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蘭知味農莊11
-
2 # 育聯網
在長達一萬五千字的長信中,通篇充斥著負面詞彙。
高考理科“狀元”、北大本科、留美碩士王猛(化名)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在這一極端例子中,不少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劉墉曾感嘆說,“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的自由,又要中國的寵愛,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的孝道。”
我曾經聽過一個很讓人震撼的故事。說是一個小孩子,從生下來就被媽媽各種溺愛,家庭條件一般,但要吃得好,穿得好,玩具也要好。平時跟別的小朋友玩,處處都要爭上風,經常搶別的小朋友的東西,別人不給還會打人。別家孩子的家長找這孩子的媽媽去理論,這個媽媽還不承認,當著孩子的面指責別人不對,誇自己的孩子多麼多麼好。時間長了,就沒有小孩願意跟他玩了。等到他十幾歲,學也不好好上,還養成了偷雞摸狗的壞毛病,礙於她媽媽不講理,對他袒護有加,街坊鄰里也不敢去找,背地裡卻都戳他們的脊樑骨。等到孩子二十多了,有一次和別人合夥偷國家電纜被捕了。判刑之後,他要求見自己媽媽一面。當他和媽媽見面的時候,他聲嘶力竭的指責媽媽:“要不是你一直對我這樣縱容,我也不會有今天。”
這個故事的真偽已經無法考證,但是它卻深刻揭示了一個道理:不能因為孩子小就不指出或懲罰他犯下的錯。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一個江洋大盜也是從小偷小摸開始的,同樣的,一個謙謙君子也不是生來優雅,他一定有良好的家教,有同樣優雅得體的父母。
看似灑了一點牛奶,浪費了一點水,扔了一點饅頭,很小的事,但如果做父母的不去指出他們的錯誤,不去告誡這樣做的後果,長此以往孩子心目中就沒有節約的概念,更不懂得珍惜。小浪費會造成大問題,那同樣的,無緣無故打罵同學呢?對父母不尊敬,對長輩不尊敬呢?故意推到街邊的共享單車呢?隨手亂扔垃圾呢?
許多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過度保護和管制。
錯誤無大小,犯錯誤也不分年齡,只要是錯,就應該被指出,犯錯的人就應該受到懲罰。之於自己的孩子,父母出於私心可以去原諒和包庇,但孩子長大了,他走入社會,別人有義務來寵著他,護著他,包庇他的錯誤嗎?當然沒有!如果孩子小時候,做父母的不能對孩子“狠”一點,那長大了,這個世界會狠狠的對待這個孩子,到時候後果就不堪設想了。只有放手,讓孩子脫離“父母”這個舒適區,他才能見識更廣闊的天空,才會有更高的視野、更大的格局。
什麼是真正愛孩子?真正的愛是愛憎分明,有原則有邊界的。我足夠愛你,所以才會不遺餘力的讓你從小就懂得是非分明,知道善惡標準。也許有時過於嚴厲,你這個年齡還無法理解,但終有一天你會明白我的用心良苦,會感恩我對你的管教,那就足夠了。
-
3 # 千島胡
中國有句古語:“慣子如殺子!”父母越輕易滿足孩子,孩子越容易沒出息。
父母對於孩子的要求必須有選擇性地去滿足,不切實際的、無理的要求,必須堅決而又明確地加以拒絕。“恃寵而驕”、“慈母多敗兒”就是溺愛產生的失敗的案例。
父母不讓別人指責自己的孩子做錯了什麼,自己也不去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從小到大就無從分辨是非,對孩子來說是很可怕的認知。
過度溺愛的結果就是:孩子過分依賴父母,一旦遇到點挫折就怨恨父母。父母欠他(她)的,世界都欠他(她)的。社會上發生了許多悲劇,比如,殺父,弒母,自殺等。
【河北女孩707分考入北大,一篇“感謝貧窮”,感動無數人】
河北18歲女孩王心儀,今年高考以707分的成績被北大中文系錄取,當錄取通知書寄到家門口時,她正隻身在異地打工攢學費。她曾在文章中寫下“感謝貧窮”,“儘管它狹窄了我的視野,刺傷了我的自尊,甚至間接帶走了至親的生命,但我仍想說,謝謝你,貧窮。”感動了無數人。(摘自人民日報)
人們常說,“男孩窮養,女孩富養。”我認為不管男孩、女孩都要窮養,培養他們自己獨立的性格,不依賴於父母,不依賴於社會,做一個自食其力的社會人。“花盆裡養不出參天松,庭院裡練不出千里馬。”
張曰成,我的兄弟!看到你溺愛你的“種種”,我心急如焚。如果你的“種種”有以下幾種情況就不是好兆頭:1.對你亂髮脾氣;2.經常跟你談條件;3.拒絕分享自己的食物或是玩具;4.經常使喚你們夫妻倆為她做事;5.從來不幫忙做家務。
張曰成,你有嗎?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意思是作為父母疼愛孩子,就要為他們作長遠打算,不能只顧眼前的利益。這是很有見地的一句話,值得為父母者三思。因為不少父母常常是以愛孩子為由,卻幹著“害”孩子的事而不自覺,就是隻看到了當下沒有考慮到他們的將來。
-
4 # 田心理
溺愛百害而無一利
溺愛可能導致過度自戀,孩子會缺乏責任感或者對他人的同理心,誇大自我的重要性,以及利用他人的傾向
一是過度享樂型,覺得一切是應得的權利,傾向於專橫和操控他人他物
二是過度放縱,為所欲為,毫不考慮自己行為對他人的影響,導致不在乎社會規範和他人權利
三是過度被支配,父母做所有決定,孩子不自信,長大後仍依賴
四是過度保護,過度被警告危險,導致焦慮,傾向於逃避或隱身不參與社會活動
一般來講,被溺愛的孩子自戀高分、自尊自信低分,心理問題相對多⛈⛈⛈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過於溺愛最後害了孩子也害了自己,溺愛讓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如果不滿足就又各種方式來逼家裡直到滿意為止,如今我們也成為人父,曾經見過太多的溺愛讓孩子變成一個不懂感恩的人,不知道替他人著想的人,只想滿足自己的慾望,最後傷的還是父母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