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鵜鶘心理陳小康
-
2 # 心理師肖雪萍
所以,心理學領域理解的“社交無敵”,和社會大眾理解的“社交無敵”通常是完全不同,甚至是有些相反的層面。
心理學理解的“社交無敵”,更多是指人們在人際交往中,能夠很好地平衡自我、他人和環境的需要,不會過於有攻擊性,不會忽視自己的需要,也不會不顧場合地做出不恰當的舉動。
而社會大眾理解的“社交無敵”,通常是指如魚得水地在各色人等之間穿梭,能夠盤活一個場子,能夠讓所有人都喜歡自己,成為眾人矚目的視覺中心。
事實上對心理學領略很深的人,通常都不會做社會大眾理解的“社交無敵”的人,因為他們更加尊重自己的感覺和需要,不會為了讓別人喜歡自己而去做什麼。越是成長得較為完善的心理諮詢師,越不會熱衷於“社交無敵”,而更多願意和自己待著。
心理學是研究人的科學,但更多的是研究人的無意識動力,以及行為背後的心理和情緒因素。但社會層面的人際交往,卻很多時候都是關於世俗化的人情往來,這些都跟心理學沒什麼關係,所以一個對人的無意識動力很瞭解的心理諮詢師,也不一定就擅長世俗化的人情往來,前者需要的是思考和感受能力,後者需要的是說場面話做場面事的能力,是完全不同的方向。
-
3 # Miss張小豆
常看到這兩種論調,每次看到就忍不住進來答一下。大眾對於心理學的認識是比較直觀的,心理學是對於人內心的洞悉和了解,當一個人心理學學的好了,他就能看透人性,進而瞭解人的思考和內心動態,進而能看透人情冷暖,解決一切人與人之間的問題。但事情的真相不是如此,對於學習心理學的人而言,他們學習的是理論,是關於人內心如何運作的理論,而不是洞悉人的本質和內心。所以心理學缺失幫助我們來理解別人,但更多的是解釋、預測、控制。而不是讀心。舉個很簡單的例子,你覺得心理學畢業的學生和居委會大媽相比,誰更擅長調節家長裡短的矛盾?顯然是居委會大媽,因為他們瞭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這麼變化的,她們是局內人,她們有經驗,而畢業的學生,她們有的只是理論,缺乏實踐,更不瞭解人的算計和本心,她們只是知道人的心理的本質的運作邏輯,但對錶面的行為變化卻一無所知。因此,對於大部分來說,心理學看似玄妙,其實只是一種社會科學,學了她,你會多一條看人的門路,但不意味著,你就成為了箇中老手。很多時候,人們對一個事物的判斷,是基於自己的主觀認識,但其實很多事物的本質與她的外在不符,特別是在看人的時候也更是如此。一個人雖然看著兇惡,但為人敦厚,有的人看著和善,實則笑裡有刀,不論是哪一種都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理解別人,而不是單純的想著去讀別人的心,或是控制別人。
-
4 # 夯七婚戀指導
這個問題真的是我從學習心理學開始回覆率前三甲之一的問題,這樣的題目就像是對方得知你是學心理學的之後,驚詫而好奇地問道:“那你猜猜我現在心裡想什麼?”的問題如出一轍。再次並沒有指責題主之意,只是想借此機會告知題主,這個問題十分大眾化,也是大家都十分好奇想了解的問題。因此,十分有必要藉此機會向題主科普一下心理學的基本知識和概念。
從廣義上講,心理學是研究動物和人類心理現象發生、發展、變化和活動規律的一門科學。之所以研究動物心理,是因為根據動物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可以更科學的認識、解釋和預測人類的心理現象和變化規律。從狹義上講,心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心理現象和心理規律的科學。心理現象主要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而心理過程主要是指人的認知(感覺、知覺、記憶、思維、想象)、情感、意志行動三個方面所表現出的心理發生、發展和活動的變化規律;個性心理是一個人所具有的獨特心理過程,其又包括個性心理特質,如氣質、性格、能力,還包括個性傾向性,如需要和動機。心理學經歷了從哲學到生理學再到科學心理學的演變歷程,就目前而言心理主要從事兩個大方向的研究:基礎心理學(認知、人格、情緒、記憶、變態、實驗、動物心理、神經科學等)和應用心理學(教育、諮詢、臨床、管理、工業、軍事法律、消費等),因此心理學既需要研究者具有自然科學的知識,也需要有社會科學的素養,由此可見心理學也是一門中間科學。
根據上文對心理學基本情況的闡述,相信題主對心理學也有了全新的認識,據此再來回答題主的問題,我想題主也明白了,不是所有學心理學的人都可以瞭解別人的內心想法,同理也不是心理學學透的人就會成為社交高手,社交能力的高低與心理學或心理學學習的好壞並沒有直接必然的聯絡。
-
5 # 微微光
好想答是,然而並不是。
一、學無止境——“學透”是個偽命題。
首先,橫向看,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擁有很多的分支領域,枝繁葉茂,在基礎階段後深入學習的人大都會選擇各自不同的分支方向,因為媒體被大家熟知的心理諮詢只是其中一枝,大家雖都在心理學門下,其實研究學習的內容差之千里,要敢說“學透”豈不是見一木而談森林。
其次,縱向看,心理學在子方向上有很多交叉學科。和生物醫學交叉的腦科學、認知心理學,和社會教育、跨文化研究交叉的群體心理、和經濟學交叉的消費心理等等。隨著各學科研究深入,心理學自身也在不斷更新和迭代,子方向上說學完學透,也是貽笑大方。
二、日久見人心——社交併非全靠技巧。
首先,人是社會性的,社會交往有很多的規則或壁壘。像俗話說,窮在鬧事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社會資源和社會地位,這不是長袖善舞就能突破的交往障礙。
其次,從心理學來說,人還有不同的性格、氣質型別。我們說,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性格氣質等心理特徵完全不同的人,雖然也會有互補現象,但更多情況下相交併非技巧可以彌補。
總的來說,心理學知識雖然有助於我們瞭解自己和他人行為背後的心理機制,對於社交生活中相互理解是有助益的,但想做到玩轉社交,哪能是簡單的書本知識可以達成的。我們身邊很多大咖專家,可能術業有專攻但往往也只是學術強人,遠非社交達人。
-
6 # 14說4
心理學學得過透的人,在社交上反而疑心重,處處抓人把柄挑人隙縫,即嫌棄又挑剔,不利於社會交際,同時也受人厭棄。
一個人心理學學得過透,容易推心置腹,對其人三觀認識看待有邏輯角度,而自身也有抱負,覺得交這個不妥,結識那個不適,然而遐思懷疑態度,交人慎重考量,看人心理變樣,拿捏不定,容易隔閡人性,錯過交遇榮幸。
心理學學過透,職業猶豫,交人不爽快,與人通融有忌諱心,往往冒現出不誠意不認真,另人嘔心,雖能摸透他人心,運籌帷幄,但總覺得這個也不行,那個鬼精靈,社交難進行。
人在社會上混,除了思想邪惡,壞品質外,只要循規蹈矩,為人正氣,不管心理上有何層意,總會有原則範疇,要社交,應該去爭取努力,而過於推測於人心理,戳穿挖心底,傷感情,捉人心儀,容易不尊重於人,貶視於人,然而在社交上反而不自然,與人隔閡脫緣。這也是職業心理上在有些人的弊端之處,相反在社交上背道而行,脫軌不受歡迎。
-
7 # 鵜鶘心理
恐怕題主對於心理學有著比較多的誤解,以為心理學就是一種讀心術,然後根據這個結果可以去迎合他人,從而使得自己社交無敵。這種想法其實是大錯特錯了,學心理學的人,其實和大家一樣。有著七情六慾,心理學專業只是他一個生存和實現自我價值的平臺而已,這和所有的工薪階層別無二樣。
回到正題,我們再說說為什麼心理學學透的人不會社交無敵了。首先我們關於這個所謂的“學透”就無法用具體量化的指標去衡量。不管那門學科,都沒有人敢說自己學透了,哪怕就像霍金也不敢說自己的物理學透一樣。心理學本身也分為很多的流派,每個流派都有很多不同的分支和理論支撐,並且很多的理論也是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的。我們知道假設基礎上的理論未必是經過實證的。這只不過是說先設立這些條件下,使用這種理論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本來就無所謂的學透了。我想,要是真的即便所有的學透,估計也會變成精神病人了。
其次我們要懂得世界上並沒有讀心術。學心理學的人可能會在各種微距離觀察人的表情和行為特徵上來推測此時人的心理狀態上具有優勢,可並不表示他能夠讀懂所有的心理。即便能讀懂所有的心理也不代表他能掌控所有的心態變化。何況頂多是讀懂人的情緒感受,為什麼會有這份感受,和這份情緒給事情帶來什麼影響等等,這些都需要別人來告訴的。加之就算什麼都懂了,那如何去採取應對措施卻也是一門學問呀。
其三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自我意識。學心理學的人可能在自我獨立性上會更關注自己的感受。就算什麼都讀懂他人,也知道怎麼去應對。可還得要問問自己的內心是不是願意。自己的專業歸專業,個人的情感歸情感。每個人在社會上都有自己獨立的人格,什麼事都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我想大家都不會去做。更何況,很多時候自己的專業也未必能夠解決得了自己的問題。
-
8 # 照見
是無敵的!
但是這種「無敵」是,「心態上沒有敵人」的無敵。
而不是那種「全場沒人比得過我」、「我想和誰交朋友都一定能交上」、「我能控制別人的的言行」、「我能主持所有社交場合」、「我想讓誰開心就開心,讓誰難過就難過」、「我想追哪個男生/女生都能成功」的無敵。
實際情況是,社交裡的「為所欲為、心想事成」的那種「無敵」從來都是不存在的。
為什麼「為所欲為」的「無敵」不存在?人是社會性動物,社交確實是影響人生活品質、目標實現甚至身心健康的最大因素之一。
也因為人是社會性動物,所以都有各自的「角色」。
人的絕大多數社交,都要在某種「角色」之下進行。
比如,學生和老師;丈夫和妻子;父母和子女;上司和下屬;同事之間;同學之間;朋友之間;消費者和商家……
人如果超出角色的身份,去做一些「為所欲為」的事情,那就是不合時宜的;根本談不上「無敵」。
比如說,你不可能去命令你的上司;作為同事你總不可能和別人做夫妻做的事吧……
除了固定身份的社交行為,社交本身也會逐漸改變人的「角色」。
換而言之,社交不僅僅是刻板不變地履行單一的角色身份;社交本身也提供了一個定義身份、改變身份的機會。
最常見的改變身份就是——
你從陌生人變成別人的熟人,從熟人變成普通朋友,然後可能變成好朋友或者情侶,情侶可以變成夫妻……。
再比如,你去參加面試。面試無疑是一個工作社交場合。你表現好了,結合你的履歷,你就可能從「應聘者」變成「公司成員」。
但是即便是社交提供的「改變身份」的機會,也不可能「心想事成」
因為存在「競爭」和「人格特質」。
競爭說白了就是——假設心理學學透了就「無敵」,那肯定也有其他人學透,這時候就無法藉此取得優勢。
但是「人格特質」更加重要——
人格是長期來說穩定不變的,即便人主觀上很想改變自己的人格,但是依舊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改變。
人格的定義是:一系列複雜的心理品質,具有跨時間、跨情境的一致性的特點,對個體行為的特徵性模式有獨特的影響。
因為我們的人格都是相對穩定的,所以我們肯定都有自己習慣的行為模式。這種行為模式會反映到社交活動中。
雖然,我們可以「偽裝」「表演」或者「學習」不同於我們習慣的行為模式、表情、語言。但是那畢竟不是「原裝正版」,而只是「模擬」而已。
——這就必然造成差異。如果存在競爭(比如應聘「客服總經理」),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別人的人格特質比你更合適(更負責任、更喜歡和人溝通),那麼你顯然無法在競爭中勝出。
說到人格,心理學學術上目前最常用最多實證研究證明的人格模型是「大五人格理論」
如下——
開放性(openness):和智力有點關係。主要是指人對不同事物的開放程度,對新知識、不同觀點的接納程度。也和想象力有關。
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俗稱責任心、細心。是一個人看重公平、盡職盡責的程度。
外傾性(extraversion):喜歡和人交談溝通、喜歡各種活動、熱情、不怕冒險。
宜人性(agreeableness):容易和人相處,願意相信別人,樂於助人、善良、不計較。
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情緒穩定性很好理解了,就是一般來說情緒不會突然變化,對自己的情緒調節能力比較強。
你隨便拿出任意一條,都是不是容易改變的。甚至你要「偽裝」都很難。
而且不同社會角色適合的人格都不同,不同人喜歡的人格型別也不同。
除非你想變色龍一樣,可以隨意切換人格——這顯然不可能——否則「心理學學透」也不可能「社交無敵」。
更重要的是——人是不可控的社交中,你最多能夠控制的是自己的言行。
但是你無法控制別人心裡怎麼想,你也不確定別人怎麼想。
甚至,每個人都收到多方面的影響,即便你真的可以影響別人,你也只是因素之一而已。
既然完全控制是不可能的,怎麼可能「無敵」呢?
「心態無敵」是相對可能的我們要知道自己的人格特點,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然後找到一個目標和定位。
在這個前提下,去進行社交,保持良好的心態,是可能的。
要知道自己什麼能做到,什麼不能做到,並且接納這種侷限性。
你不可能做到一方面是溫柔熱情的鄰家大哥(大姐),一方面又要當個冷酷迷人的反派角色啊。畢竟我們都是不是奧斯卡影帝影后,影帝影后也不是這麼生活的。
甚至要「學透心理學」本身就是一件幾乎不可能的任務——
因為心理學一直在發展,它不是一個固定的東西,是與時俱進的。所以,根本就談不上「學透」。
而目前心理學對人類行為、心理的研究,也還是不夠完善的。
-
9 # 北溟爵士小喵
有聽說過一句話嗎?“學海無涯,活到老學到老”,從這一點就可以告訴我們,什麼東西都不可能學透,包括心理學!
那些知名作家、佛學大師,他們都不敢說自己的專業能學透,所以說是不可能存在學透的!
而且心理學包括的總類有很多:
基礎心理學、人際心理學、兒童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老年心理學等等等等,可以說非常複雜,要想學透是不可能的,這輩子都不可能的!
那麼凡事都沒有絕對,只有相對!
只有一些人在某些領域的心理學學得非常優秀,但仍有不足,因為人無完人,金無赤金!
就打個比方:
你這個人比較軟弱,那麼你就會富有同情心,因為你內心有將心比心的同比心,你能感受到別人的痛苦!
如果你這個比較樂觀,你帶給別人的就是開心快樂!
每個人的專長是不一樣的!
也就是說,不同性格的心理師考慮的就不一樣,也就有不同的人際交往!
他們考慮的不一樣,在社交上的表現不一樣!
就算人際心理學學得非常優秀,也只能說他的考慮比別人的周全,能更快的推斷出別人的需求!
但是這裡話又說回來了,人的性格非常複雜,並不是光靠社交就能交到好朋友的,
有的人說話非常漂亮,但是做事能力不行,
而有的人還非常討厭別人推測他的內心,
這裡就講一個歷史故事:
曹操大家都很熟悉吧,在曹操身邊有個叫楊修的人,這個人非常聰明,因為他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他能猜測出曹操的心理!
當時諸葛亮智取漢中,曹操兵退斜谷中,最後寫下“雞肋”,大家不知所以然,只見楊修把行李收拾好,大家不解,遂問:為何?楊修答:主公寫下雞肋,寓意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雖然楊修很聰明,但是都只是小聰明,最後仍然死在曹營!
如此可見,心理學學透也只能改變一些東西,但是不能代表全部!
-
10 # 復曰
話說學了醫學的就不生病了嗎?能上天的都是天使嗎? 學習過的只是更瞭解因,不等於完全掌控果,人的感情和心理是很高階的,山因勢而變,水因時而變,人因思而變。思想就是人類的靈魂,誰敢說自己能控制的了!
-
11 # 老楊的電影夢
首先,心理學是不可能學透的。心理學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精神和行為。它涉及到社會關係、人際關係、感覺,直覺,情緒,行為等很多領域。社會在變化,人的思想再變,心理學方面的相關知識也隨之而變。所以是不可能學透的。
理想化的考慮,即使我們心理學學透了,也不可能社交無敵。學透心理學,只是武裝了自己,提高了自己的情商,我們會從別人的言行舉止,表情中可能猜到別人的一些想法。但是每個人所承擔的社會角色不同,即使猜到對方的想法,很多時候也推斷不出他下一刻將怎樣去做。
不可否認,精通心理學,會讓我們在處事中如魚得水,但是卻不能決定一切!
-
12 # 貓黍說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你只是懂了很多心理學的道理和原理,並不是你,心靈層面,或者身體層面就能夠領悟的。知識只有融化在心靈裡,練就在身體上,才是真正屬於你的智慧。所以,往往,學心理學本科的同學,就算是科班出身的,也不一定社交就好。但是,如果他一旦,把這些運用到生活裡,不斷的去測試,去調整,去實踐出真知,去反思。
比如,心理諮詢的一個過程就是一個,練習的過程,相當於一對一的練習。但是,這個屬於比較特殊的情況。算是一對一關係中的訓練,平時你和朋友聊天,也可以在練習,你學到的關於人際關係的心理的知識。
包括心理諮詢,除了1對1 ,還包括團體諮詢,10個人,一起在諮詢師的帶領下,進行一個團體的練習,練習人與人關係的相處,練習你的感知,練習你的情商,這個也算是,你不斷的把知識修煉到你自己身上。還包括,你出去社交的時候,有意識的去反思,覺察,然後,學習。學習,學習,就是不斷學了要習。這樣的人,學了心理學,就會比以前社交更加強大。
當然, 不排除,天生就有那些社交高手,但是學習心理學,尤其是關於人際關係,包括心理諮詢,團體諮詢,這些我都有過體驗,都是有助於,提高你的人際關係能力的。因為,人的關係,在某個心理學派的觀點看來,就是,你自己內在關係的外化。這個和我們中國文化的,相由心生,是有點類似的。
所以,所謂的學透應該是,真正的得心應手,才算學透。祝大家都能夠學習有所收穫。
-
13 # 新到訊息
顯然不是。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是基於實驗資料的,實驗環境下的心理變化和日常人們的社交是有顯然差距的。
並且社交從來就沒有無敵之說,這個世界上有人喜歡你,必然就有你討厭你。有時候會覺得對方懂你,從另一個角度看,你願意和這樣的人深交嗎?
更何況心理學學好學透和社交無敵中間是理論和實踐層面的隔閡,沒那麼容易的。
-
14 # 桌子說心理
心理學學透的人,是不是社交無敵?
這個問題很含糊.
首先,什麼是學透,再則,什麼是無敵?
不過,我認為,學了心理學,同時能將其進行實踐,那麼,社交關係一定會有很好的改善.
-
15 # 素心悠然
我來簡單說兩句。
第一,學透一門學科,恐怕在某個領域裡沉澱二三十年的人,都不敢輕易說這兩個字。蘇格拉底有一句名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蘇格拉底的段位可以參考一下。
第二,學好心理學,跟社交能力沒有必然的聯絡,只能說有一定影響。要做到“社交無敵”,該提升的是社交方面的能力,學心理學去提升社交能力,似乎有點捨近求遠了。
-
16 # 胖虎笑西風
一點意義都沒有,還無敵?生存都是問題。人性不是心理學能解決的層面,現在的社會亂的,是從骨子裡,從做人的根本上,而不是表面那麼簡單。高階動物理論統治江湖,你講人的理論有意義嗎?
-
17 # 方塊溜
首先心理學沒有你想象的那麼神秘,畢竟心理學是很多人研究人性,慢慢總結提煉,彙總的學科。
學會心理學學的越多,越會理解別人,也能幫別人。
在這個大千世界裡沒有什麼是絕對的,心理學也不是向電影裡演的那樣,心理學在生活中確實會給你一定的幫助,但是還是取決於人。
看透一個人反而在社交上會給你造成一些困擾。比如說有些人剛開始不願意幫助你,你要是讀懂他給了他想要的他會幫助你,有些人會因為你猜到了他在想什麼而加害你。
學會一些心理學對自己確實有很大的好處,在生活中可以減少一些被騙,在交朋友的時候會讓你留意他的一舉一動。
社交主要還是看你的人格魅力的。就算是再厲害的人,第一印象也是很重要的。
-
18 # 青島前程教育
首先,答案是否定的。心理學是站在人的立場上研究人性的東西,看不見,摸不著卻實實在在影響著我們。所以說,學透首先是不現實的,如果有人學透了,那還哪來的這些心理學流派,開宗立派的大師級人物也沒有人敢這樣說。再次,心理學是一門應用性相對比較強的學科,知識點學會容易,但是你想在某個場景中分析並應用出來,那就不是一朝一夕能夠練得出來的了。
就拿心理諮詢來說,沒有那個諮詢師能透過極少的資訊瞭解你的過去,他也是透過一些技術手段透過一段時間的總結果拿出來的。再者,學習心理學是對人的心理有一定的揣摩,但也僅限於此,給人帶來的更大的作用是對自己的整合提升。你瞭解某些心理的成因,會首先在自己身上套用試一下,如果你覺得自己做的不好,產生的是潛移默化的影響,並不會一蹴而就。如果想那心理學的知識當讀心術用,那我覺得還是好好想想吧
-
19 # 日更達人
不是。
學習心理學的人也是平常人,或者說也是俗人。一樣會遇到各種各類的事情和人,一樣會經歷人生的無常。只是他們能坦然接受外界的人和事,保持平和的心態,同時,會比沒有學心理學的人多一些處事和社交的技能,社交中會稍微順暢一些。但是,不排除也會遇到解決不了的人和事,但是他們知道及時求助。總之,心理學讓你更能悅納人與事,保持與人與事與自己的和諧。
-
20 # 獨家視角觀察
如果真的學的恨透,並且掌握一定社交技巧,那一定是這樣。
但是學心理學最大的好處是讓自己接受自己、瞭解自己,這才是根本。
接受自己,瞭解自己之後,才會清晰準確的瞭解自己在生活環境中的位置,才不會盲從,不會自卑,不會自傲。而社交方面只是一個比較不錯的應用而已,當你把自己研究透了,你會發現研究別人其實很簡單。
不過心理學的研究學習是一方面,會不會用,怎麼用是另一個方面。
舉個例子,你透過心理學理論的“出醜效應“,知道一個帶有小缺點但是又完美的人才是最受人歡迎和喜歡的,那你就可以帶上這個面具。不過前提是你是一個有點小缺點的完美人類,你需要在各個方面把自己包裝的滴水不漏,談吐和行為舉止都要嚴絲合縫,這做起來的難度也可想而知。如果你身邊剛好有這麼一個有一點小缺點完美的人,那你要如何跟他交際?怎麼說話比較合理?怎麼做事恰到好處?這些都需要深厚的經驗和技巧的。再者,如果你被激怒了,你能做到克服情緒,克服本能,理智溝通嗎?
所以說,把心理學學透只是社交無敵的基礎,但同時需要具備以下幾個特質:
1. 具備經驗豐富說話技巧。
2. 具備言行合一的行為舉止。
3. 強大的情商,能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回覆列表
哈哈哈,這真是一個美好的願景啊,然而並不是這樣。。。
學了心理學,就要變成社交無敵的樣子,題主大概把心理學以為成讀心術了。心理學中的確會很關注感同身受,理解他人行為背後的想法和動機之類的,但這些技能並不是為了讀取或者知曉別人的想法。沒有人做得到這一點!
心理學怎麼理解人的各種行為呢(注意,可被觀察的永遠只是行為和外在,而不是直接讀取心理活動,我們只是從外部觀察,對內在活動進行理解)?社會心理學的觀點會說,從外在情境因素進行解釋。一個名人捐款真的是出去慈善之心嗎?不,也許還會是外在的社會壓力使然。一個候選人被選中,真的是因為他的能力嗎?不一定,也許只是因為他的外表。人格心理學的觀點會從動機和需求理解,人格心理學家常會把人看成是一隻可愛呆萌的兔子,前面有胡蘿蔔引誘,後面有棍棒驅使,胡蘿蔔和大棒促成了人的行為。比如說,一個人產生了憤怒攻擊的行為,這個行為中的胡蘿蔔可能是為了釋放自己的受到挫折的不愉快,大棒可能是這個人的情緒控制水平比較差,兩者綜合因素造成的。臨床心理學家則會從更廣泛的成長經歷和心理特點來理解人,一個人的抑鬱寡歡也許來自於他童年早期遭到的忽視,一個人的憤怒可能是他採取保護自尊的一種方式。
所以呢,心理學學著學著,你其實會積累許多對於人的行為的各個角度的解釋和機理。更會去思考“為什麼他會這麼做”,“他為什麼會這麼想”,“我為什麼會這麼想”諸如此類的問題。身邊的心理學大咖好像也不是那種社交無敵的人,更多的時候像個睿智的觀察者,有時候嘴角會展現出一絲神秘的微笑,大概是在說:我理解了,原來是這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