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1號么Sir

    現在的母親不好做,社會在發展,人都在變化,過去的年代國家窮,人民窮,大人都在為建設新中國在工作,每個小家裡孩子又多,只能管肚子飽不錯了,穿是穿不暖的,大人根本沒時間管孩子們的,現在不一樣早年計劃生育,一家只一個孩子,有的三代人溺愛一個孩子,所以孩子任性,調皮,由他的性子來,等長大了進入社會依然什麼依靠大人,不能獨立,作為母親想孩子自立很難,所以為作母親對孩子小也難,大了也難,孩子愚到不順心,不如意都會說母親不好的,我深有體會,總知做母親難。

  • 2 # 春天雨露1963

    現在這個時代是一個全民焦慮的時代,也是一個資訊爆炸資訊氾濫的時代,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從不同的渠道接受不同的資訊。

    作為一個母親怎樣才能做到不焦慮,淡定地做一個合格的母親呢?在這個時代確實很難,作為一個母親不能因為困難而退確。

    一、不斷地學習,努力提高自己。

    現在的社會不象過去,過去的家裡孩子多家長也顧不過來,孩子吃飽飯就行了。

    現在不一樣了,現在家裡孩子少,而且社會競爭比較厲害,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風。作為母親,責任重大要不斷學習,與時俱進。

    二、作為母親對孩子的關懷與放手要平衡好

    母親愛孩子這是一種本能,有時候愛的過度就會使得奇反,作為母親從小怕孩子受委屈,受傷害,如果保護和關愛過度,就害了孩子,現在有一種男孩叫什麼媽寶男就應該是被過度關愛造成的。所以母親要學會放手培養孩子獨立的能力。

    三、身教重於言教

    如果家長不以身作則,光要求孩子去做孩子不可能做到,比如現在家長手機不離手不抬頭,讓孩子去學習去做這做那,孩子能去做嗎。

    教育孩子尊老愛幼,自己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有人說,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影印件,孩子跟著家長學。

    總之,要做一個合格的母親是很難的。母親是一個終身學習的職業,需要我們不斷地學習、實踐、糾錯、我就想到這些,希望朋友們共同探討,希望母親們一塊兒成長。希望每個家庭都幸福快樂。

  • 3 # 方寸基礎教育

    母親在家裡肩負著很多很多的責任,尤其現在的母親,有一個特殊的任務,就是負責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在學習中輔助孩子完成學習任務,做好第二天的準備工作,同時還要打理好孩子的生活起居。對於母親來說,她的一天是繁忙的,是辛苦的,也是欣慰的。

    但是現在,媽媽們看護孩子寫作業也成了一件特別頭疼的事情,一次次的完成作業的過程,好像變成了一次次的“戰爭”,雙方都打的是頭破血流,潰敗而歸。

    分析其原因,一是與現在的教材的靈活性有很大的原因,大部分媽媽在照顧孩子們生活的方面幾乎都可以說是得心應手,但是對於輔導孩子的作業,用孩子們的思維來解決作業中的問題,對於大部分媽媽來說,其實是很難的。一是媽媽不是專業的老師,她的表述不可能和學校的老師一樣,這樣在表述方面可能和孩子有一定的代溝。

    二是有些媽媽們都缺乏耐心,對孩子在教育中出現的問題束手無策,對孩子日益成長出現的新現象措手不及,對孩子的心理需求及精神需求沒有完全的瞭解,因此造就了全面教育下焦慮的媽媽們。

    那麼,如何破解這種僵局呢?一是持有平常心。孩子的學習伴隨著思維,反應,接受,理解的過程,在學習中出現一些困難是正常的,要給他提供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它消化,所以作為家長來說,不能急躁,不能焦慮,更不能打罵孩子。二是家長也要學會成長。根據孩子不同年齡段的需求,給予孩子不同的給養,教會孩子合適的方法。在溝通方面,和孩子做到暢通無阻。三是家長要有一個成熟的心態,遇到事情時不焦慮,不抑鬱,不發牢騷,不引發負面的情緒。讓孩子看到一個正常處理問題的家長,這樣對孩子方法的選擇也是有益無害的。

  • 4 # 範老師談兒童創造力

    香港樂隊BEYOND有一首粵語歌是我相當喜歡聽的:《真的愛你》。

    每當我聽到這首歌時,都會很感動,眼睛潮溼。時常想起我自己母親的好:在我童年時,她給我嚴格的品行與文化知性的教育,當我進入少年期之後,她一直給予我自由發展的空間,並且總是默默地關注和支援。正如那首歌詞裡的表述:

    “無法可修飾的一對手

    帶出溫暖永遠在背後……

    是你多麼溫馨的目光

    教我堅毅望著前路

    叮囑我跌倒不應放棄……

    愛意寬大是無限……

    仍記起溫馨的一對手

    始終給我照顧未變樣……

    春風化雨暖透我的心

    一生眷顧無言地送贈。”

    這首歌敘述的是作者當初學習音樂直至後來成功的過程,母親雖然並不讚賞兒子沉醉音樂,但依然那樣給出她的母愛,寬大無阻,尤其在兒子遭遇挫折時,用溫馨的目光鼓勵他堅毅前行,叮囑不要放棄。

    ——BEYOND是幸福的,他有一個春風化雨的母愛的眷顧,全在無言的關注中送出。

    華人的母愛總是獲得過度的讚揚。究竟有多少母親是不合格的,她們有太多的不適宜做母親的缺陷,卻一般沒有得到子女和社會的理性認知,而掩蓋在母親之辛勞和氾濫之母愛的背後。

    在我看來,中國社會存在著不少“超級戀母”的年輕人,這個責任應由他們不合格的母親來承擔。當相當數量的母親是不合格之時,那麼一個國家的公民素質以及整個社會的存在質量,是值得質疑的。難怪拿破崙說過:“民族的未來取決於它的母親。”

    因為特殊的文化歷史原因,華人尤其值得研究“母親文化問題”。

    2002年,北京大學朱瀅等人以中國大學生為被試的研究首次發現:與西方人不同,華人的記憶不僅具有“自我參照效應”(對與自己有關的資訊記得格外好),而且對與母親相關資訊也能記得很好,就像是記自己的事一樣,出現了“母親參照效應”。這與西方文化背景下參與者的實驗結果大相徑庭。對西方人而言,“母親”與“總統”這個概念是一樣的,都不及被試對與“自我”相關的材料記得更好。華人獨特的“母親參照效應”說明母親在華人“自我”中具有重要位置。從嬰兒時建立的依戀,到成年後,“母親”依然以這種方式存在於華人的生命裡。

    為什麼母親對華人具有獨特的意義呢?這與“自我概念”的文化背景有關。

    “自我”包含與自己有關的個性、身體特徵、職業、成就等許多內容。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自我概念表現不一樣。斯坦福大學社會心理學家黑澤爾•馬庫斯(Hazel Markus)等人曾根據文化差異提出過“獨立型自我”與“依賴型自我”兩種自我概念型別。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自我的概念是獨立的、個人主義的,他們關注於自身的思想、感受和行動。

    而在東方文化背景下,個人是一種關係自我,強調的是人與人彼此的相互聯絡和相互依附,尤其看重家庭。對美華人來說,母親屬於自我以外的其他事物,在記憶上並不佔有優勢。而對華人來說,自我中包涵有母親的成分,母親是“自我”的一部分。

    一個進一步的實驗證明了這個結論:2007年朱瀅等人用中西方大學生兩組被試進行了“母親參照效應”的腦成像研究。結果發現:對華人而言,在自我參照和母親參照條件下,都激活了腹側內側前額葉;但西方人只有自我參照激活了腹側內側前額葉。這說明華人的自我與母親是住在同一個腦區的,這為華人獨特的“母親參照效應”提供了神經生理層面的證據。

    多數華人都會以自己的經驗來認同這一結論吧:我們把母親擺在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即使長大成人了,對母親的情感聯結,也早已滲透到個人的認知與行為甚至生理結構中。要追究形成這種特殊的“戀母情結”,只能在中國文化傳統的家庭生活中來進行文化分析,我們今日值得提出一個問題:究竟怎樣的母愛才是好的?

    依據上述心理學證據,是否可以推匯出華人的母親對於子女具有至關重要的良性影響呢?未必。世上有好媽媽,也有不合格的媽媽。無論怎樣,因為“依賴型自我”與“母親參照效應”的巨大作用,怎樣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母親,顯得極其重要。首先要考察的就是“母愛問題”。

    無論在過去或者在今日,做一個母親其實不需要過度的母愛。恰到好處的母愛最難做到理性與溫情的平衡。我想起偉大的兒童教育家之始祖義大利的瑪利亞•蒙臺梭利(1870—1952),她曾經說過:兒童的正常發展需要三樣基本的東西:一個適宜的環境、謙虛的教師和科學的感性材料。

    一個特殊的兒童教師不能有學校教師通常有的傲慢與偏見,而必須具備一種“理智的沉靜”。教師必須沉靜,一種深沉的沉靜是一種無雜念的、更好的和無阻礙的狀態,它是內心清晰和思考自由的源泉。這種沉靜由心靈的謙虛和理智的純潔組成,是理解兒童所必不可少的條件。(《童年的秘密》,P177-178, 京華出版社,2002-6)—— 其實一個人最初、最好以至一生的教師,便是自己的母親。一個母親最好的品格,便是上述蒙臺梭利所表達的“理智的沉靜”。

    我們看看一個“理智的沉靜”之範例:英國小說家羅爾德•達爾在自傳《男孩》和《獨行天下》裡寫道,他的媽媽是怎樣以一種貌似冷酷的方式來培養他成為一個紳士的。

    達爾幼年喪父,他的媽媽以能幹、堅強、慈愛、能保護他又任他自由飛翔的方式輸出恰到好處的愛,從來不會釋放過度的母愛。達爾中學畢業後不願上大學——雖然只要他肯,牛津劍橋都是囊中之物。當他把這一決定告訴媽媽時,媽媽只說了一句:”好吧。”她因兒子的決定失望嗎?苦惱嗎?無從得知。達爾考進了殼牌石油公司,半年後被派到東非賣3年石油。去東非或中國這樣遙遠的地方一直是達爾的夢想,他當即奔回家告訴媽媽這個訊息。達爾寫道:“我是她唯一的兒子,而且我們非常親密。絕大多數母親面對這種情況,恐怕都會顯得相當難過。3年是一段很長的時間,非洲又那麼遠,中間不能探視。但我媽媽不允許自己流露哪怕一星半點兒她當時肯定會有的情緒,為的是不破壞我的快樂。’噢,你真棒!’她叫道:’真是好訊息。這正是你想去的地方,對不對?"”

    20歲的達爾乘船去了英屬東非,二戰爆發後就地加入英國皇家空軍,後因傷回國。他的《獨行天下》寫到這裡,詳細地敘述著自己如何在利物浦又溼又黑的夜晚,徒勞地尋找媽媽的新住址,又如何在倫敦和媽媽通了3年多來的第一個電話。即便到這時候,達爾也沒有聽見媽媽哭泣。當他開口問:”是你嗎,媽媽?”電話那端是完全的沉默,達爾於是知道,是媽媽,只有媽媽會這樣拼命地控制自己的感情。這就是一個英國紳士的母親深愛著自己的兒子、而決不束縛他的成長和發展的教子之道。把愛藏在心裡,不無殘酷地節制著感情對理智的干擾。

    這就是一個恰到好處的母愛。

    恰到好處需要的是理智的節制和基於人性常識的理解。一事當前,不需要道德來干預,才是恰如其分的明智。因為道德容易教人上綱上線,不容人基於人性常識的理解,而會居高臨下地扭曲人性。以下有兩個故事,都是涉及分蘋果的,值得仔細觀察和比較其中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母愛。

    一位西方著名人士說,他小時候,媽媽買了一些蘋果,兄弟兩個都想吃最大的那個。媽媽就笑著說:“你們來比賽,我把門前的草坪分成2塊,你們兩人一人一塊各自負責修剪,誰幹得最快最好,誰就能得到它。”結果他贏了。由此懂得了一個道理:要想得到好的,就必須努力爭第一。這很公平,你想要多少,就必須為此付出多少代價。而一箇中國犯人也說道,小時侯,他的媽媽拿來幾個蘋果,大小不等。他一眼就看中了那個又紅又大的,這時弟弟說了他想說的話,結果被媽媽罵了一 頓:“好孩子要學會把好東西讓給別人,不能總想著自己。”聽了媽媽的話,他就靈機一動改口說:“我要那個最小的,把大的留給弟弟。”結果他受到了媽媽的獎勵,給了他最大的蘋果。從此以後,他學會了說謊,然後開始不擇手段。

    同樣是分蘋果,結果很不一樣。前者的母親選擇了讓孩子用自己的雙手來獲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後者那位中國母親,卻讓孩子用虛偽的表演來換取他心中想要的東西。它們背後各自體現了文化價值觀的選擇:競爭與獲得的理性文化;道德與虛偽的表演文化。西方的故事模式應該還有“擲幣選擇的公平契約式”,中國的故事模式應該也還有“母親裁決誰最聽話乖巧式”。如何裁決,對於一個母親來說,總是一種艱難的考驗。恰到好處的母愛,不是容易做到的,後果尤其嚴重。

    因為,童年經驗會影響一個人的終生。

    做人母親,總是會遇到類似的兩難處境,其實都是很好的教育機會,不過如果沒有做好準備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母親的話,那麼常常會因為過度的母愛或者愚昧的母愛而誤了自己子女的一生。媽媽應該怎樣引導和處理事情呢?一個有公平心和有智慧的媽媽,可以設計這樣說:“好,哥哥和弟弟的確都想要這個大蘋果,媽媽也想要啊,而且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得到最好的。但是現在只有一個大蘋果。如果誰獨自分到了這個大蘋果,其他人就得不到了。那麼你們說該怎麼辦呢?”把問題交給孩子們去探究,是一個謙虛和理智的策略。以孩子們的聰明和實事求是的赤子之心來說,他們自會想出諸如公平比賽、用刀切開平分和輪流享有甚至抓鬮決定等等可以共享的辦法來解決。這樣的話,他們從小就會學會在競爭和合作中公平相處以及用實事求是的智慧來處理利益合理分配的道理。如果媽媽只是用了專權處分的方式,就會同時把虛偽和偏心、嫉妒和怨恨之壞心眼種植在孩子們的心底。這樣的孩子長大了,對待天下的事情,也就這麼一點出息了。

    女性因為她遺傳的母性,與子女有特別血肉相連的關懷和無私的體貼,所以母性可能會向兩方面發展延伸:一方面是清明高遠的知性,成為一個天生的教育家,是為“教育媽媽”;另一方面是發展了“過度母愛”,被母愛矇蔽了知性,而變成一個縱容包庇壞性格的“愚昧媽媽”。

    多數情形是:天性的母愛並不能保證一個女子可以成為天才的“教育媽媽”,要做一個合格的母親(父親也是一樣),當然需要學習和研究,要有做準備的精神,這才是負責任的成年人。在當代中國,由過度母愛裡已經滋生出一種“過度教育”的母性,為了成功,母親成了不惜代價的強迫症源頭。一個異化母愛 = 過度母愛+過度教育+愚昧母愛。

    本文無意於說:對子女的教育只是母親的責任,但不可不特別指出,人類有一些永恆的東西是無法超越自然的。蒙臺梭利特別指出:對兒童的心理分析有兩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兒童個人的天賦本能和他必須適應的環境條件之間的衝突,因為這些環境條件常常與他的基本慾望相沖突;另一個需要探索的層次就是童年記憶的深處,在這一層次上,是兒童與他的母親的衝突,更普遍的是兒童與成人的衝突。(《童年的秘密》,P8, 京華出版社,2002-6)她特別強調的是:“兒童與他的母親的衝突。”所以,對於女性來說,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教育媽媽”,是天職所在。

    日本人曾經表達過這樣的意見:其他民族想要超過日本,應當首先在文化上有比日本更具優勢的創造和培養,使其國民性比日本的國民性更優勝。日本的優勢來源於有一個很好的“母親文化”,她們是最好的“教育媽媽”之一,她們不但具備了世界上母親的廣大愛心,而且甘願在自己事業成功之後退居家庭,做一個盡責的教育媽媽,努力研究教育子女的人性文明藝術,學習現代的家庭教育方法,以善於培養子女成長為己任。日本人認為這是民族發展和保持文化優勢的秘訣。二戰後日本迅速重新崛起,據說很大的一份功勞要獻給他們的“教育媽媽”。日本女人不僅僅是全球妻子的模範,不僅僅是全世界男子都希望娶回家的賢婦,更是真正對孩子有偉大影響力的優秀母親。我們值得再次引用拿破崙的名言:“民族的未來決定於她的母親。”我們都會津津樂道於拿破崙縱橫歐洲的赫赫偉績,卻未必知道拿破崙在文化上還有這一真知灼見。

    有一天,他試圖從冰箱裡取出一瓶牛奶,取出後剛走出幾步,就失手將牛奶瓶掉落在地上,頓時廚房裡一片狼藉。他的母親聞聲而至,然而她沒有發火,沒有說教,更沒有處罰他。她說:“哦,我從來沒有見過這麼多牛奶灑在地上,真有意思啊!好了,反正已經灑在地上了,在我們收拾乾淨之前,你想玩一會兒嗎?我想,玩牛奶說不定也是很有意思的。”他真的就玩起了牛奶。幾分鐘過後,他的母親說:“牛奶是你灑在地上的,也應該由你來收拾乾淨。現在,我這兒有海綿、抹布和拖把,你想用什麼?”他選擇了海綿。他們一起將地上收拾得乾乾淨淨。接著,他的母親又說:“剛才你拿牛奶瓶沒拿住,這說明你還沒有學會如何用一雙小手拿一隻大奶瓶。現在,我們到院子裡去,在一個瓶子裡裝滿水,看看你能不能發現一個很好的搬運方法,使瓶子不會掉落到地上。”他透過反覆實踐,知道如果他用雙手握住靠瓶口的地方,則瓶子在搬運過程中就不會掉下來。

    這個經歷給了他非常深刻的記憶。後來他回憶說,正是從那個時候起,他明白了無須害怕犯錯誤,錯誤往往是學習新知識的開始。科學難題也是在經過一次次失敗的嘗試之後,最終找到正確的解決方法的。弗洛伊德說:“童年的經驗影響人的一生。”而你的經驗首先來自於你的母親。一個好的媽媽,她的愛心就是要用最有益而深遠的經驗影響你的一生,這就是恰到好處之“教育媽媽”的智慧。

    上面的範例給我們很多啟示:一個好媽媽會有足夠高貴的大度和寬容的耐心,而遠離急躁、尖刻、斤斤計較和居高臨下。一事當前,她不是看到一團糟糕的局面,並不去可惜牛奶灑了、瓶子破了,也不去聯想將要去收拾一地亂象的煩惱,更不去形成兒子“毛手毛腳”、“笨蛋”之類的失敗感。

    單是這點就足以看到一個好母親的基本素質。蒙臺梭利指出:成人雖然非常熱愛兒童,但在他的內心仍然會產生一種強有力的防禦本能,總擔心自己的安寧生活和財產被弄髒或打碎、被下一代破壞,所以會不自覺地阻攔兒童的活動,責罰孩子的糾纏或者過錯,這種防禦本能是一種缺乏理性和貪婪感的結合。(《童年的秘密》,P87-89, 京華出版社,2002-6)好媽媽除了寬容愛心之外,還要善用春風化雨的教育。需要“理性的沉靜”即恰到好處的態度,在不動聲色中平等地引導,首先讓已經發生的事件不要成為強烈追究的“問題事件”,小心翼翼地保護子女的自尊心和養成他理智的沉靜,讓他從困境和打擊中解放出來。恰到好處就是恰如其分的愛和教育,最後在不經意中使孩子獲得解決難題的成就感。

    這需要一個母親要有多高尚的修養啊!

    一個好母親貫穿其一生會有不同時期的“恰到好處”之表現。該放手的時候就必須剋制氾濫的母愛,讓人獨立自由是最大的造化。現在,一個新現象正在考驗著中國母親:當你的子女長大之後,你該如何處理好互相獨立自由的關係?既然華人對於母親有很強的依賴型關係,如果你在孩子獨立之後,依然有過度母愛關照,你不過是藉助母愛關懷來寄託一種對子女依賴的心理,你的全部生活內涵和心理感情都強烈地依戀在子女身上,要求子女時刻惦記著你,“常回家看看”成了家長對子女強烈的依賴型關係。還是傳統的觀念:“老有所依”。

    母親不能獨立,子女也肯定不能獨立。這種情形在心理學上稱為未能實現“角色退場”。即一個婦女長時間擔當無微不至關懷子女的“母親角色”,而當子女長大後,母親依然不肯退出這種角色,那麼,她的子女必定也屬於長不大的角色。直至她完全衰老了,會從一個能幹的母親,慢慢轉變為一個“老小孩”。反過來,她會完全依賴子女,以至變得不懂事、不講理和很無能,甚至無賴地憑著“我是你媽”的信念,繼續幹預和插手子女的人生。如果她的子女一直依賴於她的,一旦發現自己所依賴的母親也變成一個不能依賴、且upside down要依賴自己的老小孩,那麼兩個家庭的生活便糾結得無比折騰。

    另一種情形也是經常見到的:一個母親在子女獨立之後,突然覺得自己一生被需要、被依賴的重要價值正在逐步“被剝奪”(淡化),因此會產生對兒媳或女婿的莫名厭憎心理:因為他們的出現和存在,而導致子女與自己疏離。這就是懷抱“娶了媳婦忘了娘”之怨情的中老年大媽心態。純粹的大媽母親會始終以想控制子女的歸屬感為主要使命,直接介入子女的婚姻生活中,為他們的人生大事做導演;而較成功的職業女性母親會以雙重心態來苛責兒媳:一方面愛自己的子女,但未形成愛屋及烏的慈心,另一方面,會以自我標準來批評兒媳,希望他們能夠同時勝任妻子、母親和職業女性的職責。這些過度的母愛會產生過度代入和干預心理性格,失去了讓自己和子女各自獨立自由生活的意義。

    如何做一個恰到好處的母親,始終存在著難以瀟灑對待的難題。

    莊子有一個很好的觀念道理一直在中國沒有得到推廣:“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溼,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大宗師》)看似無情,其實明智,合則兩害,獨立雙美。此之謂“恰如其分”矣。“家庭”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一切人情文化圍繞著家庭這個中心一層層構建起中國文化模式。如果要有一個根本的破局,特別是要造就新一代的獨立自主公民,必須適當調整家庭關係。在今日中國,家庭文化正在發生根本的變化。將獨立自由精神引入中國家庭文化的內涵,是更新的必由之路。年輕一代的獨立與不依賴,會同時生成老輩的獨立心性。一個新型的孃家與子女家之關係正在相濡以沫與相忘於江湖之間平衡著,關懷與放手,正是恰到好處的張力。

    子女成家了,是另一個獨立家庭的誕生。過度惦記便是束縛。各自有自己的生活模式,給對方多一點自由,距離才能產生和諧美。首先從減少我們的“母親參照效應”開始,做一個恰如其分的現代母親,正是中國社會更多一點現代性的開端。

  • 5 # 空谷幽蘭666666666

    在浮躁焦慮的時代,怎樣一個“恰到好處”的每親。應做到以下幾方面:

    第一,不管什麼時代,都需要一個“恰到好處”的母親,對孩子的愛要適度,尤其是當下這樣的社會環境更為重要。要根據孩子成長的心理,去學一些育兒的知識。

    第二,焦慮往往是過於擔心,沒有自己的教育準則,到處攀比,隨大流的從眾心理。學什麼東西要看孩子的心理發展到哪一個階段,孩子的個性特點是什麼,孩子願不願去學,學了怎樣監督和堅持。

    第三,大人過於焦慮往往影響孩子也焦慮,儘量有耐心說服教育,不要用命令的口氣。孩子小時候生活習慣的培養致關重要,要讓他有好奇心有學習的樂趣,即不能母性氾濫也不能過於冷漠。做一個讓孩子舒服讓自己舒服的母親很容易,但做一個狠下心來讓孩子成長的母親很難,一定要培養出一個對自己人生負責的孩子。

  • 6 # 陳小茹4

    每個母親在帶孩子這個領域都曾經是新手,都是從不懂慢慢摸索,只要你願意你就能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和孩子溝通和相處的方式!

    這個世界一直在不停變化,現在這個社會節奏很快,競爭也更激烈,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作為一個母親最重要的是心態,心境平和,學會平靜、平等的與孩子溝通!一個人在紛擾的世界保持內心純粹,讓自己安靜下來是件很了不起的事!

    從寶寶呱呱墜地到他長大成人我們這些母親會體味到許多感受,他是一張白紙,你開始帶他領略這世界的風采,見識這世界的斑斕,所以每個母親都會有一種獨一無二的成就感!我們要用心澆灌這生命的小花,需要時間,需要精力,最重要的是耐心。

    我一直都覺得做了母親的人都是變更優秀了,因為發掘了一個全新的自己!從前總是很忙,現在告訴自己生命每個階段都有屬於那個階段要做的事情,要體會的感受,所以要停下來,認認真真的把孩子經營好!不在於你的學歷,不在於你的能力,這是每個人都能做好的事情!你暴躁孩子就暴躁,你平和了,孩子才能平!當你學會平和平等與孩子講話時,傾聽他們的訴求,你會發現孩子也會變得好相處,不會那麼亂髮脾氣!當然這並不代表你要無條件服從孩子的要求,因為太過寵溺無疑是捧殺,孩子還是要走出家門獨自面對世界的,所以針對孩子違背原則的無理要求我們要果斷拒絕!同時更重要的一點事是父母要學會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好榜樣,帶給孩子正能量,在日常生活點點滴滴中滲透做人做事的原則、方式!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

  • 7 # sasa80885971

    首先,你需要定義什麼樣的狀態算作焦慮,焦慮時代的標誌或者關鍵詞是什麼,然後,你最需要定義的是自然成長,那種程度或者狀態下,叫做孩子實現了自然成長,自然成長起來的孩子將會具備哪些非自然成長孩子所不具備的特質,這都將是你面臨的問題。

    個人認為。所謂焦慮不過是面對外界壓力個人反應的一種體現,程度嘛,不好說,因人而異,畢竟抗壓這件事也是人類社會化程度高速發展下人人需要面對的問題,再就是,過分被強調的自然生長反而進入了一個更加刻意的地帶,既然是自然生長,就選擇在孩子和大人都不過分壓抑的狀態下好好的感知和探索這個世界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優雅高效的管理辦公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