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閒人閒得慌

    秦始皇在完成大一統之後本應該勵精圖治,安撫民眾,發展經濟。可惜的是太著急了,導致他的統治過於求成和暴戾。

    嚴峻的刑法

    秦始皇時期的法律非常嚴苛,制度僵化,不懂變通,民眾稍有不慎就會觸犯法律,並且採用"連坐制"一人受罰全家遭殃。"陳勝吳廣起義"便是因大雨所阻,不能如期到達目的地,過了規定的期限,按照法律是要殺頭的,左右都是死,隨後發動兵變。

    農民階級受到的殘暴壓迫

    秦始皇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馳道、阿房宮、驪山陵墓、長城等,修建這些建築,每年徵收大量壯丁,搞得家破人亡。"孟姜女哭長城"便是反應當時秦始皇對當時的百姓所帶來的深重痛苦。由於大量壯丁被拉去修建建築,導致家中勞動力不足,再加上修建需要耗費大量財力,秦始皇增加收稅收,進一步增加人民負擔,反抗也是死,不反抗也是死,隨後便反了。

    宦官作亂遺囑被修改趙高作亂,修改始皇遺囑,殺死始皇長子扶蘇。胡亥繼位,秦二世進一步剝削農民,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壓榨人民,大規模人民起義隨時爆發。

    秦王朝內部空虛

    秦軍的一部分由蒙恬帶領的兵力在鎮守北方邊疆,防衛遊牧民族的騷擾,隨著蒙恬死亡,軍隊潰散。由趙佗奉命帶領南征的軍隊也沒有支援,最後留在嶺南稱王。

    秦王朝的軍隊隨著項羽的"破釜沉舟"打敗章邯所帶領的秦軍後,秦王朝已經無力抵抗起義軍的步伐了。

    陳勝吳廣的揭竿而起,各地紛紛響應,加入反對秦王朝的統治。隨著項羽的軍隊攻入咸陽,火燒咸陽宮,威名赫赫的秦王朝灰飛煙滅。

  • 2 # 若在風口豬便能飛

    秦始皇是一個偉大的皇帝,他一生的夢想都在致力於統一這個國家,他的夢想肯定是希望國家歸於和平,百姓得到安定。至於為什麼會土崩瓦解,我個人認為當時國家雖然統一,但人心沒有,特別當時能製造社會輿論的文學大儒們還各自心想著自己的國家,百姓也是如此,所以造成了叛亂不斷,以當時的秦法必然是鎮壓,以暴制暴,結果造成越來越多的叛亂,天下歸心這方面始皇帝也不是沒有努力,只不過人家不買賬,尤其重要的是他的觀念和他的臣子李斯產生了衝突,導致不能上行下效。始皇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帝,是史無前例的,沒有一個模本能告訴他具體要怎麼做,一切都在摸索,所以在國家的執行中肯定會出現錯誤,當時的通訊又差,所以會出現很多預料之外的事情。內因有了加上嚴苛的律法,無休止的工程,無奈的宮變,這一切都加速了他的毀滅。小的時候看歷史總感覺秦始皇殘暴,貪婪,現在則多感覺他也是個不容易的人啊。

  • 3 # 河東一粟

    對於當今的我們來說,秦朝的滅亡原因就是秦始皇以及秦二世亥的殘暴統治。然而通過歷史資料的理性分析,恐怕原因不是這麼簡單。

    秦朝的政治制度建立必然要有他的謀臣完成,這些工種在周列國時期就以及普遍存在,不是什麼秘密。秦朝的謀臣李斯一干人設計的制度不可畏不好。然而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導致這個中國第一個封建帝國段時間崩塌?

    那麼我們說,秦朝的制度好嗎?應該實事求是地說,秦朝首先是我們歷史上第一個集權統治的典範,他設立的郡縣制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制度。其次,他統一度量衡,發行貨幣,社會的文明在世界各國屬於第一序列。

    這些舉措促進了社會的文明發展,加之其統一列國前期已經趨於成熟的各類社會制度,使秦朝在秦始皇時期發展是非常之好的。那麼問題出在哪裡?

    我認為不外乎以下幾點:

    首先是戰爭,秦朝在秦始皇之初為了穩定周邊進行了一系列的戰鬥,最遠都打到並收復越南進入秦朝的版圖。可見秦朝當時的戰鬥力,以及戰鬥縱深性。打仗就要死人,人口減少影響了生產力。

    其次是徭役,為了戰鬥,秦朝當時修建的萬里長城婦孺皆知,他徵召的勞力遠比戰爭的兵還要多,婦女沒有了老公和孩子,老父母沒有兒子和孫子,家裡沒有勞力去墾荒種田,人們的生機都是問題。(題外話:秦始皇當年為戰而建的馳道至今雜草無幾,建造的抵禦外侵的長城至今屹立,不能不讓人歎服當時社會人的良心和技藝!)要說秦始皇召徭役那是為了修水利(運河-靈渠)那是為了水運實際造福百姓。

    以上這些雖然都是在秦始皇時期,但是類似這樣的事情到胡亥時期依然未完並且變本加厲,修陵墓,繼續修阿房宮,甚至徵調五萬壯士來,為他表演射御,豢養犬馬禽獸,伺候他玩樂。更加可恨的是胡亥對送糧食的苦役不管飯,餓,只能吃自己帶的糧食。

    第三就是賦稅,國家的富強,靠的就是國庫充盈,這些毫無例外都是來自賦稅,勞力不是當兵戰死,就是被拉去做苦役,莊稼沒人幹,家裡沒收入,還要承擔賦稅,收入不足的百姓怨聲載道,民變只需要一點火種。

    第四也就是關鍵的一點,失去國度的諸侯們,秦始皇借鑑周朝分封的弊端,實現了集權統治,沒有給那些作威作福慣了的人群一點甜頭,所以他們就成了今後秦朝滅亡的隱患。項羽起事的頭目就是楚國的亡國諸侯。

    第五有史學家認為他們的法制太死板沒有迴旋餘地,致使陳勝吳廣因為雨天耽誤服役,橫豎都是死,不如奮起反抗,這固然是起義的頭把火,但是火勢最大的不是這倆人,而是諸侯起義聯盟,所以秦始皇的智慧團沒有替他做好這些人處置工作才是最大的失誤。

    說起秦朝法律沒有操作性的問題,用陳勝吳廣的話說:王公將相寧有種乎?可見當時有權有勢完全可以玩弄法律。法,對於平民可以嚴格執法,對於權勢者形同虛設,不平等是民眾起義的主要原因之一。法律對於權勢們太有操作性了。

    第六有記載說趙高和李斯聯合設計廢了太子,擁立的胡亥,沒有秦始皇時期的執政能力,屠殺兄弟姐妹、屠殺朝中重臣、加害戍邊大將,橫徵暴斂激起民變。最後狗血的是,趙高和李斯鬥法,因胡亥偏向老師趙高,李斯最終被腰斬。於是趙高更加跋扈,亂臣賊子,擾亂朝綱這個帽子他戴的妥妥的!從此讓秦朝內患四起,最終內爆!

    此後,胡亥被自己深信不疑的趙高殺死,趙高立其侄子子瓔為帝。公元前207年10月,劉邦入關,子瓔投降,秦朝滅亡。

    實事求是地講,秦朝不是從秦始皇手裡滅亡,看似他死後不久秦朝就完了,那是權臣弄權選錯皇帝的結果,如果李斯不和趙高勾結陷害扶蘇,扶蘇一定會繼承秦始皇的志向把秦朝發展的更好!秦始皇年老糊塗,對權臣深信不疑,最終導致秦朝的這樣結局,令人感慨萬千!

  • 4 # 義陽天樂

    秦國作為諸侯國傳到始皇帝嬴政手上時已經是當世強國了。從負責為周王室養馬到成為頭部諸侯國之一(簡直是孫猴子從弼馬溫變成齊天大聖),秦國先祖也是經過了幾百年艱苦奮鬥的。西鬥戎狄,開疆拓土,內平叛亂,變法改革,到始皇帝繼位時向西已經發展到當時的極限了,商鞅變法已經卓有成效,內部穩定,兵強馬盛。秦國上層為了尋求更高的政治地位和話語權,下層百姓為了軍功授爵,所以全國上下都積極東擴。始皇應運而生,帶領秦國崛起是必然的。

    那麼始皇帝又是因為帶著秦人做了什麼導致大秦王朝二世而亡呢。後世的儒家正統政治家總是說是因為苛政,苛政猛於虎。我覺得將秦國的消亡全部歸罪於殘暴的統治和嚴苛的法令,是後來的統治階級為了確立正統正義的領導地位,佐證自己地位的合法性的一種刻意引導。

    那麼除去殘暴和苛政的原因,大秦王朝二世而亡還有哪些客觀原因呢?

    第一點政治制度的鉅變,從分封制到郡縣制的改革,雖然政治制度很先進,但卻是當時秦國動亂的根本原因。每一次政治制度的變革都會觸動很多人的利益,導致社會劇變。漢朝在秦的基礎上推行郡縣制仍然內亂頻發,花了幾代人的時間才出成果,而始皇帝想要一蹴而就自然會引發各方勢力的反抗。隋朝推行科舉制度,觸動世家門閥的利益,也是二世而亡;蘇聯因為資本主義復辟被解體,由此可見政治制度變革是有多兇險了。

    第二點秦始皇英年早逝,四十八歲正是春秋鼎盛的年齡,死在了奠定千秋霸業的路上,連繼承者都沒有選定就撒手人寰了。當秦始皇巡遊天下時,只比他小三歲的漢高祖劉邦只能趴在地上幻想有一天自己也能像他那麼分光。大概那個時候劉邦也想不到自己真的有夢想成真的一天吧。始皇帝駕崩之後,內部皇位暗戰,外部天下人揭竿而起,才有了帝國崩塌。所以沒有秦始皇鎮廠子也是帝國早夭的一個原因。

  • 5 # 趙公

    把秦朝的崛起和滅亡都歸結在秦始皇時期未免太過偏頗,但秦始皇唯一信奉的法家思想確實為秦朝滅亡埋下了隱患。

    秦始皇乃是千古雄才大略第一帝,他在世時最大的心願就是能夠江山穩固永遠的傳承下去。因此秦始皇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秦朝江山社稷能夠穩定,如果說書同文、車同軌是有利於社會的發展,那麼法家的思想對於秦朝的社會背景來說未免有些太過超前了。

    百家爭鳴的終結。

    春秋戰國時期,雖然諸侯紛爭時局動盪,卻是思想文化極度繁榮的時期。百家爭鳴的景象在中原大地上盛行,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各種主流思想交匯非常不利於他的統治。眾所周知秦始皇信奉的是法家思想,主張嚴刑峻法管理人民。

    秦始皇統治時期,諸子百家的書籍都被焚燬,只留下了醫學、法學和秦國的史書。但秦始皇信奉的法家思想與我們現在提出的法治社會觀念是不同的,畢竟在封建社會法律面前貴族和平民是不平等的,統治階級享有特權,而勞苦大眾卻遭受法律的殘酷壓迫。

    嚴刑峻法令人民不堪重負。

    陳勝吳廣起義的原因是因為耽誤了服徭役的期限所有人都要處斬,這個法律的制定者並不是胡亥,而是他的父親秦始皇。劉邦起義的原因,也是因為徭役逃跑人數眾多自己要被處斬,不如干脆反了。

    由此可見秦始皇西方,用嚴格的法律約束人民,可是秦朝的法律過於嚴格,讓百姓苦不堪言的同時還給了一些貪官汙吏貪贓枉法的機會。在法律制約下的民眾敢怒不敢言,這種“熟人相見,道路以目”的壓迫感給了人們反抗的想法。

    適度的法家思想才能利於統治。

    由於劉邦最得力的智囊張良和他最得力的助手蕭何都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劉邦也是一個信奉法家思想的人。但在他的眼裡法律不需要向秦國法律那樣嚴格,只需要對人起到最基本的約束作用就夠了。劉邦以約法三章的形式對法律做了最簡單的概括——“殺人者死,傷人、偷盜抵罪”。百姓沒有了秦法的束縛,自然十分支援幫他們去掉枷鎖的劉邦。

    秦朝表面上看是亡於昏庸無能的胡亥被趙高所蠱惑,胡作非為引的天下英雄豪傑起兵造反。但秦始皇所制定的嚴刑峻法才是真正為秦朝滅亡埋下的隱患。

  • 6 # 執筆灬寫史

    成也嬴政,敗也嬴政,由秦始皇一手締造的秦朝最終亦是毀在他的手中。被稱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我想各位讀者朋友們都不陌生,毫無疑問作為秦朝的開拓者,始皇帝嬴政是有著雄才偉略的,他上臺執政後任用尉繚、李斯等賢才,以鐵腕般的手段讓秦國變得空前強大,最後橫掃八荒六合建立秦朝。

    秦始皇自詡功高三皇五帝,便自封了始皇帝,但是就是這樣一個冉冉升起的新王朝,沒有經歷多久時間便化為烏有了,那麼問題來了——秦始皇手裡的秦朝是如何從崛起走向滅亡的呢?

    就我而言,我認為秦朝之所以會在短時間內分崩離析,與始皇帝在位期間以下所作所為密切相關:

    第一、沉迷享樂 殘暴不仁

    勝利過後自然是盡情的狂歡,秦始皇很好地詮釋了什麼叫做沉迷享樂無法自拔,而且他這種以他人的痛苦為自己的快樂的做法著實病態。上位後,他大興土木,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建造了阿房宮這個宏偉建築,在擁有了一切之後他便開始尋求長生不老之道,荒廢朝政。因為儒生的欺騙,他甚至下令焚書坑儒,坑殺了許多儒生,毀壞了無數儒家經典。如此任性妄為的做法,秦國如何不滅?

    第二、不懂得角色轉變

    不懂得角色的轉變是秦始皇失敗的重要原因。眾所周知,始皇帝嬴政是依靠武力橫掃六國奪得天下的,所以天下的百姓或多或少都會有著故國情懷,所以關於秦國的治理方針應該以柔性為主,讓各國遺族感受到秦朝的溫暖和包容。

    可是秦始皇卻沒有這麼做,他治理秦國的手段依舊強硬無比,上臺後他以法家思想和核心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企圖用最簡單粗暴的方式掃除一切反抗者。 他沒能完成征服者到統治者的轉變,無法將曾經的對手轉變成自己死心塌地的追隨者,只會一味地用強硬手段來壓迫百姓,有句話說得好,物極必反,當這種壓迫到達一定程度就會激起百姓們的反抗,如此一來,秦朝如何不滅亡?

    第三、沉重的賦稅和徭役

    荀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秦始皇之所以能夠統一六國建立秦朝,最主要的是依託百姓的力量,但是在他上位之後,沉重的稅賦和徭役,讓百姓苦不堪言。

    秦始皇在位期間,秦國的稅率甚至達到了三分之二,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意味著一個普通家庭,即使勒緊褲腰帶,辛辛苦苦勞作一年也很難養活一家人,甚至就連稅費都交不起。更要命的是,當時秦朝規定凡是十六至六十歲的成年男性,每隔三年就要服一次為期兩年的徭役,也就是說,三年時間內只有一年他們能為自己的家庭服務,這種毫無人性的做法不是把百姓往起義路上趕嗎?

    都說官逼民反,此言非虛,在這樣惡劣的生存條件下,秦國的百姓如何不奮起反抗呢?

    綜上所述,秦始皇上位之後,沉迷於享樂、殘暴不仁,同時又無法完成從征服者向統治者的轉變,再加上制定沉重的稅賦和徭役,就這樣他一步一步將自己一手締造的王朝推向毀滅。

  • 7 # 小敏敏說歷史

    秦人是漢族西遷的一支。秦孝公時期下令求賢,向全天下頒佈《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 衛人商鞅從魏國跑來, 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革新,並遷都咸陽(今陝西咸陽東北)。

    在孝公寵臣景監的舉薦下,商鞅獻上了一套“循名責實,信賞必罰”的變法計劃。秦孝公大為讚賞,決心實行變法。

    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國從一個西方不起眼的弱國變成為“天子致胙”,“諸侯畢賀”的軍事強國。

    秦國在商鞅變法的短短十多年間,被治理得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秦人皆“勇於公戰而怯於私鬥”,聞戰則喜,“鄉邑大治”。 連周天子也送禮給孝公,封為“方伯”(一方諸侯領袖),各國紛紛前來祝賀,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富足的國家。

    商鞅主持的變法在各國中是最全面,最系統,最徹底的。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軍功授爵制)後愈戰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其後出現了尉繚子、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使秦國很快躍居戰國首強,邁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中國統一的中心力量。

    攻滅六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南韓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南韓,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

    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 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

    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

    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王翦之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後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

    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以逸待勞。

    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軍鬥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佔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於代地設定雁門郡。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亡。

    至此秦滅六國,一統天下。當時還有衛國作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廢 。至此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結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漢族統一國家開始了。這是古代歷史上特殊的偉大事件。作為一個大一統王朝,在幅員遼闊的統治區域內,創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書文字。”

    長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響,使秦始皇非常關心六國舊地的動靜,擔心六國舊貴族圖謀復辟。為了防止割據的再現,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咸陽,另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使他們脫離鄉土,以便監視。 他把繳獲的和沒收的武器加以銷燬,在咸陽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銅人。 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儘可能消滅封建貴族依以割據的手段。為了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咸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 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遊郡縣,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 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修築由咸陽經過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區,還修築了今四川宜賓以南至雲南昭通的五尺道,於近旁設官進行統治。

    秦統一以後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模戰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築。 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佔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採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與當地人民族融合,但導致關中空虛,大大動搖了秦的統治基礎。

    秦二世時期,農民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舉行暴動。這種種情況說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會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統一事業的同時,也造成了秦王朝傾覆的條件。所以西漢時的賈山談到秦代“群盜滿山”的情況時說:秦始皇在世時,他的統治已經在崩潰,但是由於皇帝以及開國大臣在鎮壓,沒有人敢於和政府對抗。

    走向滅亡

    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 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於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修建阿房宮,繼續發民遠戍。徭役徵發的物件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於極點,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的地步。 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餘勢力也在俟機進行分裂活動。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東郡出現“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徵兆。

  • 8 # 核能量潛伏者

    秦王朝自獻公以來就謀求變革,以圖發展,伺機東出,謀求霸業,孝公重用商鞅,謀求法治,期求遇昏君而不滅,為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了堅實的基礎。

    孝公之後的惠王,雖車裂了商鞅,卻沿襲了商鞅的法制,保留併發揚了變法的成果,後世之君皆擁護變法成果,強化了中央政權,秦國在當時的政治體制上是優先於其他諸侯國的。歷史是發展的,先進的事物總要淘汰落後的事物,中央集權制度是優於分封制的,必將戰勝落後的分封制。變法後的秦國,激發了勞動人民的激情,擁有了先進的生產力,創造了更多的物質,強化了綜合國力,經六世之努力,終於一統了六國。

    可如此強大的秦國為何剎那間就土崩瓦解,灰飛煙滅?要知道掛六國相印的蘇秦率百萬之眾都不能傷秦根本,卻被劉邦、項羽的農民武裝給打敗了?有句老話說的好,堡壘都是從內部攻破的!秦始皇的突然暴斃,給強大的帝國留下了何人繼承的難題?趙高、李斯、胡亥的滿天過海,矯詔殺了扶蘇、蒙恬,若換了扶蘇繼位,可能就是另外一番風味了。可歷史沒有如果,昏庸無能的二世胡亥加劇了秦王朝的覆滅,趙高、李斯對大秦帝國的滅亡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秦一統天下後,推行秦國的一套政策,可當時的民心受多年分封制的影響,還沒有大一統的思想,對秦國的認同感及歸屬感還不強,各國權貴還謀求復國,民心不穩,可秦國統治者的強行推行秦政激化了矛盾,秦的法律不講人情,一視同仁,只看結果,不問緣由,民眾還缺乏適應,牴觸強烈,要知道秦國在剛推行時也是阻力滿滿!修長城、造阿房宮等大興土木等苛政暴政造成民怨沸騰,民不聊生。

    還有一點,秦國的主力軍隊大多在邊境抵禦外敵匈奴入侵,贏政在一統天下後,自認為已收復民心,放鬆了內部的管理,一心在對外擴張,導致在農民起義爆發後,無兵力及時鎮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扯痧法主要用於身體的哪些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