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福咚咚PPOL

    二戰時,納粹元首希特勒下令德軍攻襲蘇聯,卻讓原本戰無不勝的德軍滿盤皆輸,事實證明攻打蘇聯是個錯誤,那麼當時他為何選擇攻打蘇聯呢?而且蘇聯作為德國的戰爭盟友,在1939年聯手攻打併分割了波蘭。而且他們之前已經簽訂了不願開戰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道理很簡單: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永遠的只有利益。希特勒這麼做,也是利益所然,但原因卻一點也不簡單。德國佔據蘇聯,才能和日本形成亞歐一體的地緣戰略聯盟。在1941年之前,德軍已經佔領了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法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等國。換言之,歐洲絕大部分國家都被德軍拿下了,就連隔著一條英吉利海峽的“日不落帝國”英國也被打趴下了。再者,希特勒的愛將隆美爾在非洲戰無對手。

    希特勒縱觀四方,要想稱霸世界,那麼必須要佔領蘇聯,唯有佔有蘇聯,既能聯合1937年攻佔中國的日軍,形成東線聯盟一體,成為亞非歐三洲一體的超級聯盟帝國。接下來,拿下美洲和大洋洲,稱霸世界指日可待。這一層的原因,相信大家都能理解。我們下面要說的是一些很細節性的原因,其實蘇德戰爭在很大程度上有可避免的可能,畢竟德國要惹的是一個超級大國。首先,在德國看來,蘇聯是最不能讓人放心的“盟友”德國要攻打全球,離不開蘇聯的戰略資源。二戰打得就是現代化武器的戰爭,諸如飛機、坦克、自行火炮、潛艇、卡車等都離不開石油,而德國自己缺乏石油資源。希特勒當初之所以攻佔羅馬尼亞,是因為羅國有豐富的石油資源,德國的戰略供需都來自羅馬尼亞油田。而蘇聯的石油比羅馬尼亞更多,這如何不引來希特勒的覬覦?更令希特勒不能忍的是,蘇聯竟然在1940年乘德國攻打英國無暇他顧,想要掠奪羅馬尼亞油田。當希特勒得知此事,差不多要冷汗直流,一旦蘇聯人的目的得逞,到時德軍沒有石油,還怎麼打戰?如果打下蘇聯,一舉幾得,德國的戰略資源從此再無後顧之憂了。所以蘇聯這一戰,不得不打。

  • 2 # 御前帶刀侍衛

    1941年6月22日,德國數百萬大軍突然在德蘇邊境線上對蘇聯發動了全面進攻,著名的巴巴羅薩計劃正式實施。德國閃擊蘇聯的訊息,震驚了全世界。在剛剛滅亡法國不足一年,空襲英國的海獅計劃硝煙未散,英國尚未投降的前提下,為什麼德國會冒著兩線作戰的危險進攻蘇聯呢?

    第一,兩國意識形態上的對立。希特勒自上臺以來,一直試圖將德國塑造為歐洲乃至世界資本主義的領導者。而顯然,近在咫尺,卻實行共產主義的蘇聯成為資本主義的最大敵人。想成為老大,自然要付出,為了獲取足夠的,也為了自己的權威不受質疑,自然要有所表示,幹掉蘇聯自然是最有力的證明。

    第二,現實利益的考量。希特勒自上臺以來,一直叫囂著拓展生存空間,“用德國的劍為德國的犁取得土地,為德華人奪取每天的麵包和牛奶。”這是希特勒煽動德國民眾狂熱的最著名說辭。

    而德國作為資本主義的後起之秀,雖然科技和工業十分發達,但受限於惡劣的戰略地位和英法等老牌列強的打壓,一直沒有足夠的發展空間。德國境內的資源,尤其是石油,遠無法滿足德國經濟的發展需求。

    因此,無論是德國領導人還是普通民眾,一直迫切希望德國能夠有更大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二戰時德國的侵略擴張,也受到了德國民眾的普遍支援。

    但是,雖然希特勒上臺以來,先後將北歐、法國、東歐等地納入了統治範圍,但是這些地方人煙稠密,資源也算不上豐富,尤其是戰爭機器最需要的石油,依然匱乏。因此,土地肥沃、人口密度很低、資源極度豐富的蘇聯就成為德國拓展的最理想之地。

    第三,希特勒種族主義的必然選擇。早在希特勒上臺之前,他臭名昭著的《我的奮鬥》中,就將蘇聯的主體民族斯拉夫人劃定為劣等民族。在希特勒看來,斯拉夫人和猶太人一樣,就“不配”生活在地球上,他們應該被殺害、驅逐和奴役。

    因此,在這種這種指導思想之下,從剛開始,納粹德國對蘇聯抱以強烈的敵意。而隨著納粹德國在歐洲的節節勝利,已經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希特勒,將矛頭指向蘇聯,是再正常不過的選擇。

    第四,蘇德必有一戰,即使納粹德國沒有進攻蘇聯,蘇聯在準備充分之後,也不會放過德國。其實在二戰之前,蘇聯在國際上的名聲並不好,俄羅斯人的貪婪也舉世聞名。

    雖然沙俄被推翻,蘇聯成立,但蘇聯骨子裡依然實行著沙俄的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擴張政策,他們也一直試圖恢復沙俄曾經在歐洲的勢力範圍。德國閃擊波蘭之後,蘇德兩國共同瓜分波蘭,就是最好的明證。

    瓜分波蘭以後,兩個大國領土直接接壤,這也意味著兩國再無緩衝之地。因此,兩國爆發戰爭將是遲早的事情,這一點無論是希特勒還是斯大林都心知肚明。只不過希特勒選擇了先下手為強。

    第五,希特勒對於德國的軍事力量過於自信,也低估了蘇聯的戰鬥力、戰鬥意志和惡劣的氣候。自閃擊波蘭開始,德國的閃擊戰就震驚了全世界,德國軍隊也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戰鬥力。短短半年時間,德國先後橫掃了法國、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丹麥、挪威等大半個歐洲。

    在德國軍隊樂觀的估計裡,進攻蘇聯也是一場閃擊戰,他們計劃短時間內就消滅蘇聯軍隊主力,逼迫蘇聯投降。而蘇聯在此之前的表現,也印證了德國的觀點。

    由於大清洗對於蘇聯軍隊的嚴重破壞和蘇聯在蘇芬戰爭中糟糕的表現,都使希特勒和德國樂觀的相信,此時的蘇聯軍隊不堪一擊。

    當然,蘇德戰場最終的結果證明納粹德國和希特勒顯然是錯誤的。巴巴羅薩計劃發動之後,雖然蘇聯損失極為慘重,但蘇聯並沒有被一擊倒下,反而憑藉無與倫比的縱深和動員能力,堅持和德國戰鬥。

    而1941年前所未有的惡劣天氣也成為蘇聯最好的朋友。再加上英美等國捐棄前嫌,對蘇聯進行大力支援,最終使德國軍隊陷入了蘇德戰場的泥潭,並導致了納粹德國的最終失敗。

  • 3 # 軍迷愛追劇

    我就簡單說下:

    (1)希特勒發動二戰的目的是征服世界,所以只要蘇聯存在在地球上,希特勒就會進攻蘇聯. 

    (2)德軍進攻蘇聯前,西歐已被佔領,英國已無力發動反攻,德軍有足夠的資源進攻蘇聯。。

    (3)二戰前期西歐的進攻使希特勒過分迷信閃擊戰的威力,讓他認為閃擊戰一樣可以擊潰蘇聯。

    這三點是成為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客觀條件和主觀想法,應該是希特勒敢進攻蘇聯的最主要因素。

  • 4 # 前進的蝸牛18

    發動戰爭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掠奪。

    1929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據統計德國失業人口多達800萬,希特勒為了解決失業問題進而瘋狂擴軍,在短期內,德國形成了規模龐大的軍隊。

    一,急需戰役資源物資

    如此龐大的軍隊所需要的資源是極其恐怖的,德國工藝科技相當發達,但是所需要的原材料卻極其的匱乏,比如原石油,鐵,鋅,銅,橡膠等等。並且戰爭就是消耗。蘇聯,地廣人稀,資源儲備豐富,偌戰敗蘇聯可以大大緩解德國軍需物資。

    二,希特勒的極端種族主義

    希特勒乃至德國高層,絕大部分都是極端種族主義,他們認為“日耳曼人”是世界最高貴的,其他種族都不配當上等人,其中就包括了蘇聯,希特勒認為蘇聯不配和他站在同樣的位置。

    在此種思想的主導下,對蘇聯的入侵以在情理當中。

    三,蘇聯的不穩定因素

    蘇聯,骨子裡就有大國沙文主義和侵略戰爭的精神,斯大林更是把這種精神體現得淋漓盡致,根據二戰後軍事解密,蘇聯早就制定了“大雷雨計劃”,其首要攻擊物件就是德國。

    希特勒在急需資源,並且看中蘇聯的“不強大”,在對英國入侵受挫之後毅然決然地對蘇聯揮起了大刀。

    四,希特勒的膨脹

    為何希特勒會認為蘇聯的“不強大”呢?蘇聯在經過30年的大清洗,軍隊師級以上的主官被殺了三分之一,大量的軍事指揮員被處死,判刑或流放。這就導致了在軍隊裡面嚴重缺乏軍事人才,軍事主官,指揮員。很多臨時的都是濫竽充數。

    對這一現象,希特勒認為,戰敗蘇聯,絕對是輕而易舉的。

    1941年6月22日,德國對蘇聯發起進攻[巴巴羅薩計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女子和丈夫吵架,情緒失控跳河輕生被救起,丈夫趕來對其猛甩耳光,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