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王羲之被稱為“書聖”,歷來是人們學習的典範,那麼如何評價他的書法?
5
回覆列表
  • 1 # 存希齋書法

    《蘭亭序》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他的作者就是被譽為“書聖”的王羲之。評價王羲之的書法特點或者風格,應該說很難定論,因為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 首先談談王羲之的“書聖”地位。

    第一,是否是字因人貴?我們知道,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並極力推崇王羲之的書法。據說,唐太宗要求《蘭亭序》的真跡陪葬,於是,大家認為“天下第一行書”在唐太宗的昭陵裡。那麼是不是唐太宗的推波助瀾的作用確立了王羲之的書法地位呢?應該說,唐太宗的確起到了作用。但是更為重要的是王羲之的書法造詣,因為唐太宗距離現在一千多年了,他的權威作用早已失去了,而王羲之卻還是在此後的少年裡為人們尊崇。

    第二,王羲之書法風格特點問題。在古代應該說沒有風格這一說,王羲之的書法也很難說有什麼特色,因為“大家無風格,大家無特色”,就像有人評價梅蘭芳,說他“沒有特色”為什麼呢?因為他渾身都是優點,每一方面都超長於別人!特色從哪裡來呢?再比如杜甫,他的詩有什麼特色?當然了,如果硬要找的話,肯定有符合的詞語,就像他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詩句一樣,泰山有什麼什麼特色?他已經包容了群山的特色。集大成者。清代有位學者說“凡面目特異者,其道必小”,意思就是說,寫出字來面目特別不一樣,是小道,他還說,像鄭板橋這樣的人,你學他可能幾年就像了,但是學王羲之卻是一輩子都難的事情,因為王羲之的書風是中庸,中和一派。所以“不激不厲,風規自遠”。

    第三,對王羲之也有貶低的。唐代有個叫張融的,寫出字來,皇帝說他寫得不像王羲之,但他卻說“不恨臣無二王法,恨二王無臣法”,然而,到如今,張融法何在?也有人說“羲之俗書姿嫵媚,數紙尚可博白鵝”。這裡我想說的是,學習一個人的字的人多起來,那麼這個被學者就會被斥為俗,而且這些人學得都還不像,在當代,也有這樣的例子,在這裡就不舉例了。

  • 2 # 千千千里馬

    王羲之的書法永遠說不完說不盡,我想,大家一定不會有什麼意見吧?

    中國歷史上的“聖人”封號非常多,比如,畫聖,茶聖,武聖等等。

    但是,我認為只有兩個聖人是真正的聖人,這就是書法家王羲之和詩人杜甫,在民間有廣泛的認同和地位。而這兩個人也都是大詩人蘇東坡稱讚不已的風流人物。

    王羲之的書法,是經歷了很多曲折的。首先是王羲之死後,他的兒子王獻之的書法名聲還比父親大。

    其次是唐太宗只喜歡王羲之的書法,把王羲之的書法推崇到無以復加的地位,因此,王羲之也就成為“書聖”了。

    最後是晚清對王羲之的批評之聲不絕於耳。

    王羲之的書法究竟有多好?這不是一個科學問題,而是一個美學問題。

    我們今天的人,都以為王羲之活著的時代,王羲之就是一個書法無敵的大書法家。

    其實,我們有很多誤解。

    首先,王羲之時代的書法審美,基本還是隸書的審美標準。像王羲之這種中和妍美的書法,並不是當時大家都喜歡的書法。

    但是,王羲之的書法在王羲之書法這個系統,是完美瀟灑的。就像隸書體系的《乙瑛碑》、《張遷碑》一樣。

    王羲之的書法,除了中和妍美,還創造了流暢的美和速度的美,這是他的書法能夠成為我們至今學習的書法典範的根本原因。

    所以,王羲之之後有魏碑出現,魏碑的書法要比隸書流暢和速度一些。這說明,書法一定要有速度才會符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但是,不是說越快越好。例如草書很快啊,為什麼草書沒有錯誤規範標準字?因為草書不容易辨認。

    王羲之在前人創造的基礎上,進一步創造的行書和楷書是又好寫又好辨認的書寫方法。

    所以,唐代以後,王羲之的書法能夠流行一千多年沒有改變,這是王羲之的書法適合漢字最好的書寫方法的結果。

    你想想,如果我們今天還寫隸書、魏碑是不是要苦逼很多?

    但是,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把王羲之的書法美,看成是唯一的美,絕對的美,這是不對的。

    我們只能說,在王羲之這樣一個書法體系裡面,王羲之書法的美,是一個永遠說不完的話題,也是中國書法史說不完的話題。

  • 3 # 李行子

    王羲之是晉朝時代,著名的書法大家,後人稱書聖。在中國史上,稱之為聖人的,一是孫大聖,二是孔聖人,三是書聖王羲之。所以說王羲之書法,是一個完美的,法度嚴謹的,韻意豐富的,與客觀世界乃至宇宙規律相通的,書法經典。其書法筆法,沒有人超越,甚至有些筆法,己失傳,面臨著失傳。其書韻,與客觀自然法則客觀規律接合幾乎無逢。其氣、韻,氣韻合一,更是天下獨一無二,代表作《蘭亭序》。這就是筆者,對王羲之的崇拜和信仰!

  • 4 # 老漁書法

    謝謝邀請。說起書聖王羲之,話會很多,自晉代以降,談書法誰也繞不開。 然而,晉代距離現代過於久遠,王羲之的真跡似乎已經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了。所能見到王羲之的字也僅僅摹本和臨本而已。得益於印刷術和媒體的發達,我們得見見到這些傳說中書聖的名帖。例如《蘭亭集序》、《平安帖》、《奉桔帖》《十七帖》、《喪亂帖》、《得示帖》、《二謝帖》、《快雪時晴帖》、《姨母帖》、《初月帖》、《妹至帖》、《寒切帖》、《樂毅論》、《黃庭經》、《孝女曹娥碑》等。 在唐太宗之前,作為大書家的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地位並沒有那麼高。由於李世民的喜愛和推崇,王羲之無論從官方還是在民間,其地位就如高山仰止,無法逾越了。其實,唐太宗對王羲之的推崇不過是助推而已,王羲之在書法史上的價值,逐漸被人們所認識。從中國漢字演變來說,隸書向行書、楷書過度和定型,應用到如今,王羲之是功不可沒的。從書法藝術影的響力來說,後世凡習書法,絕對繞不開王羲之這座高山。你可以涉筆臨寫蘭亭,抑或喪亂樂毅黃庭諸法帖,然而不可能不去觀摩王羲之的精妙和美學鑑賞的價值,除了唐代的顏真卿以外,書法史上幾乎所有人的筆下或多或少看得到王羲之的影子。說實在話,不瞭解王羲之的楷書,“四大家的”楷書幾乎臻於完美。但和王羲之的境界和格局相比,悉有遜色之處。歐顏柳趙是史上公認的四大名家,但由於王羲之的鏡鑑,後世對他們各自的評價皆有欠缺,儘管此類評價並不一定準確。譬如顏野,歐板,柳瘦,趙熟(俗)。王羲之書法的中和之美,近乎盡善盡美。王羲之確立了“什麼是書法之美”的概念。此外,王羲之書法的不可超越性還體現在“變幻無窮”的風格上。有時臨帖的時候,看到一個字,會驚歎道:這個字竟然能這麼寫!王字的魅力在於你永遠猜不到下一個字會是什麼樣的,但你知道它一定是美的。

  • 5 # 吳下不才

    王羲之書法也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總結了當時的書法特點並加以流美清雅的風格,給後人創出了有別於秦漢古拙樸素的書風,其實在魏晉時代行草書已風行,只不過章草和篆隸的筆意很重,王羲之天資獨縱,總結前人結合時代,開後世書法之先河,無愧書聖的名頭。王羲之書法筆法多變,結字靈活,章法氣息生動,為後世之楷模,後世能書者,無一不奉書聖圭臬。

  • 6 # 傳承文化繼承傳統

    王羲之為什麼被稱為“書聖”有兩點。第一點就是書法的確很牛,而且通俗易懂,歷來被人臨摹標本。他的書法很容易能學的好,如《蘭亭序》每朝每代都有人臨摹的很好。就是我們現在能臨摹好的人還是非常多的。第二點就是對中國書法文化貢獻是巨大的。被稱為“書聖”是當之無愧的。

    幾乎所有書法大家都臨摹過他的書法。如張旭懷素,米芾,趙孟頫,王鐸等等。都是學王羲之而後自成面目的。學書法不學二王你可能都不好意思說自己喜愛書法。二王的書法,是傳統書法,是正統書法,是標準書法。二王書法你怎麼看怎麼美,看上去就是給人賞心悅目,妙不可言的感覺。所以我們看不慣當代醜書。因為它脫離了傳統,你是怎麼看怎麼不順眼,你是怎麼看怎麼不舒服。越看越醜越看越怪。後來我才發現,我們對傳統是根深蒂固的,我們本來就是傳統之人。血液裡流淌著傳統血液。雖然時代在不斷進步,我們很難改變自己的傳統。因為我們是文明古國,四大文明之一。只有我們的文化是保護最好的。為什麼?因為我們的血液我們基因很傳統,沒有受到其它因素而改變。我們現在有許多人在尋找自己的祖先,這就是認祖歸宗。所以我們的文化能保護這麼好。

    現在的醜書排斥傳統。是行不通的,大家對其恨之入骨。中國的文化容不得你任意踐踏。你不要在我面前說,我們是創新呀!有你這麼創新的嗎?只有從傳統中創新才是正道,不要搞歪門邪道。二王為我們樹立了標杆,脫離這個標杆就會變味就會不復存在。人間正道是滄桑!王羲之的精神還在,我們還要繼續發揚下去。再過幾千年你會發現我們的文化依然保護的很好。我們血液裡依然流淌著傳統血液。我們的文化之所以能保護的很好,因為我們重視文化容不得你胡來。喜歡就關注!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 7 # 段傳斌書法有道

    王羲之是偉大的時代產生的偉大人物代表!晉是秦漢之後,唐宋之前,兩個盛世之間的縫隙地帶,政治過於嚴明,必定藝術哀落。偉大的藝術伴隨偉大的時代(唐宋)而起,王羲之的地位高度,與唐朝李世民的推崇有直接關係,所以藝術更要超前一些!

    從書法本身來講,建立了楷,行楷,草,行草等等諸體的楷模。是書法史上一個重大轉折點!重要的里程碑!是一座高峰!

  • 8 # 榜書書法

    首先說的是千年書聖並非一個李世民所能定格,其次是書聖的自然變術(藝術性)後人還無法超越。我們不要以今人膚淺的認識動搖歷史的定位,也不要因為傾國追捧就可和書聖比肩。原因是我們的浮躁,我們的叛道,我們的違背自然和自以為是。對於古聖賢我們只有頂禮膜拜。

  • 9 # 史介鴻

    北海如象,羲之如龍。龍的特點是變幻莫測,所以一千個、一萬個人學王羲之,也只有一個王羲之。也許這正是書法的魅力吧?

  • 10 # 四小齋主人

    直接上乾貨。書法作為藝術只有風格的不同,沒有高低之分。《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歷代書家中,及使在今天不服者,大有人在。更何況《蘭亭序》,無真跡可考,雖有很多摹本流傳至今,終究不是“原湯”,以二王為審美主流的書法走到今天,可說是成也“蘭亭”,敗也“蘭亭”。 正如“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 學習書法習《蘭亭序》,不如習《聖教序》,前者容易媚俗,後者想媚俗也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化解人狗矛盾?