氣比較冷,媽媽打算要穿絨的衣服。你如果要穿紗裙子的話,可能會冷,也可能不會冷;或者你可以先穿了在樓下走一走,再來決定穿不穿,好嗎?”

    當然也可以根據裙子的厚薄和大小,給孩子有限的選擇:“你打算在裙子裡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呢,這個由你決定”——當然我們說這個有限選擇給出的選項是大人能接受的,就比方剛才那個例子,不管是穿保暖衣還是穿外套,大人都可以接受,就可以給出來做為選項,大人不能接受的,就不做為選項來提供。

    (3)傾聽,進入孩子的內心

    比如孩子一定要去看看那個電飯煲,可以抱著他在安全的範圍內,去看一看你是怎樣把米和水放進去的,是怎樣按鍵的,或者也可以抓住他的手指,讓他按正確的鍵。讓他體會參與的快樂

    或者是孩子睡覺前怎麼也捨不得玩具,還想玩,可以跟他說:“嗯,這些玩具都很有意思,你一定想要玩到不想再玩為止,現在是睡覺時間,是你自己收玩具還是媽媽和你一起收?” 用共情的方法去理解孩子,讓他覺得被關注到。

    (4)運用幽默

    比如說洗了澡,不及時穿衣服,可以先用被子把孩子先圍起來,孩子通常很喜歡不一樣的處理方式,他會很享受光魯魯在被子裡的感覺。這個時候你還可以跟孩子玩遊戲,拿著他的衣服說:“嘖,這件衣服是誰的呢?他找不到他的主人了,是椅子的吧?........”

    (5)尊重孩子,留出時間

    通常我們說培養孩子的專注力,不讓孩子受打擾,就是在他看書,玩玩具的時候不讓他在那個場景中被打斷。如果剛好到吃飯時間了,怎麼辦呢?提前一點知會孩子,讓孩子有一個心理預期,不要讓他立刻放下手裡的工作。

    可以這樣說:“我們馬上就要吃飯了,你需要多長時間可以過來?”

    也可以說:“還有五分鐘就要吃飯啦,你可以準備一下嗎?需不需要小鬧鐘提醒你?”如果孩子同意,那麼按個小鬧鐘,孩子可以聽到鬧鈴響之後按計劃行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尹微簽名怎麼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