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亭殿閣
-
2 # 狼的影子716
當年李陵以五千步兵縱橫匈奴大草原,立抗匈奴八萬騎兵,就是採用臨時營壘的防禦措施,他每戰都用糧車,兵車環繞形成臨時營壘,士兵躲在車後用弓弩射殺遠距離的匈奴騎兵,對於逼近的敵兵則以長戟刺殺,就這樣一次次擊退匈奴騎兵的進攻。因為匈奴騎兵太多,李陵只能邊打邊撤,他撤退的時候選擇沿山而行,紮營的時候必選擇背山有水源之處,這樣即使敵軍進攻,李陵就可以減少背面的壓力,不至於四面受敵,即使不能很快突圍,只要有水源就可以堅持下來,李陵採用的無疑是最符合實戰的措施,所以匈奴騎兵傷亡一萬多人而始終攻不破李陵的營壘,如果不是弓矢用盡,李陵完全可以全身而退。
魏將郝昭以一千多兵力駐守陳倉,憑藉城池阻擋諸葛亮數萬大軍,霍峻以數百人守葭萌關,張魯數萬人歷時一年多都無法攻破,當年秦將白起以1:1的兵力對比卻能包圍全殲45萬趙軍,就是善於使用野戰築壘,從而可以用較少的兵力扼守要道,圍住大量的敵軍,曹操征馬超的時候,也是苦於馬超的騎兵往來衝突,立不起營寨,後來採用潑水凍土築起營壘,就站穩了陣腳,擊敗了馬超,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五丈原,魏將郭淮就是依靠野戰築壘,在北原,陽遂兩次擊敗諸葛亮的進攻,使得諸葛亮進退失據。
反觀馬謖用兵,實在是沒有一點實戰經驗,僅僅憑空臆想“憑高視下,勢如破竹”,他根本就沒有意識到蜀軍士兵根本就不可能“衝”下山,而是隻能步履蹣跚的“攀爬”下山,別說“勢如破竹”了,站都沒有站穩就被魏軍消滅了,即使能夠“攀爬”下山的蜀軍士兵,也不可能一窩蜂的衝向魏軍,必須以弓弩手射退魏軍,穩住陣腳,把士兵集結起來按長槍兵,短刀兵,弓弩手配置好,才能夠向魏軍進攻,這樣不僅僅達不到“憑高視下,勢如破竹”的效果,反而增加了自己的進攻難度,而魏軍也不會給他集結兵力的時間,就會把散處漫山遍野的蜀軍逐一消滅,馬謖的任務是阻擋魏軍“使其急切不能偷過”,所以當道下寨,挖壕溝,設拒馬是最好的辦法,甚至可以多設幾道防線,魏軍雖然兵力佔優,但是也不過是1:2的優勢,況且街亭的地勢展開不了那麼多的兵力,實際雙方能夠上面對面交手的兵力基本上是相當的,根本就沒有什麼優勢可言。馬謖即使不當道下寨,最不濟也可以依山紮營,雖然讓出了道路,但是張郃也必須擊敗馬謖才能透過街亭,否則馬謖就可以截殺魏軍的淄重部隊,依然可以拖住魏軍。街亭戰鬥要打勝的辦法很多,而馬謖卻採取了最差的辦法,鄢能不敗。
-
3 # 使用者15291373093
謝謝:馬謖把兵書就沒讀精,他對街亭的佈置和名將相比差之遠矣!他用的是居高觀下都看清敵人的一舉一動,但他不想山上無水,敵人斷了他的吃不怎辦?如果敵人用火攻怎麼辦等等?兵法雲:一夫當關萬夫沒開,這個他沒想到!身經百戰的王平老將建議在五路總口築寨安營,這個正確的建議他不聽!他自大驕傲,自取失敗!孔明用他也不放心,用時和他立了軍令狀!由於馬謖之敗,孔明只好用了空城中挽救結局!不得矣用此計!!
-
4 # 蘇沉船
馬謖在街亭違背了兵法之道,大概有人想說他這是置之死地而後生。
事實上孫子根本沒說過置之死地而必勝,他說的是【死地則戰】。而在他的兵書提及了《九地》理論:【是故散地則無戰,輕地則無止,爭地則無攻,交地則無絕,衢地則合交,重地則掠,圮地則行,圍地則謀,死地則戰。】
九地根據戰局變化,因境地不同使用相對應的策略。事實上馬謖並沒有設定死地,街亭原來是一個必爭之地,爭地無攻,誰先搶到就贏了,馬謖依照諸葛亮計劃防守即可。
但是馬謖放著爭地不要,讓敵人可以在山下隨意行動,這樣張郃就處於可以隨意活動的交地,馬謖處於被敵人阻斷的絕地,這時不能讓自己的部隊斷絕,但馬謖偏偏讓就是讓張郃斷了水源,陷入被動。
《資治通鑑》記載的非常清楚:“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
張郃破馬謖真是符合了兵法的【交地則無絕】,馬謖違背了【絕地無留】。
馬謖紮營邏輯是兵法中【處山之軍】,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居高佈陣,讓敵人仰攻,是很好的防禦陣形。又言:“先居高陽,利糧道,以戰則利。——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若敵先居之,引而去之,勿從也。“
馬謖的問題在於沒看後一段:“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養生而處實指就是方便軍隊生活的地方,要有充足的水源才能算是養生處實,在佈陣時要綜合所有條件做出判斷,不是讀死書只看到一條,就忽略另一條,《孫子兵法》就是一門綜合軍事學,沒有一位名將純粹靠裡面某一段話就能夠取勝,必須靠裡面好幾套理論互相支援才能取勝。
張郃破解馬謖的佈陣,用了【虛實之反客為主】:”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能使敵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敵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敵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出其所不趨,趨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勞者,行於無人之地也。”
馬謖率先抵達戰場佈陣,佔據有利地形,而張郃軍千里馳援,較馬謖軍更為疲憊,對馬謖進行強攻會很吃虧。故而他找到使馬謖軍疲憊飢渴的辦法,讓馬謖不得不放棄有利陣勢,主動與張郃交戰。由於史書寫的很籠統,馬謖不一定是完全斷水才與張郃交戰,可能敵人截斷水源一事讓他處於戰場被動,就已經開始跟張郃交戰。
孫子對此有句結論:“故將通於九變之地利者,知用兵矣;將不通於九變之利者,雖知地形,不能得地之利者矣。治兵不知九變之術,雖知五利,不能得人之用矣。”
《九變篇》是《孫子》中很短的一篇,說的概念很籠統,但是有經驗的將軍應該都能體會,戰場的形勢瞬息萬變,需要有很強的判斷力來確認自己現在的形勢,順應時局作出戰術更變。
所以不要覺得某人其中一種行為符合兵法,就真覺得是真的懂兵法,在一位名將的佈置下看到好幾套兵法邏輯,才是符合兵法的嚴密佈局。
-
5 # 戴草帽的小老鼠
馬謖這樣安排,是不對的。諸葛亮的任務是防守、阻擋,結果在他手裡任務成了“進攻、與敵人決戰”。
街亭不是隘口更不是城池,而是一個路口,就像我們現在說的十字路口或者三叉路口。這個路口被魏國拿下了,魏國就可以可以從這兒源源不斷的派兵去攻打蜀國已到手的三個郡。而蜀國能在這個路口守住的話,一來可以阻擋魏國增兵,二來能給諸葛亮時間平定整個西涼。馬謖把部隊安排在山上,為的是居高臨下衝鋒時方便,這樣就成了以攻代守,蜀國軍隊反過來成了進攻方。如果魏國軍隊越來越多,只需一部分人圍山,一部分繼續趕路透過路口。或者魏國軍隊根本就不搭理你山上的蜀軍,我趕我的路,你下來的話我就前後夾擊。那樣的話馬謖到時反而失去了主攻方向而乾著急。
正確的做法就如諸葛亮說的,把部隊鋪滿路口,安營紮寨修建工事擋住敵軍前進的路,哪怕十倍的魏國軍隊過來,也是能守好久的。畢竟防守部隊有足足兩萬五千人,是絕對夠的。
這本來是很簡單的事,就是單純的阻擋,結果被馬謖給搞砸了。
-
6 # 笑看三國風雲
馬謖放棄街亭佈防而將部隊撤往山上,居高臨下對陣張郃,企圖以致於死地而後生激發將士敢戰之心來擊敗張郃,可惜功敗垂成,身死敗亡,直接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那麼如此妙計,別人可以用,大獲全勝,但是到馬謖依樣畫葫蘆就不靈了呢?這裡有幾個原因導致馬謖必然失敗。第一,張郃是當時的名將,排兵佈陣馬謖不是對手。
張郃從討伐黃巾開始到後來的漢中之戰,身經百戰經過了無數次大戰惡戰積累了豐富的臨陣經驗,根據《三國志》記載說:當夏侯淵被殺之後,軍心渙散,夏侯淵的司馬司馬郭淮號令眾人說道:
“張將軍,國家名將,劉備所憚;今日事急,非張將軍不能安也。”
此話雖有鼓勵士氣的作用,但是也從側面說明了張郃確實能力非凡,而劉備在張郃對戰的時候也沒有佔到便宜,這點在漢中之戰中得以檢驗。當時劉備率領一萬多精銳士卒分作十隊輪番攻擊張郃,而張郃親自上陣肉搏,抵住了劉備精銳士卒的車輪戰,後來即使與劉備短兵相接也是死戰不退,可見張郃戰術素養是非常高。
而馬謖在荊州加入劉備集團的時候一直以從事的身份跟隨劉備,一直到諸葛亮主政,都是從事文職工作,沒有實際從事兵戎經驗,對軍事上面的事情也都是以理論見長,而本人喜好談論軍事,談論起來滔滔不竭,但是實際軍事經驗為零,這就是和豐富實戰經驗的張郃比起來就相差太遠。第二,馬謖新官上任既沒有威信也沒有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
馬謖參與第一次北伐的時候是以參軍的身份參與戎事,沒有帶過兵。在軍隊上也沒有威信讓部隊令行禁止,這點在諸葛亮啟用馬謖帶兵守街亭的時候就展現出來了,根據《三國志》馬謖傳記載:
論者皆言以為宜令為先鋒,而亮違眾拔謖
因此馬謖的威信不足以服眾,而讓一個沒有威信的人率軍執行如此重要的任務本身就是極端危險的。而且馬謖作為新人參與到軍事中來,在指揮作戰過程中,沒有自己的嫡系部隊作為核心非常容易潰敗。當張郃斷掉馬謖軍水源的時候,很快軍隊就軍心渙散,面臨極端危險的境地,馬謖無法掌控部隊,當張郃仰面進攻的時候,整個部隊無法組織起有效的反擊,直接就潰散,根本談不上置死地而後生,這也充分說明了作為主帥在軍中的威信和嫡系部隊的重要性。總而言之,馬謖固然軍事理論說起來頭頭是道,但是當面臨兩軍實際對壘的時候,卻一敗塗地,最後被諸葛亮以不尊軍令而誅殺。可見紙上談兵固然可以指點江山,但是腳踏實地卻更加重要,這也為諸葛亮以後用兵帶來可貴的經驗。
正如諸葛亮總結的那樣:“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此後諸葛亮在歷次的北伐中,注重了用兵遣將,同時更加勤於練兵,做到令行禁止,從而避免了馬謖守街亭這樣低劣的失誤。
-
7 # 青峰山女史
馬謖敗在哪裡?
敗在實際領軍經驗上,對細節把握上。
馬謖是第一次獨立領兵,沒有下來佔據城池,想依據南山,據高臨下。但他忽略了個細節,沒有注意保護部隊的汲道(取水通道)。
而他的對手則是經驗老道——魏國名將張郃。
三國志張郃傳稱:善於料戰勢地形。他自然很快發現馬謖這個細節上紕漏,派人截斷了蜀軍的汲道。沒有了水,蜀軍自亂,張郃率軍出擊,馬謖自然只有兵敗的份了。
近現代一個戰例,就是張靈甫上了孟良崮,結果部隊水源地被解放軍奪取。後果之一,就是張靈甫部隊攜帶機槍是水冷式,戰鬥中沒有水來冷卻....
-
8 # 一梭煙雨江湖行
馬謖在街亭佈陣,完全是錯的,哪裡符合兵法?
1、諸葛亮給的任務是阻擊
諸葛亮給馬謖的任務是打一場畫地而守之的街亭阻擊戰,不讓曹魏援軍透過街亭去救援西北諸郡。既然是阻擊戰,那麼馬謖一萬步兵就應該當道下寨構築深溝高壘,如同曹操在官渡。曹操在官渡之戰就是長期堅守,荀彧也說把袁紹大軍拖在官渡半年已經很難得,當年劉邦項羽在成皋、滎陽就是都不肯撤退。
馬謖竟然把阻擊戰打成居高臨下的進攻戰,這已經是“跑題萬里”,犯了方向性錯誤。
2、馬謖把軍隊拉上山已經拱手放棄路口
馬謖把軍隊拉上山,看起來佔據了地利,其實已經把交通樞紐街亭拱手相讓。此時不要說張頜有空消滅馬謖大軍,張頜完全可以留下一萬騎兵包圍馬謖,也不進攻,突圍就射殺。餘下部隊馬不停蹄直奔諸葛亮背後,也許諸葛亮想要逃跑都難。
明明是背靠後方的阻擊戰,被馬謖打成了被圍在山上的突圍戰。只要張頜騎兵不主動攻山而是長期圍困,馬謖步兵如何是張頜騎兵對手?馬謖認為張頜會攻山,他可以居高臨下進攻,如同定軍山黃忠擊敗夏侯淵。但張頜經驗豐富,必然知道馬謖上山據守難以被魏軍攻破,必然不會按照馬謖的一廂情願去攻山,而是採取圍困方式。
-
9 # 希望星晨58298869
馬謖棄街亭佈防而屯兵于山上,目的是破釜沉舟,置部隊於死地而後生,以激發全體將士排除雜念,義無反顧,同仇敵愾,敢於犧牲,勇往直前。這是用心理戰對付張郃,可惜功敗垂成,身敗名裂,為什麼敗了呢?1.馬謖是優秀的參謀人才,不適合帶兵列陣,誠然,“收穫孟獲”理論,“聯吳抗曹”理論都與諸葛亮不謀而合,出使東吳也圓滿地完成了任務,但都是文職工作,擬計劃,搞談判他是一流人才;而兩軍對壘時要戰場經驗,要軍隊威信,要有令人信服的戰績,這些他都不具備,紙上談兵的意氣風發,與大刀闊斧的殺敵衝鋒是兩碼事。
2.他面對的是能征慣戰的魏之名將張郃。
這是勁敵,張郃身經百戰,積累了豐富的戰場經驗,在魏軍中資格老,先主劉備在與張郃對陣的時候也沒有佔上風,漢中之戰時,劉備親率一萬多精銳士卒,利用十隊士兵輪番攻擊張郃,而張郃全無懼色,帶頭上陣肉搏,死戰不退,在氣勢上就壓倒了劉備,充分說明張郃有極穩定的心理素質與高深的戰術素養;你想用心理戰對付他,根本用錯了物件。3.馬謖沒有嫡系部隊,急功近利,好大喜功。。
冷兵器時代,部隊的令行禁止是取得勝利的保證,我們平時說“田橫五百壯士”,項羽有“江東八千子弟”,岳飛有撼不動的“岳家軍”,戚繼光有“戚家軍”,從一個側面印證,在冷兵器時代的戰場上,主將要有自己的一班人馬作為核心,在衝鋒陷陣時取到模範帶頭作用,其它士兵效仿跟隨,才能形成泰山壓頂的氣勢!
馬謖在戰場上單純依靠軍令來調動軍隊,很幼稚,自己又沒帶頭衝鋒;作為新來的指揮官士兵還不知道你幾斤幾兩,為什麼要為你賣命?指揮不了就殺偏將立威,暴露了自己的淺薄與無實際指揮能力,這是致命問題。
馬謖不是一步一個腳印在部隊裡成長起來的,不能被認為是核心人物,非常容易潰敗。足智多謀的張郃斷掉馬謖軍水源的時候,蜀軍人心渙散,敵軍兵臨山下,馬謖無法掌控自己的部隊,張郃進攻時,蜀軍成一盤散沙,軍隊不能同仇敵愾,就註定不會置死地而後生。
-
10 # 中國股靈
最佳戰術應該是這樣的:
以山為奇,以道為正。
當道設定五道路閘營,每營間距為1000米,期間放上乾柴黃油和馬釘,山上作為疑兵,埋伏火箭弓弩手,等敵兵一到,山上火攻,地上層層阻擊,當敵軍攻到最後一個營寨時,山上友軍俯衝下來包抄合圍,此為上策。
回覆列表
漢昭烈臨終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及出軍祁山,亮不用舊將魏延、吳懿等為先鋒,而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措煩擾,舍水上山,不下據城。張郃絕其汲道,擊,大破之,士卒離散。亮進無所據,乃拔西縣千餘家還漢中。——《資治通鑑》
首先分析馬謖的兵力情況:
隴西太守遊楚與諸葛亮有約定:“卿能斷隴,使東兵不上,一月之中,則隴西吏人不攻自服;卿若不能,虛自疲弊耳。”——魏略
也就是說堅持一個月阻擊魏國來的援軍,隴西就會不戰而降。而隴右其他郡之前就已經“叛魏應亮”,魏國南安太守甚至幫助諸葛亮進攻隴西。
而南安果將蜀兵,就攻隴西。——魏略
既然隴右各郡基本處於諸葛亮掌控之中,唯一拒絕投降的隴西郡又與諸葛亮簽訂“停戰協議”,諸葛亮在隴右地區已經暢通無阻不需要部署太多的兵力。只需要派遣少部分部隊去構築隴右防線,收降隴右軍民就可以了。而且街亭成為蜀漢北伐勝利的關鍵。諸葛亮需要在這裡堵住張郃一個月,以讓隴右地區徹底臣服蜀漢,構建固若金湯的隴右防線。既然成敗在此一舉,諸葛亮手下大部分軍隊又都不需要留守隴右,自然不會吝惜調動大軍去阻擊張郃。資治通鑑說是“以謖督諸軍在前,與張郃戰於街亭”,既然提到了督諸軍,更證明街亭之戰蜀漢方面應該是出動了主力。
馬謖的對手是魏國五子良將倖存的唯一一位——張郃。諸葛亮不可能不重視身經百戰的張郃。街亭如此重要,對手又是名將張郃,諸葛亮怎麼可能不交給馬謖主力部隊呢?
而張郃那邊兵力大概是5萬,北伐軍雖然一共六萬人,但是魏國此時的主力被騙到箕谷和趙雲對峙。扣去箕谷方向趙雲部不到一萬的疑兵,扣除本部負責收攏降兵和構築防禦設施大概一萬人。所以馬謖這邊兵力不會低於四萬。
以4萬對5萬,還不需要馬謖勝利,只需要守住就好,謹慎的諸葛亮甚至事先還告訴了馬謖應該怎麼部署。就相當於現在某些人用別人勞動成果寫上自己名字一樣。街亭其實很穩,諸葛亮只是讓馬謖去鍍金的。如果不是穩操勝券,用兵謹慎的諸葛亮不至於敢啟用毫無實戰經驗的馬謖。
雖然任用馬謖,有諸葛亮自己的私心,諸葛亮一直把馬謖當做自己的學生培養,視同己出,但也不能說諸葛亮完全任人唯親。
因為在第一次北伐中,諸葛亮任命的新人,還不止馬謖一個。與演義不同的是,歷史上趙雲在第一次北伐之前只是文職。街亭之戰,是馬謖第一次統兵。可箕谷之戰,同樣是趙雲第一次統兵!若任用魏延、吳懿等宿將,雖然可以保證守住街亭。以魏延的軍事能力,別說守住街亭,在街亭打敗張郃也不奇怪,但是,這樣新人就得不到鍛鍊的機會了。蜀中大將很少,除了魏延,已經沒有幾個名將了。這時候諸葛亮可能想的是培養新人吧。畢竟誰都有第一次,魏延,吳懿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名將的,也是從第一次作戰開始鍛鍊的。
馬謖其實謀略很強,不失足智多謀,也為諸葛亮提供了很多好的建議。著名的“攻城為下,攻心為下”,使得南蠻不在反叛,就是馬謖的計策。而且諸葛亮都已經告訴馬謖怎麼部署了,只要馬謖照著做就好。街亭之戰一旦勝利,作為自己最得意門生的馬謖自然平步青雲。可是諸葛亮意料之外,馬謖實在是太膨脹了,覺得自己熟讀兵法,算無遺策,已經可以出師了。
馬謖可能心想:“嚴格遵守丞相的部署固然可以抵達張郃。但是丞相什麼都好,就是太謹慎了。這樣穩紮穩打步步為營就算擋住了張郃也不能對魏軍照成殺傷。如果用我的部署,可不是擋住魏軍那麼簡單,我要打出街亭大捷,讓丞相刮目相看。”
結果自負的馬謖就違背諸葛亮的部署,遭受失敗。這時候諸葛亮才想起先帝臨終說的:“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可惜已經太遲了。
參考文獻:
《魏略》
《三國志》
《資治通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