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獨夜說電影

    斜槓青年,簡單的來說就是擁有多項工作技能,但是不一定有多項收入。

    看待這個問題上,他們擁有著比平時的人接觸的領域多,經驗自然豐富,其實最佩服的就是他們的毅力絕對非常好,因為常人一般不願意拿出空餘的時間花費在明明就有這項技能了,還要學習另外一項技能上。

  • 2 # 君健說職場

    輸入要雜,輸出要專(我更多是從職場競爭力的角度看這個問題)。不是興趣廣泛、經歷豐富就叫斜槓;斜槓是為了增加競爭力。

    我先解釋一下:輸入是指你的學習、工作經歷,輸出,是指你所在的市場的定位。輸入要雜,相容幷蓄;輸出要專,百川入海。很多時候我們把輸入輸出混在了一起,結果為了跳槽而跳槽,為了斜槓而槓。

    精力和資源是有限的。很多“樣樣通,無一精,整天跳”的“偽斜槓青年”,恕我直言,是一種逃避競爭的委婉的說法。

    說一說我自己,我的頭銜是:

    風暴降生的丹妮莉絲·坦格利安一世/鐵王座正宗繼承人/安達爾人與先民正統……

    不好意思,拿錯劇本了,我的頭銜是:

    如果看行業,我既有快消、零售經歷,也有電商、移動網際網路創業經歷;

    如果看企業,我做過30強外企、民企、自己創過業;

    如果看職業,我做過銷售,還做過in house的HR,以及乙方的培訓諮詢公司。

    看起來很雜,但是,如果我們把輸入輸出切開,就不難發現,學習、工作經歷的斜槓,都是服務於我現在所做的事,那就是:管理人才培養。

    我在寶潔做銷售的時候,就發現,我給團隊做培訓帶來的成就感,要遠超於我自己做銷售;於是我自己義務承擔了部門新員工的培訓;但是,我不是培訓或者HR出身,所以我擴大了我的輸入:兩三年的時間內,讀完了港大SPACE的人力資源碩士文憑、CIPT培訓師等等,我發現我銷售出身的背景,反而成為了我從事人力資源工作的優勢--因為我天生貼近業務。

    於是,我縮小了我的輸出範圍:從銷售,到銷售人才培訓。

    但是,如果我僅僅有外企高管的頭銜,是很難接中國的地氣的。於是我放棄了寶潔銷售總監的工作,加入當時剛剛起步的電商1號店。不過,這時候,我已經是以企業大學校長,培養電商人才的角度加入了。雖然外人看來我跨界了,但是電商的零售,本質上和傳統的線下零售沒有太多的區別。很多知識是通用的。比如談判技巧、品類管理,只是我從寶潔這種供應商,換了椅子,到了對面的零售商,這反而又成為了我的優勢:因為我比做了十幾年甲方的老採購,更懂得乙方的“小心思”。

    在這個過程中,我進一步意識到,國內企業在硬體上、商業模式上,已經追上了外企;但是,在管理技能上,卻遠遠落後於國際水平。而這些,靠上一兩個小時的培訓課,根本解決不了問題。只有老老實實,學習像寶潔這樣的外企,把人才培養做成一個系統化工程,才是正道。

    我再一次矯正了我的輸出範圍:從銷售人才培養,到企業管理人才梯隊建設。

    這時候我還有一塊短板,那就是我自己沒辦過企業啊,你憑什麼給別人講這些企業管理的道理?畢竟我不是德魯克那樣的理論天才。

    知道自己缺什麼那就清楚要幹什麼了。於是,我再次擴大了我的輸入,走出了職業經理人的舒適區,1號店被京東收購之前,我就離開了,作為創始合夥人,我們搞了一家B+輪的移動電商,獲得過今日資本的千萬美元投資。但我自己始終非常清楚,我不是那種能成為馬雲、喬布斯的人物,我的定位,應該是一位謀士,負責智力輸出,而不是戰士或者將軍,負責剛正面。

    終於,現在我可以用“外企+創業”“職業經理人+創始合夥人”“傳統行業+網際網路”的多種斜槓組合,形成一套自己的管理理念了(輸出)。

    我堅信,隨著中國的企業的騰飛,一定會誕生一批有中國特色的管理理念;但一定不是照抄外企的管理方式,或者是那些虛頭八腦的“成功學”“學國學做管理”。

    但是,我又發現,光靠傳統外企的那種全脫產的培訓,也未必能達到最好的培訓效果。現在線上學習技術已經突飛猛進,學員們越來越接受移動端學習方案。於是我擴大了我的輸入,走出了線下培訓的舒適區,在得到上開了五門職場課,嘗試了新的培訓技術,學員已經接近30萬人次。

    不過,我發現,某些技能,如果靠純線上學習也有侷限,人們還是需要線下的交流。

    我再次縮小了我的輸出範圍:企業管理人才梯隊建設新技術解決方案。

    目前我和三節課的 @Luke

    @黃有璨@布棉|徐財星一起開發了針對企業管理層的“管理訓練營”,有了一個線上線下結合的人才培養產品--這是我的輸出。

    同時,為了更好地服務於這個輸出,我又擴大了我的輸入:幾年前我在清華開始了工程管理碩士的學習,探索人因工程、線上教育方面的前沿,也是為了反哺回用新技術進行管理人才培養這件事。

    故事告一段落,總之,作為斜槓青年,請記住:

    輸入的斜槓一定要服務於輸出!

    輸入的斜槓可以雜,輸出一定要專!

  • 3 # PM研習社

    作為一名80後折騰青年,我比較認同的一種觀點就是“ 斜槓 = 折騰”,但並非是瞎折騰,而是要“騰”點動靜。我從來不說自己是一名斜槓青年,我常常戲稱自己是一名折騰青年。

    主要經歷如下:

    1)得益於IT行業的技術發展,我由一名JAVA碼農啟程,10多年時間在雲計算、大資料、電子政務領域從專案、產品、運維、運營、技術、售前等工作崗位全LifeCycle式體驗與歷練,成長到專案總監、產品總監、技術總監直至事業部副總。這些磨礪並不是經過了若干跳槽,而是始終如一的在一家單位隨著技術發展和公司戰略的調整而不斷挑戰。有背鍋、有填坑、有成績、有出彩,當然也會偶有失敗。技術一直沒拉下,JAVA出身,DelphI、.NET、PHP、GO、Ruby、Python以及前後端都掌握了,技術學習過程是一個苦逼的不堪回首的過程,但我都堅持了下來。

    2)全生命週期式的崗位體驗少不了持續不斷的學習,專案管理、產品管理、敏捷管理、精益管理等領域國內的、國外的認證拿了至少80個,結識了若干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崗位、不同城市的小夥伴和大咖。認證學習的道路打開了另外一座大門,讓我開始在培訓圈、線下沙龍、分享會上進行了新的嘗試與體驗。

    3)國內雙創熱潮火熱的時候,被領導忽悠一下搞起了內部創業,拉著隊伍就開始了智慧產業網際網路方向的嘗試,偶爾也去參加一些創業比賽,獎也拿了不少,北上廣的投資機構也去路演忽悠了幾波,順便還混了清華大學的中國創業者訓練營(第16屆)。

    4)學術方面。因為工作的關係,掛在XXX工程技術中心名下發發論文,整整專利,申請點軟著。目前正在努力資料探勘方向的PHD以及DBA。當時公司整CMMI評級的時候,讓馬來西亞過來的評估師意外驚喜的是,居然有人把專案工作總結後在期刊上進行相關的論文發表(沒錯,這也是我乾的)。

    ----------這算折騰麼?NO!

    5)裸辭一年開始搞自媒體。去年我做了一個比較大的決定,裸辭。在我遞交上“以前是為了生而活,以後想為了活而生”的辭職報告後,我裸辭了。開始整了自己的自媒體賬號,因為之前帶過運營團隊,也學習過網際網路運營的相關知識,我就開啟了自媒體之路。摸爬滾打的折騰到今年,各個平臺對我還算認可,各項資料也都在預期之內,唯一比較遺憾的是目前還未入駐短影片平臺。

    折騰之路如上,並非是階段性的折騰,而是一直在折騰的路上。

    我一直認為自己是不安分的,這個驚喜、刺激、好奇的世界對我充滿了各種誘惑和吸引。

  • 4 # 大耳朵糊糊1

    我自己就是一位斜槓青年,而且身邊也圍繞著許許多多的斜槓朋友,所以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吧!

    斜槓青年產生的原因主要有2個:

    1、客觀原因

    網際網路的出現,打通了資源分佈的渠道、提供了許多變現的渠道。真正實現了企業的發展必須依賴人才,但是人才的發展不一定依賴企業

    另外,隨著生活成本的提高,大家對於高收入的追求越來越高。

    2、主觀原因

    這裡更多指的是:自我實現,興趣使然。許多人的都幹著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在工作之外去追求自己的興趣愛好,順帶把錢給掙了。

    怎麼看待斜槓青年?

    1、它是社會階層躍遷的基礎,因為斜槓能夠讓自己脫離單一收入的困境,從而給了我們自己掌控自己人生的可能性,創業的可能性。創業成功就是社會階層的躍遷。

    2、它是一個未來趨勢,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變成斜槓青年。只守著單一工作的人一定是最被動的,90後、00後追求的一定是自己掌控自己的人生。

    怎麼變成斜槓青年

    1、提煉自己的可變現的技能,比如做團隊管理的人可以開發管理類的課程,兼職自由講師;喜歡寫文章的,可以投稿賺錢;

    3、告訴你的朋友,連結身邊的資源。不要閉門造車、矇頭自己幹,告訴你的朋友,有可能你會發現許多同路人;

    4、堅持,不論是寫作還是培訓師,前期收入都很少,我們要調整自己的心態,慢慢的打磨自己,堅持下去,就會成功。

  • 5 # 廈九九

    她在書中提到,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滿足“專一職業”這種生活方式,而是開始透過多重職業來體驗更豐富和更多元化的生活。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不同職業。例如:

    張三,公關經理/主持人/作家/瑜伽教練

    於是“斜槓”便成為了他們的代名詞。也就是說,越來越多的人用與愛好和業餘生活相關的身份,而不僅僅是工作中的職位來定義自己。

    目前我也算得上是一名斜槓青年,我的工作是一家公司的品牌總監,業餘時間是自媒體人,也出一本銷量不錯的書,勉強可以稱為青年作家,同時也是寫作講師,開設寫作課。

    “斜槓青年”這個概念被提出之後,掀起一股新的潮流。“斜槓青年”成了許多上班族的理想生活方式與奮鬥目標,然而,大多數人對於它的理解並不完整,甚至可以說是錯誤的。

    由於“斜槓青年”的外在表現形式是多重多重身份與多重收入,於是導致了一種誤解,以為多幾份兼職,然後再貼上無數個標籤,自己就能成為所謂的“斜槓青年”,這樣的認知顯然是膚淺的。

    我如何看待斜槓青年?

    我比較認同《斜槓青年:如何開啟你的多重身份》一書中的解讀。

    首先,“斜槓青年”代表的是一種全新的人生價值觀,或者說生活方式。它的核心不在於多重收入,也不在於多重身份,而在於多元化的人生。一個人可以有不止一種職業和活法。

    它是對工業時代那種“一個蘿蔔一個坑”的工作模式,以及用單一職業來定義個體的一種反思與挑戰。同時也是對人類好奇的本能,以及個體想要發揮與實現多種潛能的內在衝動的一種尊重與釋放。

    在過去,對於這種豐富的多元化的人生,大部分人只有羨慕的份兒,那樣的生活只屬於不用為生計操心的富裕階層。而如今卻不一樣了,隨著網際網路科技的發展,有才華和能力的人有機會可以擺脫機構束縛,透過自己的才能就能獲得足夠收入,並且過上充實、富足而又自由的生活的機會。原來做喜歡的事情與賺錢,夢想和工作是可以並行的。

    於是,很多人開始把自己原本就有的各種優勢與特長充分利用起來,過上了一種全新的、更快樂的,也更自主的生活。

    “斜槓青年”實際上是一種新的自我發展策略,它強調的是多元化的平衡,以及個性和潛能的探索,並鼓勵將工作、生活和愛好進行更好的融合。

    過去,我們在考慮自己的職業生涯時,基本只有一種策略——那就是縱向單一發展。首先根據自己的興趣、擅長和優勢確定職業定位,然後一步一步按階段往上走。

    然而,“斜槓青年”則給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發展策略,即橫向多元發展,也就是根據自己的興趣與優勢發展多個方向,最終獲得多重收入。

    怎樣才能成為斜槓青年?

    你可能會問,要怎樣才能成為“斜槓青年”?我覺得,你得先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想明白了自己想要什麼。另外,你是否有一項或者多項突出的才華與技能,或者說長期的興趣愛好(已經可以轉化為才華和技能)?如果沒有,那還是先花時間讓自己成為一個有實力的人吧。

    在《多重職業:讓工作和生活獲得雙重成功的新模式》這本書中,瑪希·埃爾博爾根據眾多案例與反饋,將“斜槓青年”模式總結為以下5種,供你參考:

    1.穩定收入+興趣愛好的組合

    這種模式比較適合還在興趣愛好探索階段,或者興趣愛好的收入不足以支撐生活的人。等到興趣愛好發展到專業和精深的地步,並且收入完全能夠超過主業養活你,這時候就可以考慮是否辭職專門做這個。很多自媒體人都是這樣做起來的。

    2.左腦+右腦組合

    這是一種理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共同發展的模式,例如我有個同事既是計算機程式設計師又是戲劇導演。理性與藝術其實是非常好的互補,可以給我們帶來更開闊的思維。

    3.大腦+身體組合

    這種模式能夠讓人很好地在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中相互切換,能夠確保身心的健康以及生活的平衡,例如我一個朋友的雙重身份就是藝術顧問和普拉提教練。事實上,對於腦力工作者,如果能夠發展成一個體力勞動的身份是個挺不錯的選擇。

    4.寫作+教學+演講+顧問組合

    這可謂是一個黃金組合,也是瑪希·埃爾博爾自己的斜槓模式。瑪希·埃爾博爾是美國一家非贏利組織的副Quattroporte,同時擁有作家、演說家和人生教練等其他身份。

    寫作、教學、演講和顧問這4種身份之間可以形成完美的迴圈推動,因為寫作可以讓你成為某個領域的意見領袖,演講的邀約也會隨之出現,等到經驗足夠的時候又可以開展教學和顧問的身份。這條“斜槓青年”發展之路是適合知識型的人才。

    5.一項工作多項職能型

    事實上,你不必擁有多項工作或者多重身份也能成為“斜槓青年”,即便你只有一個工作或者身份,但它要求你不僅要有非常全面和綜合的能力,而且需要涉及到不同職能領域,那你也是“斜槓青年”,因此所有的CEO都符合這個標準,不過在企業中這樣的角色會越來越多。

    現代社會,成為斜槓獲取多重收入,越來越成為剛需。願我們都能成為一個自由富足且快樂的斜槓青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荷蘭垂耳兔一般長几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