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空中扯蛋兒

    "二十八,打粑粑。二十九,洗臘肉。三十,過年。"湖南省桑植縣,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白、苗、土家族雜居混住。婚喪嫁娶過年過節,各鄉村興各村的風俗,拜各鄉的神。本人年四十餘,文前過年兒歌從小就唱,也年年這樣過年。

    臘月二十八,山村裡各自約好要好的鄉鄰,背柴背糯米背桌椅到其中一人家中,將糯米洗淨、泡脹、蒸熟,將蒸熟糯米放在石凹中,兩力壯大漢用大木錘搗碎成粘粘的一坨。搬來一張大桌,面上摸上蜂膠,婦女們將搗碎的糯米糰捏成小團,整齊地擺放在桌面上,搬來另一個大桌,同樣也抹上蜂膠,倒扣在擺滿糯米糰的大桌之上, 孩子們高興地爬上去,跳著、蹦著、叫著、笑著,滿滿的年味兒, 將糯米糰壓成一個個圓圓的年粑。 一家的年粑打完了,立刻又幫另一家打,直到山村裡出現點點燈火,才收工回家。

    臘月二十九那天,將火炕上燻得黢黑的臘肉、臘豬頭取下來,將火鉗燒紅,將豬頭上的毛燙燒掉。用一盆熱水將豬頭洗淨,整個兒放進一大鍋裡,伴著切好的羅卜、海帶、豬腳等熬熟。端來一大盆兒,將整個兒熟豬頭放進去,豬頭上插上一雙筷子,放置在院子外桌子上,來拜祭"黑公公"。在院角燒一把香紙蠟燭,嘴裡唸唸有詞,希望來年好運,餵豬順利。然後放一掛長長的鞭炮,整個儀式完成。將豬頭端回廚房,孩子們高興的圍上來,看大人將豬頭肉從骨頭上扒拉下來,取出豬頭裡最好吃的核桃肉,一人一塊拿著吃起來,滿臉的快樂與滿足。

    臘月三十凌晨兩三點,家裡的成年人就起床了,準備一年來最重要的團年飯。我們村習俗是團年必須在早上,而且儘量的早,必須在外人串門之前就得團年,否則就會不吉利。飯是用甑子蒸的飯,必須夠吃三四天,這樣來年吃的才不愁, 糧食豐收, 不會餓肚子。菜是自家喂的雞燉的火鍋,是自家喂的豬宰了後,炕的臘肉。魚是必須買的,年年有魚是華人傳統。凌晨五點多,團年飯準備得妥妥的,叫起貪睡的孩子,一家人熱熱鬧鬧的坐在飯桌前,將飯盛滿,夾上塊肉,放上筷子,杯子裡倒上酒水飲料。大人去門口放一掛鞭炮,意思是過年了,叫先人聽響聲回家過年。大人放完鞭炮回到桌上,然後叫逝去的先人稱呼,請先人先吃酒飯,然後全家人開動,高高興興團年吃飯。團年飯吃完,天還沒亮,孩子們都不出去串門,怕別人家沒團年,去別家不吉利,別人也不歡迎。到上午十點多,孩子們才走出家門,看別人鬧花燈、打三門鼓、唱蓮花落。唱蓮花落的到家門口,主家要打賞年粑的。鬧花燈等則給幾塊錢。大人與孩子們一樣,則跟著一家家的看他們唱,熱鬧的緊。

    臘月三十晚上是必須盡情的玩,男人們集在一塊喝酒吹牛,女人們將年前挖的最大的樹兜在火坑裡燒起,希望來年紅紅火火。孩子們則一群群的四處串門,討要花生糖果,最後滿獲而歸。午夜是要守歲的,孩子們都會守到或多或少的壓歲錢,困了的滿意的去睡了,不困的要等到新年鐘聲響起,放幾掛鞭炮慶賀一下,將堂屋的燈開啟一通宵,才去睡覺。

    自父親去逝後,再也沒回老家過年了,很多習俗因時代變遷消失了,年味兒也沒那樣濃了。

  • 2 # 大學生勢力

    小時候過年時印象最深的就是唱大戲。

    正月初三一過,就是三天年一過,農村的文化活動就會陸續上演。唱戲是農村正月裡最為隆重,也最吸引人的事。

    只要哪個村子裡唱戲,其他村裡的人也都會趕來看,親戚朋友也都會被喊過來一起看。

    大人在看戲,我們小孩子就是看熱鬧,玩。捉迷藏,做遊戲,過家家~臺上唱腔正圓,臺下歡樂一片。

    大人看戲,孩子們瘋玩,唱戲的日子才是孩子們真正的年,因為大人們忙著看戲,就顧不上對我們一直叮囑和嘮叨啦。

    印象裡小時候過年特別歡樂,現在能在鄉下看一場戲很不容易了,物是人非,年輕人不愛看戲,家裡有電視,有網路、WiFi,各種媒體上的節目新奇又精彩,而且現在的人都不愛折騰,也很少有人再組織這些個唱戲活動了。有些懷念。

    這些年大家總說年味淡了,確實,我的感覺也是。

    但細想想,只是時代變了,以前的人不在了,形式改變了而已。年還是那個年啊~新年快樂!

    (圖片網上找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做才能讓女生更加的喜歡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