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溫暖老李

    不是誰比誰差,而是各自的生存環境不同,出身不同,為了活下去目標也不同。現在都站在行業最高峰了,鬥爭也就來了,何況之前是有恩怨的。都恨不得把對方置之死地而後快。我們群眾就不要妄加評論了,吃瓜吧。誰好誰壞跟我們沒有半毛錢關係,我們認識他們,他們可不認識咱。他們眼裡只有我們兜裡的錢。我們是上帝。是養他們的人。可人家並不認識咱們。吃瓜就好。別瞎操心了

  • 2 # 使用者4859123579368

    各幹各的事,各掙各的錢,各操各的心,有必要弄一夥兒好事之徒進行網路聲討攻擊誹謗有意義嗎!姜與郭時代不同,有可比性嗎!黃瓜青菜,各有所愛!做事大過分是會遭報應的!

  • 3 # 手機使用者4042827203

    他們之間不是水平問題,是雅與俗的問題,雅能登大雅之堂,不接地氣,俗接地氣,但登不了大雅之堂,關健他們服務的物件,為啥郭德綱能火?主要的是他服務的物件是老百姓,老百姓就是地氣,百姓本身就不雅,百姓能接受雅嗎?

  • 4 # 岑詮

    拿姜昆與郭德綱比,如同關公戰秦瓊、貽笑大方。郭德綱和德雲社現在確實紅、一呼百應,尤其現如今一批當年的“愣頭青”都長大成人、且成名成角,相聲界無人能及、乃至娛樂圈也鮮有如此用龐大的藝術團體。

    倆人雖屬相聲界業內同輩人——姜昆師從馬季、郭德綱師從侯耀文,但要論年紀姜昆比郭德綱大了二十三歲、完全就是兩代人了,擱在一起比較、實屬徑一週三。姜昆登上春晚舞臺、擔任主持人並表演喜劇小品時,郭德綱還是個十一歲、正在拜師學習評書的小毛孩;姜昆卸任說唱團團長一職時,郭德綱才踏上第三次北漂之路、正在北京苦熬苦掖的尋找未來,連一日三餐都需要發愁。

    2004年姜昆當上了曲協副主席時,郭德綱正式拜師侯耀文,那時德雲社才有了點“人模樣”(郭德綱語),也算是第一批德雲社骨幹初步形成、初具規模吧。

    那時,郭德綱還沒有名滿京城、但呼之欲出,曹雲金、何雲偉、李菁等也經歷多年小劇場表演而練就了一身能耐。那時,從老師馬季手上接過相聲界扛旗手的姜昆、沒曾想有朝一日踏上了相聲界“反三俗”的不歸路;那時,郭德綱一心只想得到相聲界大佬——包括姜昆——的認可、期待著有機會進入體制內相聲界以謀求一份旱澇保收的崗位;那時,曹雲金、何雲偉等和所以北漂務工人員一樣,根本不知道出路在哪裡。

    陰差陽錯也好、時勢造就也罷,相聲界註定在那年之後進入一個無法調和的“主流與非主流”之對峙、而且不幸地延續至今,可謂對業界影響之廣令所有人始料未及。或許,從小學習傳統相聲、又在天津這個相聲窩子里耳濡目染中成長起來的郭德綱,當他踏上北漂之路時,秉承新相聲——或曰電視相聲——的姜昆、也就定格在後半生必須和郭德綱有那麼一段長久爭議的點上了。

    而這一場遲日曠久的“高雅與三俗”之爭,似乎難有真正的贏家。只是,當傳統曲藝在德雲社引領及時政倡導下,年近古稀卻依然玩“街舞與相聲結合”的姜昆、慢慢的敗下陣了。畢竟,業界所公認的基本功——如定場詩、貫口、數來寶、太平歌詞等——姜昆一概不會。從這方面而言、從傳統曲藝傳承而言,姜昆確實不如郭德綱,這點毋庸置疑。至於說姜昆所處年代背景因素,說好聽了是“客觀原因”、說難聽了就是沒有鑽研。為何小自己二十三歲的郭德綱能掌握傳統藝術、而年長者反而不能呢?

    有人說,姜昆只是衣缽相傳了被侯寶林大師“閹割”過的廟堂文化,而侯耀文收郭德綱為徒、是在替父親還相聲藝術的“債”。這話看似有點那麼回事,細究後就知道這是在偷換概念、是隔著時代的瞎說。如果姜昆一心痴迷在藝術、而不是仕途,姜昆完全有機會和資源“收復”失去的藝術精華、而不是做一個碌碌無為的守成者——說到底還是價值取向不同罷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宋錢幣崇寧重寶是否有收藏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