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手機使用者58764787230

    經歷過啊,我上海的,因為人多,從東川路滄源路叫2部滴滴快車去滬太路,一前一後沒有跟丟,走同樣距離的路,同樣的時間。結果我同事經常打車的,比我多付20多。。。還有攜程也是的,我經常出差,每次訂票都會比人家貴

  • 2 # IT人劉俊明

    大資料殺熟現象在最近幾年頻繁出現,基於使用者的資料維度越來越高,對使用者的行為習慣分析也就會越來越詳細,由此產生的商業價值也是顯而易見的。

    我曾經在某個網際網路平臺訂購了一個客房,在訂購結束以後,我再次搜尋了一下這個房間的價格,發現有了一定幅度的提升,當再過一段時間以後,我發現價格又再次上升了不少。當我入住以後,我跟酒店的前臺工作人員進行了溝通,前臺工作人員說並沒有漲價的情況發生,一直是一個價格。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我使用的這個網際網路產品就存在操縱價格的嫌疑,只不過我並沒有重新下單,所以算是“殺熟未遂”吧。

    隨著大資料的不斷髮展,使用者大量的行為會被記錄下來,包括消費、出行、教育等等內容,透過對這些內容的分析會呈現出一個非常完整的消費圖譜,這個消費圖譜的維度往往高的驚人。目前也出現了採用上萬個維度為使用者建立畫像的情況,這正是大資料的厲害之處,以往使用者行為習慣的分析方法與大資料時代有明顯的不同,大資料時代更精準。

    大資料系統的發展,其實也會導致一些資訊盲區的出現,而這也是大資料從業者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相信隨著大資料系統的發展,大資料將為人們帶來更多的方便和實惠。

    如果有大資料方面的問題,也可以諮詢我。

  • 3 # 小丫投資筆記

    在網際網路消費越來越發達的今天,大資料殺熟其實已經見怪不怪了,只是很多消費者往往沒有去留意其中的異常,又或者有人察覺到該種現象,但已經習慣而且也懶得發生,又或者個體的聲音太過微小,即便發生了也不會引起重視。

    因為經常出差的緣故,我是某酒店訂票APP的老使用者,也是某打車APP的老使用者,平時都是圖個方便,很少留意網訂價格有什麼貓膩。某次出差同個地方住同個酒店,在前臺辦理入住時發現,網路預訂價格比酒店當天實際展示價格要更高一些,諮詢酒店前臺其房價變化時,前臺客服回答一直都是這個價,除非遇上重要節假日房源緊張才會考慮調價。

    後來我又比較了其他使用較少的酒店預訂APP,發現價格和我常用的這款APP確實有所差異。

    除了網路預訂APP的大資料殺熟,還有一種殺熟和我們的個人資訊洩露也密切相關。只要你曾經註冊過APP或者某網站會員,你經常能收到各種亂七八糟推薦產品的資訊。尤其是曾經辦理過消費貸款的登記手機號,基本每天都能收到各種消費貸款資訊甚至電話。還有什麼線上英語課、程式設計課,各種資訊都會不停的發到你手機上,回覆“TD”根本毫無作用。

    最搞笑的是我一個同事,因為在某房產交易APP上註冊過賬號,瞭解過租房和二手房資訊,之後經常能收到各種樓盤推薦資訊或電話,有一次實在不勝其煩直接和來電話的中介說自己太窮,買不起房。對方直接開罵:窮鬼看什麼購房資訊,買你的電話簡直浪費我的錢......

    除了網路上的大資料殺熟,其實我們日常生活中,線上下也能碰到“殺熟”情況,比如菜市場、小賣部等等。

    其實我個人不介意網站根據我過往的消費偏好為我推薦和我的消費行為比較匹配的產品資訊,但頻繁發簡訊、打電話騷擾,洩露消費者資訊、亂漲價格就非常讓人不爽了。關於“大資料殺熟”,我認為消費者協會或者有關部門,應該出臺嚴格的法令去杜絕這種亂象,還消費者一個公平公正的購物環境。

  • 4 # 騎牛看熊

    在網際網路日新月異的時代,人們更加相信網路平臺,很多出行或者購物都是在網上進行瀏覽訂購,然而經過第一次“嚐鮮”後,慢慢地會發現新老客戶的訂購價格有著明顯區別,久而久之網路上便流傳了“大資料殺熟”的話題。

    透過近期315協會的有效調查問卷,歸納出主要的大資料殺熟的途經是線上旅遊、網路購物、網路外賣、網路購票、網路約車等網路消費行為,利用“新”客戶和“老”客戶,抽查在同一時間進行同一平臺的消費,發現價格出現明顯的區別。比如訂購同一外賣,新客戶免運費還有第一次購買立減10元,老客戶不僅要付運費還沒有任何優惠,老客戶的“優惠活動”往往可能只是打折運費而已,這種情況在這次調查中有88.32%的消費者都是心知肚明的,只當是“嚐鮮”了便不再理會“新”客戶所享受的優惠。

    最明顯的大資料殺熟現象是出現在旅遊和打車類消費平臺,然而資料中顯示只有不到30%的人選擇投訴,多數人都是自認倒黴。其實人們都還是有一個“便宜”的心理,之所以網際網路購物能夠快速發展,也是因為“快捷”和“便宜”的優勢,一旦顧客回頭比較價格後,發現之前買的價格降價了都會有一定的失落感,特別是這種同一時間統一平臺出現的“殺熟”,很容易讓客戶失去信任。

    現階段APP平臺上消費,由於套餐不同、時間點不同、平臺之間的區別等等原因,導致了消費者取證很難,再加上對方平臺客服的軟磨硬泡,導致維權難上加難,目前也沒有十分明確的“大資料殺熟”電商法條款規定。不過消費者在購物時,一定要貨比三家,並做好價格圖片的取證,以及聊天記錄的截圖,一旦發現“殺熟”現象,立即向有關部門舉報,爭取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站在其他球隊的角度來看,威少是不是屬於討人喜歡的球員,總是幫助別隊縮小分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