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新約航亮紙杯

    任何一種理論如果不結合實際都是害人害己,他每天本來乾的就是和諸葛亮聊天,從來沒有認真做過很多細節,人家項羽置之死地而後生後面有水喝,是生路,他在山頭上把水源讓給魏軍,沒有活路了。還打仗,渴都渴死了。

  • 2 # 維摩居士

    簡單點說,項羽和韓信的背水一戰,都是決戰型的,交戰雙方迫於戰場形勢不得不馬上打,不打就會有一方馬上失去戰略機會,所以才能起到一鼓作氣、鼓舞士氣的作用;而馬謖本來就是去阻攔敵人,主要是起防範作用的輔助戰場,根本沒有決戰的急迫形勢,那傻逼還偏把營寨建在沒有水源的山頂上,人家又不用急著滅你,把山一圍,愣把你的決戰思路拖成消耗戰,你一群步兵想居高衝下又沒那個條件和地利,生生拖的你士氣三鼓而衰、再鼓而竭,你不死,對不起手下的將士啊……

  • 3 # 風禾65308263

    項羽是憑藉自己霸王的赫赫威名和決死一戰的兇狠氣勢鼓舞軍心,把秦軍打敗的。項羽這背水一戰是個傳奇,在敵強我弱,懸殊高達八九倍的情況下,沒有計謀,就是玩命。幾萬人破釜沉舟的玩命,項羽猶如天神下凡一般,把幾十萬秦兵打得魂飛魄散,一敗塗地。章邯也是個名將,卻怎麼也不敢相信自己會敗,而且敗得這麼慘。從此項羽一戰封神,威震天下!韓信沒有項羽這麼彪悍的氣場,好在對面趙軍人數雖比自己多很多,戰力卻比較一般。項羽的背水一戰是逞強的話,韓信的背水一戰就是示弱。韓信用自己當誘餌,引誘驕狂的趙軍傾巢而出攻擊自己後,暗藏的伏兵一舉佔領趙軍老巢,趙軍以為趙王和將軍們都已被擒,軍心大亂,瞬間崩潰,韓信前後夾擊,大獲全勝。馬謖的任務和他們兩人截然相反,馬謖不用攻打敵人,只要守住街亭即可,以街亭的地形,只要正常防守不出錯就能完成任務。難度係數比那兩位不知道小多少倍。馬謖偏偏自斷水源,自尋死路,還美其名日背水一戰必能取勝。對面的可是張頜,就算趙雲親自帶隊進攻,也沒有必勝把握。馬謖這可以說是讀死書,死讀書的典型了。不過這次失敗責任主要在諸葛亮用人不當上,和馬謖倒沒有太大關係。作為統帥,在用人上出這麼大的錯,實在是太不應該

  • 4 # 尹禾

    這個問題其實挺逗的。先舉個例子吧,大家都知道高考物理肯定要考牛頓運動定律,那為什麼考試的時候有人會答有人不會答呢?

    原因很簡單,知識點和公式雖然是固定的,但是條件不同、運用知識點的人不同,做出來的結果自然就不同。

    首先我們看一下考題

    背水一戰,這是本來是一道送命題,但是歷史上很多優秀的考生,透過自己的超凡智慧和的敏銳的洞察能力,將此送命題變成了送分題,並且在一代代優秀考生的努力下,逐漸發揚光大。以至於後世很多迷信“考試寶典”的考生真的以為這是一道簡單的命題。

    其實題目本身,具有極大的難度,變數很多。包括雙方主帥能力,敵我力量對比,戰場形勢,士卒心理狀態,勝敗的後果等等。如果當年韓信和項羽碰見的對手是孫武,那還背水戰個屁,直接跑過去要簽名就可以了。

    另外如果在背水一戰過程中士卒的悲憤心理沒有得到共鳴,人心不齊,那也很難取勝。馬謖就是遇到了這個問題,是他的過錯致使軍隊被動的處於絕境,所以士卒並沒有與主帥共生死的覺悟和決心,斷水斷糧,急眼的下山投降。

    接下來,我們看一看幾位考生的個人素質

    韓信,歷史級優秀考生,曾獲得過漢初頂級三好學生、國士無雙、兵仙、戰神等諸多榮譽稱號。

    項羽,歷史級優秀考生,一招大力出奇跡打遍天下無敵手,獲得過“西楚霸王”榮譽稱號,清代著名批卷老師李晚芳曾經給該考生“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語。

    馬謖,略。

    不是我不想介紹,這就相當於我們班打狼的選手和兩個頂尖學霸做比較,然後還要乘以1000倍的差距,根本無法想象。

    馬謖同學可能平常和趙括同學走的比較近,二人做筆記都非常認真,對老師講的每一個知識點都能倒背如流,各種例題都能閉著眼睛寫出答案。但是不幸的是,高考的時候更改了一個條件,出現了一個變數,這個書本沒講過,於是兩位同學就雙雙落榜了。

    最後,我們看一下馬謖同學是不是有些偏題

    其實馬謖當時所處的形勢並不屬於背水一戰,而是普通的陣地戰。確實是借用了項羽“兵形勢”戰法的一些皮毛,試圖透過佔據至高點來創造地勢和氣勢上的優勢。然而卻沒有考慮到周圍環境、敵我兵力差距和士氣等問題。

    這就是審題不嚴謹,小時候我們總說自己愛馬虎,老師曾經告訴我,馬虎就是不會。馬謖就是這樣,他沒有考慮山頭孤立無援,容易被困;他沒有考慮山上樹多,直接衝下去也不會有多大氣勢;他沒有考慮到士卒並沒有和自己同仇敵愾,圍困會一點點消磨軍隊計程車氣和體力。

    所以說,這個問題首先沒有搞清楚馬謖所處的環境是被動的絕境,而不是主動的激發;其次是沒有搞清楚類比物件,完全不在一個層面;最後馬謖面對的對手本身就是身經百戰的名將,而自己不過是初出茅廬的軍事家參謀。

    這就是馬謖失敗的根本原因。

  • 5 # 衣賜履讀通鑑

    我個人感覺,背水一戰是需要條件的,一群羊面對一群狼,無論背多少次水也難逃被咬死的命運。

    背水一戰需要兩個重要因素:第一,有戰鬥的實力;第二,對方以為你沒有戰鬥的實力。對於弱的一方來說,第二點猶為重要。

    我們以韓信背水一戰為例加以說明:

    前204年,十月(歲首),韓信、張耳率軍攻打趙國。趙王趙歇和代王陳餘聞訊,即在井陘口(河北省井陘縣西。陘,山脈突然中斷,兩嶺緊夾,易守難攻,是軍事天險。太行山脈共有八陘,井陘為第五陘,山凹如井)集結部隊,號稱二十萬大軍。

    廣武君李左車(也是戰神級別的大將,故趙國大將李牧之孫,家傳的打仗基因不得了)勸陳餘說,韓信、張耳乘勝勢離開本國遠征,鋒芒銳不可當。我聽說“從千里之外供給軍糧,士兵當會面有飢色;臨時拾柴割草來做飯,軍隊當會常常食不果腹”,而今井陘這條路,車輛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成列,行軍隊伍前後拉開幾百裡,依此形勢,隨軍的糧草必定遠遠落在大部隊的後面。請您撥給我三萬人馬,抄小路去截斷對方的輜重糧草,而您則深挖壕溝、高築營壘,堅守不出。如此,他們前不能進、後無退路,用不了十天,我就能獻上韓信、張耳的人頭。

    陳餘一向稱自己的部隊是“仁義之師”,不屑使用詐謀奇計,故說,韓信兵少,且疲憊不堪,對這樣的軍隊還避而不擊,其他諸侯該怎麼看我?以後怎麼抬得起頭來?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訊息,得知陳餘不採納李左車的計策,高興得直跳腳,揮軍直入井陘險道,在距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安營紮寨。

    衣賜履說:情報工作太重要了。不過,還是有些疑惑,趙軍如此機密的軍事情報,怎麼這麼容易就知道了?並且,即使得到這情報,又怎麼判斷真假呢?只能推測,韓信對陳餘相當瞭解,才能作出相應的判斷。

    夜半,韓信傳令部隊出發,挑選兩千名輕騎兵,每人手拿一面紅旗,從小道上山隱蔽起來,觀察趙軍的動向;並告誡他們說,交戰時趙軍看到我軍退逃,必會傾巢出動來追趕我們,你們即趁機迅速衝入趙軍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遍插漢軍的紅旗。

    然後下令就地用早餐,說,今天打敗趙軍後,全軍會餐!

    眾將哪裡肯信,心中暗笑,口中奉承,都說,好!

    韓信說,趙軍搶佔險要,如果沒有看到我們統帥的旗鼓,絕不會攻擊我們的先鋒部隊,恐怕把我嚇跑(古時行軍,先鋒有先鋒的旗鼓,大將有大將的旗鼓)。於是,先派出一萬人,渡河(桃河)之後,就在水濱列陣。趙軍在營壘上望見,鬨堂大笑(《兵法》上說,背水之地是一種“絕地”,軍隊一旦背靠河川,就成為“廢軍”,絕地廢軍,非死不可。蓋前有強敵,後無退路。陳餘素知兵法,看到敵人犯下如此重大錯誤,豈能不笑)。

    天色微明,韓信打出了大將的旗鼓,鼓樂喧天地開出井陘口。趙軍開啟營門迎擊,激戰良久,韓信、張耳假裝不能支援,向水濱狼狽逃竄。桃水營壘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度出擊與趙軍廝殺。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搶漢軍拋下的旗鼓,追逐韓信和張耳。漢軍背後就是河水,無法再退,只有死戰,趙軍一時無法攻克。韓信派出的二千名騎兵見趙軍全體出動去追逐爭奪戰利品時,立刻賓士進入趙軍營地,拔掉所有趙軍旗幟,插上兩千面漢軍紅旗。趙軍無法抓獲韓信、張耳,便想退回營地,卻見自己的營壘中遍是漢軍的紅旗,驚慌失措,以為漢軍擒獲了趙王趙歇和一眾將領,於是大亂,瞬間崩潰。漢軍隨即前後夾擊,大敗趙軍,活捉趙歇,格殺陳餘。

    將領們獻上敵人的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有人問道,兵法上說“布軍列陣要右邊和背面靠山,前面和左邊臨水”,而將軍你卻讓我們背水佈陣,還說什麼“打敗趙軍後全軍會餐”,說實在的,我們都不信能取勝,這是什麼戰術呀?

    韓信說,這戰術也是兵法上有的,只不過你們沒有留意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軍根本就沒好好訓練過(劉邦帶走了精銳,留給韓信一堆老弱殘兵),其實就是一幫老百姓去打仗,把他們置於死地,他們為活命必然拼死作戰;只要給他們一線活路,那就麻煩了,肯定是抱頭鼠竄,哪能指望他們去衝鋒陷陣啊!

    眾將聽罷,心悅誠服,都說,將軍謀略天下無雙,我們以後就跟著你混了!

    衣賜履說:所謂水無常形,韓信用兵,如水。滅魏、滅代、滅趙方法都不一樣,之後伏燕滅齊,吃掉項羽,均以奇制勝。然而,不管仗怎麼打,韓信始終堅持的是大打心理戰,對付趙軍,奪其大營;對付項羽,四面楚歌;特別是帶著一支老弱病殘的部隊,以“背水一戰”激發鬥志,一舉滅掉二十萬趙軍,我們只能說,韓信對人性、對人的心理摸得太透了。不過呢,韓信更擅長的是對集體心理的把握,正所謂“韓信帶兵,多多益善”,而對個體心理的揣摩和掌控,顯然與“最多隻能帶十萬兵”的劉邦不在一個層面上。

    此外,韓信當時名聲如雷貫耳,所有人都知道他就是那個鑽人胯下的慫包蛋,誰也沒把他放在眼裡,不光此處的陳餘,後面楚國大將龍且也是如此,當你把對手看成白痴的時候,基本上你自己就是一個大白痴。

    至於項羽,當時也是人馬很少,秦軍沒把他放在眼裡,才有可能讓他的破釜沉舟成為千古之戰。

  • 6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同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同樣是背水一戰。馬謖與項羽和韓信完全是兩碼事。

    楚漢時期的韓信與趙國陳餘之戰,那純粹是背水一戰的戰役。韓信大軍過了綿河以後,在缺吃少穿,既沒有援軍,又沒有內迎的情況下。只能孤注一擲,捨命相拚了。

    再加上趙軍指揮陳餘,是一個典型的草包。他如果聽信參軍李左車的建議。韓信大軍在十天之內會不戰而敗。

    所以,韓信的背水一戰,如果打不贏的話,老天爺都不會同意地。而霸王項羽與秦軍的背水一戰,應該是破釜沉舟的戰略決策。

    項羽在人力、物力都不佔優勢的情況下砸鍋賣鐵、(沒有賣鐵)劈舟毀船。那是抱著一種必死的狀態下,而進行的戰役。

    不要忘了,自古戰爭,兩軍相遇,狹路相逢勇者勝。一個人要和你玩命,那是一種神仙都沒有法制的手段。

    很自然,項羽大軍如果不勝利的話,那是不符合情理地。那麼,咱們再來看一看,三國時期的蜀將馬謖失街亭吧。

    馬謖其人,純屬於《毛遂自薦》,紙上談兵之人。只能給諸葛亮提一提建議,出一出計策。根本就沒有領兵實戰的經驗。

    他把街亭的防禦力量,安排在一座孤山上。四處沒有可退之處,又沒有水源。一旦被困,不過數日,不用說是還能守住街亭,就連吃的、喝的都成了問題了!說句不好聽的話,就連拉屎尿尿的地方都沒有!只有不戰而敗的結果。沒有守住街亭的道理!

    好了,這只是本人不成熟的看法,如有錯誤的地方,請大家批評指正。

  • 7 # 馮克思的文章

    面對的對手不一樣也,韓信面對的是並無雄才大略和軍事才能的趙王。馬謖面對的是軍事才能出眾和具有雄才大略的司馬懿。

  • 8 # 看遍山川

    將部隊置於死地而後生這是具體戰術,而戰術本身是沒有對錯的,運用失策的只可能是當謀者的人。同樣的計策和戰術由不同的主將使用,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其中道理說來也簡單,因為在戰爭中主將自身的能力大小和麵對的客觀條件都不一樣。

    項羽強渡黃河,破釜沉舟背水一戰而勝,在這之前發生了項羽怒斬了畏敵不前,只顧私利的楚軍統帥宋義。在楚軍的危急關頭,原統帥宋義罔顧士兵的利益,大肆考慮自己和其兒子的好處和後路,將部隊作為他在亂世交易的資本,引起廣大士兵的憤憤不平。

    項羽斬殺了宋義,憑他的武力和威望,一下子化解了軍隊中基層士兵和長官的主要矛盾,將楚軍長久壓抑的戰鬥力一下子迸發出來。面對秦將章邯的十萬強敵,項羽告訴士兵這一仗毫無退路,非死即生,是他的無畏和身先士卒,帶領著剛剛“新生”的憋著一口氣的生力軍一舉擊潰了敵人。

    韓信在和趙軍對壘時,讓主力偷渡綿蔓水,也是背水佈陣將部隊置於死地,並且自己也率部渡河,將帥旗高高插在大營作為誘餌。不過韓信還留了一招,將兩千騎兵攜帶趙軍戰旗在戰場側面進入事先埋伏。等第二天趙軍主力向漢軍全力壓上,置於死地的漢軍拼命抵抗,兩千漢軍騎兵突入趙軍大營遍插趙軍戰旗,造成大營被佔領的假象,趙軍人心大亂回撤,韓信再反向跟隨追殺趙軍,從而成就戰爭史上又一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傳奇。

    眾所周知,馬謖屯兵小山上也想來個置之死地而後生,但是街亭一戰和上面兩場戰鬥不同的是,前兩者都是進攻方主動謀取的速戰。關鍵是速戰,試想一下,如果秦軍和趙軍不積極應戰,成幾倍的兵力完全可以用圍困的辦法拖延時間,那麼戰爭的後果會怎樣呢。只是秦趙的軍隊一方面看到了對方所謂佈陣的死地,其實這正是對方主將故意的誘餌,對方的目的就是要求速戰,處於死地的軍隊在糧草物資上拖不起,另一方面或許秦趙主將的處境不允許他們拖延戰術。

    蜀軍的馬謖先是沒有讓全軍上下認識到自己已經身處死地,利用士兵求生的慾望而採取速戰已然被動,被包圍後又沒有率眾突圍的能力,要想重演項羽和韓信的故事那隻能是一廂情願罷了。

    寫到這裡,胡亂假設一下,如果是張飛領命守街亭,退一步講如果他沒有聽命駐紮在山腳也同馬謖般結營在山上,被張郃圍困斷水後他會怎樣。張翼德勢必仰仗著他的丈八蛇矛殺開一條血路,有在開局不利的情況下扭轉乾坤的可能,因為他有項羽般萬夫不擋之勇。

    所以看上去同樣的布兵戰法,到了不同情況和不同人手裡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不懂得其中奧秘,那辦點事只能是刻舟求劍的了。

  • 9 # 張生全精彩歷史

    項羽破釜沉舟、韓信背水一戰,之所以能夠打勝,依據的都是“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道理。馬謖在守街亭的時候,不佔城市,不據水源,而是把軍隊開到山上去駐守。山上缺乏水源,又被四周包圍,典型的“死地”。問題是,馬謖為什麼卻沒有實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戰爭奇蹟呢?

    (馬謖劇照)

    我覺得,主要是這幾個原因。

    第一,馬謖主觀上並不是想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

    馬謖之所以把軍隊開到山上去駐紮,他本身是想利用地勢上的優勢,居高臨下向魏軍發動進攻。古人打仗,不是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嗎?馬謖這樣做,就是為了搶佔“地利”。畢竟當時諸葛亮是讓他把街亭作為一個據點,在馬謖看來,如果搶佔城市,城市的城防,哪有一座山的“山防”更堅固呢?

    由於一開始馬謖主觀上並不是採用“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因此,在打仗的時候,並沒有往這條路上安排。另一方面,實施這個策略,要在對方心中產生驕兵心理。但是張郃一眼就看出來了,沒有驕傲,也沒有盲目進攻,而是就地反制,圍而不攻,並修木柵欄阻擋蜀軍從上往下的進攻。所以,馬謖即便回過神來,要實施這個計劃,也是不成功的。

    (馬謖之戰)

    第二,馬謖實施“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意見不統一。

    要把“置之死地而後生”的策略搞成功,意見必須高度統一。在整個軍隊裡,只能有一個聲音,全軍都絕對聽他的。

    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當時肯定也有不少人看出韓信這樣列陣的危險性。《史記》中只是記載了趙國軍隊看出韓信這樣列陣的荒唐,加以嘲笑。並沒有說漢軍內部的人看出來沒有。不過我覺得應該是有人看出來了。但是,就算看出來了,也沒有人對韓信產生質疑,至少韓信沒給他們質疑的機會。

    再比如項羽的“破釜沉舟”,肯定也有人有異議。但是,這些異議都被項羽“不破秦軍,絕不生還”的意志給替代了,沒有人因此發出不同的聲音。

    但蜀軍當時卻是明顯的意見不統一。這種不統一,就是整個軍隊上下將士對馬謖的嚴重不信任。這種不信任,從馬謖帶兵打仗一開始就有了。當時大家都認為魏延和吳懿適合當先鋒,但諸葛亮執意讓馬謖當這個先鋒。後來,在山上列陣的時候,副帥王平就直接向馬謖表達了不滿,認為在山上列陣是一種錯誤的決策。應該說,王平是表達了所有將領的心聲的。而馬謖最終不聽王平的建議,也是因為眾人對他不服,他心裡有氣,因此執意要這麼幹。

    我們前面說了,馬謖想要的是“地利”,但是古人早就說過,“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蜀軍人心不和,光有“地利”,又有什麼用呢?

    實際上,如果蜀軍能夠“人和”的話,就算馬謖在山上列陣搞錯了,大家商量著,依然有機會戰勝魏軍。從最後王平只帶著一千人馬,透過擂鼓為疑兵,讓張郃懷疑而不敢進攻,終於突出重圍就可以看出,蜀軍並非沒有機會。可惜人心不和,最後全軍失敗。

    (諸葛亮劇照)

    第三,項羽和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有水而馬謖沒有水。

    無論項羽還是韓信,都是列陣在水邊。就算是“死地”,他們都並不缺水。而馬謖恰恰存在的問題是缺水。缺水和缺糧食完全是兩個概念。缺水的話,人是很難受的,也讓將士們無心戀戰。歷史上的“土木堡之變”,也是因為缺水而失敗。可見,“置之死地而後生”這個策略,絕對不能置之缺水的“死地”。置之缺水的“死地”,那就是真正的死地了。

    (參考資料:《三國志》《史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肺癌做手術能治好嗎,手術切除有癌細胞的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