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哥雜談

    這是《三國演義》的情節,透過這一安排,突出了諸葛亮神一般的妙計,他明知會如此,主要有幾個原因:

    根據當時戰爭形勢,為了實現《隆中對》提出的天下三分的戰略構想,曹操就不能死。赤壁之戰如果曹操死了,那麼魏國必亂。曹操的部下和軍隊分別來自於袁紹、呂布、張繡等陣營中,除了曹操沒人能壓住他們,曹操一死,魏國必定分裂,他的手下會各自發展成各個小軍閥。

    東吳這邊勢力會大增,有可能一舉滅了魏國。孫權和周瑜等人本就野心勃勃,他們初期為了打敗強大的曹操,與劉備聯合發動了赤壁之戰,一把火燒了曹操的夢想。隨後,東吳繼續發兵向北進攻,只是遇挫沒有進展。如果曹操死了,那麼東吳的北伐之路就順利了。

    如果東吳統一了北方,那麼劉備將無立足之地,根本不可能實現諸葛亮提出的據有荊益兩州,進而圖謀中原的三分天下大計。所以,《三國演義》設計了這麼一個場景,既能突出諸葛亮算無遺策,又能讓關羽放曹達到天下三分的目的。

    另外,關羽心高氣傲,向來不服管教,諸葛亮利用這個機會,誘使關羽立下軍令狀,最後在劉備等人求情下再放了他。從此,關羽再也不敢在諸葛亮面前大呼小叫。

  • 2 # 依然是我

    在下以為,諸葛亮叫關羽據守華容道是深思熟慮的。按當時三國之實力,魏最強,蜀、吳較弱。蜀、吳兩國哪一個也沒有實力和魏國抗爭,因此,才有孫劉聯合抗曹,才有載入史冊的赤壁大戰,才有了“諸葛亮智算華容、關雲長義釋曹操”。

    假設諸葛亮遣張飛或趙雲據守華容道,那曹操必定凶多吉少。倘若曹操被殺魏必大亂,蜀國也未必在較短時間平定北方。而吳、蜀也是面和心不和,東吳亦對其亦虎視眈眈。如若蜀出兵平魏,後方必然空虛,東吳亦可抄其後路使其自顧不暇。如此利害關係想必諸葛亮已瞭然於胸。如此這般,三國相互牽扯、制衡之力必然會打破,以蜀國當時之實力恐怕也不會有好的結果。

    諸葛亮派關羽據守華容道,一來,大戰已近尾聲,曹操百萬大軍幾乎全軍覆沒,沒個三年五載緩不上來氣,蜀國正可藉此時機修生養息壯大實力。二來,藉機在東吳面前顯示一下自己的能力,讓東吳知道我蜀國也不是好惹的!這第三麼~也順便給關二爺一個還人情的大好機會。哈哈!

  • 3 # 國輝影視劇

    因為放走曹操對諸葛亮來說,可以說是一箭雙鵰的好事:

    首先,為了得荊州,當時的曹操還真不能死,曹操死了對劉備一方來說基本上沒有什麼好處,因為這個時候的劉備手裡最多也就一兩萬人馬,如果曹操死了,東吳攜赤壁大戰之威完全可以佔領荊州,後來周瑜就是這麼做的,而且可以說已經打敗曹仁,佔領荊州指日可待,是被諸葛亮使詭計強佔的荊州,所以才有“借荊州”的說法,名義上荊州都是東吳的。

    東吳後來多次討要荊州,後來劉備三兄弟可以說也是因為荊州而死。雖然曹操在赤壁大敗,但實力依然很強,孫權打合肥不成功就是證明,所以才沒有和劉備因為荊州撕破臉,而是與“暫借”荊州的名義和劉備維持聯盟,才使劉備有了安身之地,所以說這時的曹操是不能死的。

    其次,樹立權威,我們知道,雖然諸葛亮智計百出,但關羽和張飛擺老資格,一直都不怎麼把諸葛亮當回事,基本上是隻聽劉備的,這可不利於將來的作戰,所以去華容道之前還叫關羽立了軍令狀,關羽放走曹操,諸葛亮一番作秀之後,關羽和張飛在後面的戰爭中基本上沒有發生違令諸葛亮的事。

  • 4 # 初心如舊

    諸葛亮明知華容道關羽會放了曹操,為啥還要派關羽去守華容道?

    這應該是羅貫中先生一種藝術手法,透過華容道故事,進一步刻畫,完善諸葛亮,關羽,曹操三位藝術形象。華容道是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的最後一個環節,在這個狹路相逢的隘口,諸葛亮巧妙運用兵法“虛虛實實“,在關鍵的岔路口,故意讓伏兵處顯露“這裡有埋伏“的資訊,從而把深喑兵法,又非常自負的曹操,引入迷霧。促使曹操認為那是故意嚇人,引誘他走表面平靜,實際有埋伏的路。固執地指揮隊伍,放棄好走又安全的大路,堅決走上既難行走,又正好是真伏兵的華容道。

    同時,透過曹操人馬飢寒交迫,泥濘跋涉,狼狽不堪的慘境,把眾將領包括平時最勇猛善戰的許褚,張遼等人的慫逼窘迫,曹操不得不低頭求人的無奈,曹操關羽追述當年情義的述說,關羽思前想後難下決心的反覆,演繹得淋漓盡致。而在危難之際,曾經救過自己的張遼面前,關羽最終長嘆,無奈放走曹操,則充分展現了關羽傲上而不忍下,欺強而不凌弱的性格,結友不棄舊,重義不忘情,寧願自己承擔違背軍令,最重甚至被斬的風險,也決不違背良心的品德。

    當然,最關鍵的是,歷史上,雖然山陽公傳中,記載說曹操曾經敗走華容道,但並沒有關羽在此攔截的事。羅貫中先生的筆鋒,必須恰到好處,適可而止,才能迴歸自己“七分真實,三分虛構“的創作原則。所以,在三國演義四十九回,諸葛亮事前的軍事安排中,有一段比較合理的解釋:孔明曰:“亮夜觀天象,操賊未合身亡。留這人情,叫雲長做了,亦是美事“。玄德曰:“先生妙算,世所罕及“!

  • 5 # 種花家老表兔

    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諸葛亮算計不管是人還是事情都是天下無雙的,可唯獨關羽,諸葛亮一直沒有處理好,而且每次諸葛亮用激將法來激將關羽,都最後造成關羽都諸葛亮更是心存隔閡不滿,兩個驕傲(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關羽除了劉備天下還真沒幾個人放在眼裡)之人,對了關羽熟讀《春秋》,自然是對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很不以為然,從水鏡先生還有徐庶輪番說諸葛亮怎麼厲害!關羽總是是“切……”的態度。

    1.先來說說諸葛亮為何喜歡用激將法來立權威

    劉備班子除了關羽,其他一些人早在諸葛亮透過新野和博望坡兩把火,對諸葛亮新生敬畏。諸葛亮一直在找機會來使關羽從心裡服從自己。讓關羽心裡服氣,諸葛亮就用他最拿手的激將法。諸葛亮為什麼喜歡激將法?諸葛亮三顧茅廬前最喜歡都《梁父吟》裡面有這樣一段話“步出齊東門,遙望蕩陰裡。裡中有三墳,累累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文能絕地紀。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國相齊晏子。”意思是說齊國相國晏子,利用二桃挑撥三勇士(公孫接、田開疆和古冶子)互相爭功奪利內鬥而死,晏子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三個勇士武功高強,不服從管理。《梁父吟》同情三勇士而委婉的批評晏子的做法,諸葛亮喜歡讀它,證明諸葛亮覺得晏子管理能力欠缺,不能很好地駕馭一些有才能但又有著個性的人,雖然殺人能立威,但同樣的造成人才的缺失,等國家需要的時候,才發現這種人都被自己殺了或者隱藏於山野之中。因此,諸葛亮是認為晏子在管理人才和立權威方面有所欠缺,要立威就應該用“殺達到不殺的目的”,就是激將關羽立軍令狀,把關羽逼上絕路(諸葛亮料定關羽會為報恩放了曹操),再給他一條活路(實際上劉備在,諸葛亮也殺不了關羽),從而使關羽屈服,樹立權威(結果是反而關羽對諸葛亮心裡更是不服不滿因為關羽聽了劉備跟他說的“天象說”,關羽頓感被耍了)。

    2.曹操還命不該絕

    諸葛亮未出山,已經規劃出三足鼎立格局,因此此時曹操的性命,活著對於劉備來說是有利的。如果曹操一死,北方勢必陷入四分五裂的格局,到時孫權周瑜趁勢一鼓作氣北上平定北方,基本上天下就是孫權的了,而觀此時劉備才區區幾千人馬,何以跟孫權想抗衡,到時劉備也可能會被消滅。如果曹操活著,雖然赤壁敗了,但實力還在,孫權勢必和曹操相互爭鬥,這樣對於劉備徐圖發展,朝向諸葛亮《隆中對》所描繪的格局發展,說到這了。可以說關羽才是諸葛亮心中最適合的人選,一來關羽素來講義氣,諸葛亮料定關羽會放了曹操,這樣的話,就回到上面說的,關羽必定觸犯軍令狀,死路一條,但再給他一條活路,還怕你不乖乖聽話,其實結果是相反的。如果諸葛亮直接明說對關羽,說此時曹操還不能死,死了不利於我們發展壯大,然後說我知道曹操有恩於你,讓你去放了曹操,送個天大人情給你把恩報了,按照關羽有恩必報性格說不定心裡還真會新生感謝,消除之前的誤解隔閡。再比如,既然是謀劃之中,事情沒有走到最後,就沒必要透露天象說或者說一輩子不說不讓第二個人知道,這樣關羽聽到天象說之後,頓時覺得自己被耍了,對諸葛亮的不滿更加深了一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樣的洗衣機比較好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