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小節】謂待人處世不拘泥於小事。後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拘形跡】形容言談舉止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不拘細行】不拘小節。
【不拘細節】不拘小節。
【不苟言笑】《禮記·曲禮上》:“不苟訾,不苟笑。”後以“不苟言笑”謂態度莊重。
【不直一文】同“不直一錢”。
【不直一錢】亦作“不值一錢”。鄙視之詞,猶言毫無價值。比喻無能或品格卑下。
【不事邊幅】不修邊幅。
【不奈之何】無可奈何,無法可想。
【不明不白】①暖昧,不能公開。②猶言無緣無故。
【不易之論】不可改變的定論。
【不知凡幾】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類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知不覺】不經意,無意之間。
【不知甘苦】①不知道甜味與苦味。②指對事情的艱難缺乏體會。
【不知死活】謂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不知好歹】不辨好壞。也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不知利害】《莊子·齊物論》:“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謂不知何者為利,何者為害。今語“不知利害”出此。
【不知所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不知所言”。本為謙詞,謂自己思緒紊亂,不知道說了些什麼。今泛指言語混亂或空洞。
【不知所以】不明白什麼原因。
【不知所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不知所出】①不知道從哪裡來的。②不知道該怎麼辦。
【不知所厝】同“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語本《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不知所錯】同“不知所措”。
【不知起倒】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不知高下】謂說話做事不知輕重。
【不知疼癢】見“不知痛癢”。
【不知進退】形容魯莽,言語行動沒有分寸。
【不知深淺】①不明白水的深淺的程度。②常用以比喻說話或做事沒有分寸。
【不知就裡】不瞭解內情。
【不知痛癢】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不知輕重】謂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不知寢食】猶言廢寢忘食。形容異常專心、努力。
【不知頭腦】猶不知所措。
【不知顛倒】猶言不曉事。
【不卑不亢】同“不亢不卑”。
【不念舊惡】不記過去的仇怨。
【不服水土】不能適應某地的氣侯、飲食等。
【不咎既往】語出《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謂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不治之症】治不好的病,絕症。
【不郎不秀】①明代俗語。猶言不高不下。②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參見“不稂不莠”。
【不衫不履】衣著不整齊。形容性情灑脫,不拘小節。
【不屈不撓】形容頑強鬥爭,在敵人或困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語本《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
【不按君臣】中醫處方,以君臣相配為原則。君是主藥,臣是輔藥。不按君臣,就是違反藥理,胡亂用藥。引申為使用毒藥的隱語。
【不甚了了】①不大明白事理。②泛指不大清楚。
【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不相為謀】不互相商議。
【不鹹不淡】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
【不省人事】昏迷過去,失去知覺。
【不便水土】同“不服水土”。
【不修小節】同“不拘小節”。
【不修邊幅】亦作“不修邊幅”。《後漢書·馬援傳》:“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賢注:“言若布帛修整其邊幅也。”後形容不講究服飾、儀表為不修邊幅。
【不追既往】見“不咎既往”。
【不食周粟】《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後以“不食周粟”謂清白守節。
【不食煙火】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吃世間煙火物。②謂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凡俗。
【不急之務】無關緊要的事情;不急於做的事情。
【不計其數】無法計算數目。形容很多。
【不染一塵】同“一塵不染”。形容清高廉潔。
【不矜細行】不注重小事小節。
【不約而同】《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後以“不約而同”謂沒有經過商量或約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完全一致。
【不恥下問】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認為有失體面。
【不根之談】沒有根據的話。
【不辱使命】謂不辜負別人的差使。
【不破不立】謂舊的不破除,新的就不能建立起來。
【不時之須】不時之需。謂隨時的、不是預定時間的需要。
【不逞之徒】《左傳·襄公十年》:“司馬、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後因稱犯法為非的人為不逞之徒。
【不值一笑】比喻毫無價值。
【不值一錢】見“不直一錢”。
【不修邊幅】見“不修邊幅”。
【不倫不類】既不象這一類,也不象那一類。形容不成樣子或不規範。
【不涼不酸】方言。形容態度冷漠。
【不容分說】不允許分辯陳說。
【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
【不祧之宗】見“不祧之祖”。
【不祧之祖】不遷入祧廟的祖先,一般指創業之祖。常用以比喻創立某種事業永遠受到尊崇的人。
【不屑一顧】形容對某事物異常鄙視,認為不值得一看。
【不陰不陽】比喻態度暖昧不明。
【不能自拔】自己無法擺脫。
【不務正業】謂不從事正當的營生或職業。也指丟下本職工作不做,而去搞其他事情。
【不教而誅】事先不進行教育,就加以懲罰。語本《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乾不淨】①指粗俗,下流。②淫亂的婉詞。
【不爽累黍】見“不失黍絫”。
【不爽毫髮】沒有一點差錯。
【不過爾爾】不過如此而已。
【不動聲色】①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態鎮靜。②形容輕易,不費氣力。
【不做不休】謂事情既然開了頭,就索性幹到底。
【不偢不倸】①猶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不偏不倚】①《禮記·中庸》宋朱熹題解:“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原謂中庸之道適得其中而無偏頗之弊,後常用於指不偏袒任何一方。②指位置準確,沒有偏差。
【不偏不黨】形容公正,不偏袒。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不得而知】無從知道。
【不得其所】①《穀梁傳·成公八年》:“媵,淺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盡其事也。”範寧注:“不得其所,謂災死也。”本指未得善終,後謂沒有得到適當的安頓。②不能達到目的。
【不得要領】沒有簽訂盟約或達成協議。語出《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司馬貞索隱引李奇雲:“要領,要契也。”
【不得要領】①沒有抓住關鍵或要點。②引伸為說話或行為同正題無關。
【不得開交】同“不可開交”。
【不脛而走】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踁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踁,同“脛”,小腿。後以“不脛而走”形容事物傳佈迅速,風行一時。
【不著疼熱】猶言無關痛癢。
【不情之請】不合情理的請求。提出請求時用的套語。
【不問不聞】不問也不聽。形容因某種原因對周圍事物很淡漠。
【不問皂白】同“不分皂白”。
【不習水土】見“不服水土”。
【不習地土】見“不服水土”。
【不堪一擊】經不起一次打擊。形容十分脆弱。
【不堪入目】形容行為卑鄙或東西粗劣,不值得一看。
【不堪入耳】形容言語十分粗野難聽。
【不堪回首】謂不忍心回憶過去。
【不堪造就】謂沒有培養前途。
【不堪設想】不能想象。指事情會發展到很危險的地步。
【不揣冒昧】自謙之詞。謂不自量,魯莽無知。
【不揪不扌採】不理睬。
【不壹而三】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見“不一而足”。
【不期而同】不約而同。
【不期而遇】同“不期而會”。
【不期而然】見“不期然而然”。
【不期而會】①未經約定而意外地遇見。②未經約定而自動聚集。
【不欺屋漏】同“不愧屋漏”。
【不欺暗室】亦作“不欺暗室”。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後因以“不欺暗室”謂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不欺暗室】見“不欺暗室”。
【不落俗套】不因襲陳舊的格式。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比喻有獨創風格。
【不落邊際】同“不著邊際”。
【不稂不莠】《詩·小雅·大田》:“既堅既好,不稂不莠。”朱熹集傳:“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本謂田中沒有野草。後以喻不成材或沒出息。
【不遑列舉】猶不勝列舉。
【不遑暇食】沒有時間吃飯。形容工作緊張、辛勤。《書·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孔穎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衤復語。猶雲‘艱難’也。”一說,沒有閒暇時間從容地吃飯。
【不復堪命】無法再活下去。
【不為已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朱熹集註:“已,猶太也。楊氏曰:‘言聖人所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後以“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適可而止。
【不勝其煩】煩瑣得使人受不了。
【不勝列舉】無法一一全舉出來,形容為數極多。
【不勝杯杓】謂酒量有限,不能再飲。杯杓,酒具,借指飲酒。
【不痛不癢】①比喻不中肯,未觸及要害,或不能徹底解決問題。②猶言麻木不仁。
【不勞而成】不須勞苦就能有成就。
【不勞而獲】自己不勞動而佔有別人勞動的成果。
【不測之罪】指大罪,死罪。
【不測之憂】意外的禍患。
【不慌不忙】從容不迫。
【不愧屋漏】《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毛傳:“西北隅謂之屋漏。”鄭玄箋:“屋,小帳也;漏,隱也。”原謂獨處於室時,亦慎守善德,使無愧於心。後轉謂心地光明,在幽暗之處也不起邪念、做壞事。
【不寒而慄】不冷而發抖。形容極為恐懼。
【不寒而慄】同“不寒而慄”。
【不間不界】不尷不尬。左右為難,不好處理。
【不費之惠】白白得到的好處。
【不違農時】不誤耕作季節。
【不愧下學】猶言不恥下問。
【不登大雅】見“不登大雅之堂”。
【不絕如帶】同“不絕如線”。
【不絕如發】同“不絕如線”。
【不絕如縷】見“不絕如線”。
【不絕若線】見“不絕如線”。
【不勤而獲】不勞而獲。
【不禁不由】不由自主。
【不虞之譽】意想不到的讚揚。
【不置可否】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
【不傷脾胃】比喻無關痛癢。
【不解之緣】指難以解除的密切關係。
【不義之財】不應得的或來路不正的錢財。
【不經之語】同“不經之談”。
【不經之說】同“不經之談”。
【不經之談】荒誕或沒有根據的話。
【不蔓不支】見“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蓮莖直而無分枝蔓生,後用以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
【不厭其詳】不嫌詳細。
【不厭其煩】不嫌煩瑣;不嫌麻煩。
【不厭其繁】同“不厭其煩”。
【不瞅不睬】猶言不理睬。
【不舞之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後因以“不舞之鶴”喻名不副實。
【不僧不俗】猶言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不寧唯是】不僅如此。
【不聞不問】①不聽也不問。②謂不關心,不過問。
【不撓不折】不彎曲,不屈服。形容節操剛正,意志堅強。
【不撓不屈】同“不屈不撓”。
【不遷之廟】古代不遷入祧廟合祭而單獨進行祭祀的帝王家廟。
【不賞之功】《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後以“不賞之功”極言功大。
【不遺鉅細】連極細小處也不放過。
【不遺餘力】謂毫無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不廢江河】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後以“不廢江河”讚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不擇手段】為了達到目的,什麼手段都使得出來。
【不擇生冷】猶言不擇手段。
【不曉世務】同“不識時務”。
【不學無術】《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亡,通“無”。本謂霍光不能學古,故所行不合於道術。後用以泛指缺乏學問、本領。
【不學無識】沒有學問,缺乏見識。
【不謀而合】沒有經過商量而見解一致。
【不謀同辭】事前沒有商量而意見完全一致。
【不諱之門】猶不諱之路。
【不諱之朝】可直言不諱的朝代。謂政治清明之世。
【不諱之路】謂忠言直諫之路。
【不辨菽麥】形容愚昧無知。今亦指脫離生產實踐,缺乏實際知識。
【不辨菽粟】猶不辨菽麥。粟,小米。
【不避水火】見“不避湯火”。
【不避斧鉞】謂不怕殺頭。斧鉞,古代用以殺人的武器。鉞,形似斧而大。語出《漢書·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不避湯火】指不畏兇險。
【不聲不吭】同“不聲不響”。
【不聲不氣】見“不聲不響”。
【不聲不響】不說話;不出聲。
【不磷不緇】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改變。語本《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汙。”
【不手藥】①使手不凍裂的藥。②比喻微才薄技。
【不翼而飛】①形容執行或傳播迅速。語本《管子·戒》:“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②比喻東西突然消失。
【不瞽不聾】見“不痴不聾”。
【不豐不殺】不奢不儉,多少合宜。
【不豐不儉】見“不豐不殺”。
【不斷如帶】猶不絕如縷。
【不讚一詞】《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原謂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後用為一言不發之意。
【不識一丁】不識一個字。形容人不識字或文化水平低。
【不識之無】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以“不識之無”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識不知】①謂不識古今。形容古代民風淳樸。②猶不知不覺。
【不識好歹】不知好壞。謂愚蠢,缺乏識別能力。
【不識局面】猶不識時務。
【不識東家】“不識東家丘”的略語。相傳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識孔子為聖人,稱之為“東家丘”,後以“不識東家”謂不識近鄰是聖賢。
【不識泰山】比喻沒有見識,不知禮敬大人物。多用於“有眼”之後。
【不識起倒】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不識時務】不瞭解當前的情勢或潮流。
【不識抬舉】指責別人不理解或不珍視自己對他的優待或禮遇。
【不痴不聾】古代諺語。語本《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雲: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後常與“不成姑公”等連用,謂不故作痴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婆阿公。意指長輩要寬宏大量。
【不關痛癢】比喻與本身利害無關或無足輕重。
【不關緊要】不重要;不影響大局。
【不覺技癢】謂具有某種技能的人,一遇機會,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現一下。語本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築》:“漸離變名易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伎癢,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不護細行】不注意小節。語本《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不歡而散】不愉快地分手。
【不露圭角】《禮記·儒行》“毀方而瓦合”漢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小人合也。”孔穎達疏:“圭角謂圭之鋒鋩有楞角。言儒者身恆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異眾過甚,去其大圭角,言猶有小圭角也。”後因以“不露圭角”謂深沉不露鋒芒。
【不露形色】不讓思想活動從行動和表情上流露出來。
【不露鋒鋩】比喻才幹不外露。
【不露聲色】不讓心裡的打算從話音和臉色上流露出來。
【不辯菽麥】同“不辨菽麥”。
【不驕不躁】不驕傲,不急躁。
【不猧不魀】見“不尷不尬”。
【不拘小節】謂待人處世不拘泥於小事。後多指不注意生活小事。
【不拘形跡】形容言談舉止無拘無束,自由自在。
【不拘細行】不拘小節。
【不拘細節】不拘小節。
【不苟言笑】《禮記·曲禮上》:“不苟訾,不苟笑。”後以“不苟言笑”謂態度莊重。
【不直一文】同“不直一錢”。
【不直一錢】亦作“不值一錢”。鄙視之詞,猶言毫無價值。比喻無能或品格卑下。
【不事邊幅】不修邊幅。
【不奈之何】無可奈何,無法可想。
【不明不白】①暖昧,不能公開。②猶言無緣無故。
【不易之論】不可改變的定論。
【不知凡幾】不知道有多少,表示同類的人或事物很多。
【不知不覺】不經意,無意之間。
【不知甘苦】①不知道甜味與苦味。②指對事情的艱難缺乏體會。
【不知死活】謂不知利害,冒昧從事。
【不知好歹】不辨好壞。也指不能領會別人的好意。
【不知利害】《莊子·齊物論》:“齧缺曰:‘子不知利害,則至人固不知利害乎?’”謂不知何者為利,何者為害。今語“不知利害”出此。
【不知所云】《文選·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不知所言”。本為謙詞,謂自己思緒紊亂,不知道說了些什麼。今泛指言語混亂或空洞。
【不知所以】不明白什麼原因。
【不知所可】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不知所出】①不知道從哪裡來的。②不知道該怎麼辦。
【不知所厝】同“不知所措”。
【不知所措】語本《論語·子路》:“則民無所措手足。”形容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不知所錯】同“不知所措”。
【不知起倒】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不知高下】謂說話做事不知輕重。
【不知疼癢】見“不知痛癢”。
【不知進退】形容魯莽,言語行動沒有分寸。
【不知深淺】①不明白水的深淺的程度。②常用以比喻說話或做事沒有分寸。
【不知就裡】不瞭解內情。
【不知痛癢】形容麻木不仁或不知利害。
【不知輕重】謂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不知寢食】猶言廢寢忘食。形容異常專心、努力。
【不知頭腦】猶不知所措。
【不知顛倒】猶言不曉事。
【不卑不亢】同“不亢不卑”。
【不念舊惡】不記過去的仇怨。
【不服水土】不能適應某地的氣侯、飲食等。
【不咎既往】語出《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謂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不治之症】治不好的病,絕症。
【不郎不秀】①明代俗語。猶言不高不下。②用以比喻不成材或沒出息。參見“不稂不莠”。
【不衫不履】衣著不整齊。形容性情灑脫,不拘小節。
【不屈不撓】形容頑強鬥爭,在敵人或困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語本《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
【不按君臣】中醫處方,以君臣相配為原則。君是主藥,臣是輔藥。不按君臣,就是違反藥理,胡亂用藥。引申為使用毒藥的隱語。
【不甚了了】①不大明白事理。②泛指不大清楚。
【不相上下】分不出高低。形容程度相等。
【不相為謀】不互相商議。
【不鹹不淡】①平平淡淡;普普通通。②指冷言嘲笑。
【不省人事】昏迷過去,失去知覺。
【不便水土】同“不服水土”。
【不修小節】同“不拘小節”。
【不修邊幅】亦作“不修邊幅”。《後漢書·馬援傳》:“公孫不吐哺走迎國士,與圖成敗,反修飾邊幅,如偶人形。此子何足久稽天下士乎?”李賢注:“言若布帛修整其邊幅也。”後形容不講究服飾、儀表為不修邊幅。
【不追既往】見“不咎既往”。
【不食周粟】《史記·伯夷列傳》:“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後以“不食周粟”謂清白守節。
【不食煙火】①指不吃熟食。道家修煉主張絕粒卻谷,不吃世間煙火物。②謂詩文立意高超,言詞清麗,不同凡俗。
【不急之務】無關緊要的事情;不急於做的事情。
【不計其數】無法計算數目。形容很多。
【不染一塵】同“一塵不染”。形容清高廉潔。
【不矜細行】不注重小事小節。
【不約而同】《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無尺寸之勢,起閭巷,杖棘矜,應時而皆動,不謀而俱起,不約而同會。”後以“不約而同”謂沒有經過商量或約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動完全一致。
【不恥下問】向地位、學問不如自己的人虛心請教而不認為有失體面。
【不根之談】沒有根據的話。
【不辱使命】謂不辜負別人的差使。
【不破不立】謂舊的不破除,新的就不能建立起來。
【不時之須】不時之需。謂隨時的、不是預定時間的需要。
【不逞之徒】《左傳·襄公十年》:“司馬、堵氏、侯氏、子師氏皆喪田焉。故五族聚群不逞之人,因公子之徒以作亂。”後因稱犯法為非的人為不逞之徒。
【不值一笑】比喻毫無價值。
【不值一錢】見“不直一錢”。
【不修邊幅】見“不修邊幅”。
【不倫不類】既不象這一類,也不象那一類。形容不成樣子或不規範。
【不涼不酸】方言。形容態度冷漠。
【不容分說】不允許分辯陳說。
【不容置疑】不容許有什麼懷疑。
【不祧之宗】見“不祧之祖”。
【不祧之祖】不遷入祧廟的祖先,一般指創業之祖。常用以比喻創立某種事業永遠受到尊崇的人。
【不屑一顧】形容對某事物異常鄙視,認為不值得一看。
【不陰不陽】比喻態度暖昧不明。
【不能自拔】自己無法擺脫。
【不務正業】謂不從事正當的營生或職業。也指丟下本職工作不做,而去搞其他事情。
【不教而誅】事先不進行教育,就加以懲罰。語本《論語·堯曰》:“不教而殺謂之虐。”
【不乾不淨】①指粗俗,下流。②淫亂的婉詞。
【不爽累黍】見“不失黍絫”。
【不爽毫髮】沒有一點差錯。
【不過爾爾】不過如此而已。
【不動聲色】①不說話,不流露感情。形容神態鎮靜。②形容輕易,不費氣力。
【不做不休】謂事情既然開了頭,就索性幹到底。
【不偢不倸】①猶不理不睬。②指一切事情都不注意。
【不偏不倚】①《禮記·中庸》宋朱熹題解:“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原謂中庸之道適得其中而無偏頗之弊,後常用於指不偏袒任何一方。②指位置準確,沒有偏差。
【不偏不黨】形容公正,不偏袒。
【不假思索】用不著想,形容說話做事迅速。
【不得而知】無從知道。
【不得其所】①《穀梁傳·成公八年》:“媵,淺事也,不志。此其志何也?以伯姬之不得其所,故盡其事也。”範寧注:“不得其所,謂災死也。”本指未得善終,後謂沒有得到適當的安頓。②不能達到目的。
【不得要領】沒有簽訂盟約或達成協議。語出《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司馬貞索隱引李奇雲:“要領,要契也。”
【不得要領】①沒有抓住關鍵或要點。②引伸為說話或行為同正題無關。
【不得開交】同“不可開交”。
【不脛而走】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踁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況賢者之有足乎?“踁,同“脛”,小腿。後以“不脛而走”形容事物傳佈迅速,風行一時。
【不著疼熱】猶言無關痛癢。
【不情之請】不合情理的請求。提出請求時用的套語。
【不問不聞】不問也不聽。形容因某種原因對周圍事物很淡漠。
【不問皂白】同“不分皂白”。
【不習水土】見“不服水土”。
【不習地土】見“不服水土”。
【不堪一擊】經不起一次打擊。形容十分脆弱。
【不堪入目】形容行為卑鄙或東西粗劣,不值得一看。
【不堪入耳】形容言語十分粗野難聽。
【不堪回首】謂不忍心回憶過去。
【不堪造就】謂沒有培養前途。
【不堪設想】不能想象。指事情會發展到很危險的地步。
【不揣冒昧】自謙之詞。謂不自量,魯莽無知。
【不揪不扌採】不理睬。
【不壹而三】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見“不一而足”。
【不期而同】不約而同。
【不期而遇】同“不期而會”。
【不期而然】見“不期然而然”。
【不期而會】①未經約定而意外地遇見。②未經約定而自動聚集。
【不欺屋漏】同“不愧屋漏”。
【不欺暗室】亦作“不欺暗室”。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信節,不為冥冥墮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闇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後因以“不欺暗室”謂在無人看見的地方,也不作昧心事。
【不欺暗室】見“不欺暗室”。
【不落俗套】不因襲陳舊的格式。
【不落窠臼】不落俗套。比喻有獨創風格。
【不落邊際】同“不著邊際”。
【不稂不莠】《詩·小雅·大田》:“既堅既好,不稂不莠。”朱熹集傳:“稂,童粱;莠,似苗。皆害苗之草也。”本謂田中沒有野草。後以喻不成材或沒出息。
【不遑列舉】猶不勝列舉。
【不遑暇食】沒有時間吃飯。形容工作緊張、辛勤。《書·無逸》:“自朝至於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萬民。”孔穎達疏:“遑亦暇也。重言之者,古人自有衤復語。猶雲‘艱難’也。”一說,沒有閒暇時間從容地吃飯。
【不復堪命】無法再活下去。
【不為已甚】《孟子·離婁下》:“仲尼不為已甚者。”朱熹集註:“已,猶太也。楊氏曰:‘言聖人所為,本分之外,不加毫末。’”後以“不為已甚”謂不做過分的事,適可而止。
【不勝其煩】煩瑣得使人受不了。
【不勝列舉】無法一一全舉出來,形容為數極多。
【不勝杯杓】謂酒量有限,不能再飲。杯杓,酒具,借指飲酒。
【不痛不癢】①比喻不中肯,未觸及要害,或不能徹底解決問題。②猶言麻木不仁。
【不勞而成】不須勞苦就能有成就。
【不勞而獲】自己不勞動而佔有別人勞動的成果。
【不測之罪】指大罪,死罪。
【不測之憂】意外的禍患。
【不慌不忙】從容不迫。
【不愧屋漏】《詩·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於屋漏。”毛傳:“西北隅謂之屋漏。”鄭玄箋:“屋,小帳也;漏,隱也。”原謂獨處於室時,亦慎守善德,使無愧於心。後轉謂心地光明,在幽暗之處也不起邪念、做壞事。
【不寒而慄】不冷而發抖。形容極為恐懼。
【不寒而慄】同“不寒而慄”。
【不間不界】不尷不尬。左右為難,不好處理。
【不費之惠】白白得到的好處。
【不違農時】不誤耕作季節。
【不愧下學】猶言不恥下問。
【不登大雅】見“不登大雅之堂”。
【不絕如帶】同“不絕如線”。
【不絕如發】同“不絕如線”。
【不絕如縷】見“不絕如線”。
【不絕若線】見“不絕如線”。
【不勤而獲】不勞而獲。
【不禁不由】不由自主。
【不虞之譽】意想不到的讚揚。
【不置可否】不表示同意,也不表示反對。
【不傷脾胃】比喻無關痛癢。
【不解之緣】指難以解除的密切關係。
【不義之財】不應得的或來路不正的錢財。
【不經之語】同“不經之談”。
【不經之說】同“不經之談”。
【不經之談】荒誕或沒有根據的話。
【不蔓不支】見“不蔓不枝”。
【不蔓不枝】宋周敦頤《愛蓮說》:“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原指蓮莖直而無分枝蔓生,後用以比喻言談或文章簡潔明快,不拖泥帶水。
【不厭其詳】不嫌詳細。
【不厭其煩】不嫌煩瑣;不嫌麻煩。
【不厭其繁】同“不厭其煩”。
【不瞅不睬】猶言不理睬。
【不舞之鶴】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昔羊叔子有鶴善舞,嘗向客稱之。客試使驅來,氃氋不肯舞。”後因以“不舞之鶴”喻名不副實。
【不僧不俗】猶言不三不四,不倫不類。
【不寧唯是】不僅如此。
【不聞不問】①不聽也不問。②謂不關心,不過問。
【不撓不折】不彎曲,不屈服。形容節操剛正,意志堅強。
【不撓不屈】同“不屈不撓”。
【不遷之廟】古代不遷入祧廟合祭而單獨進行祭祀的帝王家廟。
【不賞之功】《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後以“不賞之功”極言功大。
【不遺鉅細】連極細小處也不放過。
【不遺餘力】謂毫無保留地使出全部力量。
【不廢江河】唐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後以“不廢江河”讚揚作家或其著作流傳不朽。
【不擇手段】為了達到目的,什麼手段都使得出來。
【不擇生冷】猶言不擇手段。
【不曉世務】同“不識時務”。
【不學無術】《漢書·霍光傳贊》:“然光不學亡術,暗於大理。”亡,通“無”。本謂霍光不能學古,故所行不合於道術。後用以泛指缺乏學問、本領。
【不學無識】沒有學問,缺乏見識。
【不謀而合】沒有經過商量而見解一致。
【不謀同辭】事前沒有商量而意見完全一致。
【不諱之門】猶不諱之路。
【不諱之朝】可直言不諱的朝代。謂政治清明之世。
【不諱之路】謂忠言直諫之路。
【不辨菽麥】形容愚昧無知。今亦指脫離生產實踐,缺乏實際知識。
【不辨菽粟】猶不辨菽麥。粟,小米。
【不避水火】見“不避湯火”。
【不避斧鉞】謂不怕殺頭。斧鉞,古代用以殺人的武器。鉞,形似斧而大。語出《漢書·趙充國傳》:“愚臣伏計孰甚,不敢避斧鉞之誅,昧死陳愚,唯陛下省察。”
【不避湯火】指不畏兇險。
【不聲不吭】同“不聲不響”。
【不聲不氣】見“不聲不響”。
【不聲不響】不說話;不出聲。
【不磷不緇】磨不薄,染不黑。比喻堅貞高潔的品質,不因外界影響而有所改變。語本《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何晏集解引孔安國曰:“言至堅者磨而不薄,至白者染之於涅而不黑。君子雖在濁亂,濁亂不能汙。”
【不手藥】①使手不凍裂的藥。②比喻微才薄技。
【不翼而飛】①形容執行或傳播迅速。語本《管子·戒》:“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②比喻東西突然消失。
【不瞽不聾】見“不痴不聾”。
【不豐不殺】不奢不儉,多少合宜。
【不豐不儉】見“不豐不殺”。
【不斷如帶】猶不絕如縷。
【不讚一詞】《史記·孔子世家》:“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原謂文章寫得很好,別人不能再添一句話,後用為一言不發之意。
【不識一丁】不識一個字。形容人不識字或文化水平低。
【不識之無】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僕始生六七月時,乳母抱弄於書屏下,有指‘無’字、‘之’字示僕者,僕雖口未能言,心已默識。”後以“不識之無”形容人不識字,文化水平很低。
【不識不知】①謂不識古今。形容古代民風淳樸。②猶不知不覺。
【不識好歹】不知好壞。謂愚蠢,缺乏識別能力。
【不識局面】猶不識時務。
【不識東家】“不識東家丘”的略語。相傳孔子西家有愚夫,不識孔子為聖人,稱之為“東家丘”,後以“不識東家”謂不識近鄰是聖賢。
【不識泰山】比喻沒有見識,不知禮敬大人物。多用於“有眼”之後。
【不識起倒】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不識時務】不瞭解當前的情勢或潮流。
【不識抬舉】指責別人不理解或不珍視自己對他的優待或禮遇。
【不痴不聾】古代諺語。語本《太平御覽》卷四九六引《慎子》逸文:“諺雲:不聰不明,不能為王;不瞽不聾,不能為公。”本指公卿的度量,後常與“不成姑公”等連用,謂不故作痴呆,不裝聾作啞,就不能當好阿婆阿公。意指長輩要寬宏大量。
【不關痛癢】比喻與本身利害無關或無足輕重。
【不關緊要】不重要;不影響大局。
【不覺技癢】謂具有某種技能的人,一遇機會,便情不自禁地想表現一下。語本漢應劭《風俗通·聲音·築》:“漸離變名易姓,為人庸保,匿作於宋子,久之,作苦,聞其家堂上客擊築,伎癢,不能毋出言,曰:‘彼有善不善。’”
【不護細行】不注意小節。語本《書·旅獒》:“不矜細行,終累大德。”
【不歡而散】不愉快地分手。
【不露圭角】《禮記·儒行》“毀方而瓦合”漢鄭玄注:“去己之大圭角,下與眾小人合也。”孔穎達疏:“圭角謂圭之鋒鋩有楞角。言儒者身恆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異眾過甚,去其大圭角,言猶有小圭角也。”後因以“不露圭角”謂深沉不露鋒芒。
【不露形色】不讓思想活動從行動和表情上流露出來。
【不露鋒鋩】比喻才幹不外露。
【不露聲色】不讓心裡的打算從話音和臉色上流露出來。
【不辯菽麥】同“不辨菽麥”。
【不驕不躁】不驕傲,不急躁。
【不猧不魀】見“不尷不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