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詩詞曲精品庫
-
2 # 嘉哥64
唐傳奇野史記載!再由馮夢龍三言整理加工藝術美化之!當然極端感動人!因為表達了我們華人對愛情最真摯完美的嚮往訴求!獨一無二沒有之一!亦是我內心最深刻的嚮往!在三言小說目錄上打了記號,興之所至就翻出來看一下感動自己,太完美的初遇戲劇性白頭到老愛情!多麼令人嚮往啊!這是獨一無二的大東方文化文明瞭,為此自豪!難怪英國學者說,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偉大東方文明!
-
3 # 東方的眼睛
其實這緣於催護當年在最美花季、最好天時、遇到了最美之人。如果當年三個最缺少其一也許都不能成全他的作品成為最美。
春風二三月,Sunny和熙,萬物向上的時刻,一大片生機勃發的桃林中,遇到最佳年華的伊人,是多麼幸福的時刻,原來春風無意、伊人無意,而正是這種偶遇才使得催護在等待與期待下一次無望的時間框架下,把他上一次的春遇濃縮為極為相思的文釆雅詩傳與後人,他的這首詩使每一位看花之人都為之附庸和與稱道。
-
4 # 手機使用者lisiyao求真
謝謝邀請。"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大家都知道這是"崔護"的一首詩,也是大家都喜歡的一首詩。樓主說:"這首詩是單相思",從這首詩來看,詩人崔護,過南城,因口渴,找一戶人家要水喝,開門的是一位美女,其美與正盛開的桃花相映成輝,給詩人留下美好的印象。當第二年春天,桃花盛開的時候,再到南城,那位美女己不知去了何方,詩人一是懷念過往,感傷現實,才寫下了這首詩詞。如果按這首詩的意境,詩人的"單相思″是勿庸置疑的。可能你沒看過"續集",續集講詩人崔護,機緣巧合,後來遇到了那位美女,並喜結連理,白頭到老。雖然是故事,但人們喜歡美好大團圓的結局,還是應該點讚的,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夢想,實現夢想才是最好的結果。(一家之言難盡偏面,望大家批評指正)[求真原創首發]2021/1/22/於北京
-
5 # 九級木匠
崔護因口渴討水,巧遇佳人引出題詩,後又喜結良緣的故事在此不多敘。那首詩為何成了唐詩中最美的單相思,主要是唐詩中描寫愛情體裁的太少太少,更不要說描述單相思了。大家都知道物以稀為貴,詩也不例外。愛情從來都是文學創作永恆的主題,所以崔護的這首題都城南莊才得到更多人的矚目,加上這首詩夲身附和著一段愛情故事。
這首詩本身的意境都非常優雅,讓人讀上一遍就全記下了。尤其是人面桃花相映紅,這一句更為出彩。意思是形容佳人的美貌,如果沒有佳人的容貌襯映,桃花也不會紅。依舊跟笑才是表述相思的字詞。
崔護的這愛情故事,在民間流傳甚廣,還編成了戲劇。唐詩中以故事編成戲劇的很少很少。所以題都城南莊這首詩才成了唐詩中最美的單相思。至於如何賞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不同的地方肯定有,主題方向是不會偏的。
回覆列表
根據唐代《本事詩》中的記載:唐朝才子崔護進士落第後,在清明時節,獨自遊覽都城南郊,不知不覺中來到一所桃花環繞的山莊。恰好崔護口渴,便扣門討水,良久,一位女子探出頭來,詢問是誰。
崔護告知了自己的姓名,然後訴說自己口渴借水之意,這位女子讓崔護進來,崔護一邊喝水,一邊欣賞這位女子的美態,越看越覺得嬌豔不可方物,崔護便以言語挑逗,但這位女子卻不答話。
良久,崔護戀戀不捨地離開了這裡,心有不捨,同時他也感覺這位女子同樣有不捨之意。等第二年清明,崔護想起這段事情,心情難以自抑,於是又來到了這裡,然而展現在他眼前的,是門牆依舊的山莊、豔麗無比的桃花,可是大門卻被鎖頭鎖住,人早已經離開了。
崔護因此而嘆息良久,於是寫下了這首《題都城南莊》。崔護的這個故事,流傳極廣,是否真有其事,值得懷疑。以我之見,或許是先有了這首詩,然後有人附會了這個故事。
但無論故事是否為真,有兩點卻是可以肯定的,那便是:第一,這首詩雖然是抒情詩,但卻能敷衍出故事情節;第二,這個故事,可以加強我們對這首詩的理解和欣賞。
題都城南莊
崔護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這首詩雖然簡短,但是在一前一後中,卻包含了兩個相互照應的場景。
第一個場景,是踏春遇豔,“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詩人寫這次經歷,並沒有全部敘述,而是緊緊抓住其中的一幕場景,而這幕場景,堪稱最美的一幕。人面桃花交相輝映,不僅為美人設定了一個美麗的背景,也用桃花襯托了少女的光彩動人,同時,也可以看出,詩人沉浸在這人面桃花的美好情境中,早已沉醉了,正所謂“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當真令人嚮往。
第一個場景全無一句言語,但雙方含情脈脈的動人一幕,卻在這無言的人面桃花中展現出了最美的景象。
後二句是第二個場景,重尋不見。“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又是一年春來到,春光爛漫、百花爭豔,詩人再一次來到去年的那個門戶,想要再次看到人面桃花相映的美麗景象,可惜,那姣好的人面,卻不知到了何處,只有一樹桃花在春風中含情微笑,一如去年。試想,這含笑的桃花,除了勾起詩人美好的回憶和好景不再的感慨之外,還能有什麼?似乎只有“依舊”中的無限惆悵了。
這首詩,主要描寫了“人面”與“桃花”,透過去年和今年兩個時間點進行連線,將前後兩次的所見迴環往復、曲折淋漓地表現了出來,詩人回憶已經逝去的美好事物,顯得如此珍貴,這似乎是每一個人都曾經歷過的事情,所以很能引起人們的共鳴。
當然,這首詩還有一個特別之處,便是此詩所衍生出的戲劇故事,但實際上,這首詩雖然有很強的畫面感和敘事感,卻是一首地地道道的抒情詩。先有詩而後衍生出故事的可能性很大,但這首詩的廣泛流傳,並非僅僅只是講述了人們感興趣的愛情故事而已,它向讀者們傳達了一種人生體驗:在驚鴻一瞥中遇到的美好事物,往往印象最為深刻,但當自己回頭去刻意尋找時,卻不可復得,這或許便是人生吧!
這種深刻的感悟,在崔護這首詩中寫得這樣美,這樣形象,這就是此詩為什麼能保持如此不衰的藝術生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