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祥雲廣瑞
-
2 # 五貓
《論語》是記載孔子的言語行為和跟他的弟子相互間問答,以及弟子之間的言語行為,甚至還有再傳弟子的言語行為的一部書。
孔子在春秋時期就已經被稱為聖人了,他整理和傳授了很多古代典籍,“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是他一生的追求。他和他的弟子們相處,猶如父子一般,這種感情的存在,使得他的言語行為都被流傳和記載了下來。
《論語》的中心思想也就是孔子的思想是仁,具體體現是忠恕。忠,用孔子自己的話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則是“已所不欲,勿施於人”。非常注重社會實踐,所以他的學生眾多,他的教育方法也很獨特,因材施教,有教無類。這種教育方法比灌輸式的教育強百倍。
從西漢的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學便成為了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尤其在元明清時代,科舉考試必取《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四書,以朱熹的《四書集註》中語句命題,所以要參加科舉應試計程車子們必須讀的滾瓜爛熟,我們現在也把它作為重要的古籍之一來讀。
孔子的思想也就是儒家的思想是救世的,要達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所以他奔走於齊、魯、陳、蔡諸國去傳播他的思想,朱熹是在中國傳統的教育史上是繼孔子之後儒學的集大成者,又一人。《四書集註》也成為欽定的科舉考試的教科書。朱熹作為宋朝著名的理學家,他的理學思想在元明清三朝具有重大影響,可以說是元明清三朝的官方哲學。
朱熹的《四書集註》作為封建社會青年人修身的準則,也是官僚地主階級的治國之本,成為了整個封建社會人們思想行為的規範模本,人們精神上的支柱。成為當時社會最主要的意識形態。
所以說朱熹的學說對中國尤其元明清以來影響深遠,是所有想入仕計程車子們必須背的爛熟於心的教科書和官方哲學。
-
3 # 節度使95
為什麼要看朱熹的版本?我不知道我看的是誰解的論語,反正這個版本里問題好多!什麼是問題?聖人論述的同一個知識點不可能前後顛倒,顛倒的只能是做註釋的人。
比如,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這個色是指價值觀的表相,“我沒見過追求本真之德像追求外在因素這麼熱衷的人”。
又如:子夏說“賢賢易色”,尊敬賢者要換個莊重的態度,這是子夏對夫子教育他“色難”的認識,這個色跟女色有啥關係?真不知道是誰解的,什麼人就只能看出什麼意,這肯定是個好色之徒註解的。
還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的註釋,得聯絡上下文吧?上文說為政,這當然是說大政的傳承關係了!隱,行而未成,錯誤的決策沒有成功就行了,行治的思路如此父子之間也如此。什麼父子互相隱瞞掩護,夫子心懷人道,怎麼可能會有這種莫名其妙的解釋?
是朱熹就讓朱熹背鍋吧!反正他也不是啥好東西。理教,以犧牲人類換經濟發展換取個人利益,理教本就是為資本主義萌芽階段的資本服務而提倡犧牲人性的。
補充:論語第二,為政篇的解讀。2.5/2.6/2.7/2.8是為了說明2.9夫子怎麼察人、因人而教孝道,補其人不足之處。2.10是用2.9觀察顏回,對顏回得出的判斷結果。2.11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說的是顏回,那麼2.12君子不器肯定是說思維的發展不侷限於眼前之用。思維的提升發展要怎麼用呢?2.13至2.18。
2.13君子先行其言而後(言)從之,這隻有思維能力提升,然後實際操作了,可行,才能說。這樣的話,2.14“君子周而不比”就是說君子的思維很縝密,但思維周密不是用來計較物質享受的,這句話與“內省不疚”、“君子懷德”、君子九思的“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一起理解。
2.15就挑明主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夫子就是說的思維層次如何提升。那麼2.16也是說的思維:“攻乎異端,斯害也己”,聽不同的見解有利於拓展自己的因果思維能力。文武之道不墜於地,在人,決策管理的中心是識人用人提升所有人的思維能力。補充此句的是15.23不以言舉人 不因人廢言。
2.17知之為知之是知也,“知不知,為尚也”,過則勿憚改。
然後重點來了!2.18“子張學幹祿”、子張問謀求管理職位的問題,孔夫子說:多聽多見能補足思維謀慮的不足,說話不要過頭,行動不要不到位,盡忠職守都在這裡面了。這句話,有沒有點熟悉?“允執闕中”啊!“中庸之為至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中庸是決策管理之用!不是個人處事糊里糊塗沒原則、和稀泥。
接下來繼續說治,問民服。《論語》是人道聖典,能連續理解的,朱熹是一句一句解釋的吧?不要看朱熹的註釋,自己有腦子呢。
對了!3.14子曰:“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監通間,割裂,斷根。從,參與。從周改起!“鬱郁乎文”不是什麼褒義,5.21“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孔子可不崇啥周禮!
回覆列表
朱子借孔子而推出自己的“私貨”,不合孤意則曲解之。搞出個“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之類的“理學”,所謂“新儒學”也。孔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是對教育者的正確要求。朱子改為“民可使由之 不可使知之”。成為愚民政策。一一應該看漢儒的註解,不僅因其距孔子近,更因其有今、古文之爭。更因漢朝尊儒而強盛。南宋崇理卻滅國。一一試問讀書人,你願成為士君子還是要成為偽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