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左說春秋
-
2 # 純鈞LHGR
有啊。
中國古代的文物保護,還不是一項相對固定的國家職能,既無章程可循,在廣度和深度方面也很有限,在很大程度上是統治者收攏人心、鞏固統治秩序、維護封建綱常禮教的手段。地方官員或從地方教化,或從顯示政績的角度出發,將保護修繕文物古蹟視為“德政”。民間保護文物古蹟的行動多屬自發,談不上什麼規範科學的文物保護,對於文物古蹟的歷史和藝術價值也無深刻認識,但相對於改朝換代頻繁、戰亂始終未停的中國古代來說,還是在客觀上儲存了一批珍貴的文化遺產。
早在商周時期,時人即已知保護尊重王室貴族之宗廟,其中陳列之青銅禮器和玉器由專職人員負責管護。漢代帝陵的管理許可權直屬於中央政府,凡擅入盜掘者均處以棄市之刑。
北魏孝明帝熙平元年八月曾下令保護古帝諸陵,“古帝諸陵多見殘藉,可明赦所在諸有帝王墳陵,四面各五十步,勿聽耕稼”,這也是目前可考的中國古代最早的關於文物保護範圍的規定。
到了唐代,《唐律疏議》規定:“若得古器,形制異而不送官者,罪亦如之。”這是中國古代較早的關於地下埋藏文物所有權的法律規定,即具有一定觀賞和歷史藝術價值的出土文物必須上交國家,否則依法治罪,當然其立法初衷並非是為了有意識地去保護文物,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滿足皇家收藏和鑑賞的需要。
北宋元祐五年,為儲存唐開成石經及石臺孝經,宋哲宗創立了長安碑林,儲存漢魏以來歷代碑石。
元朝初年,官方接收了原南宋及金內府之文物藏品,北運大都秘書監收藏,並由專人負責定期保養和對書畫進行修復裝裱。
明洪武元年(1368年)8月,大將軍徐達率軍攻入北京後,即下令封閉元朝宮廷府庫圖籍寶物,嚴守宮門,禁止士卒侵暴,並將2000餘部古籍運往南京內府收藏。洪武三年,朱元璋遣使訪查先代陵寢,命各行省繪圖上報。經過篩選,從各地上報的79位帝王中確定了所謂“功德昭著”的36位,對其陵寢加以保護;洪武九年,朝廷又派一批國子監監生分赴各地,視察歷代帝王陵寢保護情況,採取了“百步之內不得樵牧”,“設守陵戶二人”等保護措施。同時還令地方官員督促陵墓附近百姓按時封培已損毀的陵墓,每三年遣使致祭一次;明成祖曾賜碑於甘肅崆峒山通令保護全山古剎。
明永樂年間,先後兩次頒佈修志條例,確定志書內容共21類,寺觀、祠廟、橋樑、古蹟等亦名列其中,為後世儲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資料。
清朝時,朝廷設定了盛京內務府管理宮殿陵寢。
乾隆十七年,盛京內務府設總管大臣一員,由盛京將軍兼任。盛京內務府負責盛京宮殿和“東北三陵”的保護與維修,並對盛京宮殿內珍藏的典籍、字畫等珍貴文物進行保護與管理。
至於地方上,有喜好古蹟、古董的官員以及民間人士,也做了很多文物保護工作。比如清代的畢沅,做了很多文化保護方面的事。歷朝歷代很多人物,概不贅述。
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官方和民間自發開展的文物管護活動固然起到了一定成效。但是,歷朝歷代的統治者對於文物保護工作,都是以是否符合自身利益、是否有利於鞏固統治秩序來衡量的,凡是不利於封建集權統治的文物典籍則予以摒棄銷燬,這使得更多的文物古蹟由於人為因素而遭無妄之災。
-
3 # 阿森聊世界
肯定有的。經濟建設和文物保護是並重的。城市發展要用地。比如李清照的老公趙明誠,還有國家公園和尚廟道士殿。再有就是皇家收藏。個地的王府。還有著名景區。比如滕王閣,晉祠等等。我們現代人好看古代的。古代人也喜歡看古代的。政府就保護一些地方。也能安排些就業。和古代唯一不同的是和尚廟和道觀變化。古代他們有公園的功能。比如范仲淹,歐陽修就是這個地方培養的人才。廟既是國家的也是和尚道士集體所有。他們教化百姓,培養國家人才。沒錢的去哪裡可以讀書。也可以欣賞文物。有錢的人也喜歡捐錢給這種公園。
-
4 # 周明建16
謝謝邀請。古代還沒有形成現代的文物保護概念,但在中國歷史上文物古蹟遺產的保護傳統已淵源久遠。《唐律疏議》中規定了"若得古器而不送官者,罪亦如之”。還規定發冢盜墓者均以賊盜論處,這就是中國古代較早的"文物保護法"。《唐律疏議》是公元前651年高宗永徽二年,唐朝形律最早成文法之一,也是中國古代現存的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三十卷。
在中國古代對歷史文物的保護,收藏及管理源於王室宗廟、府庫與官府檔案的產生有密切聯絡。目前對夏代的王室、宗府、府庫尚未得到考古發現的證實。但商代王室儲存的檔案已經在殷墟發現,1936年在殷虛發現的丫H127坑,那是商王室儲藏檔案的地穴,發現1.7萬片甲骨,這反映了當時對王室檔案的保護和管理。據《周禮》記載,還有周康王即位時所陳列的寶器中,有武王誅紂的赤刀及胤之舞衣、兌之戈、和之弓、垂三竹矢等遺物。據《周禮》記載,這類珍貴物品是由專設的職官、王府、太府專人所掌菅。
漢代歷史人物影象,如皇帝的御容,勳臣畫像等均保管收藏於未史宮麒麟閣;東漢明帝建雲臺,唐太宗建凌煙閣都是儲存影象、畫像的地方。
宋代以來對於古代石刻的收集保護為人們所重視,如西安碑林的建立即為一例。出現了專門研究古遺址、古遺物的著作,如《天下碑目》等。
元接收南宋及金內府中的收藏,將南宋收藏的書畫北運至大都,並將大都庫房中的書畫搬運至秘書監統一收藏,由專人進行修復和裝裱。
明代中期以來,由於國庫空虛,往往以書畫作價當俸祿,致使官廷的收藏品大量流入私家之手。
清代皇帝對文物收藏由於康熙、乾隆兩朝重視,歷代珍品都在府庫,宮庭還有專人監定書畫。清代由於金石考據學發展,民間收藏文物之風盛行,收藏具有特色,大都編有專書著錄,這對後來考古研究,鑑賞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回覆列表
謝邀!應該說古人也有保護概念。只是頃向性的因素較今天為重,提倡的人或事,都會保護的。現今的文物保護範圍更大更寬。即是一些地方性、傳統性甚至迷信性的文物也分級分割槽域等予以不同的保護。古代遍及全國的孔廟、關公廟、陵墓、各種神廟等都沿續下來,否則今天很難有這麼多名勝和古蹟。
當然,不同時代的政治頃向性不同,廢除一些的現象也很多。早些如三宗滅佛等行為,涉及因素很多,就連所謂焚書坑儒、孔子刪詩等,都必須放到一定歷史時期去評判。文物保護必須與政務治理等兩相權衡。不問青紅皂白,以今天標準核判古人、古事不可取。
總之,古代承平之世,文保工作也應肯定,文物之毀,一在戰亂,二在政治頃向性。至於個別人為謀利而盜毀文物,不在宏觀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