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範閒你過來一下

    從小學起就隨父母來東莞。工作之後就真的越來越討厭回老家過年。工資不高,回一次老家,單單給晚輩(侄子侄女之類)發紅包都能讓我一夜回到解放前(紅包給小點都能被人嫌到下一個過年),再加上過年老家酒席多,人情多,隨禮多,這下可以欠債了。再加上親戚多,父母的熟人多,每次回去都被起碼四五十人進行靈魂拷問(不少還每次遇上都問半天,無比尷尬):在哪工作?工資多少?買房買車了嗎?啥時候才能帶姑爺(也就是結婚物件)回來看看?趕緊啊,不然就找不到了……叭啦叭啦沒完了……我超極想發飆還得陪笑……

  • 2 # 林酒靈

    我想提問者所說的不回家過年,是指一個人在外,不回家與父母家人團聚。

    快四十年的人生中,只有一年過年沒回家,一家四口,在三個城市,天涯共此時地過了一個極其煎熬的年。

    只是因為自己所謂的“人生低谷”,就一個人躲起來舔傷口,扔下父母在家牽掛擔心,這是我一直非常遺憾的一件事。

    華人好像很容易這樣,不開心不如意了,就把最壞的情緒丟給最親的人,或者拒親人於千里之外。

    倒是最近幾年,確實沒有回老家過年了,都是把父母接出來,要麼旅行過年,要麼在我所在的城市一起過。

    現在過年沒有年味了,儀式感淡了很多,老家成了回不去的故鄉,早沒有了思鄉遊子的歸家心切。

    若是回去,親戚又多,挨家走下來,一遍一遍重複差不多的話題,身累心累;父母年齡也大了,沒有那麼好的體力應付過節的人情往來。

    所以讓父母出來一起過年,是一個特別好的選擇。

    其實我想說的是,無論在哪裡,無論什麼形式,一定要跟父母家人,一起過年。

  • 3 # 宇宙新少主

    在各地推出商品房之後,回家過年就成了歷史,但是走親戚還是比較多的,但都是在年後,或者是其它時間,基本沒有在過年的時間

  • 4 # 天善名茶

    我覺得這個話題很沉重,我有幾次都是沒回到家過年,當然有很多因素。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家裡老人望眼欲穿的等待孩子早點回來。但現實中有些人因為工作原因沒能回家的,有些因為女友或愛人是外地的,去對方家過年,有些因為資金的壓力太大而不想回家過年。不回去過年的情況和原因有很多,我覺得當下這個原因佔比會更大,有些地方人情很重,買禮送東西成了很多年輕人的負擔,還有晚輩的一堆小孩的壓歲錢,這是社會的傳統,很多人說,下半年攢點錢就一個春節就花完了,春節變成了春劫。加上這幾年消費大漲,而工資似乎永遠沒有消費漲的快,不夠花啊,加上教育,家裡貼用,房貸車貸,所以過節成了大家一道坎,小時候最喜歡過得春節,慢慢的成了很多人的心結。年底了,大家問的最多的不是今年賺了多少錢,而是今年回去過年嗎?過年大家都愛面子,把自己最好的最風光的一面展現出來,所以心就很累,中國的社會攀比也是傳統啊!

  • 5 # 瑪咖244

    回家過年:,從開始離開家,上班,打工的前幾年,還原意來回的跑,隨著年嶺的增長,都跑夠了,也就慢慢的不想著回家過年了,

  • 6 # 韋旭喜

    從什麼時候開始,不什麼想回家過年了?過年鬧新春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達小有了記憶開始就天天盼著過年,有新衣服穿,有年糕吃,還可以放煙花爆竹,那種熱鬧的節日氣氛伴隨著長大成人!要說不什麼想回家過年,我個人到沒有特別的記憶,每年放假了都要趕著往家裡走,分別一年了,對親人的思念特別的深刻!現在農村的生活水平,隨著改革開放有所提升了,城裡能夠買到的,在農村都可以買得到;交通便利,電商發達,想用的,想吃的,幾乎都是一樣的東西!所以回家過年就是親人的一次大團聚了,親情的融合交流!其他同學啊,村裡的朋友啊,親戚啊,都很少溝通交流了!道路越來越寬,人心卻越來越窄了;樓房越來越多了,走動串門卻幾乎沒有了(小時候那種晚上圍著一大群老人聽說故事,孩子們就玩老鷹捉小雞的遊戲,月亮是那麼的明媚);現在打工回家的小孩都是說普通話了,家鄉話也不會說了!過年的意義正在逐年削弱了,過年回去只是象徵性的看看年邁的父母,表達一下對鄉愁的思念!

  • 7 # 遠嫁小妹兒

    從昨天開始我就不想回家過年了 我是遠嫁 三四年了 爸媽一直不同意我們在一起 也是因為這邊的父母沒去我家那邊 我父母覺得她們這是不尊重人 所以心裡一直不舒服 今年女兒兩歲了 我想回家陪她們過年 可是我爸說 我妹學校放假晚 弟弟上班不回去過年 所以他和媽媽也就不回家過年了 然後我也就沒再說什麼 昨天轉了一千塊錢紅包給我爸 說讓他和媽媽買件衣服穿 他收了錢 什麼都沒說 連句新年問候都沒有 我在想就算是陌生人 問候一下也是可以的 從我生了女兒到現在從沒有問過我 也沒有問過孩子 想起來就心寒 頓時覺得自己太傻了 一直都覺得爸媽心裡是在乎我的 也就不再想回家過年的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未來一片迷茫,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