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314音樂小站
-
2 # Jangzs
你所處的角色一定是個下級工作者,而且經常出錯,被批評,你長期處在被審視被監督的角度,總是活的比較窩囊,跳不出這個設定,所以你一直比較被動,羞於表達,做事不靠譜。
以上這種是在職場。
還有一種就是生活中的性格養成,你已經養成了這種壞的性格,已經不存在自信心,也沒有表達的慾望,完全不是累,而是外因施壓,和內在羞愧,相互作用形成的惡習。
這樣的情況都需要訓練自己,讓自己重啟自信。
-
3 # 風沁讀書
在社交關係裡,總會存在這樣一些人,他們會下意識的去考慮他人的反應,過多的迎合他人的情緒,不自覺地取悅討好他人。心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做“討好型人格”。
顯著特徵就是性格敏感,對別人的情緒反應非常在意。幾乎很難拒絕別人的要求,避免和別人起任何衝突,即便有衝突也會容易成為妥協的那一方。歸根結底,還是出於內在的不自信。因為不自信,所以害怕與人相處,而為了讓自己看起來合群,又會拼命的與人相處,而這個相處的度很容易會因為用力過度而成為討好型模式。因為不自信,更需要來自外在的肯定,而尋求肯定,就會過多在意他人的評價,形成一種不可抗拒的慣性。但是這個討好型的自己並非內在真正的自己,過多的臉譜化這種個性會讓自己的內心逐漸排斥自身行為,而變得對人際關係越來越牴觸和排斥。在應付群體社交的時候就容易產生迴避心態。
假如去深溯討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基本會涉及到原生家庭和成長環境。沒有得到家庭提供的無條件的愛和信任,為了逃避被反覆否定的痛苦而隱藏起自己的真實感受和需求,來迎合父母家人的關注。長此以往,就會把他人的需求內化為自己的需求。安全感的缺失導致不能夠從內源給予自己肯定,會將自己的價值依附於外源性的施予。
每一個討好型的人,都是缺乏愛的人。社交關係帶來的不是與人聯結的快樂,而是內心的牴觸和懼怕。當下要面對的,是學著第一順位去愛自己,自身的價值不需要透過別人來肯定。假如自己覺得跟人相處很累,那就遵循內心,把自己從社交關係裡摘出來,享受獨處的自由。能夠建立一個與他人的邊界感,就是給自己築起一道安全感的牆。
人生只有一次,放輕鬆,不要太為難自己。沒有什麼是時間不能推進的,沒有什麼是成長不能習得的。從接納自己開始,接納不完美的自己。
-
4 # 擰螺絲的桃花仙人
解決這個問題,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信。
觀察別人的行為舉止來判斷自己做的事情或者說的話是否合適,也是人之常情,但是沒必要看的過重,只要我們沒有做讓人反感的事,沒做有悖於道德和法律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看別人的臉色呢?又為什麼一定要活在別人的臉色下面呢?
在生活中,為了人與人之間的和平相處,我們確實要照顧別人的感受,這無可厚非,但是所有事情都要看著別人的臉色去做,那我們的生活就是被其他人支配著的,自己的風格就完全消失了,真的變成了一個別人眼中的路人甲,所以,做好自己就好了,我們不去重傷別人,也沒必要被別人那種很有可能並沒有很多含義的臉色左右自己。
對於人多就不太喜歡說話的事情,應該也是不想在說話的時候去不停的分析其他人的臉色而變得寡言,但是在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說說家常,談談工作,暢想未來,也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情啊。
照顧別人的感受固然重要,畢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嘛,但是別丟了自己。
加油!
-
5 # 失敗者聚樂部
說話做事的時候,懂得在不經意間察言觀色,是一個很正常也非常正確的做法。我不知道你為什麼會因為這個苦惱,但我勸你一定要正視自己的長處併發揮自己的長處。
一個會察言觀色的人,難免會覺得比較累。因為你在乎太多人的感受,關注每個人的表現。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素質。人多的時候不想說話,是大多數人的正常反應,並不是你一個人的苦惱。總會有人願意在人多的場合,樂於去表達自己。不說話,你也是在考慮別人的感受,把說話的機會留給想要表達的人。
察言觀色在人情世故的社會氛圍中,有它獨特的市場。能夠懂得察言觀色也是我們所必須修煉的一種本領。天生擁有這樣的素質,為什麼要覺得苦惱?一個人,無論他有多高的地位,總有比他更厲害和值得他仰視的存在。察言觀色是每一個成年人的必修課。
如果說你已經厭倦了這樣的生活,或者覺得一直看別人的臉色很累。那麼,你可以適當的減少在公眾場合出現的次數。其實這也是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多的人逐漸迴歸家庭的原因。人們總會在無休止的社交中,感覺到厭煩與疲累。
正確的做法就是,工作和生活分開,如無必要,儘量少參加人多的場合。讓自己靜下來,多讀些書或者培養一些其他愛好。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自己內心平靜。然後你會變得越來越從容,即使仍然需要察言觀色,你也不會覺得疲累。因為你已經明白,這是工作,而不是生活。
-
6 # 共話巴山
很顯然這是一種極度不自信的外在表現,太過於關注別人眼中的自己了。察言觀色無可厚非,但是你得有自己的人格魅力,形成自己的思想然後表達給他人,這樣他人才會高看你一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對等的,不存在天生低人一等。還有你可能有一點社交恐懼症,人多的時候不想說話,可能面對你的都是陌生人,這種心裡很多人都有,但是既然走向社會了就得誰會克服,人之所以為人肯定是要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你可以逐步嘗試下,首先讓幾個朋友陪同你去熟悉的環境見一些陌生的人或許是朋友的朋友你不認識,感覺自己沒有障礙的時候,然後讓朋友陪同你去完全陌生的環境結交完全不認識的人,直到最後你自己獨擋一面。有必要時可以諮詢下心理專家做下心理輔導,閱讀些關於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內外兼修相信你很快就可以克服這些社交障礙了!
-
7 # 董小解
朋友,給你個愛的擁抱……其實呢,有這種心理說明你已經長大了。
我們都已經長大。
長大是艱難的,這也使我們變得越來越明白一些事理,不會再像懵懂無知的少年,那時候想說就說、想做就做,甚至有時候就不太經過大腦的思考,所以年少的我們都不可避免的犯下一些小錯誤,這就是青春。
既然我們都已經長大,那自然也就會變得成熟穩重一些了,成熟後我們不斷地在思考中會發現,原來話多有時候也會累,每個人都有不想說話的時候。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話都是沒有必要說的,而如果我們真能控制住自己的嘴巴,儘量多思考少動嘴,只說一些必要的話,只做一些必要的事情,那麼這樣就可以減少很多不必要的煩惱和疲憊。可是不能忘記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每個人都是有情緒的,需要表達。不可壓抑太久。要在互相信任和了解的人面前傾訴和表達自己的情緒,同時也傾聽別人的情緒,大家互相鼓勵和幫助才能走出生活的困境和陰影,不是嗎?
如果暫時沒有人願意傾聽,那也沒關係,我們就去和大自然傾訴好了,那些花花草草,青山綠水,都是人類最溫柔、最真誠的傾聽者,而且她們永遠都不會拒絕我們,一直就在我們身邊。相信我,親近大自然會讓當今快節奏生活之下疲憊的我們感到無限的美好。
而之所以你在說話和做事的時候會觀察和在意他人的眼光和想法,這或許跟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只是可能吧,過去的就讓他們隨風而去吧,每個人都需要好好活在當下,也需要給未來一個希望,畢竟,有希望的人,是幸福的。
而那些無關緊要的人和事,就把他們忽略了就好,該怎麼生活還得怎麼生活,想太多和在意太多隻會讓自己變得不開心。那麼,就勇敢生活吧,風來了牆擋,土來了水淹,坦坦蕩蕩做人,豈不快哉?
當閒暇了,可以找信任的人一起喝喝酒,暢談一番,互相關心,互相鼓舞,因為,我們不是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用心去感受世間的美好~~~
-
8 # 文宇修心
我認為這種心理狀態可分為三種場景和三種心境分析和對策:
一、如果是在工作環境的場合,說明自己的處境可能不理想或者發言太過於謹慎,做起事情沒有指導和正確策劃;又或者怕言失誤事被陷入輿論;又或者團隊關係和氛圍不和諧等;這些情況都說明自己心理是矛盾糾結的,我覺得應該從自己梳理對策思路,問自己我能做什麼,我想做什麼,我能幫助大家帶來什麼進展和利益,我能開創什麼等刨根問底式的尋思,那麼就能夠堅定自己的信念和立場,堅持自己的想法,與大家保持良好對話與溝通,自己就可以不斷的進步,那麼就能做到與團隊同進同退一致求進的團隊精神,這樣就樹立了自己在大眾中的形象和信心!
二、如果是在家庭的親人環境中,說明自己家庭生活壓力、工作壓力、感情生活壓力、事業壓力比較讓自己煩心煩惱。親人很在意你的現狀和將來,而自己總是活在過去的影響中不能堅信自己面對著將來的一切!在家庭環境中,應該是最好釋懷的地方,家人是最好的歸宿,最後的港灣,所以不管什麼事情都應該可以稟心長談的,什麼事情都可以商量著做的。
三、如果是在朋友的相處環境中,說明自己已經進入自己的“圍城”,朋友想進入你的世界,而你總想逃出紅塵,江湖的事情哪裡容你怎麼想就怎麼想,你要活出三國的諸葛亮,學習曹操的氣概,借鑑周瑜的一生,打造水滸傳的人生。
-
9 # 你好and再見love
可能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會在說一句話或者做一件事情之前,不光考慮自己,還要考慮別人的感受。怎樣知道別人的感受,我們只能透過觀察別人臉色來判斷。很多人都是非常敏感的,生怕一句話說錯,或者做錯事,會給別人帶來很多的麻煩。這樣的人通常都是活得比較累,活得不開心的。因為他常常都是在考慮別人的感受,而很少在意自己心裡的想法。就像我們常說的,懂事的孩子通常都是不快樂的,他壓制住了自己內心所有的慾望,在本該肆意放聲大笑的年紀,因為種種事情而愁眉不展,你說他能快樂嗎?
人一多,聲音就比較嘈雜,在這種嘈雜的環境下,人的心裡就會感到一種莫名的煩躁感,自然而然就不想說話了。至於生活很累,我想所有成年人的生活裡,都沒有“容易”二字吧。工作的壓力,房貸,車貸的壓力,婚姻的壓力都使得我們直不起腰。但是我們也要選擇適當的時機,給自己一個放鬆的機會,旅旅遊,做做自己喜歡並且想做的事情。即使生活還是一地雞毛,但是你總歸得有屬於你自己的時間,去享受生活,去體驗生活中的詩和遠方。
-
10 # 劉玲子candy
說句話或者做些事,總是不經意的去觀察別人的臉色,人一多就不想說話,生活很累,咋辦?看到這個問題,我知道題主肯定是一位善解人意的好人,懂得照顧別人的情緒,總能設身處地的站在別人的立場考慮問題。我首先肯定一點,這樣的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是,如果總去在意別人的想法和臉色,往往就會丟失了那個真正的自我。
生活是我們自己的,路也要自己走下去,而我們安身立命的根本就是自信,是相信自己為人處世的能力。會當擊水三千里,自信人生二百年。只有內心強大了,才會在無論遇到任何狀況時都能不亢不卑應付自如。我們要學著自信,學著相信自己,別再一味的否定自己,別人的想法和做不一定正確,也許會誤導我們的思維和方向。
其實,只要你樹立起自信,漸漸地你就會明白,之前的那些察言觀色,那些費盡心思的揣摩人意,還那些三鹹其口,已經把自己丟失了很久很久。想想,我們在別人心目中有那麼重要嗎,他們對我們的曲意迎合是否心領神會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事情要做,哪能時刻都能顧及別人的感受,是我們太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了。人生的累,往往不是身體上的,而是心累。太顧及別人的感受就會丟失自我,還是做回自己吧,甚少心不累。
回覆列表
首先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記得黑格爾 說過一句話,“人應尊敬自己,並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
”。
人活著其實並不是給別人看的,而是自己內心真正的快樂。生活累了困了,適當休整,想想那些比我們更苦的,只能賣苦力掙扎在底層邊緣的人,才發現這個世上永遠有比我們更累辛苦的人,相信奮鬥的人,永遠是最幸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