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常小二先森

    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

  • 2 # 行者愛徒

    陸上絲綢之路起源於西漢(前202年—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首都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連線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它的最初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1877年,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其著作《中國》一書中,把“從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間,中國與中亞、中國與印度間以絲綢貿易為媒介的這條西域交通道路”命名為“絲綢之路”,這一名詞很快被學術界和大眾所接受,並正式運用。

  • 3 # 莊周蝴蝶c

    絲綢之路分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張騫通西域促進了絲綢之路的形成。來往的商品中以絲綢、茶葉等為主。故名為絲綢之路

  • 4 # 袞雪Eminem

     連線中國與西方的“絲綢之路”在中國家喻戶曉,隨著“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推進,“絲綢之路”更是受到世界的關注。其實,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是100多年前一個德華人的“發明”,他的名字叫費迪南·馮·李希霍芬。

      1860年,當時的普魯士政府派出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外交使團前往東亞,意欲與中國、日本、泰國等建立外交關係,締結商約。年僅27歲的地理學者李希霍芬就在使團中。1861年3月,普魯士外交使團到達上海。這一趟東方之旅,讓眼界大開的李希霍芬對中國大感興趣。

      1868年至1872年間,李希霍芬對大清帝國18個行省中的13個進行了地理、地質考察。考察途中,他的脖子上總是用繩子掛著一支長長的鉛筆,以方便他隨手以繪畫的形式將自己一路上的見識記錄下來。中國近代地質學創始人翁文灝稱其為“最先明瞭中國地文之偉大科學家”。為紀念他詳盡的考察和傑出的貢獻,祁連山的德文名為Richthofen—Gebirge,即李希霍芬山脈。

      1873年,李希霍芬回國,先後出任柏林國際地理學會會長、柏林大學校長等。他用後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寫了一部5卷鴻篇鉅著:《中國——親身旅行和據此所作研究的成果》。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了“絲綢之路”的概念,並在地圖上進行了標註。

      李希霍芬所說的“絲綢之路”,指的是兩千一百多年前,西漢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後逐漸形成的這條歷史古道。經這道洲際大道,中國的絲綢製品、瓷器、鐵器、蠶絲、茶葉、冶鐵術、金銀器製作術及其他工藝品,透過波斯、大食等國源源不斷地傳到西亞及歐洲國家;而西方國家的商品、技術和文化,透過“絲路”又傳入東方的中國。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這條絲綢之路一直是華人民同中亞、西亞、歐洲、非洲人民友好往來的橋樑,曾使古代中國、印度、希臘、羅馬古國在相互溝通的過程中得到更大的發展。

      “絲綢之路”,這一術語後來被廣泛採納。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

      德華人李希霍芬所說的“絲綢之路”,一般指的是位於中國西北的陸上絲綢之路。實際上,“絲綢之路”不僅只有陸上一條。此外,還有草原的、西南的和海上的“絲綢之路”。中國絲綢界前輩蔣猷龍先生曾對此做過專門研究。下面,扼要地談談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變遷與興衰。

      一、最早的絲綢之路—北方草原絲路

      據中國古書記載,最早帶著絲綢國禮出訪各國的是公元前10世紀西周的周穆王。他從陝西西安出發,向西長途跋涉,一直到達了今中亞的吉爾吉斯,並與該國的女王西王母結成親密友誼而回國,這可能是最早的中西交往。周穆王促進了中國與西方民族的友誼,尤其與西王母的歡聚載之史冊.史書《穆天子傳》實際上是當時中原與西方交往的旅行記錄,以周穆王為先導,以後的商人接踵而至。

      二、草原絲路源遠流長

      草原絲綢之路的東端是蒙古高原。公元前後,匈奴族是蒙古高原的主人,後來鮮卑族、突厥族等民族又相繼強大起來。控制草原絲路的民族和國家在變遷,而這條草原絲路仍然通達而繁忙。

      三、西南絲路聞名南方

      公元前4世紀時,中國絲綢已傳入印度。公元前2世紀時,中國的絲綢從印度傳入阿富汗,張騫在大夏(今阿富汗的巴爾赫)時,曾見到過中國的絲綢和蜀布.這條處於中國西南部的貿易通路的開拓已經很久遠了。在西北絲綢之路開通以後,中國與西亞諸國的貿易往來十分發達昌盛,但這條西南絲路上的貨物交易並未受到影響,因為她仍然是通向印度和西方的捷徑。

      這條古道以四川成都為起點,永昌(今雲南保山)為中轉出口站,稱“永昌道”,終點為身毒(今印度),故又稱蜀——身毒道。

      四、西北絲路後來居上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即位後第三年,張騫出使西域,歷盡曲折坎坷,於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沒有一定的路線可言,並且也沒有隨帶絲綢。待至公元前119年以中郎將的身份,偕同副使、將士等三百餘人,攜帶“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數千鉅萬”,第二次出使時,才是真正的把大量的絲綢帶到西方,進行了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自此以後,西域諸國紛紛與漢帝國建立外交關係,赴西域的漢使和商賈從長安出發,經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分赴各國;西亞、中亞的商隊也透過這條道路進入中國進行貿易,漫長的西北絲綢之路上,一派繁忙景象。

      西北絲路是政府開拓的官道,作為禮物和商品的絲綢來自中原以至全國。公元6世紀時中國的蠶種傳到了中亞細亞和外高加索、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7世紀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傳到西班牙,13世紀傳到義大利,15世紀傳到法國。由此可見,中國成為世界蠶絲業的最早發源地。聞名於世的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功不可沒。

      五、海上絲綢之路——東海絲路終點日本

      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交往十分方便。有記載說公元前3世紀,江浙一帶的吳地有兄弟二人東渡黃海至日本傳授蠶織和縫製吳服的技藝,促進了日本蠶業的發展。還有一個傳說,這就是在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和“百工”數百人東渡日本,傳播養蠶技術。日本人民尊祀徐福為“蠶神”。

      唐代江浙出產的絲綢,直接從海上運到日本,。奈良是當時日本的首都,可以說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終點。

      六、南海絲路盛極元明

      南海絲路最早起於西南絲路永昌(今保山)以南的一段,即沿伊洛瓦底江至仰光入孟加拉灣,西去至印度,由印度商人渡印度洋,或登陸進入中亞,或繼續沿海至大秦(羅馬帝國)。公元166年後,中國與羅馬直接通航,二三世紀間,羅馬商人透過南海絲路來中國南方直接採購絲綢,這也促進中國南方地區蠶織生產的發展。

      元明兩代是南海絲路的極盛時代。元時,高度發展的蠶絲生產和絲織技術,直接為海外貿易的繁榮提供了雄厚的物質資源。中國絲綢的輸出,東起菲律賓及印尼各島,西至印度、伊朗、伊拉克、葉門、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直到大西洋濱摩洛哥,南面遠銷至馬裡、坦尚尼亞等。

      明王朝於1405~1433年的28年間派遣著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龐大的商船隊伍,活躍在東起琉球、菲律賓和馬魯古海,西至莫三鼻克海峽和南非沿岸的廣大地區。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大清帝國一步步陷入殖民地境地,祖國大地任人宰割,一條條絲綢之路漸次失去昔日的光輝。

    袞雪∫stan∫ 2019/4/5 13:52:15

    的“絲綢之路”。中國絲綢界前輩蔣猷龍先生曾對此做過專門研究。下面,扼要地談談中國古代絲綢之路的變遷與興衰。

      一、最早的絲綢之路—北方草原絲路

      據中國古書記載,最早帶著絲綢國禮出訪各國的是公元前10世紀西周的周穆王。他從陝西西安出發,向西長途跋涉,一直到達了今中亞的吉爾吉斯,並與該國的女王西王母結成親密友誼而回國,這可能是最早的中西交往。周穆王促進了中國與西方民族的友誼,尤其與西王母的歡聚載之史冊.史書《穆天子傳》實際上是當時中原與西方交往的旅行記錄,以周穆王為先導,以後的商人接踵而至。

      二、草原絲路源遠流長

      草原絲綢之路的東端是蒙古高原。公元前後,匈奴族是蒙古高原的主人,後來鮮卑族、突厥族等民族又相繼強大起來。控制草原絲路的民族和國家在變遷,而這條草原絲路仍然通達而繁忙。

      三、西南絲路聞名南方

      公元前4世紀時,中國絲綢已傳入印度。公元前2世紀時,中國的絲綢從印度傳入阿富汗,張騫在大夏(今阿富汗的巴爾赫)時,曾見到過中國的絲綢和蜀布.這條處於中國西南部的貿易通路的開拓已經很久遠了。在西北絲綢之路開通以後,中國與西亞諸國的貿易往來十分發達昌盛,但這條西南絲路上的貨物交易並未受到影響,因為她仍然是通向印度和西方的捷徑。

      這條古道以四川成都為起點,永昌(今雲南保山)為中轉出口站,稱“永昌道”,終點為身毒(今印度),故又稱蜀——身毒道。

      四、西北絲路後來居上

      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即位後第三年,張騫出使西域,歷盡曲折坎坷,於公元前126年返回長安,沒有一定的路線可言,並且也沒有隨帶絲綢。待至公元前119年以中郎將的身份,偕同副使、將士等三百餘人,攜帶“牛羊以萬數,齎金幣帛數千鉅萬”,第二次出使時,才是真正的把大量的絲綢帶到西方,進行了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自此以後,西域諸國紛紛與漢帝國建立外交關係,赴西域的漢使和商賈從長安出發,經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分赴各國;西亞、中亞的商隊也透過這條道路進入中國進行貿易,漫長的西北絲綢之路上,一派繁忙景象。

      西北絲路是政府開拓的官道,作為禮物和商品的絲綢來自中原以至全國。公元6世紀時中國的蠶種傳到了中亞細亞和外高加索、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和土耳其,7世紀傳到阿拉伯和埃及,8世紀傳到西班牙,13世紀傳到義大利,15世紀傳到法國。由此可見,中國成為世界蠶絲業的最早發源地。聞名於世的這條西北絲綢之路功不可沒。

      五、海上絲綢之路——東海絲路終點日本

      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交往十分方便。有記載說公元前3世紀,江浙一帶的吳地有兄弟二人東渡黃海至日本傳授蠶織和縫製吳服的技藝,促進了日本蠶業的發展。還有一個傳說,這就是在公元前219-210年,秦始皇為求長生不老丹,曾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和“百工”數百人東渡日本,傳播養蠶技術。日本人民尊祀徐福為“蠶神”。

      唐代江浙出產的絲綢,直接從海上運到日本,。奈良是當時日本的首都,可以說是中國絲綢之路的終點。

      六、南海絲路盛極元明

      南海絲路最早起於西南絲路永昌(今保山)以南的一段,即沿伊洛瓦底江至仰光入孟加拉灣,西去至印度,由印度商人渡印度洋,或登陸進入中亞,或繼續沿海至大秦(羅馬帝國)。公元166年後,中國與羅馬直接通航,二三世紀間,羅馬商人透過南海絲路來中國南方直接採購絲綢,這也促進中國南方地區蠶織生產的發展。

      元明兩代是南海絲路的極盛時代。元時,高度發展的蠶絲生產和絲織技術,直接為海外貿易的繁榮提供了雄厚的物質資源。中國絲綢的輸出,東起菲律賓及印尼各島,西至印度、伊朗、伊拉克、葉門、沙烏地阿拉伯、埃及,直到大西洋濱摩洛哥,南面遠銷至馬裡、坦尚尼亞等。

      明王朝於1405~1433年的28年間派遣著鄭和七次下西洋,中國龐大的商船隊伍,活躍在東起琉球、菲律賓和馬魯古海,西至莫三鼻克海峽和南非沿岸的廣大地區。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大清帝國一步步陷入殖民地境地,祖國大地任人宰割,一條條絲綢之路漸次失去昔日的光輝。

  • 5 # 武藤遊戲7

    絲綢之路源於西漢時期,漢武帝打通漢朝與西域各國通商,建立了西域都護府,當時漢朝和西域各國通商交易貨物主要是絲綢,源源不斷漢代絲綢都進入西域各國,而路線就是今天甘肅新疆這條路 ,所以有了絲綢之路叫法。

  • 6 # 林城—布衣

    兩漢時期,把陽關、玉門關以西,今新疆地區及更西的中亞稱之為“西域”。那時,西域小國林立,戰亂不休、交通斷絕,許多小國受匈奴的控制和奴役。

    西漢武帝時,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前119年“漠北戰役”,西漢決定性的擊敗匈奴,使西域各國爭相歸服西漢。前60年,西漢建西域都護府,直接管理西域。

    隨著西域的歸服,商旅開始繁盛。一些商人從長安把中國一些商品向西經運到西域,再轉運到歐洲。因商路主要運送的是中國絲綢,所以人們稱它為“絲綢之路”。

    古羅馬在中國漢代史書中被稱為“大秦”。以執政官凱撒為代表的貴族們就熱衷於中國的絲綢,以穿著絲綢服飾為榮耀。當時一些西方國家也把中國,這個對於他們非常遙遠和神秘的國度,稱之為“絲國”。

  • 7 # 扣毛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借這個問題,我想向大家科普科普,絲綢之路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首先要明確,“絲綢之路”這名稱是舶來品!

    有人要問了:“什麼?難道絲綢之路不是一直叫絲綢之路嗎?”沒錯!絲綢之路,最早確實不叫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這個詞彙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於1877年提出的,那時候,中國已經邁入近代史了。

    所以 ,儘管我們的歷史課本上都說張騫打通絲綢之路,但是就好像哥倫布到死都不知道他發現了美洲一樣,張騫一輩子也不知道他走的道是絲綢之路。那時候,官方管這裡叫外國道或者西域道——《漢書》,還有因為能通向不同國家的緣故,以國家命名管這裡叫大秦道,大宛道,康居道......

    我們都知道,後來的絲綢之路主要是一條商路,經過這裡販運的中國特產,茶葉,絲綢,瓷器等高階手工業製品幾乎影響了整個世界。但是最早,絲綢之路的商業並不發達,這條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通往中亞的道路,最大的作用卻是軍事和傳教活動。因此,這裡也曾經被稱為“孔道、空道、傳教道,經道”等。

    等到了明清時期,由於舉國進入一種自負自滿的狀態,再也沒把其他國家平等地看在眼裡,所以此時這條道路的名稱變成了:“諸藩貢道、西域貢道、朝貢道......”意思為其他國家向中國進貢的道路。

    總之,在以上時間,絲綢之路並沒有一個統一的稱謂。

    直到1877年,德國曆史地理學家費 迪南·馮·李希霍芬在其《中國》一書中將中國通向中亞地區以及印度之間一系列商路統稱為絲綢之路。在其他大量學者進行跟進之後,“絲綢之路”這個名稱漸漸被整個歐洲的歷史學家所接受。

    有人不禁要問,明明中國出產的產品那麼多,瓷器,茶葉,甚至指南針,火藥......為什麼偏偏要選絲綢作為這種命名方式呢?

    這個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絲綢作為奢侈品對歐洲人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力。

    古代中國在世界上有兩個稱呼,一個是大家熟悉的,被日本人汙名化的支那,原意本為:瓷器。另一個,則是羅馬人對漢朝的稱呼 :“賽里斯”,意思是:絲國。

    在羅馬,被稱為“賽里斯神仙紗”的絲綢深受宮廷上層的追捧,著名的羅馬共和國執政官凱撒,曾經在參加晚宴時身著一身絲綢製成的禮服,那種柔滑的觸感頓時令在場的羅馬貴族為之瘋狂,受此影響,絲綢在整個歐洲的上層都成為了一種被追捧的奢侈品,由貴族到百姓,都知道絲綢的大名,就好比現在的女生總是能對路易斯威登、香奈兒或者聖羅蘭如數家珍一樣。

    二:中國在很長時間內對絲綢技術壟斷

    從傳說中的嫘祖開始,中國就掌握了養蠶繅絲的技術,然而當年歐洲人淺顯的科學技術和耿直的大腦實在想象不出這種“神仙紗”是哪一種作物產出的?歐洲人想要得到絲綢,除了從中國購買之外,別無他法,因此強烈的好奇心一直刺激著歐洲人的痛點,讓他們對此無比著迷。

    直到歐洲人接觸絲綢幾個世紀之後,東羅馬皇帝查士丁尼派出的僧侶,才終於用掏空的扁擔,從中國偷出了蠶種,至此,在中國之外的地方——義大利才終於有了絲綢業,查士丁尼也終於得到了一個歐洲人都想知道的大秘密:原來蠶是一種蟲子而不是樹木。

    基於以上兩點,李希霍芬的“絲綢之路”名稱很快被歐洲接受並流傳開來。近代的歐洲是世界的爸爸,他說叫什麼那就叫什麼,其他地方也就很快跟進。

    到了民國時期,《申報》首先在發文中使用“絲綢之路”的名稱,至此,這個名稱終於出口轉內銷,為華人熟知,也成為了世界通用的名稱。

  • 8 # 使用者67724358697

    顯而易見,“絲綢之路”得名於絲綢貿易。

    那麼“絲綢貿易”的雙方是誰呢,答案是:

    羅馬帝國和東漢。

    西漢時期,羅馬帝國(前27-476)尚未建立。

    第一次抵達羅馬帝國的正是東漢(25-220)的使者。

    東漢才和羅馬接觸。東漢人叫它為大秦,因為傳說漢朝人看見他們國家的人都是高個子,像中國秦朝人一樣高個子,所以叫大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究竟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