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風三三湖

    兒時的過年,離不開一個吃。

    進了臘月,母親就開始醃製臘魚臘肉,那時好像魚都不大,一條最多二三斤重,不像現在一條魚十幾二十幾斤。

    醃製很多,家家戶戶的門口曬滿了乾魚臘肉。乾魚臘肉也是年夜飯的菜。平常煮飯的時候,在飯蒸背上蒸一點乾魚,特別香。

    接著要喝臘八粥,媽媽煮的臘八粥,是用大米,花生米,黃豆,白蘿蔔丁,紅薯,鹽,等等雜七雜八的玩意兒,熬得稠稠的,特別好吃。

    印象深刻的是過年時候提籃裡一層層小抽屜裝著的切得薄薄的涼拌滷牛肉,涼拌豬耳朵,涼拌口條,粉蒸肉等等,大概九層。

    大鍋裡翻滾熬著香甜的麥芽糖,平常家裡不做,只過年才有,空氣裡甜香醉人。

    糖熬好後,一半攤涼,冷卻後就是好吃的麥芽糖,那時候有一種職業叫“拷糖”(音譯),小販走村串戶,破銅爛鐵牙膏皮換糖,就是這樣的麥芽糖。

    還有一部分熱的麥芽糖趁熱加上已經提前爆好的白白胖胖的米花,製成炒米糖,好吃又不粘嘴。

    熱情實在的鄉親們,家家戶戶用大臉盆裝著滿滿的炒米糖,端在手上,排隊來給我們送“節禮”。

    記憶猶新。

    現在這些早就都吃不到嘴了,沒有人做,更沒有人送。

    那時候,瓜子花生蠶豆都是自己種,到快過年了,才用鹽或者是沙子炒熟,很香。

    還有一種美味,苕果,就是把紅薯煮熟,去皮,然後把它拍平,攤薄,成圓形,面上灑幾粒芝麻,放簸箕上曬半乾,然後切成菱形小四方塊兒,曬乾透,等過年的時候拿出來,和瓜子花生一樣用鹽或者是沙子炒,也可以用油炸,又香又甜又脆。

    臘月二十八下午就炸魚圓肉圓蘿蔔圓藕圓,藕夾,還炸麻花,各種麵粉做的甜的辣的油炸零食。

    做煮湯用的白色的魚圓,叫“刮魚圓”,甜的鹹的芋頭圓,苕粉圓。

    打餈粑,做年糕,梗稻米粑。

    過年前各種採購,打年貨,年畫,門聯,鞭炮,銀行換新錢,準備好自家孩子和親戚家孩子的壓歲錢,一元五元十元錢不等,錢不多,但是很新,拿著也好看,大人們每天忙,各種忙。小孩們高興。

    人們見面打招呼的話題也從“吃了嗎?”,變成了“年辦好了嗎?”

    吃年夜飯,一般從臘月二十八就開始了,早的臘月二十五就有人吃,那時候親戚之間走動頻繁,關係親密,這家吃,那家吃,自己家的,別人家的。

    一大桌子菜堆得滿滿的,全是好吃的,平常吃不到的“美味佳餚”,可惜過年好東西吃得太多了,肚子太撐,“年飽”,吃不下。

    年夜飯吃了一頓又一頓,壓歲錢收了一張又一張。

    吃年夜飯的時候,就是孩子們收壓歲錢的時候。

    年夜飯都會多煮飯,還有“聽話魚”,說好話,年年有餘。

    吃完年夜飯,大年三十看春晚,守歲。

    初一大早上吃一碗滾燙的雞蛋桂圓紅棗湯後就開始四處拜年。

    你家我家他家,節禮提來提去,特別忙。

    過年時候還有舞獅子舞龍,都挺熱鬧。

    一直到十五元宵佳節,過年才算是結束了。

    一晃二三十年過去了,現在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天天有魚有肉,日日是過年,只愁吃不下,不愁沒處買,只是年味越來越淡了,東西感覺越來越不好吃,人與人之間關係也非常淡薄。

    過年吃好吃的,也只能留在記憶中了。

  • 2 # 秋天的青春

    我們是農村人,都是從農村長大的。童年時代記憶猶新,小時候是天天盼著過年,過年了爸爸媽媽能給自己買件新衣服,有好多親戚串門,做好多吃的,懵懵懂懂的也不知道過年啥意思。家家貼對聯,掛燈籠,早上起來放鞭炮。‘那時代天氣又特別冷,整天不著家的在雪地玩,堆雪人,你追我趕,砸得滿身是雪,小手凍得通紅通紅,夜裡拿著手電筒跟著小朋友去房簷下捉鳥,感覺挺熱鬧的。長大了開始外出打工,平時很少回家。一提到春節感覺特別累,來回不便,在路上就得兩三天,排了幾天隊買不著票,想想長年不見的父母和孩子排再長的隊守著。現在自己有車了,想回來就回來,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頓飯,感覺天天是在過年了。日子好了,手頭寬裕了。年味沒有了,朋友不見面,親戚不走動了,除了誰家生日結婚什麼的,其他時間上網聊聊天,在家看看電視,朋友圈發個微通道聲好。很懷念童年時代,純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中餐禮儀舉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