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落霞孤鶩i

    我心目中的李密

    “忠”和“孝”本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民族歷史上出現過無數像岳飛那樣的大忠大孝的典範人物。但是封建統治者卻把“忠孝”之道變成了維護其統治地位的思想武器。一篇《陳情表》看似寫盡了李密報養祖母的純孝之情及“盡節”於皇帝的忠心,而李密的實際感情,我看絕難用“忠孝”二字表述 。

    既然是評價歷史人物,,就不妨先用古代人物的標準衡量一下李密。《孝經》中說:“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即孝道,以侍奉父母為起點,以侍奉君王為中途,保祖業,可顯揚父母,但其最終目的還是對君王盡忠,對君王和順,不要背叛君王。那麼,晉滅蜀漢後,李密理應盡節而死,而他並沒有放棄他的生命,這就能判定他的不忠。

    同時,李密既已承認晉為“聖朝”,蜀為“偽朝”,理應對新王司馬炎盡忠,但他又舍大家而保小家,放棄了效忠於國家的機會。古人云:“忠孝不能兩全”。為忠臣不得為孝子,為孝子不得為忠臣。李密則選擇了先盡孝,後盡忠的方式,看似很巧妙地解決了矛盾,而他卻僅以供養祖母劉為藉口。這難道就是當時的“孝“嗎?

    況且司馬氏集團是透過陰謀和屠殺等卑劣手段建立的西晉,本以“不忠”為了鞏固統治,不得不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方針。然而,不知不覺之中,晉朝就已經失去了按照古人標準衡量“忠孝”的資格了。

    那就用今天的眼光看待李密吧!不難看出,李密在構思《陳情表》時,有三種交錯出現的感情:一,因處境狼狽而產生的恐懼之情;二,對晉武帝逼迫催促的不滿情緒;三,對祖母劉的孝情。但在《陳》中李密恰當地壓抑了前兩種感情,而對後一種感情大肆渲染。“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餘年。”亦的確感人至深。然而,此時李密的孝情就不同於一般的母孫之情,而是在以辭不就任為目的的特殊感情。

    “譭譽於今判偽真”,在歷史的長河中,西晉僅存在了五十一年,而在祖母劉死後,李密的仕途也不順利。或許,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李密,但歷史對他的評判才是最重要的。還是等待後人對其做出科學的評價吧。那時,“忠孝”的含義又會是什麼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印度泰戈爾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