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路118
-
2 # 雲淡舷窗外
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傳統文化的傳承。其實並沒有那麼複雜。那些以為在小學、中學所學的古文就代表已經繼承了傳統文化的想法,非常的幼稚。高手在民間,傳統文化也是,喜歡上京劇、太平歌詞總比喜歡上那些自己也說不清楚來路的東西要強。
很有意思的是,某些傳統媒體的喉舌,對張雲雷相聲表演裡的熒光棒視若蛇蠍,實在是讓人不敢苟同。粉絲怎麼追星,我等再不理解,只要不是突破法律底線,還能怎麼著?得允許人家存在啊。就算是聽相聲的正確姿勢,最正宗的似乎就是在街面上圍個圈伸長脖子站著聽圈內人表演,恰恰是喉舌評論員忘記了傳統,只知道在臺下座位上拍巴掌。再說了,幾根熒光棒就讓評論員亂了方寸,這心理素質,得訓練,強化。
對傳統文化的傳播,廟堂既然不能強制人接受,那麼江湖上怎麼傳播,都不過是娛樂而已,關廟堂何事?
-
3 # vv天堂鳥33015711
我喜歡京劇40年了 也是從相聲 京劇歌開始的 張雲雷的相聲對京劇的推廣普及好於京劇本身是毋庸置疑的
-
4 # 大漠孤煙265
看到這個我想說的其實挺多,分四個方面吧:第一,其實這裡面絕大部分人只是喜歡張雲雷,而不是喜歡傳統藝術,他們的名言是“我愛聽誰誰就好,別人管不著”,這話貌似挺對的,在他們眼裡張雲雷比梅尚程荀唱得都好;第二,其實鑑別自己到底喜不喜歡傳統藝術很簡單,你喜歡聽郭德綱陶陽張雲雷唱京劇,趕明兒不聽他們的,聽聽馬譚楊奚梅尚程荀的原版,如果還是那麼愛聽,說明您是真心喜歡,如果聽不下去,那還是偽傳統藝術愛好者;第三,如果真心喜歡的話,最好能深入研究一下,即便我們唱不了那麼好,也最好能聽懂別人好在哪。以前我也不懂,然後我就在網上看教唱的影片,老師會講這句怎麼唱,怎麼運氣,要什麼感覺,不能怎麼唱,這才明白京劇不是簡單的咿咿呀呀,唱一個字都有好多種變化,這才是國粹的魅力。我曾經看陶陽唱《淮河營》,下面觀眾一句一叫好,這就是典型的外行,不然你說說到底好在哪?還有網上所謂的合唱,那不就是唱歌嗎?千萬別說自己是唱戲;第四,還有人把追星,飯圈,拼流量那一套帶到了相聲裡,其實真的不合適,有人還會說“我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我想說,如果您真心喜歡傳統藝術請尊重它,每行都有規矩,為什麼聽交響樂不能衣著隨意,不能隨便叫好?聽京劇要在最見功夫的地方叫好,這樣臺上的演員知道下面都是內行,會更賣力氣,聽相聲也是如此。現在是沒有一點章法,臺上臺下一樣亂,所以現在不出大角是有原因的,沒有培養大師的土壤了。
-
5 # 新文化街男孩
這就是宣揚個人主義,我們當然要反對。
歷史流傳下來的小曲小調都是糟粕,我們倡導反三俗,當然要羅列莫須有罪。
相聲是傳統藝術,憑什麼要用熒光棒點綴?
看看人家四大天王,除了唱歌,還能引誘通緝犯,而你"張雲雷,只會迷妹。
探清水河的水其實並不清,裡面的情調很危險,容易讓年輕人沉迷陶醉。
其實我們也有煩惱,就是突然停播宮鬥劇。小鮮肉們看不到了,怎麼入睡?人都有七情六慾,我們這些“吳大叔”們也很累。
理解萬歲!!
我可以偷偷給孩子們買張雲雷的票,但我絕不會去現場受累,因為擔心被某協同事們嗤笑,說我站錯了隊。
得,我要聽睡前小曲了,那個抽菸喝酒燙頭的說的真不懶,可旁邊的小黑胖子,就是欠打欠罵。俗話說,打是親罵是愛,我願意親力親為。
呵呵,我,睡睡了。。。。。。。。
-
6 # 閱微筆記
以郭德綱為首的德雲社對中國曲藝甚至中國文化的傳播與傳承所作出的貢獻,可以載入史冊的。
各種曲藝形式是廣大勞動群眾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來的,是最底層最大眾最傳統的娛樂方式。隨著廣播、電視、電影、網際網路的發展,很多形式已經漸漸脫離我們視線,比如很多地方戲曲曲種已經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形式常年以來,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是“活”的文化及其傳統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過程來說,人的傳承就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像京劇、相聲等曲藝形式還不到瀕危的階段,但在德雲社之前,最傳統的在劇場表演戲曲、相聲等已經不多了,用郭德綱的話說,單憑這個已經吃不飽飯了。當時人們娛樂形式或許更多是看個電影、唱個K,抑或話劇、演唱會等現代表演形式。誰要說花錢買票聽場相聲、評書,指定說這人瘋了,而且你也找不到地兒聽。德雲社不但把票賣出去了還賣得很好,現在年輕人以聽德雲社的相聲為時尚,說明德雲社成功了。
要說小辮兒的唱功有多好,也不至於,說相聲的多才多藝的有很多,年輕人喜歡,沒有道理,前無古人,從他嘴裡唱出來的京劇,大家覺得咿咿呀呀的腔調其實也是很有韻味,曲藝不再是老年人專屬了,這就是他的功績。當然不僅僅是他,還有更多的德雲社演員的努力,才有今天。
至於說所謂德雲女孩捧角兒,個人覺得只要力所能及,無可厚非。擱任何一個人來說,花錢做自己喜歡的事都是一件很舒服的事。
在德雲社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喜歡上曲藝,甚至從事這些藝術,很是令人欣慰。不能說全是郭德綱、岳雲鵬、張雲雷等的功績,但時代賦予了他們這個責任,雖然 還不是百花齊放,起碼德雲社眾演員開了個好頭。
-
7 # 辮兒哥哥的馬尾辮兒
我發現了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在你們眼中相聲演員就該長得醜嗎?出來一個長相清秀的都天理難容了?何況二爺的粉絲大多數也不是隻喜歡二爺德雲社的其他相聲演員都喜歡,這也叫看顏值嗎?如果不是張雲雷,我可能仍然不喜歡相聲小曲兒這些,二爺的粉絲不管是衝著什麼喜歡他的,至少他帶動了傳統的發展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京劇演員王佩瑜為了推廣京劇不也嘗試新興手段用自己的方式讓更多人喜歡京劇嗎,如果他是個男生的話你們是不是又要說他的粉絲都是衝著他的長相去的?
我不反對帶動傳統發展的事情,只不過每個人用的方式不一樣,如果你們非常看不慣二爺的方式的話,還有許多傳統文化等著你們這樣一些沒有顏值不會被噴粉絲看臉的人們去帶動的,加油!希望早日在電視上看到你們的身影!
回覆列表
中國的戲曲(京評梆越豫秦晉等等)、樂曲(十大名曲,二泉映月,金蛇狂舞等等)、曲藝(相聲評書鼓書等等),是歷朝歷代華人民創作的來自於民間的文化形式,是勞動人民在生活中勞動中抒發感情的精粹。是中國獨有的寶貴財富。
對於這些傳統文化形式,因為來自於底層老百姓,因此其中摻雜了一些糟粕的東西,但是大部分都是弘揚華人民仁義禮智信以及尊老愛幼真摯愛情的傳統美德的。我們在吸收西方文學藝術的同時,不能把我們自己的傳統的東西丟掉。
然而曾幾何時,我們的傳統藝術被新生代拋棄了,舞臺被來自港澳臺和西方的文化藝術形式佔領了,年輕人崇洋媚外鄙夷中國文化,這個狀態已經很多年了!
幸運的是,自從張雲雷在舞臺上表演咱們的傳統曲藝之後,他用他無可比擬的個人魅力,讓年輕人看到了傳統文化形式的精彩和大美,把年輕人帶入到傳統文化的氛圍中,越來越多的人(原來是一些年輕女孩子,現在普及到男女老少)因為喜歡德雲社演員和張雲雷,也喜歡上了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藝術形式。這是非常難得的好現象。
打個不恰當的比喻,這個真像義大利的裴多菲俱樂部,復興了我們的傳統文化。讓我們的文化園地百花盛開,讓我們的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繼往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