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隻兔尾

    -01-

    也不知道是巧合還是某種機率性,最近讀過的書的作者,最後的結局總是英年早逝,或者是親手結束自己的生命。

    三毛是自殺的,太宰治也是自殺的,顧城砍傷妻子後,上吊自殺。包括我喜歡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生前,其實他是反對自殺這種行為的,可最後還是含著煤氣管,結束了生命。

    這不禁在我心裡升騰起一個巨大的問號:為什麼啊?

    –02-

    每次在深夜,就著鵝黃燈光,閱讀著這些名家的作品,大部分的感受是愉悅的。

    因為一個作家將最寶貴的生活經歷,濃縮成薄薄的一本精華,也著實令人覺得靈魂無比滋潤。

    當然,在這樣的愉悅之情裡,或有或無的,又夾雜著一絲絲愁味與孤獨。除了相由心生的說法外,字如其人,也是耐人尋味的。

    看一本書時,起初獲得的是精神上的充足,後來我便不自覺地開始,將自己安插進作者的創作氛圍裡。

    幻想著,他們當日創作的情形,大多想象設計反饋給我的畫面,是一個趴在桌前,日光剪影裡的孤寂背影。

    當然我筆觸笨拙,不知如何形容這樣的感受,唯一能直白一點,但又不太恰當地概括著說:或許作家們的內心,不僅是通透的,還是藏著孤獨的。

    我們以既得利益者的身份,輕而易舉地便能縱觀這薄薄的一本故事,以為作者這一路上,只有Sunny和花香,只有快樂和順遂。

    可接近創造本身時,才發現創造的過程比創造的結果,慘痛多了。

    作者創作,是不斷解剖自己,把自我的痛苦與快樂敘說給外人聽的過程。當然,痛苦在創作中的佔比,要比快樂的成分大的多。

    我是極少看到,有十分震撼的作品,它的節奏是快樂的。

    -03-

    零散的時間裡,我便在手機裡看書。最近在讀蔣方舟的《東京一年》,書中有句話讓我十分有感觸。

    她說:“作家住在自身缺點搭建的監獄裡”,而“一個作家的死亡,又是從重複自己開始。”

    想想便覺得恐怖而失落啊。一方面作者要解剖自己才能創作出不俗的文字,另一方面,作者又不準自己走老路,而要不斷獨自去走一條新路。

    這樣的過程,我眼前出現的遠景,無疑是黑色的。

    或許這已經能夠解釋我開篇所提到的那個問題:為什麼作家、藝術家等,都“喜歡”以自殺來結束生命。因為他們不僅要正視自己的缺陷,還要不斷解剖自己的缺陷,真是不容易。

    就像抑鬱症患者一樣,每天都處在低迷的情緒裡,沒有誰可以解救,當意志力徹底崩塌的時候,他們就會選擇輕生。

    作家們自殺的癥結似乎與此有相似之處。他們在一些方面無疑是孤獨的,而這種孤獨,對他們的創作來說,又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他們生長於痛苦中,享受於痛苦中,又毀滅於痛苦中。

    這樣看來,孤獨就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傢伙,它總讓人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無法真正將兩方面的利益都享受到,可以說是一件壞事了。

    -04-

    不過也有很多讀者向我表明過,他們的生活也是孤獨的。但他們所說的孤獨,我又不敢將其與上述的孤獨劃等號。

    他們的孤獨,我倒覺得是一件好事。這裡我不想再展開說明,為什麼輕微的孤獨,對年輕人來說是好事。

    因為,現代人的孤獨,在精神層面上的純度不高,大多是沒人陪看電影,一個人吃飯逛街,身邊朋友寥寥等等諸如此類,比較具象化的孤獨。這樣的孤獨其實是可以利用起來,變成好事的。

    比如,一個人正好可以心無旁騖的學習,沒那麼多朋友也似乎少了一些社交的繁瑣等等。

    這樣的孤獨,本身沒有什麼慘烈性,是一種一掃而過的情緒,而不是長久不散的狀態。

    如果你能利用起這樣“膚淺”的孤獨,那也可算是你的幸事了。

    -05-

    所以,孤獨究竟是好還是壞呢?

    我不敢斷然站在一邊。只是從這些探討和生活的方面來看,普通人沒有向死而生的創造需求,也沒什麼機會將自己的痛苦解剖,能在一個合理且舒適的範圍內,享受孤獨,利用孤獨,不外乎就是一件好事了。

    而當你真正到達某種邊緣,跨過去一步就是深淵時,這時候孤獨就是惡魔。那時,你要做的是找人幫你分擔孤獨,而不是獨自承受。

    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能在某種孤獨的定義裡,有自己獨處的舒適部分,還能曬到Sunny,就算是一件不錯且值得回味的事情了

  • 2 # 照腦袋嘎嘣就是一板磚

    主要在於社會人情的發展方向的扭曲,導致了人們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很多人為了生存,為了適應這個時代,而不敢說自己想說的話。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所以寧願把自己包裹起來,沉浸在自己的小世界裡,不需要戴著面具在他人面前強顏歡笑。也無需擔心自己的言語或行為不當傷害了別人!

  • 3 # 毓離殤

    長大了吧,越長大越孤單,這句話是有道理的,小時候我們可以談天說地,聊理想,聊人生,聊另一半,慢慢的你會發現,能和你聊這些的人逐漸減少,到最後一個都沒有,這個時候手機就成了我們唯一的聊天伴侶,各種軟體成了我們抒發心情的工具,有些話,朋友不能說,家人不能談,能聽的只有隔著螢幕的陌生人

  • 4 # 莫忘初心242650426

    紛繁複雜的社會,使人心浮氣躁。換種生活方式,相對與外界環境少有接觸的予以獨處,是人生修煉自己,達到淡定自若的有效途徑。

    即使無法做得到真正意義上的心無旁騖,專心致志的致力於達到人生的巔峰目標,也可以靜下心來常思己過,而發現自己的缺點和不足。

    其實,一些人們,之所以無法擺脫現實生活中,遇到的煩心事所困擾,更多的是一種人在事中迷現象。

    少了身外之物的各種慾望,只要可以達到衣食無憂的情況下,不去過多的計較個人利益得失,才能營造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

    不過,過於刻意的將自己封閉於相對獨立空間之中,逃避現實生活責任,是一些人們惰性或者消極沉淪情緒的反映,不利於自身發展。

    (網路圖片)

  • 5 # jiedongfeng

    如今社會的快節奏感和來自四面八方的壓力,使得現在很多的年輕人都想找一片僻靜的地方,哪怕只是短時間的安靜,也好緩衝一下,最起碼讓大腦可以得到片刻安寧。另外,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人一路走來,見多了人與人之間的交際往來,圓滑事故,想想還不如獨處來的舒服自在,至少自己不用去偽裝,不用去迎合,這就是獨處的優勢。

  • 6 # 闕嚴振

    一個人的時候生活節奏完全由自己掌握,走路的時候步伐可快可慢,吃飯的時間可早可晚,睡覺的時候可隨便翻身。而多了一個人之後,不管是戀人還是室友,走路時快時慢,吃飯時早時晚,睡覺可能都不安心(如果是室友,怕對方打鼾或熬夜不關燈干擾自己,如果是女友,怕自己吵到對方),所有的事情都不在自己可控範圍之內。這種“不可控”會讓我們極其沒有安全感。兩個人的時候步調不一致經常會令我們感到不安,一個人的時候才是最愜意自在的,於是我們越來越喜歡獨處。

    比如,當我今天一個人去吃晚餐的時候,我不用問別人想吃什麼,我只需要點自己想吃的。如果熱乾麵和豆皮我都喜歡吃,那就都買了,也不用擔心遭白眼

  • 7 # Dang淘淘淘

    如今的社會生活是非常快節奏的,忙碌的工作之餘,大家的時間也相對緊湊。獨處也得到了大家的喜愛,下面我從四點分享下我自己對獨處的一個看法。1.可以提高自己。2.減少經濟壓力。3.樂觀的表現。4.有大事聚一聚,沒大事各顧家庭。希望可以幫助到樓主。

  • 8 # 你喜歡海嗎

    其實他們並不是喜歡獨處,只是不知道如何去跟人相處。

    我見過一個人,他平時很少跟別人聊天,但別人如果聊攝影或者遊戲時,他也會喋喋不休的。

    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走出自己的圈子,去融入別人的圈子,同時也不忘自己以前的圈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們有兩天沒發信息了,昨晚夢到他給我發信息,就剛才我給他發信息他沒回打電話也把給我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