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豪放派詩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他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遊褒禪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佈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
王安石主張詩文“務為有補於世”,在他於慶曆年間登上詩壇時,宋詩關注現實、好發議論的特點已初步形成,這正符合王安石詩歌創作的要求,所以他很快成為慶曆詩歌革新後期的重要成員。王安石的詠史詩雖為詠史,實際上也往往針對現實而發。
王安石的詩歌創作以罷相退居江寧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詩歌雖然表明詩人並沒有忘懷政治,有著“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北陂杏花》)的倔犟風骨,但大體說來風格較前期內斂得多,往往寓悲壯於閒淡,體現出深婉不迫之趣,同時在形式上也日趨精緻工巧,尤以七絕著稱於世。王安石這些“雅麗精絕,脫去流俗”(黃庭堅語)的晚期詩歌被稱為“王荊公體”或“半山體”。
在從歐陽修主盟的慶曆詩壇到蘇軾主盟的元祐詩壇,王安石是其間起著過渡作用的重要詩人。慶曆詩壇初步形成的一些宋詩特色,在王安石手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例如以議論為詩、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都在王安石的詩歌創作中有著精妙體現,並啟發了蘇軾和黃庭堅。尤其是王安石與黃庭堅所領導的江西詩派的關係,是宋詩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王安石對杜甫的推崇、在用字造語、對偶使事方面的技巧,以及瘦硬勁峭的格調風骨,都成為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的先導。
王安石是豪放派詩人。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大都是書、表、記、序等體式的論說文,闡述政治見解與主張,為變法革新服務。這些文章針對時政或社會問題,觀點鮮明,分析深刻,長篇則橫鋪而不力單,短篇則紆折而不味薄。
王安石的政論文,不論長篇還是短制,結構都很謹嚴,主意超卓,說理透徹,語言樸素精練,他還有一部分山水遊記散文,《城陂院興造記》,簡潔明快而省力,酷似柳宗元;《遊褒禪山記》,亦記遊,亦說理,二者結合得緊密自然,即使抽象的道理生動、形象,又使具體的記事增加思想深度,顯得佈局靈活並又曲折多變。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罷相(1076年左右)劃界而分為前、後期,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的詩歌,長於說理,傾向性十分鮮明,涉及許多重大而尖銳的社會,問題注意到下層人民的痛苦,替他們發出了不平之聲。
從詩體說來,安石的古體詩雖然多用典故,好發議論,但象《明妃曲》、《桃源行》篇,立意新穎,充滿著情感和豐富的想象。律詩則用字工穩,對偶貼切,但有時不免失於過多的雕刻。五絕和七絕尤負盛譽,“王半山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他的詩對當代和後世都有影響,被稱為“王荊公體”(嚴羽《滄浪詩話》)。
從文學角度總觀安石的作品,無論詩、文、詞都有傑出的成就。
王安石主張詩文“務為有補於世”,在他於慶曆年間登上詩壇時,宋詩關注現實、好發議論的特點已初步形成,這正符合王安石詩歌創作的要求,所以他很快成為慶曆詩歌革新後期的重要成員。王安石的詠史詩雖為詠史,實際上也往往針對現實而發。
王安石的詩歌創作以罷相退居江寧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後期詩歌雖然表明詩人並沒有忘懷政治,有著“縱被東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北陂杏花》)的倔犟風骨,但大體說來風格較前期內斂得多,往往寓悲壯於閒淡,體現出深婉不迫之趣,同時在形式上也日趨精緻工巧,尤以七絕著稱於世。王安石這些“雅麗精絕,脫去流俗”(黃庭堅語)的晚期詩歌被稱為“王荊公體”或“半山體”。
在從歐陽修主盟的慶曆詩壇到蘇軾主盟的元祐詩壇,王安石是其間起著過渡作用的重要詩人。慶曆詩壇初步形成的一些宋詩特色,在王安石手中得到進一步發展,例如以議論為詩、以文字為詩、以才學為詩,都在王安石的詩歌創作中有著精妙體現,並啟發了蘇軾和黃庭堅。尤其是王安石與黃庭堅所領導的江西詩派的關係,是宋詩發展的一條重要線索。王安石對杜甫的推崇、在用字造語、對偶使事方面的技巧,以及瘦硬勁峭的格調風骨,都成為黃庭堅和江西詩派的先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