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學會說話男人
-
2 # 金珠6939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鬱孤臺下的江水向東流去,有多少人在此嘅嘆流淚,我向西北的長安望去,儘管有無數青山,水依然東流,江邊的晚上,聽到深山中鷓鴣的叫聲時,我正滿懷愁緒。
-
3 # 考研東住佛小仙女
此詞寫作者登鬱孤臺遠望,“借水怨山”,抒發國家興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歷史回憶,抒發家國淪亡之創痛和收復無望的悲憤;下片借景生情,抒愁苦與不滿之情。全詞對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滿和自己一籌莫展的愁悶,卻是淡淡敘來,不瘟不火,以極高明的比興手法,表達了蘊藉深沉的愛國情思,藝術水平高超,堪稱詞中瑰寶。
1.創作背景
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窮追隆祐,東路金兵則渡江陷建康、臨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誠南宋政權出存亡危急之秋。故當作者身臨造口,懷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興 ”,題詞於壁,實情理之所必然。羅氏所記大體可信,詞題六字即為本證。
公元1175至1176年(淳熙二、三年)間,辛棄疾任江西提點刑獄,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來到造口,俯瞰不捨晝夜流逝而去的江水,詞人的思緒也似這江水般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首詞。
2.文學賞析
詞題“書江西造口壁”,起寫鬱孤臺與清江。
“鬱孤臺下清江水。”起筆橫絕。由於漢字形、聲、義具體可感之特質,尤其鬱有鬱勃、沉鬱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鬱孤臺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鬱然孤峙之高臺。進而寫出臺下之清江水。寫出此一江激流,詞境遂從百餘里外之鬱孤臺,順勢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詞境之核心也。故又縱筆寫出:“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三字,直點造口當年事。詞人身臨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國脈如縷之危,憤金兵之猖狂,羞國恥之未雪,乃將滿懷之悲憤,化為此悲涼之句。在詞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為行人流不盡之傷心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指汴京,西北望猶言直北望。詞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陸沉,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猶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抬望眼,遙望長安,境界頓時無限高遠。然而,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境界遂一變而為具有封閉式之意味,頓挫極有力。歇拍雖暗用李勉登鬱孤臺望闕之故事,卻寫出自己之滿懷忠憤。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換頭是寫眼前景,若言有寄託,則似難以指實。
此詞抒發對建炎年間國事艱危之沉痛追懷,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之深情縈念,故此一習用已久隱寫兒女柔情之小令,竟為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詞中運用比興手法,以眼前景道心上事,達到比興傳統意內言外之極高境界。其眼前景不過是清江水、無數山,心上事則包舉家國之悲今昔之感種種意念,而一併託諸眼前景寫出。顯有寄託,又難以一一指實。但其主要寓託則可體認,其一懷襟抱亦可領會。此種以全幅意境寓寫整個襟抱、運用比興寄託又未必一一指實之藝術造詣,實為中國美學理想之一體現。全詞一片神行又潛氣內轉,兼有神理高絕與沉鬱頓挫之美,在詞史上完全可與李太白同調詞相媲美。
3.名家點評
卓人月評此詞雲:“忠憤之氣,拂拂指端。”(《詞統》)
明沈際飛《草堂詩餘正集》:“無數山水,無數悲憤。伊文公雲:若朝廷賞罰明,此等人皆可用。”
清陳廷焯《雲韶集》:“血淚淋漓,古今讓其獨步。結二語號呼痛哭,音節之悲,至今猶隱隱在耳。”
賙濟《宋四家詞選》:“借水怨山。”
唐圭璋《唐宋詞簡釋》:“此首《書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繪,自抒悲憤。小詞而蒼莽悲壯如此,誠不多見。蓋以真情鬱勃,而又有氣魄足以暢發其情。起從近處寫水,次從遠處寫山。下片,將山水打成一片,慨嘆不盡。末以愁聞鷓鴣作結,尤覺無限悲憤。”
梁啟超評此詞雲:“《菩薩蠻 》如此大聲鏜鞳,未曾有也。”《藝蘅館詞選》
-
4 # 劉學功620
辛棄疾,中國歷史上力主抗金的重要人物。他的詩詞豐富,立場鮮明。是一位偉大的愛國志士。他的_一生雖然命運多舛,可以說矢志不渝。在本詩中作者對自靖康以來,帝都滄陷,山河破碎的憂憤情懷,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那種痛徹的感融與自己的悲傷貫穿於整首詩中
-
5 # 飛火流雲
辛棄疾,南宋豪放派詞人代表,開創了宋詞的新的思想意境和高度。他的詞,熱情洋溢,激憤高昂,充滿了愛國情感。
這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全文如下:
鬱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
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的大意是:鬱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的青山。但青山怎麼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裡傳來鷓鴣的叫聲。
這首詞寫於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時金兵分兩路大舉南犯,南宋政權幾近危亡。而南宋執政者屈辱求和,一昧苟安。此詞抒發了對靖康以來失去國土的懷念之情,全詞釆用了比興手法,借水怨山。一句“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表達了對故國的嚮往。又一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借喻了無論什麼樣的因素,都擋不住故土的迴歸。表明了作者收復失地的決心,像東去的流水一樣,誰也擋不住。把深沉的思慮和昂揚的鬥志,巧妙的融為一體,為南宋時期愛國精神高度凝結之絕唱。
辛棄疾愛國詞人,又是驍勇戰將。曾率五十鐵蹄闖進幾萬人的敵營,劫走叛首,震動朝野。
-
6 # 邦訓
辛詞《菩薩蠻》字面上都能理解,關鍵是作者言外之意就要揣測了,要看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個人的遭遇困境等諸多因素,再結合詞意來分析才能讀懂或瞭解作者的用意或苦衷。同時讀詞也分高下與水平閱歷問題,各有理解不同。不過這首詞悲壯中含婉約,不愧是詞壇高手,讀後讓人慷慨興嘆,真是英雄失志千古同悲。
宋詞中象這類詞作甚多,因為兩宋雖經濟繁榮歌舞昇平,可是武備不足,經常受外界騷擾侵犯以致亡國,所以產生有正義感的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也就不奇怪了。這些詞作名篇也是宋代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我們復興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動力源泉,它可以激發我們的愛國熱情與情懷,是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
7 # 方哲健康生活
辛棄疾經歷了靖康之變,目睹了漢人被奴役、人民流離失所、轉死溝壑的悲慘狀態,這是國家和民族的空前浩劫。面對金人的殘暴統治,一場以反抗民族壓迫和維護國家統一的偉大斗爭,席捲太行山麓、江惟兩岸,詩詞作品不再是花前月下的消遣,而成為愛國志士忠義奮發的鬥爭吶喊,辛棄疾是最傑出的代表。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寫於孝宗淳熙三年,辛棄疾當時任職於贛州。開頭兩句並不是寫眼前景物,而是懷想一件淒涼的往事,1129-1130年,金兵分兩路渡江南犯,一路直指臨安追高宗,一路從湖北進軍江西追隆裕太后至造口。儘管未追上,但沿途搶掠殺戮,人民家破人亡,作者以“多少行人淚”來表達哀悼和同情。望西北懷念故都汴京,慨嘆中原山河淪陷。下闕寄情於江水,希望復國大業如衝破青山阻攔的江水那樣獲得進展。最後兩句筆峰迴到現實點明為時已晚,以空寂深山迴盪的鷓鴣聲音來反襯無比抑鬱的心情,反映願望與現實的矛盾,喑喻自己理想難以實現。整首詞沉鬱蒼涼,情景交融,是辛棄疾的代表作。
辛棄疾曾立下立身報國、恢復失地的宏願,也曾率領義兵加入起義隊伍,可惜叛徒投降,20萬義軍潰散,南歸後又得不到重視,他堅持抗金救國的路線遭到迫害被貶,閒居鄉村20年之久,直至64歲再起用,不久也因政治主張再次被撤。儘管仕途失意,但辛棄疾以豪邁的筆觸為詞壇留下了600餘首詞作,其愛國主義情懷和藝術造詣受世人稱頌,影響深遠。
-
8 # 白溪釣客
於蒼茫中見渾雄,於淒涼中見慷慨,懷古喻今。追逝去之年華,思將來之歲月。抒胸懷於滾滾江流,感時事於悠悠谷岸。一一
鬰孤臺下淸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靑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一一辛棄疾《菩薩蠻•書江西造囗壁》
-
9 # 豫齋
作為客居贛南的“新客家人”,很樂意回答這個問題。
辛棄疾這闋著名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題中的“造口”,又叫“皂口”,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萬安縣西南60裡處;而詞中的“鬱孤臺”就是贛州著名的風景點,很多名人都曾寫進詩詞,如蘇東坡、文天祥等。
這闋詞是淳熙二、三年(公元1175-1176年)間,稼軒任江西提點刑獄期間,由於經常巡迴往復於湖南、江西等地,路經造口,俯瞰晝夜不停流逝而去的江水,思緒也波瀾起伏,綿延不絕,於是寫下了這千古名詞。不過,至於詞人有沒有到贛州城區登上過鬱孤臺,不得而知。先看全詞: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大意是:鬱孤臺下,這贛江的水中,不知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又聽到深山裡傳來鷓鴣的鳴叫聲。這闋《菩薩蠻》,可以說,體現了詞人高超的手法,主要採用比興,寫出了深沉的愛國情懷。首句“鬱孤臺下清江水”,便有橫絕之勢。鬱孤臺,本身就是一個向徵,據載,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餘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鬱孤為望闕;後屢經興廢,仍名“鬱孤臺”。因此,以鬱孤臺起筆,本身已暗含詞人的憂國思想,而“鬱”又有鬱勃、沉鬱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鬱孤臺三字打頭,便體現詞人滿腔磅礴之激憤 。次句“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疑用隆祐太后被追造口之典,表現詞人痛國家之危,憤金兵之狂,而不能雪恥之羞,滿腔激憤化為悲涼。“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並非西安,而代指宋朝都城“汴京”(開封)。詞人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如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此處又將悲涼進一步深化。“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鬱孤臺在章江貢法匯流之處,至此乃稱贛江,實際上此處是向北流去,詞人言東流,只是暢懷,並非實指。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賙濟雲“借水怨山”,此處“青山”應暗喻“敵人”,而“東流江水”則喻“國家”。“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山即賀蘭山(鬱孤臺所在地),江晚山深,暮色蒼茫,更顯詞人沉鬱苦悶之孤懷,又暗合上闋開頭之鬱孤臺意象。此處用鷓鴣聲,也是別有深意。據《禽經》張華注:“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仍然表現詞人憂北之意,鷓鴣聲聲,是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還是勾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可以說,這闋詞手法高明,境界極深,乃南宋愛國精神深沉凝聚之絕唱。某嘗多次登臨鬱孤臺,也曾寫過幾首有關鬱孤臺的詩詞,試貼一闋,聊供方家一哂。西河·鬱孤臺文瑞地,當年盛事誰記!橋樓堞壁傍垂楊,宋城故壘。自來倦客怯登臨,遙思飛入雲際。
鬱孤上,漫獨倚。稼軒豪氣應識。風煙十里繞蘋洲,鷓鴣暗起。可憐北望數重山,東流依舊江水。
玉虹跨浪逐電逝。問鶯鶯,春色餘幾?鬢雪忽驚芳歲,況長堤寂寂斜暉空對,惆悵無由灘聲裡。
-
10 # 好玩的國學
辛棄疾:殺敵殺敵殺敵!不如歸去!
宋朝詞人中的大英雄,是宋朝大英雄中的大詞人。能將這二者集於一身的,唯辛棄疾一人而已。所以,他是人中之雄,詞中之龍。
他年幼時隨著爺爺在金人佔領區偷偷勘察地形,為光復做準備。他成年後帶著一腔報國熱情,帶著高超的謀略與才情,帶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豪情壯志,迴歸祖國,並在千軍萬馬之中,帶五十兄弟,獨闖敵營,帶回叛徒張安國,書寫了一個戰爭史上的奇蹟。
他精通軍事,心懷收復中原之志,向朝廷進獻《美芹十論》,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但換來的卻是朝廷主和派的嫉妒與打擊,無奈隱居,假裝不問世事,實際上,失意英雄心中充滿了彷徨與苦悶。於是寫下充滿激憤與失望的詞。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僕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鬚。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看完這些,我們就能很好地理解辛棄疾的這首菩薩蠻。
辛棄疾是不世出的英雄。男兒有淚不輕彈,英雄流淚,無非兩種。一種是為國家民族沉淪而下淚;一種是英雄失意報國無門之淚。其他,英雄無淚。
在這首詞中,這兩種淚匯到一處,深沉地體現了辛棄疾的悲憤。但英雄畢竟是英雄,在生命終結之前,他不會放棄,永遠保持了“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夢想,永遠保持著蘇東坡般“西北望,射天狼”的豪氣。
我們來看這首詞:菩薩蠻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鬱孤臺下這贛江的水,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淚。我舉頭眺望西北的長安,可惜只看到無數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擋住?江水畢竟還會向東流去。夕陽西下我正滿懷愁緒,聽到深山裡傳來鷓鴣的鳴叫聲。
中國文字是有味道的文字,是自帶意境的文字。鬱孤臺,本身就包含了寂寞獨孤的意味。要是鬱孤臺叫逍遙臺,叫快活臺,則辛棄疾不會在詞的開頭,就用了鬱孤臺的名字。因為,鬱孤臺對大宋來說,既是恥辱之地,因為宋朝軍隊曾經在此被金人大敗,這是充滿意味深長的恥辱的暗示之地。
上文說過,辛棄疾的流淚肯定是為了國家為了民族的命運而流。他感嘆宋朝國運衰落,憤恨金兵的猖狂,於是才有了“中間多少行人淚”的悲憤之詞。詞人喜歡用流水來描繪愁思。所以,李煜說,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秦觀說,便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此處,辛棄疾同樣是這種用法。
辛棄疾是壯烈的愛國者,以至於他在臨死前都大叫三聲,殺敵!殺敵!殺敵!面對中原失陷的局面,辛棄疾遠望中原,但是故國還在敵人的鐵蹄之下。所以,辛棄疾說,“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表面上說長安被群山遮蔽,但實際上是暗示祖國的淪陷。類似於李白的“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但要是辛棄疾一直沉淪下去,他就不是那個詞中之龍了。辛棄疾畢竟是同蘇東坡齊名的豪放派大師。在詞的下闕,辛棄疾進入了豪放的模式。雖然青山遮住了長安,但是阻擋不住流水的力量。“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贛江北流,此言東流,詞人寫胸懷,正不必拘泥。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東流。情緒轉向昂揚向上。
但辛棄疾的風格,就是一頓三挫,極盡深婉之妙。在詞的最後一句,辛棄疾感嘆,“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懂得這句話,就懂得了辛棄疾這首詞的妙處。開頭是深沉哀痛的,最後用江晚的暮色,來體現自己的情感。我們知道,當夕陽西下,暮色四合的時候,人的情緒就會變得哀怨。如果在暮色四合的時候,聽到鷓鴣的不如歸去的叫聲,就更加哀怨了。
不如歸去,不如歸去,表面上是寫鷓鴣的叫聲,其實何嘗不是辛棄疾一生的追求呢?
辛棄疾的一生,就是夢想回到北方的一生,就是夢想跨上戰馬橫戈四方收復中原的一生。在所有的夢想之路都被堵死的時候,辛棄疾,這個偉大的民族英雄,真正進入了末路。所以,這首詞是如此的傷悲,這也是英雄無路的悲嘆啊!
-
11 # 老街味道
如何讀懂辛棄疾的《菩薩蠻》?這首詞是辛棄疾最著名的一首詞,被譽為詞中的瑰寶。
前言辛棄疾有二十多首<菩薩蠻>傳世,其中最有名的是這首《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一、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欣賞辛棄疾這首詞,必須瞭解一下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否則很能讀懂辛棄疾詞中的“愁”來自何處。
我們都知道,辛棄疾是南宋絕無僅有的,生於北方的金國,長大後回到了南方的著名將領。
更難能可貴的是,辛棄疾文韜武略,一生致力於恢復中原,曾經獻上了戰守之策,如《美芹十論》、《九議》等。
辛棄疾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南歸,1163年,宋孝宗北伐失敗,隆興二年(1164年)十二月,宋金簽署了《隆興和議》,雙方迎來了四十年的和平,主戰派一方再也沒有施展空間。
辛棄疾出生於1140年,22歲南歸,23歲時,南宋隆興北伐失敗,24歲時,隆興和議簽署。失望的也只好把“萬字平戎策”,“換了東家種樹書”。
40年以後......
嘉泰三年(1203年),64歲的辛棄疾被啟用紹興知府兼浙東安撫使,但是他並沒有得到韓侂冑的重用,反而被調離了前線。
開禧元年(1205年)開始的北伐,最終以南宋慘敗告終。開禧三年(1207年),辛棄疾病逝,年六十八。第二年,宋金又一次簽署了新的和議《嘉定和議》。
二、江西造口壁詞中的造口並不在今天的贛州,在江西萬安縣西南六十里,與鬱孤臺離得很遠。羅大經《鶴林玉露》 甲篇·卷三:
... 太后避虜,御舟泊廟下。一夕,夢神告曰:“速行,虜至矣!”太后驚寤,即命發舟指章貢。虜果躡其後,追至造口,不及而還。事定,特封廟神剛應侯。
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1127年),隆佑太后被金兵追趕逃到吉安,半夜做夢驚醒後,沿江南下,金兵追到萬安縣的造口後放棄了追趕。隆佑太后倖免於難。這個地方離萬安與贛州之間。
辛棄疾創作這首《菩薩蠻》是在1176年,距離靖康之難已經過去了50年。
此時的辛棄疾36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齡。此時距離《隆興和議》也過了12年,距離開禧北伐還有30年。正是宋金雙方的和平時代。
而辛棄疾已經南歸14年,正擔任江西提點刑獄,在經過江西造口時,感今懷古,題壁寫下了這首詞。
三、鬱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鬱孤臺在江西贛州,臺下的江水一路蜿蜒北去,流經造口,因此辛棄疾的詞中寫道:鬱孤臺下清江水。
鬱孤臺在江邊的賀蘭山上,但是這個清江並不是贛江,而是章水。
正如下圖中所示,左邊的是章水,右邊的是貢水,二水在八鏡臺下合併,章+貢=贑 ,又寫作贛。
在八鏡臺上可以看到二水合流,老街去年去贛江時,可能是季節的原因吧,一半清些一半濁些。
宋朝時,贛江是南北的交通要道,因此江西的人文經濟極其發達 。到了辛棄疾時代,這裡經濟恢復,也是南宋比較富庶的地區。
第一句寫清江水,第二句寫行人淚,此處轉折,以樂景寫哀情。
四、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在贛州的西北方,因此說西北望長安,但是這裡的長安代指南宋的都城臨安。即“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之意。
李白有詩云:"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而辛棄疾這裡的長安,被無數的青山隔斷。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這兩句又轉折,無論多少的山,也無法擋住東流之水(其實贛江基本都是北流)。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詩人的情緒一轉再轉,黃昏之時,鷓鴣聲起,更加深了詩人的愁緒。
結束語心中有抱負,卻不能被認可和重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可能是辛派詞人中永恆的主題吧。
南宋的皇帝,其實沒有不想北伐收復失地的。無論是隆興北伐,還是開禧北伐,哪一次北伐不是皇帝的意圖呢?可惜真正上了戰場,南宋軍隊卻屢戰屢敗。或許,南北勢力均衡,百姓安居樂業,是最好的結果吧。
-
12 # 蒼生52924002397
不盡長江東逝水,流去多少離人淚。低頭思故鄉,月色凝成霜。
時光留不住,往事隨風去。行程兼風雨,人生如逆旅。
-
13 # 春到江南花自知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首句“鬱孤臺下清江水”,便有橫絕之勢。鬱孤臺,本身就是一個向徵,據載,唐李勉為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餘雖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鬱孤為望闕;後屢經興廢,仍名“鬱孤臺”。因此,以鬱孤臺起筆,本身已暗含詞人的憂國思想,而“鬱”又有鬱勃、沉鬱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鬱孤臺三字打頭,便體現詞人滿腔磅礴之激憤 。
次句“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淚疑用隆祐太后被追造口之典,表現詞人痛之危,憤金兵之狂,而不能雪恥之羞,滿腔激憤化為悲涼。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長安並非西安,而代指宋朝都城“汴京”(開封)。詞人獨立造口仰望汴京亦如杜老之獨立夔州仰望長安,可惜有無數青山重重遮攔,望不見也。此處又將悲涼進一步深化。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鬱孤臺在章江貢法匯流之處,至此乃稱贛江,實際上此處是向北流去,詞人言東流,只是暢懷,並非實指。無數青山雖可遮住“長安”,但終究遮不住一江之水。賙濟雲“借水怨山”,此處“青山”應暗喻“敵人”,而“東流江水”則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山即賀蘭山(鬱孤臺所在地),江晚山深,暮色蒼茫,更顯詞人沉鬱苦悶之孤懷,又暗合上闋開頭之鬱孤臺意象。此處用鷓鴣聲,也是別有深意。據《禽經》張華注:“鷓鴣飛必南向,其志懷南,不徂北也。”仍然表現詞人憂北之意,鷓鴣聲聲,是呼喚詞人莫忘南歸之懷抱,還是勾起其志業未就之忠憤。
回覆列表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菩薩蠻》對抗金的主張卻受打擊打複雜心理,當時宋帝上任是支援抗金的,卻因時而小人讒言與敗挫而磨滅了希望,辛棄疾為此悲憤不已,各種心理造就了這首《菩薩蠻》,建議去讀讀《摸魚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