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于禁魏國五子良將之一,隨曹操作戰之時常衝鋒在前,退兵在後。然而被關羽水淹七軍,投降關羽,一世英名毀於一旦。如何看待于禁投降這一舉動?
9
回覆列表
  • 1 # Hale249129910

    三國時降將極多,獨于禁這麼苦,基本就死在這事上頭。

    于禁投降後,又因為荊州被呂蒙襲取,一度在東吳,孫權對他還是很客氣,但是虞翻不給面子: 我得解釋的是: 曹操和曹丕,都不算什麼厚道人;虞翻在史書裡“高氣”,特別愛得罪人,所以他們的評斷說是蓋棺定論,不能說是厚道;但話說出來了,就這樣了:輿論是很重要的。 作為對比,劉備手下的黃權就投降了曹丕,但劉備很給他面子,體念他的難為之處,所以黃權的名聲就好得多。 跟一個厚道的主子,多重要啊。 話說回來,為什麼曹操對於禁投降這麼不爽,于禁也很愧恨呢?

    第一,如曹操自己所說,于禁跟了他三十幾年了。張遼跟呂布、關羽跟劉備,都沒那麼久。

    第二,于禁被擒時是左將軍,假節鉞。當時曹操屬下,除了夏侯惇,差不多就他最高了,等於一箇中央軍司令,有獨立裁奪權。張遼跟關羽沒那麼高的官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很少人提及的一點。 于禁的特色是,“最號毅重”,非常的剛毅穩重,非常的嚴格。宛城之戰時夏侯惇所部劫掠民間,他當場就殺。曹操想奪朱靈的兵符,派于禁去,于禁直接解決問題,朱靈全軍被他威懾,不敢動。 就是這麼個剛毅正經、一絲不苟、執法嚴明的人,老來降了,晚節不保。 雖然有許多說法,認為于禁是想保證士兵生命才投降,但到底輿論壓死人。 這就像,一個平時特別正經、滿口仁義道德一輩子的老學究,忽然被人當眾揭出電腦硬盤裡1T多的AV。 你可以想象他也會羞赧得“靠,以後怎麼出門啊,不活了”。

  • 2 # 靚車大咖會

    唉,三國降將極多,只有于禁是最苦的一個。。。個人感覺有這幾點原因。

    1吾知禁三十年,何以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曹操所說)跟一個厚道的主子多麼重要啊!

    2于禁被擒的時候,官拜左將軍,當時來曹操軍中,算是很大的官了,龐德一個新來的將領都寧死不降,于禁這個個重要人物投降,這對曹操打擊很大!

    3于禁剛毅不二,讓一個剛毅正經,一絲不苟,執法嚴明的人投降,肯定是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個人感覺是為了保全手底下人的性命!

    個人觀點,不喜勿噴啊!

  • 3 # 春先生的世界

    于禁也算三國的名將了,對於投降關羽,我覺得有那麼幾個原因:一是襄樊之戰中,關羽水淹七軍,士兵傷亡慘重,為保全士兵性命而且關羽是三國的大英雄,投降關羽也不可恥。二是于禁知道他為曹操效力多年,儘管投降曹操也不會為難自己的家人。三是曹操援軍遲遲未來,而且距離遙遠,走頭無路的于禁只好投降。

  • 4 # 種花家老表兔

    1.先從龐德說起,話說魏王聽了于禁彙報後,是真懷疑龐德忠誠,但曹操何許人也及其擅長馭人之術,對龐德先懷疑後撫慰安撫,龐德深受感到,回到家裡,立即命人做好一口棺材。把棺材放在正堂,當眾舉杯說:“我受魏王深恩,必當以死為報。我此去襄樊,挑戰關羽。這口棺材,不是給他準備,就是給我自己準備的。絕無空棺而還的道理!”眾人皆垂淚相送。龐德一見關羽跟打雞血一樣誓要把關羽擒下,激戰百回不分勝負(打雞血潛力被激發空前的龐德與威震天下神一般存在的關羽),次日,龐德炸退使拖刀計,放冷箭,一箭正中關羽左臂,正要回馬斬關羽,卻聽到鳴金收兵之令,為何收兵且從下面說下

    2.主帥于禁說:“魏王早有戒令,關羽智勇雙全。他雖然中了將軍一箭,我擔心其中有詐,故而收兵。”于禁看似在表面上救了關羽,實際上是出於對龐德的嫉妒。關羽名震天下,多少勇猛之將見了他都是有點心虛。曹操的眾將,都難忘在華容道上關羽刀下逃生的哪一幕,每個人都有心理陰影。今日如果真讓龐德這個無名小卒斬了關羽,立了大功,定會名鎮天下,那麼這些老臣宿將的顏面真是要無地自容啊。

    3.上面說到于禁妒忌作怪,用所謂的“魏王早有戒令,關羽智勇雙全。這一潛規則公事公辦實則妒忌……後面就有水淹七軍了 關羽從此威望達到人生極點。

    4.關羽冷笑道:“你向來知道我神威,怎麼敢率兵前來攻我?” 于禁俯首道:“我哪裡敢和君侯對敵。只是上命所差,不得已才來啊。” 關羽手綽長鬚,哈哈笑道:“我殺你,不過是像殺一條狗罷了,白白玷汙我的寶刀。”當即命人饒過於禁不殺,解赴荊州大牢中監押。

  • 5 # 傳奇歷史觀

    “只為國家爭勝負,不為自身辨曲直”,雖然都是投降,有些人的投降是對國家,或者原來勢力的辜負,比如糜芳,博士仁,這叫叛徒。而於禁這種,就像司馬懿說的,因為連降大雨,被水淹了,非戰之罪,于禁被困在山坡上,關羽坐著船就把他們擒了。所以于禁的投降不是叛變,沒有辜負曹操,但是有損自身氣節。關羽曾經也在下邳戰敗被俘,投降曹操,一樣是盡力之後被迫投降,沒有辜負劉備,有損氣節,關羽後來復投劉備,算是保全氣節。同樣情況的還有李陵,箭用完了,又沒有後援,李陵特別糾結,是自殺還是投降,甚至投降後想過刺殺單于。同樣的,盡力了,沒有辜負國家,但是損失自己氣節。于禁對於曹魏屢立戰功,如果說他的投降有什麼過錯,那就是沒有給別人樹立忠義的榜樣,站在曹操曹丕的角度,于禁是有錯的。

  • 6 # 人生和命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關羽率軍攻樊城,當時樊城是曹操治下,曹知樊城之重,派大將曹仁守之。

    曹仁抵擋不住關羽,向曹求急,曹操派左將軍于禁,立義將軍龐德,前去救難。

    豈料,秋八月,陰雨綿綿,漢水暴漲,水深平地,五六丈深。

    于禁七軍皆被大水淹沒。

    關羽水淹七軍,曹魏五子良將於禁投降關羽,當時關羽威震華夏。

    當時之勢,就連一世梟雄的曹操,也在考慮躲關羽之鋒芒,欲把都城許昌遷往他處。

    可見以于禁一人之力,免大禍於斯實乃以卵擊石。

    于禁之投降,為一時之宜。忠曹愛魏之心並未降關而去。

    因此,日後,歷盡波折,還是回到魏國,又被魏所用。

    于禁因這一汙點,終身蒙羞,而之為死。

    惜乎!天意!事意!人何以堪?

    給你不一樣的歷史故事。

  • 7 # 言豈君

    我一直都認定於禁是曹操外氏第一重將而不是張遼。于禁應該是幫曹仁背了黑鍋,于禁和龐德在關羽進攻樊城前就在曹仁麾下,而且此時徐晃在靠後一點的宛城訓練新兵。曹仁讓于禁在樊城北面立營與樊城成掎角之勢,然後漢水漲了幾丈都可以行駛戰船了,這可不是于禁立營於低窪處才會被淹的。而當時武將絕境下投降是常事,而且面前的關羽也是投降過主公曹操的,存在一段煙火情,於是于禁降了,沒想過背叛曹操(畢竟家室還在許都而且年紀不小了更多的為子孫考慮,不會為自己的命就去做劉備的將領),只是單純的低頭於形勢下。很惋惜于禁的結局,挺不值當的。

    不是因為鎮魂而喜歡于禁,只是鎮魂中的于禁更和我心中的形象貼近。

  • 8 # 歷史是最好的醒酒湯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先說于禁,再說關羽。

    于禁投降,沒什麼好說的,就是四個字:貪生怕死!

    一切找理由為于禁辯護的,都是扯淡。

    1.于禁為三萬部隊著想而投降嗎?

    不是!關羽水淹七軍,于禁部隊已經被洪水分割,處於各自為戰的狀態,連投降的命令都發不出去,談何為部隊著想?

    (關羽水淹七軍劇照)

    2.于禁為曹魏著想而投降嗎?

    更加不是!于禁跟隨曹操30餘年,從一個低階軍官成長為“軍委常委”兼“集團軍司令員”,五子良將(于禁、樂進、徐晃、張郃、張遼)中,他是唯一一個“假節鉞”的將軍,這在曹魏軍界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並且其率領的七軍,均是曹魏軍隊的精銳。

    所以,于禁敗於關羽,才會威震華夏,才會逼得曹操差點遷都!曹操待于禁不薄,于禁因其身份和地位,自殺或者戰死,都是死得其所!然而這傢伙竟然投降了!

    (于禁劇照)

    3.于禁為家人著想嗎?

    沒有!于禁一降,等於斷送了他於氏一脈在曹魏的前程,于禁有個兒子叫 於圭,襲了個亭侯,後來就沒聲音了。反觀龐德,因為是降將、而且其兄長還在馬超軍中,不為曹操所器重,但龐德寧死不投降,死後被追封亭侯,入配曹氏宗祠,其兒子龐會襲其爵,後隨鍾會徵蜀漢,屠滅關羽全族,後來進爵鄉侯。龐德才是真正為家人考慮!

    因為史料挖掘不足,我們還不能分析于禁為什麼晚節不保,他如何從驍勇善戰走到貪生怕死這一步的。

    但可以用一句話總結,于禁就是自私自利!找任何藉口都是企圖掩蓋貪生怕死的本質而已。

    再說關羽。真正害死關羽的,恰恰是于禁三萬部隊的投降!

    關羽北伐,所率領部隊在5萬左右,突然有了3萬多降卒,後勤和糧食立馬吃緊。于禁把麻煩丟給了關羽。

    關羽其為人,也不會殺降卒,只能養起來,還要防止他們叛亂。

    本來關羽的糧草就有問題,因為關羽在這個性命攸關的問題上安排了兩個最不恰當的人:一個是劉備的小舅子南郡太守糜芳,另一個是將軍傅士仁 ,此二人“素皆嫌羽輕己”,內心早就對關羽不滿,可以想象他們能傾力滿足關羽的糧草所需嗎?

    正因為如此,“自羽之出軍,芳、仁供給軍資,不悉相救。羽言‘還當治之’,芳、仁鹹懷懼不安。於是權陰誘芳、仁,芳、仁使人迎權”。(《三國志•蜀書•關羽傳》 )

    無奈之下,關羽只好去搶孫權的糧食。《三國志 呂蒙傳》說:“魏使于禁救樊,羽盡擒禁等,人馬數萬,託以糧乏,擅取湘關米。”

    關羽湘關劫糧,正好給了孫權藉口,於是偷襲荊州,糜芳、傅士仁投降,關羽敗亡。

    如此說來,害死關羽的,于禁這三萬降卒“功不可磨”!

  • 9 # 農村第三代農民

    只能說歷史對待于禁真不公平!

    東漢末年可以說是一段波瀾壯闊的戰爭圖畫,在這段以亂世、英雄、戰爭、謀略為主題的畫面中,最為出彩的莫過於各種戰場廝殺。

    三國時代的武將上戰場廝殺,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有力戰而死的,能得到對手的尊敬,也有繳械投降的,也並不會被人指三道四看不起,甚至還能得到重用。

    關羽投降過曹操,卻成為了後世忠義的象徵。

    張遼也歸順了曹操,甚的重用,跟隨曹操東征西戰。

    還有許許多多的降將,也沒怎麼有過罵名,憑什麼唯獨于禁投降了就被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了,不公平!

  • 10 # 井夫子

    三國時降將極多,可以說總會有投降的事兒出現,可偏偏大家降了沒什麼,獨于禁苦,不單英名盡毀,還有說慚愧發病而死,令人唏噓。

    這怎麼回事呢?我們先看看于禁本來如何。

    于禁早期起兵討黃巾,後又歸附曹操,被任為軍司馬。從此四處征戰, 屢建功勳。

    先徵張繡時失利, 大軍潰散, 獨于禁臨危不亂。

    後敗呂布,破袁紹,于禁等五良將終於成為曹軍將領中的骨幹精英。

    曹操曾惱朱靈想撤掉他的兵權,派于禁去辦,于禁手執文書僅帶數十騎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務。

    正是這樣一個大將,官至左將軍, 假節鉞。那麼很顯然,上面不僅僅看重他,也對他有所期許。

    可是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包圍曹仁,于禁率軍救援,漢水氾濫,七軍被淹,于禁放棄抵抗而被俘, 關押在江陵,而曹仁的部下龐德卻不屈被殺。

    直到黃初二年于禁才被送回魏國,曹丕下旨, 認為于禁兵敗是洪水暴發所致, 並引用春秋時名將荀林父孟明視的事例來安慰他。後來命于禁去高陵祭拜曹操,並預先在陵中畫有他戰敗降敵,而龐德不屈的圖畫,于禁見到後, 慚愧發病而死。諡為厲侯。

    其實這就說明三個問題,一就是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我們看看曹操怎麼說:

    太祖聞之,哀嘆者久之,曰: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

    二是于禁得名為:最號毅重

    曹操曹丕若不這麼做,倒顯得處事不公,你以此聞名,卻不做這樣的事兒,還想讓別人諒解?

    三就是于禁歸魏,此時已經無所用,若直接罷免顯得不重情義,那怎麼辦?想辦法氣死,然後追封,一方面體現曹魏高風亮節,一方面也不至於不好做。

    而反觀于禁呢?不論世人怎麼評價,有說是為了兵士性命投降也好是因為天時不順投降也罷。

    總之在當年那個注重名聲的年代,這一降,心理比如有一個大疙瘩,也為後來發病埋下了隱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邊緣計算在5G中能否大力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