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國演義》算上家喻戶曉。可是,對於他的生平,人們所知甚少。他是哪裡人,600年來眾說不一。明清以來,對羅貫中的籍貫主要歸有五種說法。 (一)《西湖遊覽志餘》雲:錢塘羅貫中本者,南朝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二)《續文獻通志》雲:《水滸》羅貫中箸。字貫中,杭州人。 (三)《七修類稿》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州羅本貫中所編。 ’ (四)《三國志傳》萬曆本署,東原羅道本編次。 (五)《三遂平妖傳》署:東原羅貫中編撰。 (六)《水滸志傳評林》署:中原貫中羅道本名卿父編輯。 (七)《水滸傳》署:中原羅貫中編輯。 (八)《說唐全傳》舊本署:廬陵羅本撰。 (九)《因樹屋書影》雲:《水滸傳》相傳為洪武初越人羅貫中作。 (十)《續錄鬼簿》雲: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萬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以上列舉羅貫中籍貫問題十種書有記載,規類有五種說:杭州、廬陵、中原、東原、太原。 最受人關注的是杭州,東原、太原,三說為討論的焦點。 杭州說:理由是杭州地方學者趙寶峰的《趙寶峰文集》中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的名單中第十六位有個羅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認為羅本是杭州人。筆者查閱了(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中名單人員,其中慈溪當地人大多為學業者,還有東平、鄞縣、臺和、咸寧、溫州等地人,這些外地人有幾位是授業者,有注從寶峰學。羅本查無記。這裡的“門人”應該解為“寶峰生前的門客、友人,授業人”。不能單純將“門人”理解為是弟子。 該名單中羅本是什麼身份參加寶峰葬禮呢? 據說,羅貫中有志圖王。一度投張士誠部下,建議張士誠聯合朱元璋,陳友諒等起義軍共同推翻元朝。 張士誠不聽忠言,於至正十七年投元,得元太尉之職。 傳說,羅貫中離開張士誠隱居浙江四明山。至正十七年(1357)羅隱四明山,趙寶峰卒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9年間正好羅貫中隱居四明山,時期期間於至正甲辰年(1364)還與賈中明覆會一次,復會地點雖然不知,證明羅貫中在隱居期間也還不時外出會友。可能,羅貫中返回四明山時,趙寶峰過世於是參加了葬禮,以友人身份去,按筆者考羅貫中生於1328年,那年他在38歲左右。 羅隱居四明山為29歲。 羅可能在至正14年(1354)投張士誠,時年26歲左右。 傳說羅在投張士誠前還參加過劉福通起義。 這些時間表明,羅貫中曾參加過許多地方的政治活動不能以其中的一個地方便認定其正式籍貫。杭州一說不能成立。 “東原”說其依據是,明嘉靖元年《三國演義》刻本序言中署“東原羅貫中”字樣。 “東原”說,出於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蔣大器)先生,大器先生在河南浚縣當主薄時發現了羅貫中《三國演義》手抄本,於明弘治六年作序。嘉靖元年印刷本出世,流於社會。《三國演義》的問世引起了社會文學界的關注,人們隨著對作者羅貫中開始了研究。《三國演義》序中寫“東原羅貫中”山東人認為蔣大器是山東人,東原在山東省東平縣,便順理成章地推定羅貫中也是山東人了。可是,後來有學者找到依據認定蔣大器為浙江金華人,山東一說便失去了基本依據研究者動搖了羅貫中為山東東原人的說法。 有學者把羅貫中寫在《水滸傳》裡的陳文昭,東平官,也說成是趙寶峰的一個弟子陳文昭與羅貫中是同學,羅有意的為他家鄉安排上一個好官。 筆者並不這樣認為。《水滸傳》人物裡還有一個任原(太原人)。此人為元末明初武鄉縣人,明初當過戶部官。在武鄉縣留有碑文,縣誌有記。難道這也是羅貫中精心要安排醜化此人。 筆者認為,小說作者,編個故事需要人物去襯托故事,將腦子裡記有的現成人名,運用到小說裡是常有的事,談不上“精心”安排。 東原一說出自蔣大器手,還得從蔣大器在何地得《三國演義》說起。 蔣大器作《三國演義》序,時間為弘治甲寅年(1493)。於嘉靖元年(1522)出版《三國演義》。寫序與出版相隔29年,可能蔣大器 在弘治甲寅年還在任上,年齡大約在40歲左右。羅貫中死於永樂二年(1404),與蔣作序時間隔89年。蔣出版《三國演義》時間為1522年,羅死後118年之久社會上也未發現過《三國演義》的轉抄本,600多年來也未聽說有人發現羅的轉抄本。可見,蔣發現羅手本為正本,沒有轉抄。地點可能在河南浚縣一代。元明時黃河由武涉東入江蘇由安東入海。河南黃河北,太行山東,包括濟南一一帶歸為東原,不能認定東原專指東平。蔣大器在東原這一帶得羅手本,便認為羅是東原一帶人,實際上他只是猜想。 學術界評羅貫中寫說本是為說書匠人寫。從被社會公認的羅貫中所寫幾本小說看,確實是說本。我認為羅貫中寫說本不可能寫序言,因為說書匠人在說書時不會去說序言,聽者也不喜歡聽序言,聽的是小說的內容情節,也不可能關注作者是誰。從《三國演義》蔣大器作序言。《粉妝樓》竹溪山人作序言。《水滸傳》金聖嘆,楊定作序。這些作序者離羅生前作書,以後幾百年,猜想成分佔十成。可以這樣講,羅作書沒有作過序言,羅的作品序言是後人所為,造成了六百年來羅籍貫問題眾說不一。 蔣大器在東原一代發現了《三國演義》把羅貫中作者定為東原人,這也不妥。《粉妝樓》是竹溪山人在廣陵發現。《續錄鬼薄》是鄭振鐸等學者在江蘇發現,《金瓶梅》是在介休發現的。而實際上小說的發現地和作者籍貫並不能簡單地劃個等號。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有個本族兄弟,名羅義(史有志,家譜有志)山西祁縣人。 在明初為小卒,有功升為胙城縣捕頭、後升為胙城縣縣令。建文帝初羅義寫奏章建議“周公扶成主”,入獄。燕王立帝,羅義出獄為世襲鴻廬寺卿。 羅貫中流落江湖,有可能找到族人羅義在胙城一代完成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著作。 蔣大器1494年前在河南浚縣任主薄,胙城離河南浚縣相隔很近,他得到《三國演義》手本是合符情理的。也可能大器先生早聽說這部好書,有心求得。得書後整理出版,作序,他認為在東原一代得書,把作者歸為東原。形成的一說。 東原說不可信,不能成立。 太原說,來自《續錄鬼薄》作者無名氏,經考證,作者為賈仲明。 1931年,鄭振鐸等人發現“天一閣”收藏的《錄鬼簿續編》至今社會上還沒有再發現第二本,可能《錄鬼簿續編》為孤本。 賈仲明,有人考證是山東淄川人,寫《錄鬼簿續編》時間約在元至正甲辰年(1364)以後至明永樂甲辰年(1424)之間完成,他們見面時,賈仲明本人只知羅貫中有三部戲曲作品,還不知羅貫中完成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多本名箸。可見三部戲曲作品在復會前至正甲辰年前已完成。而《三國演義》等小說則是在至正甲辰年後所著。因而賈仲明在明永樂甲辰年(1424)前沒有聽說或看到羅貫中著的小說作品。《錄鬼簿續編》沒有錄上。 賈明仲在《續鬼簿》提到,“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文中沒有提到“羅本”提到羅的性 格、愛好、才華。“與餘為萬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賈與羅年令有差別,元未天下大亂,有志之士紛紛投身社會欲建功創業,二人各行所愛。也可能是羅走入反元鬥爭中,賈在元朝管治的地區“各天一方”各人有各人不同政治的天地。“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至正甲辰年(1364)年,羅貫中返回故鄉二人復會(地點在何?)又見面。“復會”可以解為還“返回”。1364年大約賈仲明為21歲,羅貫中31歲左右,1364年羅貫中可能探家與賈仲明覆會。復會時間與賈成書1424年恰為60年,羅貫中該為91歲賈仲明還不敢認定羅死,而用“竟不知所終”懷疑的態度。 羅貫中於1357年離開張士誠,1364年與賈仲明覆會,間隔七年時間,可能是在四明山完成了幾個戲曲作品。 羅貫中於1366年又出現在趙寶峰葬禮上,1364年復會,1366年參加葬禮二年時間南北千里往來,除探親外還有什麼理由往來敵人與起義軍之間。 羅貫中與賈仲明覆會地點。《錄鬼簿續編》有記,賈仲明山東淄川人,山西祁縣石佛窯村賈氏族人明初聽國家召喚,有幾戶移民山東,其中一戶遷往淄川。賈氏人講清朝中期山東淄川賈氏曾返石佛窯尋祖問根。賈仲明很有可能為賈氏山東淄川的移民,這樣他與羅復會地點即在祁縣城或祁縣石佛窯村。 張士誠起義於1352年,五年後於1357年投元。羅貫中於1357年離開張士誠,活動在方國珍起義軍地盤之內的四名山,他與方國珍素無過結,此地又不屬元管,可謂避難的好地方。羅貫中1364年歸鄉與賈仲明覆會,於1366年趙慈溪縣參加了寶峰葬禮。 張士誠死於1367年,傳說,有位溫金氏偷出張士誠兩位公子,奔四明山交給羅貫中,1367年後羅離開四明山,領著張士誠兩個孩子奔走江湖避難。 1367年至1399年32年中羅貫中完成了《三國演義》等十幾部小說。有人說羅貫中是一個說書匠,筆者認為不是說書匠,是個為了求生活寫小說、劇本。 從羅貫中的作品在不同地點發現來分析,他曾走過許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跡,從而造成對他籍貫有多種說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當時,賈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範圍很大,是那洲、那縣人,賈仲明沒有提出。但是從羅氏最集中的河灣村所發現的家譜,神紙、護梁籤、墓穴、硯臺、牌匾等,六大實證。可以說明羅貫中直屬當時歸太原管轄的祁縣。沉睡了六百年的羅貫中籍貫之謎終於告白於天下。羅貫中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長眠了。
羅貫中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其作品《三國演義》算上家喻戶曉。可是,對於他的生平,人們所知甚少。他是哪裡人,600年來眾說不一。明清以來,對羅貫中的籍貫主要歸有五種說法。 (一)《西湖遊覽志餘》雲:錢塘羅貫中本者,南朝時人,編撰小說數十種。 (二)《續文獻通志》雲:《水滸》羅貫中箸。字貫中,杭州人。 (三)《七修類稿》雲:《三國》、《宋江》二書乃杭州羅本貫中所編。 ’ (四)《三國志傳》萬曆本署,東原羅道本編次。 (五)《三遂平妖傳》署:東原羅貫中編撰。 (六)《水滸志傳評林》署:中原貫中羅道本名卿父編輯。 (七)《水滸傳》署:中原羅貫中編輯。 (八)《說唐全傳》舊本署:廬陵羅本撰。 (九)《因樹屋書影》雲:《水滸傳》相傳為洪武初越人羅貫中作。 (十)《續錄鬼簿》雲: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與餘為萬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 以上列舉羅貫中籍貫問題十種書有記載,規類有五種說:杭州、廬陵、中原、東原、太原。 最受人關注的是杭州,東原、太原,三說為討論的焦點。 杭州說:理由是杭州地方學者趙寶峰的《趙寶峰文集》中所附(門人祭寶峰先生文)的名單中第十六位有個羅本的名字。杭人以此認為羅本是杭州人。筆者查閱了(門人祭寶峰先生文)中名單人員,其中慈溪當地人大多為學業者,還有東平、鄞縣、臺和、咸寧、溫州等地人,這些外地人有幾位是授業者,有注從寶峰學。羅本查無記。這裡的“門人”應該解為“寶峰生前的門客、友人,授業人”。不能單純將“門人”理解為是弟子。 該名單中羅本是什麼身份參加寶峰葬禮呢? 據說,羅貫中有志圖王。一度投張士誠部下,建議張士誠聯合朱元璋,陳友諒等起義軍共同推翻元朝。 張士誠不聽忠言,於至正十七年投元,得元太尉之職。 傳說,羅貫中離開張士誠隱居浙江四明山。至正十七年(1357)羅隱四明山,趙寶峰卒於至正二十六年(1366),9年間正好羅貫中隱居四明山,時期期間於至正甲辰年(1364)還與賈中明覆會一次,復會地點雖然不知,證明羅貫中在隱居期間也還不時外出會友。可能,羅貫中返回四明山時,趙寶峰過世於是參加了葬禮,以友人身份去,按筆者考羅貫中生於1328年,那年他在38歲左右。 羅隱居四明山為29歲。 羅可能在至正14年(1354)投張士誠,時年26歲左右。 傳說羅在投張士誠前還參加過劉福通起義。 這些時間表明,羅貫中曾參加過許多地方的政治活動不能以其中的一個地方便認定其正式籍貫。杭州一說不能成立。 “東原”說其依據是,明嘉靖元年《三國演義》刻本序言中署“東原羅貫中”字樣。 “東原”說,出於明弘治六年庸愚子(蔣大器)先生,大器先生在河南浚縣當主薄時發現了羅貫中《三國演義》手抄本,於明弘治六年作序。嘉靖元年印刷本出世,流於社會。《三國演義》的問世引起了社會文學界的關注,人們隨著對作者羅貫中開始了研究。《三國演義》序中寫“東原羅貫中”山東人認為蔣大器是山東人,東原在山東省東平縣,便順理成章地推定羅貫中也是山東人了。可是,後來有學者找到依據認定蔣大器為浙江金華人,山東一說便失去了基本依據研究者動搖了羅貫中為山東東原人的說法。 有學者把羅貫中寫在《水滸傳》裡的陳文昭,東平官,也說成是趙寶峰的一個弟子陳文昭與羅貫中是同學,羅有意的為他家鄉安排上一個好官。 筆者並不這樣認為。《水滸傳》人物裡還有一個任原(太原人)。此人為元末明初武鄉縣人,明初當過戶部官。在武鄉縣留有碑文,縣誌有記。難道這也是羅貫中精心要安排醜化此人。 筆者認為,小說作者,編個故事需要人物去襯托故事,將腦子裡記有的現成人名,運用到小說裡是常有的事,談不上“精心”安排。 東原一說出自蔣大器手,還得從蔣大器在何地得《三國演義》說起。 蔣大器作《三國演義》序,時間為弘治甲寅年(1493)。於嘉靖元年(1522)出版《三國演義》。寫序與出版相隔29年,可能蔣大器 在弘治甲寅年還在任上,年齡大約在40歲左右。羅貫中死於永樂二年(1404),與蔣作序時間隔89年。蔣出版《三國演義》時間為1522年,羅死後118年之久社會上也未發現過《三國演義》的轉抄本,600多年來也未聽說有人發現羅的轉抄本。可見,蔣發現羅手本為正本,沒有轉抄。地點可能在河南浚縣一代。元明時黃河由武涉東入江蘇由安東入海。河南黃河北,太行山東,包括濟南一一帶歸為東原,不能認定東原專指東平。蔣大器在東原這一帶得羅手本,便認為羅是東原一帶人,實際上他只是猜想。 學術界評羅貫中寫說本是為說書匠人寫。從被社會公認的羅貫中所寫幾本小說看,確實是說本。我認為羅貫中寫說本不可能寫序言,因為說書匠人在說書時不會去說序言,聽者也不喜歡聽序言,聽的是小說的內容情節,也不可能關注作者是誰。從《三國演義》蔣大器作序言。《粉妝樓》竹溪山人作序言。《水滸傳》金聖嘆,楊定作序。這些作序者離羅生前作書,以後幾百年,猜想成分佔十成。可以這樣講,羅作書沒有作過序言,羅的作品序言是後人所為,造成了六百年來羅籍貫問題眾說不一。 蔣大器在東原一代發現了《三國演義》把羅貫中作者定為東原人,這也不妥。《粉妝樓》是竹溪山人在廣陵發現。《續錄鬼薄》是鄭振鐸等學者在江蘇發現,《金瓶梅》是在介休發現的。而實際上小說的發現地和作者籍貫並不能簡單地劃個等號。 《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有個本族兄弟,名羅義(史有志,家譜有志)山西祁縣人。 在明初為小卒,有功升為胙城縣捕頭、後升為胙城縣縣令。建文帝初羅義寫奏章建議“周公扶成主”,入獄。燕王立帝,羅義出獄為世襲鴻廬寺卿。 羅貫中流落江湖,有可能找到族人羅義在胙城一代完成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著作。 蔣大器1494年前在河南浚縣任主薄,胙城離河南浚縣相隔很近,他得到《三國演義》手本是合符情理的。也可能大器先生早聽說這部好書,有心求得。得書後整理出版,作序,他認為在東原一代得書,把作者歸為東原。形成的一說。 東原說不可信,不能成立。 太原說,來自《續錄鬼薄》作者無名氏,經考證,作者為賈仲明。 1931年,鄭振鐸等人發現“天一閣”收藏的《錄鬼簿續編》至今社會上還沒有再發現第二本,可能《錄鬼簿續編》為孤本。 賈仲明,有人考證是山東淄川人,寫《錄鬼簿續編》時間約在元至正甲辰年(1364)以後至明永樂甲辰年(1424)之間完成,他們見面時,賈仲明本人只知羅貫中有三部戲曲作品,還不知羅貫中完成了《三國演義》《水滸傳》等多本名箸。可見三部戲曲作品在復會前至正甲辰年前已完成。而《三國演義》等小說則是在至正甲辰年後所著。因而賈仲明在明永樂甲辰年(1424)前沒有聽說或看到羅貫中著的小說作品。《錄鬼簿續編》沒有錄上。 賈明仲在《續鬼簿》提到,“羅貫中,太原人,號湖海散人,與人寡合,樂府隱語,極為清新,”文中沒有提到“羅本”提到羅的性 格、愛好、才華。“與餘為萬年交,遭時多故,各天一方。”賈與羅年令有差別,元未天下大亂,有志之士紛紛投身社會欲建功創業,二人各行所愛。也可能是羅走入反元鬥爭中,賈在元朝管治的地區“各天一方”各人有各人不同政治的天地。“至正甲辰復會,別來又六十餘年,竟不知其所終。”至正甲辰年(1364)年,羅貫中返回故鄉二人復會(地點在何?)又見面。“復會”可以解為還“返回”。1364年大約賈仲明為21歲,羅貫中31歲左右,1364年羅貫中可能探家與賈仲明覆會。復會時間與賈成書1424年恰為60年,羅貫中該為91歲賈仲明還不敢認定羅死,而用“竟不知所終”懷疑的態度。 羅貫中於1357年離開張士誠,1364年與賈仲明覆會,間隔七年時間,可能是在四明山完成了幾個戲曲作品。 羅貫中於1366年又出現在趙寶峰葬禮上,1364年復會,1366年參加葬禮二年時間南北千里往來,除探親外還有什麼理由往來敵人與起義軍之間。 羅貫中與賈仲明覆會地點。《錄鬼簿續編》有記,賈仲明山東淄川人,山西祁縣石佛窯村賈氏族人明初聽國家召喚,有幾戶移民山東,其中一戶遷往淄川。賈氏人講清朝中期山東淄川賈氏曾返石佛窯尋祖問根。賈仲明很有可能為賈氏山東淄川的移民,這樣他與羅復會地點即在祁縣城或祁縣石佛窯村。 張士誠起義於1352年,五年後於1357年投元。羅貫中於1357年離開張士誠,活動在方國珍起義軍地盤之內的四名山,他與方國珍素無過結,此地又不屬元管,可謂避難的好地方。羅貫中1364年歸鄉與賈仲明覆會,於1366年趙慈溪縣參加了寶峰葬禮。 張士誠死於1367年,傳說,有位溫金氏偷出張士誠兩位公子,奔四明山交給羅貫中,1367年後羅離開四明山,領著張士誠兩個孩子奔走江湖避難。 1367年至1399年32年中羅貫中完成了《三國演義》等十幾部小說。有人說羅貫中是一個說書匠,筆者認為不是說書匠,是個為了求生活寫小說、劇本。 從羅貫中的作品在不同地點發現來分析,他曾走過許多地方,在各地留有足跡,從而造成對他籍貫有多種說法的原因之一。是一致的。當時,賈仲明提出“太原人”,太原範圍很大,是那洲、那縣人,賈仲明沒有提出。但是從羅氏最集中的河灣村所發現的家譜,神紙、護梁籤、墓穴、硯臺、牌匾等,六大實證。可以說明羅貫中直屬當時歸太原管轄的祁縣。沉睡了六百年的羅貫中籍貫之謎終於告白於天下。羅貫中這位偉大的文學家在九泉之下可以安息長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